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壹木读书会 |低吟的荒野

壹木瞭然
2024-09-0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Green Flow Author 靑爾無爭


壹木自然读书会第161期,由朱静书友分享给大家的《低吟的荒野》,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资料。


读书会的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是朱静,环境工程专业,热爱自然,喜欢户外。我应该是2018年进的壹木读书会微信群,但是最近才跟着各位老师真正开启我的博物之门。作为一名博物小白,没有太多博物方面的见解可以与大家分享。与大家相比,我的阅读量也不算大,自认为从书评的角度来切入这次分享的话,时机还不够成熟。但是阅读《低吟的荒野》,给了我很多启发,并且这些启发也可能适用于其他朋友们。因此,我厚着脸皮向小丸子老师申请了宝贵的一席之地。正所谓“输出是最好的输入”,通过这次输出,我相信也一定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消化书中的精华。很感谢小丸子老师给了我这次分享的机会,并给予很大的鼓励。下面就开始我的分享。
 我一直都喜欢自然文学,但是欣赏自然文学的能力却是在近几年才稍见提升。《低吟的荒野》是继梭罗的《瓦尔登湖》和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之后,我最喜欢的一本案头自然文学书。以上著作的每一部分都值得细细品读,若辅以自己类似的经历,那更是越嚼越有味儿。因此,个人觉得这类书不适合一口气读完就束之高阁,而是需要将其中的文字带进自己的生活,反复阅读,一边过活一边体味。
今天的分享简单的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本书内容的客观介绍,第二部分是我为什么喜欢并且向大家分享这本书。以第二部分为主,第一部分为辅。

图片来自网络
一.《低吟的荒野》作者以及译者
《低吟的荒野》作者是西格德•F.奥尔森(Sigurd F. Olson),1899年生于美国芝加哥,童年在威斯康星州北部的乡村度过,这些乡村经历使奥尔森形成了对自然及野外活动的终生爱好和迷恋。他是动物生态学硕士,但令他倾心的不是科学,而是自然中的美学。于是,当他在大学期间对明尼苏达州与加拿大安大略省交界处那片点缀着璀璨的湖泊、裸露着古老的岩石、覆盖着原始森林的荒原一见倾心之后,他的一生都与那片荒原相伴,直至1982年离世。《低吟的荒野》则是他全身心融入那片荒野后,对那片荒野春夏秋冬里各种吟唱的生动记录。

奥尔森的荒野图识

本书与我比较有共鸣的章节
本书译者是程虹教授,也就是我们的现任总理夫人,专注于美国自然文学研究。与《低吟的荒野》一起,她还翻译了《醒来的森林》、《遥远的房屋》、《心灵的慰藉》。我是在准备这次分享会的时候才了解到程虹老师的研究方向,由此从图书馆借来了她的著作《寻归荒野》和《宁静无价》,对我进一步了解自然文学的源起与发展非常有帮助,也推荐给对自然文学感兴趣的朋友们。
二.我为什么喜欢并且与大家分享这本书?
1. 细腻优美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
 “草原上的复活节”一节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一只草地鷚栖在我前面的栅栏上。它将头向后一扬,从那震颤的喉咙里便吐出了高扬欢快、流水潺潺般的歌声,那是一种表达春天、河流和碧绿草原的集成歌曲。”看到这些文字,我就很好奇草地鷚的歌喉,是否真的有这般神奇。由于我的观鸟经验很少,我就借助了“中国观鸟助手”这一平台,搜到了草地鷚的叫声。还真是如春天里的潺潺流水呢!可见作者把荒野的吟唱描述地是多么到位。以上看书的方式也是在接触了壹木读书会的各位老师之后才有幸拥有的,在这之前没有如此可靠的途径来帮助自己直观了解未曾谋面的草地鹨,也就不能准确地体会这些文字传达的意境。

草地鹨 图片来自 中国观鸟助手
草地鷚歌喉:
http://www.szbird.org.cn/szbird/birdsearch/voice/xc12/Anthus%20pratensis_16.mp3
还有一段描述与小老鼠的偶遇我也特别喜欢。那是一个满月的夜晚,奥尔森在荒野宿营,他躺在睡袋里,透过敞开的帐篷口欣赏着松针蚀刻在天幕上的风景。突然,他感到有阵轻轻的响动,像是只小动物试着爬上光滑的帐篷顶。奥尔森蹑手蹑脚地探出头看看是啥情况,他看到是只小老鼠沿着帐篷侧面的边拼命向上攀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到了帐篷顶,奥尔森正好奇它想干嘛,结果它向空中纵身一跃,继而沿着光滑的帐篷面滑到地面上。接着,这种动作重复了很多次,直到成为高手,毫不顾忌,飞快地爬上帐篷顶,纵身飞跃,腹部朝上,两腿伸开,充分享受它找到雪橇的欢乐,沿着帐篷直滑倒洒满松针的地面,陶醉在这令人兴奋的游戏之中。这不就是“小老鼠玩滑滑梯的场景”嘛。后来,我在商场里看到孩子们在巨大的充气城堡里玩滑滑梯,脑中立刻浮现出月夜下小老鼠在奥尔森帐篷上玩滑滑梯的场景。只是小老鼠撒欢儿时周围的环境则比商场里古朴太多,幽静太多。如果有机会,将来我要带自己的孩子,去野外宿营,希望能碰上来帐篷上撒欢的小生命,那躲在一边看热闹的孩子,一定比撒欢的小生命更欢乐吧,哈哈。

左图:根据文字画出的月夜中嬉戏的小老鼠   右图:都市商场中孩子们的游乐场
奥尔森对他所见描述如此细腻优美准确,与他全身心地与荒野融为一体的做法密不可分。只有把自己当作荒野的一部分,才能描写的如此真切而自然,就如同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那般意境。
2. 书中的哲学思考帮助我重新诠释曾经的森林/野外之旅
阅读本书的时候,我时常根据其中对某景观或经历的描述去对应曾经走过的森林、爬过的山野。举个例子:
作者平时去往荒野均是水路兼程:走3天的路程,许多条陆路,六十多英里水路,弯腰划船,顶风冒雨,路上两次扎营露宿,心中总是有着前进的目标——边界水域最漂亮的一个地点。仅凭那想象中的目标就足以减轻奥尔森背包的分量,消除他的腰酸腿疼。心目中那个有欢唱的小溪做伴的营地就足以弥补所有的艰辛。当经过几天的旅行奥尔森终于在那里支起了帐篷时,他感到真实的快乐和幸福。而在“飞入荒野”一节中,作者试图通过坐森林防火飞机,飞到曾经熟悉的荒野(加比密歇加米湖),看看与以前划着独木舟、多日水路兼程到达那里相比,是否能轻而易举地重获昔日那里曾拥有的快乐与幸福的感觉。飞机将奥尔森放到目的地之后,他沿着陆路漫步走回通往急流上游的那池静水,并在池畔坐了许久,试图重新找回上次来时感受到的成就感,可是脑子里却全是为了这次飞行做准备那忙碌混乱的情景。事实证明,奥尔森不通过跋山涉水、直接快速飞入荒野的经历并没有让奥尔森赢得享受荒野的权利。
作者的这段经历让我想起了我在德国留学期间的一段故事。那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小镇,大森林触手可及。当时我住的学生宿舍在半山腰,研究所就在那座山的山顶。2017年元月,我初到研究所的第一次报告恰巧遇上了连续多日的暴雪,去往研究所的公交被迫停运。然而,我并没有接到组会取消的通知,这意味着我必须冒着风雪步行至研究所。跟着导航,背着电脑,翻山越岭,原本10分钟的车程,我走了将近3个小时。沿途从未有过的新奇体验刺激着我,让我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兴奋不已。那是人生中第一次感受到王维诗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幽静之境。那也是第一次独自置身大森林的怀抱,在无数高达挺拔的树下切身地感受 到自己的渺小,自己仿佛一只小鸟、一片树叶、一颗小草、一朵雪花……那更是第一次远离都市喧嚣、完全打开触觉听觉嗅觉、全身心去深度感受大自然,就像JaneGoodall博士从繁杂事务中脱身,独自重新回到Gombe森林时感受到的那种宁静一样。也像奥尔森所描述的“我像一只鼹鼠,体验脚下岩石的感觉,呼吸阳光下香脂冷杉和云杉的气味,感受水花和沼泽地的湿气,使自己成为荒野的一部分。”我想正是那3个小时的跋涉,为我赢得了享受森林的权利。虽然那森林不像奥尔森的荒野那般人迹罕至,但对于我来说,已经是可以联结心灵的圣地了。如果没有那次跋涉,我与那触手可及的大森林之间一定还存在着某种隔阂,我欣赏不了它,它也无法走进我的内心。
德国小镇上触手可及的森林
日后与森林的多次互动,也一直维持着我与大自然鲜活的、流动的联系。事后,当我坐在书桌前翻开《低吟的荒野》,其中那种“朴实如泥土、清新如露水的鲜活的语言”打开了我记忆的匣子,山野的精华如同一场旧梦重返我的脑海,那是一种内心的满足与安宁。古朴的森林赋予我简朴的愉悦,与万物融为一体的安宁,亦不断加深我对大地对一切生命的热爱,也让我找到自己在大自然中的位置。这使我更加主动关注生命本身,更加主动参与并感悟关乎生命未来的相关行动,而非被动应付生活琐事。德国宿舍对面树林的一年四季,行走在其中,不禁想起苏珊库珀(Susan Cooper)对森林的描述:“美丽的森林之光,既不耀眼,也不灰暗,充满了平静的魔力,将宁静挥洒于心间。”
3. “宁静无价”
有人说:“自然文学是集个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观察为一身的荒野文学。”难怪每位自然文学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荒野:梭罗有瓦尔登湖,利奥波德有一个农场,奥尔森有奎蒂科-苏必利尔荒原。他们都是基于某一片土地,通过全身心的观察与感受自然,联结到了自己的内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找到了做人的根基与定力”。
 奥尔森与荒野相处的一生,他从中寻找了一种抵御外界诱惑的定力,一种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安宁。聆听荒野可以抚平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的不安与急躁,是一种无价的精神之源,一种现代社会的心理需求。那么,什么才算荒野?利奥波德在《荒野及其在森林游乐业政策中的地位》一文中这样解释“荒野”:一片绵延不断的保持其自然状态的野地,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合法狩猎、垂钓,其面积要大到足够背包客徒步走上两周,而且没有道路、小径、屋舍及其他东西。这个定义确实也与书中奥尔森的荒野相符。然而,对于我以及很多深居现代化都市的人们而言,要像奥尔森那样长时间守着一片广袤的野地很不现实。于是,我将目光放在小区的绿化带上,将自己的视野缩小成为一株通泉草、一堆苔藓、一只小蚂蚁、一只小蟹蛛,然后原本被我们不屑一顾的绿化带,摇身一变,也成了一片没有道路、小径,可以狩猎垂钓的荒野了。之后,就只需要沉下心,与绿化带里的自然融为一体,跟着奥尔森对荒野的描述,我同样也寻找到了一种抵御外界诱惑的定力,一种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安宁。这很像陶渊明诗中所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于车水马龙、纷繁喧闹的都市里,寻得这一番宁静的心境,是阅读自然文学赋予我的无价之宝。

小区里的自然观察——心中有自然,小区也荒野
1:半边莲   2:鳢肠   3:角红蟹蛛  4: 野老鹳草
4. 直面生活本质,挖掘简朴的愉悦,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奥尔森经常水路兼程多日才抵达想去的荒野。遇到水路就划独木舟,遇到陆路就必须扛着独木舟前行。当他荡舟漂流多日,远离自己的家园时;当他查看外出的行囊,知道那是他全部的家当并将靠着它旅行到任何他想去的新天地时,就会感到自己终于可以直接面对真实的生活本质。过多的欲望被这种古老明智的生活惯例剔除的所剩无几,迷茫与困惑全无,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幸福与满足,生活变得简单圆满。”

图片来自书中插图
是啊,现实中的我们经常在一些繁琐小事上花费过多精力,被各种广告和诱惑激起的过剩欲望所裹挟,如今的各种环境污染、与大自然的各类冲突也因这些过剩欲望而起。当我们准备离开家园、去往远方的荒野,准备行囊的过程其实就是直面生活基本要素的开始。一个容量有限的背包,只允许装入生活必需品;日后的荒野行程,体力的有限也决定了只能带去生活必需品。在荒野中行进,用心感受自然万物之美的同时,也是与生活必需品对话的良机。因此,荒野不仅仅给予我们美与宁静,感受荒野的过程更是带领我们直面生活本质,教会我们如何简法生活,体会简朴的愉悦。从德国接触大森林开始,我就逐渐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开启了我的可持续生活新篇章。随身携带“五宝”(水杯、手帕、餐具、饭盒、布袋)、拒绝一次性用品;自备容器,零垃圾买菜,减少塑料袋的使用;育儿时使用旧床单改造的手帕和尿布,减少纸巾和纸尿裤的使用;与朋友物物交换,以交换代替部分购买,增加物品使用寿命……以上这些都是我的日常,外在简朴、内心富足。减少了我们过度的物质欲望,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将不再是美好的愿望。

摆脱“塑”缚,直面蔬果,食在当地,食在当季,
用菜篮跟上四季的节奏,与太阳以及大地建立联结
以《低吟的荒野》为代表的、那些我看过的自然文学,不仅让我体会到“土地之美”,给予我精神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们成功地以文学的形式,巩固着我心中“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意识,敦促我开启、坚持以及传播一种既有利于身心健康、又环保低碳可持续的美好生活方式。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最后,我特别想感谢壹木读书会这个社群。老师们每天在群里的分享与互动教会我很多,帮我开启了与自然深度联结的大门,这些联结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喜欢的自然文学,也帮助我科学有趣地实践自然观察。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追随各位老师,将自然变成生活,并且由己及人,让更多人感受到身边自然的美好,与自然和谐相处。

课后互动:

郑志燕:谢谢朱静的分享,欢快的语音、急促的语调都让我感受到对这本书发自内心的喜爱~

朱慧琴:分享超棒,不仅把书介绍得特别有吸引力,还融进了自己的经历和思考,践行。感谢~

郑志燕:特别是分享那段德国留学的故事非常吸引人,十分钟的车程变成三小时的路程,在你的描述中特别有画面感~

朱静:哈哈,谢谢大家喜欢,那段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方向~

郑志燕:无“塑”生活,必须点赞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来参与~

孔冬梅:真正做到“将文字带进生活,一边生活一边体会”,赞成这种极简生活的理念~

朱静:我想我会永远记住那片森林~

郑志燕:只是从语言一直以为朱静是个小姑娘,没想到后面养娃,实在让我大跌眼镜~

朱静:有时候我好想时光倒流,如果那时候遇见读书会的各位老师,那片触手可及的大森林一定会会教会我更多更多更多~

练丹丹:分享很赞,声音很好听,融入自己的经历和思考,拍的四季森林很有感觉,很赞同绿化带也可以是荒野~

付娟:立即买《低吟的荒野》谢谢老师这么美的分享~

朱静:@常州—付娟 哈哈,建议支持二手书我就是从多抓鱼上买的二手;有时候能碰到前任主人留下的文字,感觉很棒呢~

罗雨玲:@朱静(云雀)-杭州 谢谢分享,超级棒。做一个外在简朴,内心富裕的人。看到菜篮子买菜,我也想买一个~

朱静:@罗雨玲(白千层)-深圳 我就是用家里闲置的水果篮买的,可以考虑先从闲置开始考虑,物尽其用。哈哈~

罗雨玲:对,刚才去淘宝看了下,还是把家里的环保袋用完先,菜农给的塑料袋我经常不要,有的必须要的才要,就是买肉还没敢带碗去买~

郑志燕:我用布袋买菜,拒绝商家给塑料袋,现在他们都认识我了~



图文整理:汪远方

语音合成:郑文慧

 编辑 / 排版:郑文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壹木瞭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