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木自然读书会第167期,由周敏书友分享给大家的《看不见的森林》,以下是根据录音整理的资料。
各位书友晚上好,我是周敏,来自重庆,今天晚上就由我来给大家分享,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读书心得。做这样的线上分享,我也是第一次没啥经验,希望大家多多指导,多多包涵。首先,我要感谢我们的群主小丸子的邀请,借此机会,我不仅重温了《看不见的森林》这部经典著作,更是对自己几年来的植物观察的实践做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总结。我先说明一点,因为当时我给小丸子商量就是说分享书目的时候,当时就选了这一本,但是我当时就问那个小丸子,我就说有没有群友,以前做过已经分享过这本书,丸子老师说我们以前做过的,但是呢,她说我们特别提倡这个,叫同题分享,就是说同一本书,但是我们不同的人读,带来不同的分享经验。我有把之前我们的群友分享的内容调出来学习过,然后我发现实际上这本书具体的内容在上面那位群友已经做过比较详细的分享了,所以说这次呢,我就相当于说另外选了一个角度,分享的内容呢,就是说可能是由《看不见的森林》出发,更多的就是谈到这本书对我的一些影响和触发,可能就比较杂内容。我把分享内容分成了大概四个部分,先就说第一个部分,我主要是想谈到这本书,它的这个坛城这个意向对我的一个深远的影响,因为这本书的话,简单来说,它是可能很多书友群友都已经读过,他是美国南方大学生物学教授,那个戴维·乔治·哈斯凯尔对一小块森林的观察记录,观察时间是一年。在一年之中,他每周都会来观察好几次,并且记录下这个观察结果,因为这位教授他自己的学识非常的渊博,所以说他的观察内容、观察对象,除了那个我们比较熟悉的那种植物--草木花果,还有昆虫、地衣、鸟类、苔藓。以及四季的气候啊风向啊光照啊等等这些影响动植物生长的元素。老实说读这本书的话,以我目前的知识结构来说,主要能够消化吸收的可能也仅限于草木这部分,像后面那些比如说动物呀苔藓地衣啊,这些其实相对说了,因为比较欠缺基础的知识,领会的也不多,所以说对我最重要的影响,其实可能是他的理念大过他的那个实际的那种观察的描述。哈斯凯尔教授呢,他把这小块儿地称之为“他的坛城”,可能对这个藏传佛教有所了解的朋友,都接触过这个概念,就是说所谓的这个坛城,在书里面的话,他是这样描述的,就是说“坛城具有多层的意义,首先是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全神贯注,其次呢,要留意一种混杂与融合的平衡关系,坛城的设计还包括象征意义”,他说,“此外坛城的无常。也令人发人深省”,然而他说,“这些性质都不足以定义构件坛城的终极目的,坛城是对生命之路、宇宙以及佛教菩提的重构,人们从这个小小的这个坛城的圆形沙画中看到的是整个宇宙”。可能比较有实践意义的是他最后在书的后记里面总结的一段话,他就说,“我们应当用自己的关注去创建奇妙的处所,而不是一味寻找有可能带给我们惊异的原始地带,比如说花园,那逝去的树林啊天空啊,田野又零零,还有成交成群的麻雀啊,无一不是坛城,近距离的观察他们的话,正如观察一片古老的丛林一样,卓有成效。”我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就特别有感触,因为可能其实对我们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的话,他列举出来这些就可以作为坛城的东西,都是我们可以接触近距离接触到的,而不是说,比如说很远的那些什么高原啊这些,所以说他这段话,我就觉得对我们的平时的这种博物学实践来说是特别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的。因为还有一个我觉得这段话对我来说特别亲切,是因为他基本上跟我自己的草木生活是不谋而合的,因为平时比如种种原因吧,主要是身体不太好,体力不太好,所以说我其实平时挺宅的,就是长期其实就是一个宅家人士,那我平时比如说对草木的观察和实践的话,基本上遵循的就是哈斯凯尔教授说的这个原则,比如说像我自己有一个公众号叫“植物上瘾者”。到目前为止写了四年多了,就是四年半的样子,那里面的绝大多数所写的草木,都是来自于我自己所居住的小区以及小区周围吧,就是附近不超过两公里。最吸引我的是他在这本书的序言里面所表述的这个思想,他就说“从无限小的事物中去寻找整个宇宙,是大多数文化中贯穿始终的一个悠远的主题”,因为这个思想其实在古今中外都是一脉相承的,比如说像我们特别熟悉的英国诗人的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堂”,基本上就是这个思想发展到极致的一个体现,还有比如说像现在是秋天,就像我们我国古诗里面说的“一叶知秋”,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也是类似的这样的思想,因此呢,相当于说我今天晚上的分享主题基本上就是从这一句话这个理念展开来的。好,以上算是第一部分吧,就是一个开场白以及就是说这本书,我的一个切入的分享的主题和角度。下面,第二部分的话,我就想聊一下,从单调中提取丰富,既是一种哲学,也是一种能力,这是相当于是我对哈斯凯尔教授这句话的一个个人的解读吧。因为通常来说,比如说我们都希望拥有很丰富的生活,但是比如说怎么样去丰富我们的生活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说,我们可以扩大活动的范围,增加我们的那种生活的广度,另一种的话就是在有限的活动范围内,去挖掘体验的深度,通常来说的话,比如说性格比较外向的朋友的话,通常就是第一种方式的,实践者,内向性性格的话,通常可能就是第二种。但是像《看不见的森林》的作者以及他这本书所描述的这种实践活动的话,我认为显然是属于第二类的,就是属于在有限的活动内去挖掘体验的深度,从无限小的事物中去寻找整个宇宙。这个主题哈斯凯尔教授说,他说这是一个文化中一个悠远的主题,从我自己的阅读经验来说,我觉得确实是如此,因为比如说在我的读书过程中,我就在很多书里面,其实屡屡都遇见过这种思想的表述,下面我就挑一部分给朋友们,给书友们分享一下哈。 这本《旅行的艺术》,是英国著名的才子作家阿兰·德波顿的,我最近有在重读这本书,我就发现在他的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叫《习惯》,然后我就发现了一个他的那个表述的话,和《看不见的森林》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比如说像德波顿就提倡就是说,因为你要出去旅游的话,这种机会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属于低频率事件,可能一年能出去一两次也就算是相当不错了,比如说像今年遇到这个疫情的话,可能基本上很多人是没办法出门,那么德波顿的意见就是说,他提倡我们将一种游山玩水的心境带入我们日常的居所,在日常的生活中保持一个旅行者的心境和视角。比如说他是这样子描述的,他说“这样的话,我们或许就会发现我们日常所居住的这些地方的有趣程度,不亚于亚历山大·洪堡的南美之旅中所经过的高山和从蝴蝶漫舞的丛林。”洪堡可能喜欢博物学喜欢直播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他的名字就是属于是以那种很壮丽的远征而闻名的一位博物学家。 第二位作家是来自于葡萄牙一位很有名的作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我认为他也是一个坛城理念的拥护者,他最有名的一本书叫《惶然录》。《惶然录》里面有一篇文章标题就叫做《单调产生的快乐》,我觉得佩索阿不愧是一个诗人,因为他在描述他对这个理念的时候,我觉得他的描述就非常精彩,比如说他写的是“遍由全球的旅行者走出方圆5000里以外,就再也不能发现什么新鲜事儿。他总是看见新的东西,但哪里有心情,哪里就有见多不怪的厌倦,而后者总是毁灭前者”,他还有一句话是说的,他说,“聪明人因此把自己的生活变得单调,以便使最小的事故都富有伟大的意义。”《惶然录》的中文版,其中有一个版本是我国的著名作家韩少功先生亲自翻译的,韩少功先生自己来说也是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比如说我曾经在他的一本书里面就看到他也写过这样的话,“在一片落叶上也可以发现千里江山,万里沙原。”
还有比如说我们可能都比较熟悉的大哲学家罗素,他也很推崇这种单调的价值,像这本《幸福之路》是他一本很有名的,也是可能是流传度最广的一部书,它里面有写到“即使是伟人们的生活,除了少数的伟大的时期,也很少有令人兴奋的地方,康德相传,终生未尝走出故乡十里以外,达尔文周游世界以后,余下的时间都是在家里消磨的,苏格拉底大半的生涯是和妻子安静的过着日子,下午做一次散步,路上或者遇到几个朋友,忍受单调生活的能力,应该自幼培养。某些美妙的事物,没有相当的寂寞,单调就不能享受。”
还有咱们群友们应该都特别熟悉的一位大师,就是梭罗,他的《瓦尔登湖》应该说对我们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梭罗其实也是一个比较宅的人,因为他和同时代的作家比的话,他是属于很少旅游的,然后他做过一次很短途的旅游,就是去这个科德角,然后这个地方离他的家大概只有65英里远,折合成公里的话也就是100公里左右。当代最好的一位旅行文学大师是美国的叫保罗·索鲁,他曾经对这本书推崇备至,就说盛赞此书是叫做旅行经典,他的赞美词是这样说的“梭罗有能力从最小的东西里面开发出尽量多的东西,质量就是他生活的本质。”
这也是我从那个保罗·梭路的书里面谈的科德角的那一页拍下来的,因为他实际上在这一节里面对梭罗这个能力的话是推崇备至,可以说是一个从单调中着取丰富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我个人的总感觉就是说,比如说读了这么多名作家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角度的论述之后,我的感觉,就是说从单调中提取丰富,它既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哲学,更是一种能力,走遍全球的人未必称得上就是旅行家,阿城先生曾经写过一部书,叫做《威尼斯日记》,然后其中我看到有一个评论就是说我们好像看他写威尼斯旅行,好像比自己去还要有趣,还要精彩,他说,因为作者的感知和思考,可能都比我们的这些普通读者要高明,所以说他感觉就是说比自己亲自去旅游了,还要有趣一些。我的感觉就是不光是读书,或者说读这种游记呀,而且比如说很多时候,比如说就拿看电影来说,我觉得很多时候好像我们读一读影评,读人家的那种剧评啊分析啊,比我们自己去看看电影还要精彩,我觉得也是同样的原因。因为这种人呢,在作家艺术家里面是比较多,我想的话,这个可能就是因为就像上面说的,阿兰德波顿,他强调的一个是感受力。因为同样的经历的话,作为艺术家或作家,他们的那种感受力,或者说我叫做解码能力的话,比普通人要高出很多,所以说的话,它的体验的深度也会要深很多。好,这个是第二部分的一个分享,就是关于这个理念的一个展开。第三部分的话,就是说就是比较简短,就是说主要是哈斯克尔教授在这个《看不见的森林》里面,他如何去观察坛城,如何在有限的活动里面去提升你的体验的深度,他有一个具体的建议,我称之为看,就是叫做看和用心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教授的建议具体是这样说的,就说借鉴冥想训练的方法,不断的让思维的注意力回到当下,这一刻,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总是散漫无序的,把注意力慢慢的拉回来,一片片的从感官中搜寻各种细节,比如说特定的声音,某个处所的氛围和气味,复杂的视觉特征,这种训练并不艰巨,但是确实需要审慎的意志行动。简单来说就是要保持专注,在观察的时候保持注意力的集中,哈斯凯尔教授的这个建议的话,其实在心理学上是有依据的,我的依据是来自于《心流》这本书。
《心流》这本书前几年出出版的时候,曾经红极一时,就是算得上是一本网红,书吧。这位作者呢,像这个米哈里教授呢,他曾经担任过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主任,也被称为积极心理学之父,它里面就有相当的章节就谈到这个注意力,因为他在说注意力的话,在他看来是“一切心流体验的基石,是改善品体验品质最重要的工具”。他说,“注意力决定了哪些事物能够进入我们的意识,并带动与之相关的心灵活动,通过使用注意力的话,我们就创造了自我,塑造了记忆、思想和感觉。”他这个说法的话,我认为和哈斯凯尔教授的这个建议是完全吻合的。我相当赞同他书里写到的这句话,他就说了,“乐趣具有向前发展的特性,并涵盖新鲜感和成就感,乐趣必须拥有高度的注意力,不管是打网球看书还是谈话,如果你不全神贯注的话,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毫无乐趣可言。“我自己结合我自己几年观察植物的经验,也一再证明了这一点,就说,比如说你去随便在哪个地方去看看花花草草啊,你如果有带着一个目的去观察,就相当于有一个自带意识雷达的话,比起你这么随意的闲逛的话,你最后发现的东西会要多得多。好,第四部分的话,我觉得就结合具体的例子,我想分享我自己的两条观察经验吧,好,第一个的话,比如说我们选定了一个身边的处所一个很有限的范围,那么来说你怎么样避免单调,而且在中间可以不断的有新的发现呢?我的第一个经验就是说,你可以在时光的流逝中去观察,比如说对象,假如说我们以观察一棵树为例数,它就是一棵树,但是的话,比如说我们在不同的时光,就是说,我们对他保持一个长期的观察,观察它在春夏秋冬的变化,今年明年以及后年的变化,这样的话,你的观察它就有一种很丰富的感觉在里面,而且为什么选这个树,因为这种季节更替带来的变化在树的身上是特别明显的,我有好几种树就是用了这个观察方法,给我留下了特别难忘的印象。我就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苦楝树吧,就是说,因为苦楝树是西南地区特别普遍的一种乡土树种,也是我自己特别喜欢的一种树,因为苦楝树它在春末开花,因为24候花信风的话,就是苦楝花开在最后一候,就说相当于楝花一开的话,基本上春天就结束了,她在四五月份开花的时候,普遍人们会观察会注意到它,因为它那个淡紫色的花呀,特别美的开在枝头,而且它的那个香气在春末的那个夜晚中也是很浓郁的,有点儿苦,又有点儿脂粉香,但是通常来说可能春天一过,留意它的人就会变得比较少。我也是无意之中就是有对这个已经司空见惯的苦楝树带给我一个很新鲜的那种观察,引起我的关注。大概我查了一下,时间是前年吧,12月初就是那天天气挺好的,忽然就发现一棵我平时挺熟悉那个楝树,好像这个形象就忽然变了,因为当时它的树叶变黄了嘛,而且冬天它是要落叶的,就是说当时我12月初的时候,它的树叶已经掉了一大半。这个直接带来的一个效果就是说,因为叶子掉的差不多了,它那个整个树的线条啊,就特别醒目地就浮现了出来,而且这个形象在春天那种枝繁叶茂的时候就不太看得出来。我正在发就是我当时看到他的这个图片,就是网速稍微有点卡,它是怎么样的呢?我的感觉就是说,我以前没有注意到,楝树的树干,你可以把它分成上下两部分,下半部是笔直粗壮,就是像很多树的树干,但是他的上半部的分支,就像那个雨伞的那个伞辅一样,特别优雅地向四周去分开,那个线条极其的优雅圆润,特别的富有那种美感。这个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就是说原来这个树干和树枝,它也是可以这么有表情有气质的。可以说这一次的那种观察吧,就是这个楝树在那个冬天的这种形象,刷新了我对这个乔木之美的一个认知。而且还有一点,也是从这一次开始吧,它就激活了我对这个树的这个树形的一个敏感度,在这个之前的话,其实我可能就会看花看果看叶片,但是对这个所谓的树形其实没有这个意思,但是自从这次发现了这个之后呢,我每次去观察别的树的时候就会特别去留意一下他的那个树干的形态,而且我还发现实际上《中国植物志》它对每种树的描述的时候,其实是有这个树形这部分的描述的,只是在我以前没有留意的话,你对这个东西不敏感,你可能看到也就直接就滑过去了,就不会有什么感受。比如说就像我们重庆特别常见的几种树吧,比如说像那个白兰就是说,我们叫黄角兰,就六月份开花很香,然后你看白兰它的树干的话,第一个很窄,他的那个枝丫,它的那个枝他是基本上是属于那种向上生长的窄而高,但另外一种数也是我们重庆的树就叫黄角树,它是一种榕树,就是属于桑科榕属的,那个黄角树的话,他就是属于那种素心广展,就是说像一把巨大的伞,然后,所以说就是说像在我们重庆这个夏天特别热的话,它是一个特别好的一个遮荫树。我以前上班的那个街道,它两边就是种了很多黄角树,然后年头也比较久,一到夏天的话,人行道两边那个树干基本上就是在那个道路的上空可以交叉,交叉了之后,你走在下面,你基本上就不用打伞,就特别凉快。你就对它的这个树干,所谓的《中国植物志》所谓的树形广场这个事情,就有一个特别感性和直观的认识。
这个就是我当时第一次发现那个苦楝树,他这个树干的形状,当时拍下来的。好,这张是大概是在之后一个月,这个时候呢,它的叶子就全部掉光了,然后就只那个树干就变得光秃秃的,然后这个时候哎,你又发现他那个很妙的地方就是怎么样的呢,因为她的那个果实又浮现出来的,它的树干是深褐色的,果实是带一点金色的,所以说,其实这个时候的话我就觉得它有一种那种自然天成的,就像那个中国水墨画里面那个所谓的什么枯树枯枝涂鸦这种这么一种意境,这个当时我发现了之后,也是看了好久,就是觉得越看越觉得好像那个中国水墨画,简直就是百看不厌。
更妙的一点呢,后来我就是因为这两个都是在冬天嘛,然后当时就觉得更妙的是,就是觉得这个苦楝她的那种美啊,就是基本上不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因为我们拍植物的人都喜欢阳光吗?因为这我一直都觉得有光,对吧,有阳光是那个拍摄那个植物的一种灵魂,但是的话我就觉得苦楝,它基本上打破了这个拍植物的这个惯例,因为他不管是阴天雾天,甚至看上去好像比晴天还更要有意境。
还有就是他的那种幼苗,那个重庆还有一种树,也是我蛮喜欢的,也很常见,叫复羽叶栾树,然后这段时间我看大家也晒的蛮多的,因为刚好就是现在,就是刚好开完花结果的时候那种,这两种树呢,就是说都树下都有很多那种自生自灭的那种小苗哈,然后就是属于栾树来说的话,它是二回羽状复叶,然后苦楝树的话,按照植物志记载叫做二至三回羽状复叶。但是这个区别并不是特别直观,特别是在这种幼苗的时候,我当时我记得我一度就把这两种树的幼苗给搞混淆了,然后还被花友们调笑说长大的样子我是认识的,小时候的样子就懵逼了,因此像去年春天啊,我就特别去关注,去观察那个这两种树,那种新叶刚刚冒出来的样子啊,然后你只要用心,一看到你就发现,其实也蛮好分的,因为什么呢?他们的幼树的颜色最直观的就是它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因为那个复羽叶栾树来说的话,他的那个幼叶总是绿中带一点红色的,但是像苦楝树的话,它绝不会带红色,就是它的那个幼叶是青色的新绿。
所以说,你看就是说同样就是一种树,而且就是在你身边的树,实际上可看的东西就特别多,然后你就是不管春夏秋冬,去年今年明年,你只要找到一个新的点,你又可以当作一个全新的观察对象去把它看一遍,所以说绝不会感觉到很单调很无聊这样的。我的第二个经验就是说比如说小区,因为我自己的主要的观察范围是小区内外,其实小区的话,它是可以变成一个无穷升维的花园。因为这个所谓的无穷升维啊,我是借用的那个《三体》,就是那个刘慈欣那本著名的科幻小说里面,他有一个概念,叫降维打击,就是说我是反其道而为之,就是把这个小区就取了个名字,叫做无穷升维的花园,也就是换句话说,你每认识一种新植物,或者说发现了某一个新特征值得去观察的话,你就可以把你这个小区或者说你的坛城重新去刷一遍,然后你就一定会发现很多新圈的东西,惊喜多多。因为我想很多花友都有过类似的经验,就是说当我们不认识一种植物的时候吧,你又觉得好像从来不会遇见他,从来身边没见过,我们家周围没这东西,但是如果一旦你认识了之后呢,你就会不断的撞见,怎么这里发现他在,那里发现他也在。我有一个朋友给给这个现象就取了一个名字叫做“307定律”,她的说法是就像你开车,你自己如果买了一个标志307,然后你开上车之后你就会怎么发现满大街都是标志307,好,然后我觉得这个定律用在认识植物上的话也是非常非常的就是说屡试不爽。
我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在这认识这个蜈蚣草的时候,这个草是就是一种蕨类,来自那个凤尾蕨,是一种凤尾蕨好像,然后当时就是说我认识了这种草之后呢,然后我记得就第二天早上我下楼转了一圈,哎呀,当时简直被吓住了,就是怎么说呢,就发现这个蕨无所不在,就在我们家楼下。什么墙边的石头缝啊绿篱里面那池塘边呐,哎呀,多到那个令人发指的程度,因为我在这个地方,我们家搬到这个小区十几年了,每天走无数遍,在这个之前我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就从来没有感受到它的存在,然后忽然一下子这样冒出来,真的就觉得啊,简直是太震惊了。所以说我,我现在已经养成了这个习惯就是说,如果每次认识了一种新植物的话,就重新把整个小区来一次地毯式的搜索看看,到底他能藏有多少啊,这次是一个蛮好玩的游戏,反正我自己来说是属于蛮上瘾的,就是百玩不厌的一个游戏。比如说就像最像这个秋天吧,然后比如说我先碰到了鸡冠花,然后一扫,然后就发现小区好多地方都有鸡冠花,然后前段时间看丝瓜,特别是那个广东丝瓜,然后就发现一从最先是发现了一丛,然后怎么就过两天又看到第二个地方,然后第三个地方,我到目前为止已经找到了三大片,那个就是我们小区居民种的这个广东丝瓜,每一次搜索都会觉得你就像到了一个新国家,然后全新的国度吧,就是一次次去发现了一个以前视而不见的美丽新世界,然后就是这种感觉我自己觉得是特别棒特别舒服的。
就是啊,最后就说一下这个关于这个坛城的选择哈,然后最好就是离你那个生活的地方不太远,然后最好是你能够随时可以去看,去观察你,比如说因为真要去了解或者认识一种植物的话,我觉得观察一次往往是不够的,但是像这个就是说身边的这种植物最大的好处呢,就是你可以经常,就是很方便的,就是去反复去看。你比如说像我最近观察这个丝瓜和广东丝瓜,我刚才发的两张图片呢,就是说第一张是那个广东丝瓜,他在那个夜间开花,他是在夜间开花的,大概傍晚六七点钟,七八点钟这个样子。这个这朵花是我差不多跑了四五次之后才拍到的,因为一开始白天去,他早上去就发现都全都是谢了,然后在中午去也是全是谢了,然后就觉得怀疑他是晚上开花,然后就晚上再去,然后就这样反复去,因为就在我们家楼下特别方便,然后就这样跑了四五次之后,终于才拍到了他这个在傍晚黄昏的时候开花的这个图片。第二张是他这个花序就是属于那种,他这个也是我第一次观察的时候忽略掉的,然后后来是对照了那个《中国植物志》的描述,以前我第一次观察,我就只注意到他是花分雌雄,雌花是单开,然后雄花是一个缩短的总状花序这样,但是的话,因为《植物志》上面说他的那个雌雄花实际上是生在同一个花序的,只不过说一个在上一个在下,而且是在雌花谢了之后,它的雄花才这样慢慢开好,所以相当于在后面去补充观察的时候才补拍到的一个图片。因为这一点的话,我觉得我平时看看那个花友和群友们,大家好像这个其实都蛮有共鸣的,比如说像咱们群主小丸子老师,然后以前就经常听她得瑟说我有一座山,就是那个滴水岩,就是成天经常渴,我看他基本上是每周都会上滴水岩去,然后那时候就特别特别的羡慕,经常就说她是个土豪,就坐拥一座山,但是这个的话真的是特别好,因为就是说那种能够随时前去观察,我觉得就是你选择你的坛城的时候,一个首先要考虑的条件。今天我的分享的内容基本差不多就是这些啦,然后就以自己的一点点小经验吧,欢迎呆会儿结束之后期待大家的讨论和指正。最后的话,我想以哲学家尼采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今天的分享吧,因为尼采本人他也是一个宅男吧,基本上是属于那种就是长期窝在家里不咋出门的那种人。他曾经就说过一段话,他说,“有些人知道如何利用他们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经验,使自己成为一片沃土,每年能结出三次果实,而为数众多的其他人则只会逐命运之流,逐时代和国家变幻之流,像一个软木塞一样在水面上飘来飘去。”他说,“当我们观察到这一切之后,我们会把人分为两类,一种人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另一种人就是化神奇为腐朽,绝大部分人是后者啊,前者则为数寥寥”,但这尼采这个话呢有点刻薄哈,特别是他说绝大多数人是化神奇为腐朽,我觉得他稍稍有点刻薄了。但是我觉得他说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人,我就觉得这个提法还是很棒的,我希望我们大家都可以成为他说的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人,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把日子过得很精彩。最后还有一句话是我一个小朋友说的,他前几天也加入了这个群,就是那个彭慧宁小朋友,来自于那个西北农大的一个美少女,一个特别有朝气的小姑娘,然后她就说“”最后我们都在自己的坛城里看得出了神,也看明白了生命”,我特别喜欢她的这句话啊,就以这句话结束今天的分享,谢谢大家。沈阳-关心:我记住了三点:1从无限小的事物中去寻找整个宇宙。2看和用心看,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体验。3认识一种植物,观察一次是不够的。李小雪-长白山:307法则,确实好玩儿,我也发现确实是这样,一种植物之前可能没留意,等你留意以后,发现到处都是。彭慧宁-杨凌:我想补充一点~ 没记错的话栾叶背面是粗糙的,苦楝是光滑的,像凌霄那种质感。我坐拥南北校区五千多亩,也算土豪了哈哈哈。小丸子-诸暨:实在是太好玩了,我经常看周敏都是的推送,常常误以为我们是在观察同一个地方,因为我们写的主题经常一样,就像是在写同题作文一样。但是周老师比我观察地细。胡冬平-宁波:从单调中提取意义。这条总结特别有启示意义。彭慧宁-杨凌:敏姐的分享集中在草木这part,我其实刚开始看,还没看多少,我关注的点在于哈斯凯尔教授对于“无限小的事物中看到整个宇宙”的另一个角度的阐述,他提出了内共生学说和地衣结构之间的相似性、地衣和道家思想的一致性以及对于压迫者与被压迫者间划界的否定,这于我而言是意料之外但又是情理之中的。彭灵-浙江台州:很高兴听到你说保罗梭鲁和阿城,前者的环地中海那本,和《威尼斯日记》,都是我非常喜欢的。[握手][握手][玫瑰][玫瑰]罗玉玲:感谢@周敏 分享。在石芽岭公园发现确实是这样,一种植物之前可能没留意,等你留意以后,发现到处都是。当该这种植物出现的季节,就可以到处看到,不是它的季节怎么也没有。周敏:保罗索鲁的书我买了全套。看的第一本,就是说到梭罗这本,中译叫《喜欢新鲜空气的人》,英文原书名叫《FRESH AIR FIEND》,直译叫新鲜空气上瘾者。我的个人公众号名字植物上瘾者(plantfiend)就是受他启发取的 。@彭灵 浙江台州
图文整理:周敏、汪远方
语音合成:郑文慧
编辑 / 排版:郑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