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日生来分享旅行了,今天刷书一本《旅行简史:科技改变旅行》。
看到书名,你是否也会感慨科技带来的交通变化,可能现在你还在班上,可是晚上就可以飞到另一个城市,跟远方的朋友一起撸个串儿,明天还可以看场剧,晚上就可以再飞回到家。可是在古代,黄帝打败炎帝,统一中原之后,用脚巡游天下;司马迁靠脚游历,走遍名山大川,考察民间轶闻趣事,才有了《史记》;孔子周游列国,也是几乎全程徒步;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都是靠脚;徐霞客行游30多年,也是靠脚;始皇帝技术改造,修驿道,设郡县,车同轨,每两年大规模巡游一次,大约巡游了五次。古人旅行真是不易呀,富庶家庭尚难,贫苦人家更不易。自从有了轮子,马车、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人们位移的速度越来越快;当燃料、汽缸、新能源、高速公路、邮轮、飞机之后,朱自清的月台背影都慢慢消失了,咱们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走的更远、更快、更潇洒;
当客栈、民宿、酒店、商场设施跟上之后,大家可以说走就走,不用担心有《新龙门客栈》的悲壮与危险,出行也不用带过多行李,生活需要随处可买,旅行变得无比简单快捷;
未来,可能也会发生月球旅行、太空旅行、星际旅行……但走得太快,可能往往忘记了最开始的快乐,或者忘记了如何利用这么快捷的旅行交通给自己放个假。所以接下来,好久没有旅行的可以随时发起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忘记简单快乐的,请回忆并穷举自己曾经做过哪些交通工具,有过哪些难以忘怀的快乐。值日生来分享旅行了,今天刷书一本《日和手贴:是时候去野外了!》。最近一段时间,我每天早上开启一段小旅行,就是坐到小区大院的活动中心的秋千上,欣赏一会儿睡莲,发一会儿呆,晒一会儿太阳,读一会儿书,思考一下稍后的工作。之所以把这样的活动当成旅行,是因为最近去不了远距离,更是因为如果改变一下旅行态度,多远都能算作旅行。正如刷了这本书,收获一下去野外的思想也是好的,不一定非得准备好帐篷到野外安营扎寨浪一圈。人们之所以喜欢旅行,是因为在路上的感觉是自由的,是移动的,是不被束缚的,是不被重复的,可以时时刻刻保持新鲜感,生活也会因此富有弹性。故此,如果大家能在旅行和享受一个特点地方这两种生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同时建立一种生活习惯,哪怕是有这么一个意识,生活也会逐渐清晰明朗,最起码不是一团混乱。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样的自由中,除了经历不一样的景色,还会更能了解自己,感受生活中更多的真实,这是旅行结束一段时间之后最能留下来的东西了。就像喜欢植物,喜欢探索自然一样,保持生气保持自由保持作为孩子的那份对世界的好奇。担心出去的念想才是出行最大的障碍。旅行和生活,保持一颗开放的心是最重要的。去旅行,才能扩大自己的空间和地牌,走到自然里,才能感受自然给予的力量。
值日生来分享旅行了,今天刷书第三本《日和手贴:我就是对公路片上瘾》。
人生总有一些时刻,想丢下“固定模式”找一个从来没有玩过的动作疯玩一次,比如远行-任何方式的远行,然后在一连串的经历和风景之后,慢慢学会成长与改变。比如电影《冈仁波齐》,比如《阿甘正传》阿甘的长时间跑步,比如谢丽尔·斯特雷德的《走出荒野》……踏上旅程的那一刻,未知、冒险,兴许还有幸运并存。某种程度上说,公路旅行是一种亲身前往的精神。书里提到挪威的奥斯陆,拥有全球最便捷的自行车租赁系统,骑行是当地的生活方式。在这个共享单车如此方便的当下,似乎骑行也可以随时发生。带着好奇心永无穷尽的生活态度(穷游网的初衷),想必随时可以开启一段旅行。让身体和大脑里多一份儿多样化的思考,或许周围的一切的都是新鲜的。所以时常衡量一下自己的勇气是否匹配自己的野心,若不匹配,直接的解决办法就是让好奇心落地成出发就行。还有就是,苦痛的背后兴许就是向前迈进。
自行车、摩托车、滑板车,包括汽车都有可能成为公路旅行的工具,推荐河北崇礼的天路,秋天超美,落日无比好看
我看我这不一定去一条,看看痒痒眼和心够了,但可以开发身边的公路旅行,比如城市郊区,比如下班路上。值日生来分享旅行了,今天刷书第四本《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咱们每天忙忙碌碌一天,可能觉得很多事情必须要怎样怎样,不怎样怎样就不行。
那么有没有想过,假如生活没有怎么样,就是没有朝着原本预想的方向发展会怎么样呢?比如假如生活如初见,假如大灰狼不吃羊,假如乌龟比兔子跑得快……今天就分享一个童话旅行故事,一个十四岁的叫做尼尔斯的小男孩,无恶不做,彻彻底底的坏孩子,有一天他被小精灵变成了小精灵,通了动物语言,看到大雁飞,听到家鹅的羡慕,家鹅跟着飞,小尼尔斯去阻止,结果就跟着家鹅飞了出去,一路看尽了瑞典美景,经历了很多故事之后,才飞回家里,变回人形,遭遇一圈之后,变成了勇敢有担当的好孩子。1997年发行的瑞典货币,20克朗的正面是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诺夫的肖像,背面是她的童话作品《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的插图。
故事告诉我们走出去才有收获,才能发生改变,周末了小伙伴们可以开启旅行啦
我们往往非常想走出去,羡慕向往外边的世界与风景,尤其节假日羡慕别人能旅游,自己却待在朋友圈的世界里看别人旅游。这本书却提到了一个“很少有人弃之远去,或长久逗留他方迟迟不归”的不用羡慕他人旅游地方——英格兰北部湖区,一个爷爷爸爸孙子祖孙三代都不离不弃的地方。在湖区,十几个人和十几条牧羊犬一起赶上万只羊,剪羊毛、帮助照顾小羊羔…这些协作和知识是学校和书本学不到的,也无法学到的,所以走出去、去旅行其实也是很有必要的。咱们往往对一个地方不安分想出去,兴许是因为咱们没有祖上三代都在一个地方生活过。
最后分享一下作者:詹姆斯·里班克斯 James Rebanks(他的家族在当地的自有农场已有600余年历史)詹姆斯自小在牧场长大,并坚信自己以后也会留在牧场工作。因为青少年时期的迷惘,他在阅读中找到了人生别样的方向,成功入读牛津大学。感受了城市生活的浮躁与动荡之 后,他重新回到家乡和家人一起,经营父辈留下的牧场。值日生来分享旅行了,今天开始阅读第六本《旅行的艺术》。
群里的珊珊老师曾经在去年的11月6日分享过这本书,珊珊老师建议读这本书可以从后往前读,我专门去第三次(第一次听,第二次读)学习了珊珊老师的分享,非常棒,感谢珊珊老师。今天先简单分享一下作者,然后明天从最后一章“回归”开始从后往前分享我的感受。阿兰•德波顿,1969年出生于瑞士,8岁被送往伦敦上学,后来跟随父母定居伦敦,在剑桥大学读书学习历史系,但他的大学却是在学校的图书馆和学校附近的一家书店度过的,陪伴他的是父母赠送的无限额的购书账户,于是阿兰•德波顿读了足够多的书,买了足够的书,多到父母都后悔送他购书账户。69年到现在,阿兰•德波顿肯定也经历了科技进步、物质丰富且欲望疯涨、生活不易的新时代,所以可能他的书和文字都是不直接写“生活有多美好”,但却到处充满着”只要按下暂停键反思,那么生活处处都是美好”。
他是彻彻底底的生活哲学家,他能把小说情节暂停,加进论证思考;也能把散文抒情暂停,加进艺术思考……他把自己的文章称作随笔,但每本都是生活经典。
《旅行的艺术》就是一本将旅行暂停,讨论旅行反思:旅行能催人思索,旅行是用来滋养自身的,尤其在行进中陌生的地方可以激发新的认知,以及带着旅行的心态,脚下方寸亦可旅行且有新知。今天开始分享第六本《旅行的艺术》,从第五章也是最后一章回归开始。
前几章分别是:出发、动机、风景、艺术,最后一章是回归。今天是第二遍读回归,看起来是阿兰•德波顿从外地度假回到家乡伦敦的哈默史密斯(一个富人区)。在这一章,阿兰•德波顿是如何按下旅行暂停键,进入议论式的反思呢?他回到家乡,发现自己常年所在的城市固执地没有发生变化,拒绝改变,意识到自己要在这个没有比这里更遭的地方生活生活下去之时,旅行暂停键发生了。那么在这里,你每次出行回来对自己的城市和家是什么感触呢?阿兰•德波顿先用《沉思录》: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待在他的房间里 来警示一下正在阅读的人,接着提及了围绕南美洲旅行的洪堡,书写了在卧室里穿着红色蓝色相间的睡衣并且将之写成书籍《我的卧室之旅》和《卧室夜游》的塞维尔•德•梅伊斯特(其实是谁不重要)的故事。开启一段室内旅行的关键是,以旅人之眼注视周边的一切,并重新发现周围事物的特质,这是一种深厚且具有暗示性的洞察力。于是,暂停反思之后,阿兰•德波顿“尝试颠倒习惯,且在抵达目的之前,分离环境与以往设定给它的用途,用一种特殊的精神命令,环顾四周,彷佛从来没有来过这里,慢慢他的旅行开始有了收获。”
我家小区广场有一池睡莲,上周的后半周我想象它是我的睡莲花园,有莫奈韵味的花园,所以必须有义务每天早上去照看一下我的睡莲花园,结果不进发现睡莲花晚上凋谢,早上8点半前再慢慢绽放,还无意间拍出了一张学习艺术的朋友也喜欢的照片,朋友说可以拿来创作油画了。
还有每天中午去锻炼身体的路上,原来脑子里塞满了刚刚结束的工作,后来上半周尝试去留意身边的声音,企图让高速运转的大脑休息一下,结果,还真收获了不少声音,鸟叫声,小汽车声音,水泥罐车等工程车声音,公交车声音各不一样,居然在嘈杂的马路上还听到了自己的脚步声和身边的风声,所以阿兰•德波顿那个“特殊的精神命令”是管用的,借助一个大师来住进生活也是管用的。这一章阿兰•德波顿为梵高而旅行,旅行地点是普罗旺斯,阿尔勒、圣雷米、拉马丁广场,他去了看了梵高的柏树、星空和黄色的小屋。并且在酒店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梵高。当他看到了梵高眼中的舞动的柏树,多彩的星空和简单的黄色小屋,他进一步从艺术的角度地去理解艺术和旅行。
梵高说:他想画“南方”,他想通过自己的作品使别人“看到”南方;梵高还说:虽然他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这种力量,但他从未动摇过他这个理论上可以实现的信念。阿兰•德波顿认为,艺术家能够画出世界的一部分,并且最终使其他人的眼界因之而大开,我们想要从哪里开始艺术之旅,艺术作品就从哪里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所以我们探寻美的旅程也一样,我们在旅行中去发现这些能彰显出部分周遭环境的突显的元素,就已经足够用来发现旅行之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为了某个人(名人)而去旅行,我曾经专门去看过天津和沈阳的少帅府,为于凤至哀叹,为赵四小姐鼓掌(她坚持寻找自己的幸福),稍有点愤恨张学良,后来似乎在沈阳的少帅府门口,美好的夕阳之下,理解了世界没有非黑即白。还有一次专门跑到上海去参加博洛尼亚绘本展,去欣赏绘本艺术,在展览墙上一幅一幅盯着,从绘本插画师的绘本画作里去汲取能量。对,这个能量似乎就是只需要看到凸显的部分,不需要旅行地的全貌都美好,正如阿兰•德波顿笔下没有写生活美好,而是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东西就够了。本人也喜欢梵高,专门参加过三次梵高相关的活动,还看过《致敬梵高》电影,艺术就是点亮和开阔,还有艺术家对艺术的坚持,如同阿兰•德波顿对美好生活的坚持各位书友,周三愉快!一周过半,值日生来分享旅行了。风景对之旅行的作用,在阿兰•德波顿看来,一个是凝固的美好,一个是壮阔的敬畏,这些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生活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也不是时时美好。但凝固的时间和壮阔的敬畏可以让我们聚焦美好以及美好的不易。这一章的风景是英格兰湖区和西奈沙漠,湖区刚好是写6月5号分享的那本《放牧人生湖区故事》的湖区,沙漠是以色列的沙漠。在湖区,吸引作者旅行的是出自湖区的诗人华兹华斯,诗人对自然的描述让很多人动情自然,这段虽是对诗人的效仿式的嘲讽,但我依然从这里读出了自然的力量,前几周走在公园里,也有同感:而阿兰•德波顿去湖区旅行,缘于他看到一朵黑云,他看到了自然的敬畏与神赐般的感觉
或在市井的喧嚣中,我得以在困顿的疲惫中,感到一种甜蜜获得宁静的回归阿兰•德波顿说这些自然里的美好,可以作为“凝固的时间点”作为生活里的美好慰藉。自然给我们的还有壮阔,就像野牛的力量一般令人敬畏。这些壮阔的自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如果这个世界不公平,或让人无法理解,那么壮阔的景致会提示我们,世间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宇宙的力量可以移山倒海,而人类不过是小小的玩偶。从壮阔的山河中去了悟自身的局限是十分有效的,否则我们就有可能在日常生活的流变中感到焦虑和愤怒。不只是自然违抗我们,就连生活本身也是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自然界中广阔的空间却最充满善意和敬意地提示了我们所有超越我们的事物。如果我们用更长的时间与它们相伴,它们会帮助我们心服口服地接受那些无法理解而又令人苦恼的事情,并接受我们最终将化为尘土这一事实。不知道各位书友的出发旅行之前是否有什么动机,阿兰•德波顿的旅行动机是异国情调和好奇心。异国的广告牌都可以给人以按捺不住的欣喜,福楼拜,这一章阿兰•德波顿提到的名人之一,是一个对外省的景色超级着迷的名人,福楼拜喜欢东方,他认为对东方的凝视可以帮助他从自己的生活环境当中解脱出来,暂时离开生活的琐碎。
异国的风景,任何风景,都可以让人狼吞虎咽地饱览眼前的一切而不烦躁,任何一个小点都是吸引异乡人的地方,正如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个人的手指甲好看喜欢上他,或者因为一个人喜欢吃某种食物喜欢上他。想想自己的旅行,到了拉萨,我会盯着藏民的黑色窗户看,到了张掖,我会感受大街上哀怨的柳树……似乎也是从某个细节去感知旅行之地的新鲜。甚至我会想象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是如何幸福地过一天的,比如,西宁的人早上吃碗羊肠面,白天上班,傍晚到广场跳跳民族舞或者逛逛地下服装店,周末看看山,多么惬意(同时会想象自己待在自己城市的无聊与无奈,哈哈)阿兰•德波顿还提到了洪堡,洪堡的旅行是有目的性的,他要发掘事实,验以证之,他要带回1600种植。所以阿兰•德波顿分享说:一个为求真知而进行的旅程,远比一个四处观光之旅得到更多的好处,那么如果这样,我们的旅行将带回的可能是系列细微的想法,可能不显著,但却可以丰富人生。祝福大家永葆好奇,以及带着收获点什么的心态去挖掘异国风情。旅行始于期待,阿兰•德波顿经历了两个月的期待,出发来到了巴巴多斯岛,然而在巴巴多斯岛并没有期待中的美好,也有各种小插曲的烦躁和无聊,于是阿兰•德波顿反思说:天空的状态和我们居住的建筑物的外表绝不能凭它们自身的力量保证让我们畅享快乐,或倍感凄然,我们对美的欣赏还受制于复杂的物质需要和心理欲求。然而知道这次阿兰•德波顿这次为何出发么,他是看了小说家于斯曼的《逆流》,《逆流》讲了一个极其想外出,而想想外出有各种无以复加的无聊之后,收拾好行李也打道回府的故事。阿兰•德波顿打破了《逆流》的干扰,出去实实切切去体验来了旅行可能的各种无聊孤寂烦恼。你看,阿兰•德波顿笔下写了很多生活当中的不美好,但他又是如何找到美好的呢?阿兰•德波顿说旅行当中的高速加油站、机场、飞机、火车给了了人面对孤独的榜样,这些场地都在有毅力地孤独着,承载着人们的嗟叹与梦想,画家爱德华•霍珀的很多作品都展现着这般孤独的壮阔,与自己的社会圈子保持适当地隔离,有助于宣泄孤独的压力。
我想到自己的一个朋友每次出差都早早地赶往机场或者火车站,因为她要享受这份清净的孤独,在车站或者机场美美吃个饭,然后掏出一本书,静静地看,安静地等出发和登记起飞,她要的就是这种平和的孤独时间。哈哈,今晚我要出发去北京,参加一个观星活动,从五一都开始期待外出,也要早早出发到车站,欣赏车站之美与孤独之力量值日生来分享旅游了,读完《旅行的艺术》,马上践行旅行。情绪从开始收拾行李就开始了:到底带哪身衣服,穿哪双鞋,有什么配的遮阳帽防晒衣……做上出租车之后:衣服是不是带的不够,搭配其中衣服的帽子没带上,明天很热怎么办,参加活动还需要在活动前学点啥么……当察觉到自己消极的情绪之后,想不能这样,转换心情,没带的东西肯定没用,缺少得东西到地方再买,没学的东西现场现学……期待已久的旅行要出发了,多好,哪还有时间沮丧,所以不管怎么样跟阿兰.德波顿一样不相信《逆流》,不退缩,出发向前进。到了车站,发现破天荒买的高软还挺好,两人间包房,不是四人间包房,还有卫生间,还有列车员送开水,以及还有列车长陪聊,陪聊的原因是空调不凉,把人快热晕了,包房门坏了关不上,列车长找一个来修修不好,又喊来一个,两个一起修从十点半修到十一点半还没修好,修到列车长都不陪聊了,还没修好,又过了半小时才修好。
这个过程在上边的察觉之后,觉得很好笑,车站的遭遇不是孤独的体验,而是慌乱之后的平静。空调不制冷热死了,门坏了,这些都是其实平常不是无常,生活走着走着才能走顺。就像今天听到觉得这辈子最好的鸡汤是:人人死后都会进天堂,不会进地狱,为啥呢,因为,你想想,地狱在哪呢?在哪,在人间呀!(题外话:听到“人人死后都会进天堂”,一个声音说:真好,不用进地狱了;另一个声音说,糟了,想让进地狱的人没地狱可进了)是啊,既然人间就是地狱,地狱就是恒常,面对恒常要接受。旅行快乐,对了,这次出行也是有向导的,向导是小学语文课本颐和园篇昨天的颐和园之旅结束了,我又从头到尾重温了一下《旅行的艺术》,试图找到一些“凝固的时间点”,想用这“凝固的时间点”盘点一下此次收获。从期待旅行到看到颐和园到回味反思,旅行似乎还没结束,看样子还会持续一段,直到什么事打断了对颐和园之旅的回味。凝固的时间点,得从逛颐和园的线路说起,语文书里的线路是: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我们的线路是:北宫门-苏州街-石舫附近游船-游昆明湖(远眺佛香阁)-十七孔桥-昆明湖边窄道-长廊-佛香阁(远眺昆明湖)-东宫门
在这里没有感受到耕牛般的景致,也没感受到野牛般的壮阔,感受到的是“权力的诱惑”,因为我把颐和园的故事改编了:皇帝表达母爱修建了故宫以外郊区的清漪园,皇太后们尤其慈禧老佛爷就一年300天在这里住上200天,在佛香阁里学习,学累了走走长廊凉亭,吹吹昆明湖的风,看看昆明湖的景,再学累了整个苏州街,逛逛人间世相,整头铜牛建座织女亭显摆一下自己所学,长廊用以吹风,十七孔桥湖中小岛用来散心,偶尔伫立佛香阁顶,看看权力的全景。要说最大的收获,兴许就是上边这个新编故事,带着目的来旅行的收获。写到这,不知道慈禧老佛爷哪天知道长廊人挤人会作何感想。好了节日愉快,今天换了旅行线路,明日继续分享旅行实践。密云射电站有一排阵列小射电,也有两个50米口径的大锅,一个实心一个镂空,关键还有贵州天眼的一个小实验田,建的是缩小版的小柱子(贵州天眼做实验的柱子没拍)。接收外太空信号的大锅。
密云没在山上,有点没带入感,晚上去了兴隆天文台,进山,住在山顶,才有了三体红岸的感觉。中午饭桌上大家一起讨论三体,感觉自己是三体里那部分高知参加游戏的人(哈哈)今天继续分享端午旅行,继密云射电站之后,昨天去了兴隆天文台,兴隆天文台是咱们中国第一个国家天文台,这里边全都是光学望远镜,在这里我学到了望远镜的历史,望远镜的发展居然是从荷兰眼镜商无意间的动作开始,由一个一个的问题发生去促进望远镜科技的发展。这里悟出来的道理是:世界从来都是由问题和挑战组成的。我还写了小结,下边截取一部分
今天一个朋友还向我发来这样一段话:真正的上帝是一个盲盒,气候与天气的不确定性是在提醒我们,人生是在痛苦中陶醉,在悲剧中浪漫,在烟火中可爱。
今天接着分享旅行相关书籍,这次来个不一样的《吃与远方》
每天分享一道跟远方相关的美食,今天分享:黯然销魂臭鳜鱼
这个旅行的远方在黄山的屯溪老街,晚上十点之后”大排档“陆续出现,其中一份就是臭鳜鱼,让旅行此地的一对小青年吃得专注,书里原文是这样的:没想到臭鳜鱼原来是这般好吃,我们吃得很专注,就像电视剧《人鱼小姐》里马玛林说的:“两个人吃,死一个都不知道!”
“桃花流水鳜鱼肥”,春天的鲑鱼最鲜嫩,因为鲑鱼食性像豹子,靠伪装和速度去捕食,它的爆发力给了它韧性的肌肉,过了春天就该养膘下崽儿了,肉质就变了,春天的最好呢。这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臭鳜鱼,我第一次吃是在洛阳一家江南小店,配上大米饭,那叫一个香,从微臭到鲜、香,恨不得自己包揽整个一条。还真想到徽州常常正宗的臭鳜鱼什么味。黄山是我想去未去的地方,想去看看天都峰,这下臭鳜鱼成了另一个去的理由,今天黄山旅行从期待开始,哈哈今天接着分享旅行相关书籍,这次来个不一样的《吃与远方》挑选其中好玩的远方和美食分享给大家,今天分享灵魂出窍的黑暗料理——蚕蛹。东北的蚕蛹是最好吃的,多年前第一次去东北的时候,朋友请客,同时吃到了锅包肉和蚕蛹,第一口不知道是啥有点害怕,吃上了那叫一个香,但是直到从第一次东北之行回来也不知道到底是啥,后来才知道。知道之后把蚕蛹当成小时候的烧烤知了,反正都是虫子。书里说东北的蚕蛹不是平时桑蚕,而是柞蚕,在东北叫“动歪歪、西歪歪”,这名字是不是听了就起鸡皮疙瘩,想当年吃它的时候幸亏没看到活物是啥(哈哈),不然咋进得了口。辽宁盛产柞树,尤其丹东,所以东北人爱吃蚕蛹就很正常了,书里说黄色白点的蚕蛹是最有营养的。屁股上露白点是新鲜的有营养的,黑点则是劣质的蚕蛹,吃货的智慧呀!蚕蛹没有胆量去主动寻找,锅包肉倒是主动寻了多次,但哪次都没有第一次吃到的香。兴许未来再去东北旅行,旅行目的之一会有寻找这样的黑暗美食。
今天接着分享旅行相关书籍,这次来个不一样的《吃与远方》挑选其中好玩的远方和美食分享给大家,今天分享灵魂出窍的黑暗料理——蚕蛹。东北的蚕蛹是最好吃的,多年前第一次去东北的时候,朋友请客,同时吃到了锅包肉和蚕蛹,第一口不知道是啥有点害怕,吃上了那叫一个香,但是直到从第一次东北之行回来也不知道到底是啥,后来才知道。知道之后把蚕蛹当成小时候的烧烤知了,反正都是虫子。书里说东北的蚕蛹不是平时桑蚕,而是柞蚕,在东北叫“动歪歪、西歪歪”,这名字是不是听了就起鸡皮疙瘩,想当年吃它的时候幸亏没看到活物是啥(哈哈),不然咋进得了口。辽宁盛产柞树,尤其丹东,所以东北人爱吃蚕蛹就很正常了,书里说黄色白点的蚕蛹是最有营养的。屁股上露白点是新鲜的有营养的,黑点则是劣质的蚕蛹,吃货的智慧呀!蚕蛹没有胆量去主动寻找,锅包肉倒是主动寻了多次,但哪次都没有第一次吃到的香。兴许未来再去东北旅行,旅行目的之一会有寻找这样的黑暗美食。各位书友周五愉快(明天就可以休息啦),值日生来分享旅行了。今天接着分享旅行相关书籍,这次来个不一样的《吃与远方》挑选其中好玩的远方和美食分享给大家,今天分享销魂的醉蟹。作者的邻居是宁波人,邻居教会作者妈妈一道菜就是醉蟹,从此醉蟹就成了作者家里的镇桌之菜。我在想,何止人在旅行,食材美味也在旅行,东北的喜家德饺子馆端午期间在北京颐和园旁边就有一家,从颐和园出来午餐就是在喜家德饺子馆吃的;上次到西安参加活动也是在喜家德吃的饭。作者说:我卸下行囊,花数小时用类似核桃夹子的工具把蟹拆碎,吃掉,母亲笑眯眯地在一旁看着,直到满桌残骸。好像只有这时,才让人感到是真真切切回了家,完整的自己才被拼凑起来,魂也归了位。我是在北京和西安喜家德饺子馆里,回味自己曾经在东北的日子(哈哈)。说回醉蟹,我真的还没吃过,但是第一次吃螃蟹好像是跨省旅行到我家的清蒸螃蟹,是从我弟媳妇老家来到我家的,也是弟妹教我怎么吃螃蟹的,之后对螃蟹再也不能抗拒,螃蟹的香味看看电影《魔幻厨房》里优雅的人见到螃蟹肆无忌惮地放开了大吃,就知道它有多美味。烹饪界的高手,总会在烹食之前给肉质动物们点特殊的服务,以保证绝佳而独特的味道。醉蟹如是也书里说:让人记忆深刻的美食从来都是质朴且没有技术含量的。小时候,那碗猪油下的面条是至美之味,清汤,漂着葱花,闪着油光,汤未进嘴,香气已经抵达脑仁,别有一番勾魂的力量。是的,猪油渣大家还记得么,小时候过年,每次都等在锅台前,等着白肥肉耗成猪油渣时,放在嘴巴里香滋滋的,有过年的味道。还有记得去贵州,吃过一次猪油炒米,里边还有黄黄的玉米糁还是小米粒,香得吃了好几碗,现在还记得。贵州的折耳根没记住,辣椒蘸水没记住,反而这个荤油炒米记得很清楚。这一章作者洋洋洒洒写了很多名菜,坨坨肉、羊肉粉、豆花面、凤羽酸肝、八宝娃娃鱼……好多名菜,还写了名厨古德明和他的关门弟子吴茂钊的名声与故事,说实话,没吃过没听过,看客一般浏览完毕可是脑子里对贵州的印象除了昨天的猪油炒饭之外,还有两道菜:一个是干锅炒鸡,另一个是红豆青菜汤(菜谱上不叫这个名字,我自己起的名字,真名普通得很叫“什么什么汤”,以至于每次都记不住名字)干锅炒鸡是去贵州天眼踩点,火车加拼车拐来拐去到地方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饿晕了,司机带我到一家还开门的小店吃饭,干锅炒鸡最快,上来之后嘎嘎吃了一通,辣得过瘾。红豆青菜汤是第二天吃到的,汤咸甜适宜,关键是软糯的大红豆超级好吃,青菜也新鲜,红豆让我想起韩国的一本绘本《红豆粥婆婆》,一位朝鲜族朋友说在韩国过年是要喝绸绸的红豆粥的,没去过韩国,一听红豆粥流口水。
书里作者说他对上海的触觉是从吃一只鸡开始的,我对上海的触觉是从吃一张好吃的饼开始的。n年前在上海住了一周,全靠附近一家菜市场上的一元一个的饼和白菜面(买回去自己下)过生活,那时候感觉饼和白菜面真香,现在还记得,就是忘记了哪个菜市场(哈哈),对上海的记忆除了这两样吃的,还有高耸入天的大楼,走在底下觉得大楼要砸下来。对旅行上海的渴望,还有来自对腌笃鲜汤的向往,听着鲜这个字就想流口水,这是下次旅行上海的目标之一(哈哈,臭鳜鱼是计划旅行安徽的目标之一)你看,说吃鸡说跑题了,再好吃的东西需要产生连接才能记忆深刻。说回吃鸡,叫花鸡 道口烧鸡 大盘鸡 土豆炖鸡块 可乐鸡翅 小鸡炖蘑菇 地锅鸡 是我吃过的各种鸡,喜欢做可乐鸡翅,一出锅就会被抢,看着大家吃我也开心,我只喜欢可乐鸡翅被滋润的葱段儿,我包圆所有葱段儿武汉的早餐叫过早,书里说:每个吃货心中都藏着一幅饮馔江山图,到了什么地方要吃什么,什么季节吃什么。我的套路实用一些,到了一地,找到本地资深带路党足矣。我只去过一次武汉,是上学时去武汉当枪手替别人考试,人家请我吃热干面当早餐,第一次吃吃不惯,对武汉的印象没有更多。但这几天出差汉中,倒是真找到了一个资深带路党小伙伴,带我去吃古汉台对面的小吃,早餐,热米皮,花生稀饭,菜豆腐,核馍,都超级好吃,核桃馍我还邮寄给了两个好朋友尝鲜儿。
当地另一位朋友说吃上一个月都不带重样的,在这个两汉三国故地,一边体会着丰厚的文化积淀,一边品尝着美食,旅行很满足了。
书里说:对于吃货来说,一个季节的伊始,意味着一个全新美食季的揭幕,只是春天的档次不一样,因为任何食材,都比不上刚刚发芽的绿,它们代表的是那一口至鲜至嫩。树上花、枝上芽,在雪融后的土地或枝头上萌芽、生长,发育到最水灵生脆之时,绽放于餐桌。这个夏季的应季,冰激凌让人无法抗拒,这个夏天放开了吃,夏天未过,就已经吃了好多了,数量几乎是前很多年加起来的量,以前控制不吃冷饮,今年放开了吃得过瘾。说回春天,春天喜欢吃的东西是各种蔬菜,韭菜新鲜可口,来份韭菜鸡蛋饺子,那真鲜。还有回味东北的春天,因为有各种野菜,qiaomo菜(不会写,只会读,就跟小蒜苗一样),蒲公英,大叶芹,小叶芹,还有叫不上来的名字,有一种配肉包包子,特别好吃,香得嘴巴肚子都很满足,就是没吃够,主要自己不会采(山上不容易找到),也不会包,唯一偿的一个是去小朋友家里小朋友姥姥送的一个。当地人春天会上山采上很多,回家收拾完了放到冰箱,冬天还能吃到春天的野菜。跟一位洗车店的老板约好来年去采野菜,结果疫情很多变动之后没能成行。这一刻发现未成行的恰是未来潜在的旅行!再记下一笔旅行,这笔为春天的野菜吃食!《吃和远方》挑选了部分美食分享完毕,今天分享一本新书《旅情热带夜:1021天穿越世界之旅》。
这是一本图多字少的旅行之书,光是图就让人心里很舒服,心向往之。尤其累的时候看不进去文字,看图让人放松休息
再分享一篇作者的旅行记录,期待自己也有类似的旅行呢,大家有这样的旅行么
今天分享一本翻开就不想停下来的旅行之书《大西洋的故事》
书里说:我花了6个月,才挣够买这张船票的钱。我当时一定领着奴隶般的低工资,因为去加拿大的整个花费不过100美元多点,前提是我愿意在甲板下一个远远低于吃水线、几乎听得见舱底波涛翻滚之声的无窗小舱的四人间床位上将就着住。船票承载着如此多的象征意义——自由、新世界、冒险、大西洋读到这样的文字,我想到泰坦尼克号杰克赢得船票的幸运,想到海上钢琴师为旅客弹着曼妙的海上音乐,还想到跟着贝格尔号环游世界的达尔文在船舱里晕车呕吐,也想到了自己曾经拿着高铁票外出的兴奋和如今习以为常的疲惫(外出多了反而不新鲜了,精神劲儿下来疲惫的快,比如外出一周之后的身体疲惫,海上需要更长时间,买不到日常所需,如何坚持生活),脑子也浮现了教父在甲板上看见美国自由女神瞪大眼睛的画面。接下来这个海洋旅行借用莎士比亚的人生七阶段写了7章大西洋七阶段的故事。今天分享旅行之书《大西洋的故事》之海洋的婴儿时期(抱歉没有太读懂,但不管哪一部分作者都是探讨海洋的不同时期跟人类的关系)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来源于海洋,而当生命走向陆地之后出现人类,人类开始对海洋的探索,书里说是因为从海洋里发现了一种可以提炼紫色的海螺,为此腓尼基人开始探索海洋,后来此海螺还在摩洛哥王国的货币上出现,表现海螺与经济与人类的关系。
我问孩子们海洋的婴儿期是啥样子,孩子们说:大河汇入大海,河水来源于下雨,下雨起因于水滴,水滴来自于云,所以海洋的婴儿期是云(哈哈哈),由此还引发了海洋是怎么形成的,宇宙是如何诞生的,地球上的水是如何来的等问题。由一本旅行之书引发的这些诸多思考,虽然没有具体的答案,但是引发思考就足够了。今天接着分享《大西洋的故事》海洋的第二阶段——海洋的学童期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认识海洋,从对海洋的好奇逐步演化成了探索、教育、学习以及各种海洋相关的学科。一开始人们并不知道大西洋的存在,当发现之时,便开始研究它的深浅、潮汐、洋流水道、漩涡、海岸线的精确长度、海岛和暗礁、浪的大小、波涛汹涌的趋势、风暴的剧烈程度、鱼群海鸟的行进方向、船下海水的深度等,以及所有使大西洋别具一格的特性。书里说大西洋的一角博哈多尔角,如此神秘以至于几乎没有船只能安全渡过,所以人们会疯狂地去“了解海洋”,海洋学也在各种各样儿的需求(或许时经济因素,也有单纯对海洋的好奇驱使)中诞生。下午看到一本书叫做《天文学简史》,书的目录是史前天文学、古时天文学、现代天文学,里边说到人们认识天文从好奇和观察开始,到使用数学等工具来研究,用某种理论来解释,外加各种实际现象的事实,从而逐渐了解宇宙认知天文。人们对海洋的学童时期的探讨似乎也是这样的过程,直觉当中感觉探究海洋和探究天文有某种相通之处,都深不可测,充满各种风险和未知。这本由邮轮旅行引发的思考太深了,我了解海洋甚少,也没出过国,所以只能跟大家分享一些简单又朦胧的感知,请书友们见谅。今天分享旅行之书《大西洋的故事》之海洋的恋人期(第三章美与力量)作者在大西洋上旅行思考着跟大海本身以及人类与大海的各种关系,这一章写了人们在文学、诗歌、音乐,还有绘画上对大海的美好的描述。
各位书友周三愉快,6月值日生的最后一次分享,把《大西洋的故事》后续部分分享完。这本书接下来的内容是第4章海上悲声:讲的是海洋的士兵阶段,各种千疮百孔的海上战争,包括海盗,读这一章,脑子想到甲午海战和救邓世昌的狗狗、维京人的龙船,还想到电影《海王》,还有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还有《海底两万里》……这些海上海下的故事。第5章海上商人,写得是大海的法官阶段,经历了一系列的战争之后,有了规范的贸易规则;第6章变化与衰落,写的是大海的趿拉着拖鞋的老朽阶段,人们可能开始从敬畏到无所谓,开始有些不环保的行为发生;第7章仍未知的海洋,写的是再度的童年阶段,大海还有无尽的未知。读完觉得这些作家旅行都好累呀,做了一次轮渡旅行,把大海的前前后后都考虑的那么系统,但是作者的这个写作逻辑还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一条线串起来整个海洋知识。好啦,旅行月的分享到此结束,可能有的内容稍稍偏离了旅行主题(请大家见谅),再次感觉每日分享不易,向所有的值日生致敬!感谢大家的坚持,感动大家的30天的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