盖茨夫妇宣布离婚的消息,震惊全球。
在Twitter上,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官宣了一份公告:
「在为这段婚姻付出巨大努力后,经过深思熟虑,我们决定结束婚姻关系。过去27年来,我们养育了三个出色的孩子,建立了一个让所有人能过上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的全球基金会。我们会秉持这一信念和使命,继续在基金会携手工作。我们不认为,我们能再像夫妻一样,在人生的下一个阶段共同成长。在我们开启新生活之际,请给我们的家庭和我们两人隐私空间。」
◆ 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官宣离婚。
图片来源:Twitter @ Bill Gates & Melinda Frecn Gates对于这场离婚案,目前大多数公众关注的问题集中在两个点:(1)两人为什么要离婚?
(2)1300亿的财产该如何分割?
但不管是感情问题还是财产问题,本质都属于私域问题,公众不宜过多指手划脚,盖茨夫妇也并不欠公众交代。作为公众,更应该关注公域问题,那就是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以下简称盖茨基金会)未来将何去何从?
◆ 位于美国西雅图的盖茨基金会总部
要知道,这才是两人在离婚宣言中真正划重点的事项,短短的文字中前后提了两次。
盖茨基金会是全世界最大的私人慈善基金会,根据毕马威(KPMG)为盖茨基金会所做的独立审计报告显示,基金会在2019年的净资产达510亿美元。
◆ 盖茨基金会2018年与2019年财务状况。
图片来源: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December 31, 2019 and 2018)成立以来,盖茨基金会已在全球范围内捐赠538亿美元,开展公益项目。而在2018年和2019年,基金会每年捐赠更是高达50亿美元。
◆ 盖茨基金会2000-2020年捐赠分布。
图片来源: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这些钱,都花在了全球公共卫生、儿童疫苗等领域,而在疫情初期,盖茨基金会就向中国捐赠了500万美元,并在疫情全球大爆发后,前后两次共计投入2.5亿美元来应对疫情(关于比尔·盖茨和基金会的故事,参见我们以往的文章《那些为人类努力的企业家》)。对于慈善基金会来说,不管它的使命和目标有多大,总归离不开两件事:筹钱和花钱。作为科技界先驱和连续13年(1995-2007年)蝉联世界首富的企业家,比尔·盖茨运作基金会的方式也开创了投资+项目双轨模式,为人津津乐道。2000年成立的盖茨基金会(1.0版),在2006年改为比尔及梅琳达盖茨信托(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Trust,简称盖茨信托);我们现在所说的盖茨基金会(相当于2.0版)其实是在盖茨信托之后重新建立的基金会。横屏观看,效果更佳
它们的关系,简单理解就是,盖茨信托负责筹钱,盖茨基金会负责花钱,将钱的管理和使用分开。盖茨基金会自身开展的公益项目,需要向盖茨信托申请拨款;如果要捐赠,盖茨信托也只能通过盖茨基金会进行,不能直接点对点捐钱。盖茨夫妇既是盖茨信托的委托人(给钱),也是其受托人(管理),这在美国被称为「宣言信托」(Declaration of Trust),是一种独特的信托方式。由于在美国,开展慈善的私人基金会可以享受美国联邦所得税豁免,盖茨夫妇的操作,除了完成慈善目标之外,也能减少他们的遗产税负担。注意2006年这个时间节点,正是在盖茨基金会(1.0版)升级之后,巴菲特看到盖茨基金会运作的投资价值,所以从这一年开始,他将手中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大部分股票捐赠给了盖茨基金会,并成为盖茨夫妇之外的第三位理事。
按照盖茨基金会去年给巴菲特过90大寿时所写的公开信来看,从2006年到2020年,巴菲特捐给基金会的钱累计有290亿美元。◆2020年,比尔·盖茨为庆祝巴菲特生日,专门做了一个有巴菲特头像的奥利奥蛋糕。盖茨信托可不是一个坊间认为的大富豪将钱左手转右手,用来避税的组织。实际上,盖茨信托本身还参与资本运作,由专门的资本运作团队管理,信托基金会所赚的钱得用于慈善。商业组织和公益组织的最大区别,并不在于是否采取资本或商业运作,而在于赚来的钱是用来分红,还是用来做慈善。盖茨基金会在投资+项目的双轨运作之下,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慈善组织。比如,它对世界卫生组织的捐赠,仅次于主权国家美国,是全球第二大捐赠方。倘若没有高超的运作手段,很难想象盖茨基金会在捐这么多钱后还能有510亿的净资产。在狂飙突进的年代,美国的大企业家如美孚石油公司的老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耐基等超级企业家,创造了传统农业时代无法想象的财富。但是,经济发展迅速的同时,贫富差距也被拉大,社会矛盾一触即发。对于贫苦的底层人民来说,需要外部的力量来保障基本生存。
社会对个体生存的保障与救助,自古以来,一直都有,方式各有不同。
整体来说,有两种普遍的模式。
一种是统治当局对弱势群体的支援。比如中国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就要求统治者赈灾、恤贫,减轻赋税徭役,照顾鳏寡孤独;在西方,罗马帝国时代的一些皇帝就曾自掏腰包来救助贫苦百姓;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世界,当时全世界最富有的皇帝,西非马里帝国的曼萨·穆萨(Mansa Musa),赈济穷人的方式更加特别,他在朝拜路上途经埃及的时候,将自己所携带的金子直接分发给当地的穷人。◆曼萨·穆萨出现在1375年绘制的加泰罗尼亚地图集里,该地图集是描绘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地图之一。图中的穆萨手举着一块硕大的金块。
图片来源:Wikipedia
比如佛教东传后,僧人团体对中国底层社会弱势群体进行救济;欧洲中世纪的教会或由私人捐助的济贫院,也会对贫困人口进行救助。这些组织本着博爱、济世的心态,帮助贫民,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但是,这两种模式都有缺陷。普通民众能否得到救助,完全看统治者心情。一旦皇帝或国王更换,这种救助不但有可能缺失,甚至还有可能因新任统治者的横征暴敛而加剧生存难度。
而社会团体的救助,也会因为社会力量与统治阶层发生冲突而被打击,导致救助缺位。即便社会团体比较稳定,但是长期以来,这种救助机制并不完善,从狄更斯等人的小说作品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济贫院出身的孩子在长大之后或多或少会遭受社会歧视。◆19世纪中期英国曼切斯特郊区济贫院里的孩子。
图片来源:Wikipedia更重要的是,济贫救助通过直接的财富转移来减少社会贫困,它是间歇、区域性质的,并不能保证全体社会底层受益。
而且,不管是统治者还是社会团体,都会面临两大难题:
(1)钱应该从哪里来?
(2)如何保证救助的覆盖面和持续性,让有需要的人都能及时得到救济?
现代的私人慈善基金会,便是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对于富人来说,人总是会死的,积累的大量财富该如何处理?传给后代,未免担心子孙成为二世祖,富不过三代,将家产败光。
功成名就的老洛克菲勒想要做些好事,捐助了当时在美国还排不上名的芝加哥大学,还别出心裁地采用1:1配捐制度的方式资助。
也即,老洛克菲勒捐助一笔钱,芝加哥大学的董事会也捐同样数额的钱,这样就避免了大学的运作完全依赖于企业家的捐赠。
绘画:约翰·辛格·萨金特(John Singer Sargent)
但这样做慈善,老洛克菲勒觉得效率还不够高,范围还不够广,不能满足他想要做好事的精神追求。富人也有富人的烦恼,当然也不缺为他们解决烦恼的人。老洛克菲勒在律师朋友的建议下,成立了以救助全人类为目标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且影响力至今。比如全球闻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Johns Hopkin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原名为卫生与公共健康学院,2001年为表彰捐助者迈克尔·布隆伯格而改名),便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1916年捐助建立的。疫情期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搜集疫情病例,向公众开放疫情地图的表现,意义非凡。1917年,在考察了中国的公共卫生与医疗水平后,洛克菲勒基金会复制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模式,在中国筹建了协和医学院(后来演变为北京协和医院),帮助提升国人的医疗水平,其影响不言而喻。◆ 参与筹建协和医学院的小洛克菲勒(前排黑色西装者)和其他考察团人员。
图片来源:Wikipedia
此外,拯救了无数人生命的青霉素,在研发的过程中也受过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那时,英国科学家钱恩( Ernst Chain)和弗洛里(Howard Florey)领导的研究小组正在钻研抗菌物,经费用完了,英国医学研究部门拒绝再给予资助。远隔重洋的洛克菲勒基金会施加了援手,促使两人提纯了青霉素,最后与青霉素的最先发现者亚历山大·弗莱明共享了诺贝尓医学奖。洛克菲勒基金会也因资助的项目屡获诺奖,而被称为「诺奖收割机」。安德鲁·卡耐基本人因为受教育水平低,白手起家,历尽艰辛,深知受教育的重要性。1900年,他出钱捐助建立了一所位于匹兹堡的技术学校。◆ 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
后来,这所学校因为卡耐基和另一位捐助者安德鲁·梅隆(共和党人,出生在匹兹的梅隆家族,曾经担任过三届美国财政部部长),更名为卡耐基-梅隆大学。在1911年卡耐基基金会成立后,它捐助美国成立了2000多家公共图书馆;开展了面向黑人和底层人员的成人教育项目;成立卡耐基教学促进会,提升教育质量......早期的洛克菲勒基金会侧重于医疗,卡耐基基金会侧重于教育,这是因为企业家们认为,疾病和受教育水平是导致人与人不平等的前提条件,如果能够改善这两点,人们通过努力,就能摆脱不平等的境遇。不过,由于老洛克菲勒和卡耐基在发家致富的过程中,没少干过坑人的事,所以基金会在成立初期,受到了来自公众和政府的质疑,甚至是阴谋论:这些暴发户为什么好端端地拿钱出来做慈善,必有诈。面对质疑,这些私人基金会努力争取政府和民众的支持,推动美国完善了慈善基金会的相关法律条文,将慈善基金会纳入监督但并不干涉运作的范围,以制度化的方式促进社会力量对社会问题的改善。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收入法案》(Revenue Act),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签署了这一法案。《收入法案》除了首次确定个人所得税累进制,还规定包括慈善基金在内的慈善组织免税,以鼓励慈善基金会的成立;
但并非所有富人都心怀全人类,也有一些富人通过基金会免税这个漏洞转移财富、避税。于是在1969年,为了扭转富人利用基金会牟取私利的行为,美国出台了《税收改革法案》,对私人基金会的成立和捐赠严加限制。在免税的基础上,私人基金会每年必须拿出5%的资金开展慈善项目,这些项目和资金都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从诞生至今,一百多年来,大大小小的慈善基金会为解决人类的发展问题做出巨大的贡献。尽管覆盖范围有限,但相比于政府部门,慈善基金会运作更加灵活,管理更有效率,弥补了政府在救助上的不足。直到今天,像盖茨基金会这样的慈善基金会,仍延续了美国早期企业家的精神,将对人类命运的改善,重点放在医疗和公共卫生事业上。他们深信,疾病致穷。解决了疾病问题,才能解决起点不平等的问题。其他的,则凭个人努力。
因为有了完善的慈善制度,才会出现盖茨基金会这样净资产达500多亿美元的基金会。
也因为有了这样的基金会,所以盖茨夫妇离婚的公告,才会让全球公益界为之震动。
好在,两人在公告中也声明,基金会将运行如常。他们已在公域问题上对公众做了交代。当有人看到盖茨夫妇宣告离婚,大呼「再也不相信爱情」的时候,不妨调整下关注的焦点。毕竟,疫情时代,健康卫生才是直接抵达我们平常人生活的议题。与此同时,不妨对人类多一些信心。
无论是微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塑造,还是盖茨基金会对人类境况的提升,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无疑都是了不起的人物。
了不起的人物背后不一定有了不起的制度;但了不起的制度,更容易诞生了不起的人物。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 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 (December 31, 2019 and 2018). Bill and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资中筠. 美国十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详解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双轨制治理. 南都公益基金会,2013-12-09.▽更多精彩内容▽
人们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发现,由于「信息不对称」常常让大家陷入丧失交易利益的困境。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经济关系的双方一方知情一方不知情,知情的一方有利用优势信息行骗讨便宜的动机。历史上,已有4次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给了信息经济学的10位经济学者,可见信息经济学是当今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深远影响的新发展。为此,「大象」与「知鸦」特邀经济学家、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信息经济学专家王则柯教授,联合推出由王则柯老师亲自讲授的《人人都能懂的信息经济学》视频大课,从最简单易懂的「信息不对称」讲起,让你理解生活中的经济原理,化解困难。
《人人都能懂的信息经济学》这门课要做的,就是帮助大家理解生活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解生活中的种种经济行为,分析身处这种环境的人们将要面临的问题,从而帮助人们摆脱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境。课程限时特惠,原价99元,现只需69元,扫描上方海报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开启学习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