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木自然读书会 | 体察生命美好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留群的榴裙 Author ZLQ ZLQ
本期海报
分享者简介
钟留群,浙大附中生物老师。她充满热爱,希望和孩子一起“热爱这个世界,热爱自己的生活”。2014年,浙大附中一群爱好自然爱好生命世界的同学共同组建了生命社,邀请钟留群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取“原生为真,溯本求源”之意,最终更名为原溯生命社。社团以“好奇无处不在,生命弥足珍贵”为宗旨,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经过八年的发展已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精品社团。
钟老师眼中自我:
一名普通高中生物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引领着学生在大千世界里探索科学、感悟生命。
我理解教学是一件亘古不变的事,但更是一件日新月异的事。
在我心里,这个世界是通感的,于是总是在边界模糊不清的世界里游走,比如想让科学更文艺,想让文艺更科学。
本次分享的音频:
引言
值日生-程肖帝:
各位书友好!本周三(8月10日)晚八点,浙大附中的钟留群老师,将为我们带来学校社团活动的分享,敬请期待!
钟留群:
各位朋友晚上好!我在浙大附中任教高中生物,差不多一辈子了。
所以我今天的分享主要是围绕着高中生物来说的,可能跟群里边各位老师的那个分享稍微有一点儿脱节,主要是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感想。
高中生物比较接轨当代生物学的前沿,是从微观角度来了解和探讨生命的。当今生物学最火的领域是用基因和分子来理解生命过程,这样做带来了一个后果,就是生物学渐渐脱离了生命本身,有机体被解体成一个个微小的分子,不再被看作是真实的存在。因为比较多地纠结于分子的结构及一些科学假说,高中生物比较忽略或者至少是削弱了呈现生命的完整性。
但是高中新课标要求的核心素养最首要的就是生命观念。
观念其实不是我们能灌输给学生的,是要靠学生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之后建立起来的。那生命观念能如何形成?我想一定最是在触摸生命的过程中形成的。
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先后在学生社团和选修课上做了一些努力来修正高中生物学的整体性,希望能给学生回归到真实的、可触摸的、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我们依赖它生存,我们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今年我和同事们配合学校科技节,一起设计了一个高一学生的大作业——提供种子,让学生完成豌豆和玉米的栽培,并体验杂交过程。这些课本中反复唠叨的植物和经典实验,学生们似乎都认识、都琅琅上口,所以我们也不是很确定,对于高中生,这样的活动会不会有点low?但是最后,整个过程下来之后,真的很多感动。
有些学生把玉米种在大花盆里就放在了教室门口,每天浇水照看,还会追着阳光把花盆搬过来搬过去。玉米越长越高了、玉米开出雄花来了、玉米又开出雌花来了……一天天地陪伴着他们读书、学习、嬉闹,这个样子,生命观念还需要去教导吗?
这些是我们记录的一些场景,大家可以看一下。
▲ 玉米和我一起长(高一)
所以,植物是个载体,美化环境的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是隐性课程资源。
我们学校植物丰富,师生们对校园植物很有兴趣但却不太了解。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为了普及生物学,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从2013年开始,开设了《初识校园植物》的选修课,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边走边看边学,观察和了解植物。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是我们学校的全貌。
▲ 5A景区的@浙大附中
我们学校占地面积比较小,但是在山脚下,所以树木长得特别地好。
选修课进行得总觉得有遗憾,学生认识植物的时候很兴奋,做分类的时候很认真,但是隔几天就忘了,于是就很沮丧。他们的沮丧让我很难过,所以,就想着让隐性的课程资源显性化,比如,挂上名牌,植物就是最好的直观教具,学生平时就有更多的机会日积月累。一开始想借鉴二维码来直接指向网页介绍,但是试了之后觉得不理想,网页信息比较混乱,专业网站呢名词深奥,没有植物学基础的话甄别和理解都比较困难。
于是决定先制作校园植物名录,再制作简约的网页,最重点的是配齐四季照片,做到可以识图认植物。最终建成 “校园植物学习网站”展示交流。插一句,当时还没有形色之类的软件可用,而且说实在,软件使用其实也都需要加以甄别,我就想给学生提供一个没有错误的网站。
生命社是2014年初学生们自主成立的,目标是关爱生命,邀请我做指导老师,我们一拍即合。
我当时正想做校园植物网站,讨论之后,就从这里开始了社团的第一站。因此,最初也可以说是一个PBL项目,原计划用一年时间来追踪校园各种植物的四季变化完成课题,但实际花费将近三年。因为,有些植物一旦错过了,就要等一年。
▲ 校园植物学习网站
这是我们最后的作品,上图是网站,下图是学生在做网站对应的植物挂牌。
生命社成立的第一个暑假大家动手编写网页文稿。学生们的第一份作业我挨个进行了批改然后返还修改,由于学生都选了自己最熟悉的植物,所以虽然有点问题,我感觉可以通过统稿来修正。但是等到假期结束大量文稿交上来的时候,我完全傻眼了。学生缺乏系统的植物学知识和经验,会因为别名而张冠李戴,网上搜来的图片也对不上号,这个甄别只有靠我自己耐心工作了。
我当时教学任务挺重的,然后专业也丢久了,很生疏,加上学校里边水土丰润,时不时冒出个没有收录的野草,花工师傅还创意十足地引种、移栽更新……有时候校园巡回一圈就觉得好崩溃,网页文稿整着整着也会觉得好渺茫。这一阶段,学生们倒是很开心,致力于巡视校园发现校园新种,倒也算是他们学习成果的巩固和检测。
识别植物只是一个起点,建设网站的目的是以植物为出发点开发课程资源,从多个角度挖掘校园植物的教育教学内涵,用以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养。比如我们曾和语文教研组、学生摄影社、学生书画社联手,分别组织了《校园一棵树》主题活动,优选的作品则收录构成网站的文化版块延伸。借助这个平台,让科学更文艺,让文艺也科学。
回顾活动中引领学生感悟生命,理解万物生长的意义与价值,真的是一个美好的过程。学生会惊叹:“什么?这就是茶花?”“学校有枇杷树?”
学校的乔木实生苗遍地都是,带他们认识乔木小时候是一件有趣的事,他们会端详着草一般大的植株不敢相信:“什么?这是树?”当然,乔木也从一粒种子成长起来的嘛。他们好像突然之间读懂了生命,学会了更多观察、更多发现,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感受生命美好、体验生命快乐,实现生命成长。
之后,我的选修课依然继续,但是名字被学生们修改为《花花世界》,目标和内容也在发生转变,我千方百计地想让学生们感受生命的美好。
我读书年代喜欢写点文字画点画,但是工作之后就停滞了。直到2015年,我一个极好的朋友心脏病突发过世,对我打击非常大,因为她对我曾经的赞美,我开始捡起笔写文章画画寄托哀思。慢慢地攒多了,两年之后出了本书,然后开了个公号继续积累。这些年来,被太多的经历触动过,写下来是一个很帮助自己思考的过程,我很感恩我的好朋友。
今天就分享几件事,说说我观念的转变。我大致分四个部分来说。
01 发现是快乐的
从一张图片说起。
化学老师S在朋友圈里发了这一张照片—— 枝叶间有丰富的蓝黑色果实,她邀请大家猜一猜。这个其实就是桂花树结的果。
▲ 桂花的果实
正好我课堂里的这些孩子也归S老师教,所以我一说老师的故事,小朋友们就很来劲,一个个都眼睛亮亮的。
于是我说我留言给S老师了:桂花树每年都结果。
S老师回复我:今年结的果特别多。
我说:每年都结这么多。
S老师说:有的树上就没有果。
我说:对呀,有的树结很多果,有的树结一点点果,还有的树就不结果。每株树都不一样啊,就像每一个人都不一样,是一样的。
小朋友们笑得东倒西歪:“这生物多样性嘛!”
然后我接着问小朋友们知不知道为什么S老师是在今年突然发现了桂花会结果?他们又眼睛亮亮地看向我。
我说:因为啊,今年S老师搬到了傍山居二楼最角落的那间办公室,那两边的窗口都有桂花树枝条伸进来,她躲都躲不开。
于是,从秋天发布桂花的香气、发布桂花有红白黄不同的颜色,再到开春之后发布桂花果实的样子,我一直在朋友圈里看她忙碌而快乐地仔细观察、主动发现。
我问小朋友们信不信——如果是我指给S老师说你看桂花树结果了呢!她估计就只仰头看一眼,扬起眉毛说:哎?真的会结果的哎!可是现在,她本不知道,却在那一天温柔的阳光里、在探进窗口的一枝树梢上,突然之间亲眼解锁了桂花的果实,快乐就膨胀了。所以,我一直看着她的朋友圈,一直忍住没有去剧透,让桂花树把它的果实变成了一个礼物。
似乎,真正的乐趣在于探寻事实,而非得知事实。
1. 所以,我后来选修课的第一堂课是固定的主题——发现。
让学生们按组商议一个主题,去校园里采集植物来展示分享。每一次,他们都很惊喜;每一次,他们都很让我惊喜。
分享几位学生的话:
(1)一直以为冬天只有两种颜色,一种将衰的棕、一种苍茫的绿。今天才知道,冬天也可以是七彩的——茶花艳红,蜡梅娇嫩的黄,麦冬和山麦冬点缀了不同的蓝。而绣球干了的花也依旧五色。刚刚,庆幸有机会探索这个校园。
(2)徜徉在学校中,平常路过熟悉的校园景色,殊不知还有这么多秘密。蓝色红色绿色这些似乎不属于冬天的颜色,却一一被我们发现。我们满载而归,共同辨认这些大自然的礼物。通过我们这一次学习,我们发现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还有当年生命社社长的一段话:自以为在生命社呆了一年多的时间里,也将学校植物认识大半了,但看了别组同学采集的标本,才发现自己所见所识仅是校园一隅罢了。多视角的观察考察,确实能帮助我们发现更多细节,更全面地去了解。这一方法或许也能运用到平时社团活动中,没有大家善于发现的眼睛,还不能察觉冬天的植物也这么绚丽多彩。
我的感触也是如此——
2. 所以,后来的生命社活动我都记得把发现的机会留给学生。
在学校里闲逛遛圈的时候,都是我踩点备课的过程。那天中午,我带着社团学生绕着操场边走,果然一个男孩发现了绿色塑胶地上那一粒粒深蓝色的果,惊讶地说:“这是什么?难道是果?好假!”看起来的确很假。他们抬头看树,确认过眼神,是桂花的果实了,于是兴高采烈地采果实。
我说要不要看一下种子?他们轻松就挤破果实露出米白色的核,很坚硬,还有漂亮的花纹。小朋友很惊讶地问:“这个是种子?这么硬,会发芽吗?”我说:那我们攒一些起来等春天时候种下去试试?我记录了一下那天的场景。
▲ 桂花的果实(上)和种子(下)
图片上边是他们发现的那个地上的果实,下边是桂花果实的核种子。
我平时经常发各种植物的照片,比如谁谁开花了、谁谁结果了,然后就会有老师和学生来问:这个也会开花?这个开过花了?这个还会结果?
就算无花果也是有花的嘛;植物开花就是为了结果的。只不过有些植物的花比果惹眼、有些植物的果比花惹眼;或者我们走过得实在太匆忙,所以就没有看见它。一旦你开始注意它们,你就会发现,它们常常会突然出现在你的视野里。
如果说发现是比较粗浅的观察,那么接着仔细观察,一定会有收获。
这是我想说的第二部分,观察是无限的。
02 观察是无限的
这回说一个自己的故事。
我对凌霄花非常熟悉,但是每一次的观察都会让我大吃一惊。以前我家住四楼,窗口都被它封住了,从楼下看,满墙碧绿,窗户都被包裹起来,很像童话世界。但童话里都是骗人的。凌霄花特别招蚂蚁,根还会深深咬进了木窗框,而且紧贴墙面的茎和气生根都非常坚硬,拔是拔不断的,用刀割都很困难。 困扰了几年之后发现凌霄枯了,是被齐根切断的,应该是有很多人家都很烦恼。
有一次捡了朵落花,撕开花冠筒时我一下子惊呆了,4个雄蕊两长两短这叫二强雄蕊我懂,让我惊呆的是雄蕊的排列方式,它们扭曲盘旋出了精致的图案,但是!着生于花冠筒深处的4个雄蕊竟然是均匀分布在四壁的,但花丝在上升过程中很精确地扭转到了同一个平面上,一起贴着花冠筒的背部排列。
但是落花没有雌蕊。看起来要完整了解一朵花是要做点破坏的。我后来去摘了朵完整的花。终于看到了雌蕊,直立、叠压在雄蕊背后,柱头像个扁平的铲子,但是转过90°之后,我惊讶地看到柱头是前后分两片的,这样的面积显然有利于接受花粉。
我当时用画图的方式做了记录——
▲ 凌霄花的纵切和幼果
一年之后,又见一地落花,随手捡起一朵,只一眼,突然觉得之前并没有真的懂它。之前只记得它花冠筒扁扁的,但其实五个花瓣也不一样,有一片略大一点点,它对侧的那两片略小一点点且部分重叠,重叠的正是雄蕊和雌蕊一起贴壁生长的那一侧。花开在枝头时,它们是居上的一侧;而下方的那一片,正是花瓣儿特别大一点的。
▲ 凌霄花左右对称不是辐射对称
看着这个结构我突然明白了:当传粉昆虫到达的时候,那个宽大些的花瓣正好是个踏脚板;花冠筒隧道似的,尽头是非常甜的花蜜;昆虫爬进去的时候,脊背正好蹭到了天花板上的雄蕊花药和雌蕊柱头,授粉就完成了;喇叭形的花冠筒上下稍微有点压扁,配合起来起来更有利于天花板上的雌雄蕊被昆虫触碰到。
有点心虚地去查看早一年的手绘,细节基本吻合——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但是记录是忠实的。有图为证:
▲ 手绘记录凌霄花
就是这样,每次有了新发现都会觉得自己观察好仔细哦,但过后却又可能发觉并没有足够仔细。我曾经揪着非洲凤仙的花儿问丁老师:“为什么它的距这么细这么长?这有什么用?”万能的丁老师挠挠头说:“不知道,没研究过。这个植物的东西啊,实在是太多太复杂了,人们都没能一个一个好好地去观察。如果每一样东西都能很仔细地去观察它,可能就可以知道秘密了。”
这个是非洲凤仙的图。
▲ 非洲凤仙的距特别长
真是秘密一层又一层,观察无极限。我们现在正在进行小丸子老师发起的观察一棵树的活动,不断地让我深刻体会这一点。当然,观察不只是看,还意味着更多。当动用全部的感官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与嗅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综合体验,会更有效也更让人感受到愉悦、兴奋以及美。
所以,我在生命社午间活动时,会忽悠他们吸一吸甜甜的花蜜,咬一口酸涩的红叶李,触摸并砸开紫藤发育坚硬的豆荚,设法压碎泡桐成熟的果实看种子漫天飞舞……
▲ 校园味觉种种
▲ 泡桐种子飞飞
比较贪吃的小朋友好像总是有的,这些都是我们活动的场景,小朋友们的惊呼声最好听了。
学生都知道鸡爪槭的果实有翅,会飞,但当他们看到亲手释放的果实打着旋儿飘落,还是会惊呼起来!
再呢,画下来,是最狠的观察,因为那是需要一遍遍反复观察搞清楚的。于是,我在选修课上就尝试带领学生科学画,让学生体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流程是:采集标本、画下来、查找资料阅读、简单笔记。
采集过程会包含很多植物特征的了解:比如鸡屎藤的臭、比如爬藤榕的乳汁、比如南天竹花序的坚硬、比如蚂蚁在吃蜜……
我跟学生讲,要想学会细致的观察,拍照、使劲儿盯着看都比不过把它原模原样地画下来。我说我们也许不是很系统地了解植物学知识,那没关系;我们也许不怎么会画画,那也没关系;我们要做的事就是观察、再观察,然后忠实记录,不能按着想象的去记录,不然可能会错过真实的秘密。或许有一天,植物会突然袒露秘密而你终于恍然大悟;就算永远都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秘密,你至少还知道了世界上有这么一种存在。
▲ 分组展示采集成果(左为分组及组长)
▲ 选修课的观察记录
因为经验缺乏,也因为好奇,学生有时候会挑了特别的变异部分来记录。所以,后来我用一片香樟的异形叶为例,告诉学生们变异的普遍存在,所以我们需要多观察一下同种植物的特征,挑一个典型的来记录。例外会产生误导,要避免使用。
▲ 香樟的正常离基三出脉(左)和变异叶(右)
但是课上偏偏又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觉得这个例外特别好看,我很喜欢,想画下来。”嗯,没什么是不可以的。于是我和她商量,能不能加个注解?或者干脆并列画一个常规状态做对照?小姑娘欣然同意。
分享两位学生的感想:
(1)植物真的很神奇,用笔怎样都描绘不出的东西,在植物的叶子和果实上却能融汇得那么巧妙而美观。比如水杉的果实长得奇特复杂,而观之可爱。虽然选修课要结束了,但浙附的校园里还有很多很多的花草树木等着我们去发现——万物有灵且美,万物怡人醉人。
(2)过去,我对学校里植物的印象只有一个字——多。现在除了多,更有美与奇。过去画植物只是草草几笔意思意思,现在得亲自摘取,一片叶、一片叶地观察,再下笔。几节课学到的知识不算很多,但重要的是教会了我看植物的一种新的视角。
其实从植物学的角度看,学生们的很多理解可能是有错误的。但是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做了一次真实的记录。真正科学的,只要他想了解,以后都有机会,重要的是他学会发现这些真实的存在。
其实一开始做植物笔记时,我是拍了照片回屋照着画的,画着画着就很不过瘾——这个叶柄和茎是怎样的连接方式?看不清;那朵花的花心是什么样的结构?没有拍。所以,后来我常常会摘一朵仔细看,里里外外还可以拆,专业一点说:花的解剖。
别处的花都是不能摘的,但是学校里的我敢。现在的人素质都好,没人摘花,所以我的行为有点出格。早先有一次正好被校长看见了,校长把眼睛瞪得圆圆地说:“嗯——?”我急中生智,故作镇定地点着头说:“校长,这是教具,教具!”
所以后来我就坚定地要求学生们亲手采集标本开始他们的第一课,学生惊讶,问我:“老师,花不是不能摘吗?”我说在我的课上可以,但下了课了就不行了。小朋友们课后从来没给我惹过麻烦。当然摘的时候还是要有规矩的,花特别大或者只有一朵花的就不要去摘了,实在喜欢可以就地写生;有好几朵的,摘个最不显眼的,不要影响观赏。
我跟过多年的户外团队,无痕山林的观念很影响到我,后来也开了一门选修课。我很庆幸那些年我没开始画植物,否则那么手痒估计是会被批判的。不过回想一下,那些年为了跟上同伴累得喘不上气,看植物的眼神估计很涣散,所以,行为还是很被活动目标左右的。说到这些,接下来就谈谈关于破坏和生死的理解。
这是我的第三个部分,感悟生命,体验爱。
03 感悟生命,体验爱
在刚刚工作的时候,学校还有初中部,那时候初二有解剖、初三有脊蛙反射,都会用到蟾蜍,八个班的实验,每天都有一大盆血肉模糊的蟾蜍要处理。我每次都哆哆嗦嗦,悄悄找个僻静的地方挖坑埋掉。我总是一边埋一边在心里说:谢谢你们,让小朋友们又学会了很多。
如果时光能倒流,让我重新再来一次,我一定会带着学生们一起去做,这是一次多好的生命教育机会啊。我会把谢谢说出声来,让学生们意识到这些生命是在为我们每个人的发展做出贡献,我们认真学习才不会浪费这一场生命的付出。
有一次上课,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聊到了吃素的问题,我说若是为了健康可以理解,若说是为了仁慈不杀生的,我就很反对。我跟学生说:你们想哦,割青菜就不是屠害生灵了么?学生们说:对哦……他们说:老师,那要怎么办?要饿死?我说所以我们要感恩,不要无故去杀生那是当然,更要记得不可以浪费你的各种食物,不然就是在挥霍生灵们为你做出的牺牲。
为了生存,资源就是要利用的,但不可以拿来浪费。自然万物都在努力生存,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夺取其他的生命,而死亡也终于是为着其他生命的生存。生生相息,轮回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所以,我们摘下的花,只要心怀感恩地认真画完,也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
课程结束的时候,除了一幅科学画,我还要求每个学生写一段文字,总结一下这一段学习,有标准的,要求不少于50个字。就是想压迫他们思考回顾,把模糊的感想捋清楚。
▲ 选修课文字作业
分享几段学生的话:
(1)我们睁大好奇的双眼去感知校园内的一草一木,枝条上悬着被遗弃的蜂巢,路过满墙的爬藤榕,嘴里嚼着薄荷的清香……从前我只是粗浅地浏览,今天我体悟了真实自然。通过寻找观察认识植物,我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突然觉得如果在路上走,一边走,一边报出身边花草的名字,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2)在绘画过程中,有为植物采集的困难烦恼,有思考植物本身的奇妙,细心观察真实记录。现在我不自主的会去寻找大自然的奥秘,可能这就是这节课真正带给我的意义吧。
(3)生命是什么?之前我一直只是简单地看作动物的特权,似乎生命的律动更加强烈一些,直到今天,原谅我的浅薄,我在植物身上感觉到了更大的触动。一份渺小平凡却又伟大的感动,这何尝不是一种更为精彩的生命的律动。
在翻看学生们的作业时,比较意外地发现很多孩子都表达了他们对学校的感情——
一位学生说:
(1)自从走进这个学校起,我就被它的风景给震撼了。我总想着,这个学校里应当有着很多自然之美在等待着被发现。但我在这一年半的高中生活中却未能深入地了解。好在为时不晚,我与浙附的秋撞了个满怀。与平时的走马观花不同,每周五下午,我都会穿梭在校园中,停下来仔细地观察,在有限的时间里,我收获了未知的知识和无限的快乐。虽然课程结束,但以后走在校园里、走在路上,会对身边的植物多一份观察,回忆起描绘它们时的细节。我爱浙大附中这个生态之园。我的绘画生动且有意义。
(2)在浙附生活了一年半,这次选修课是让我第一次完整地走遍校园的每个角落,学会低头、抬头看校园。平日里习惯了从食堂到教学楼两点一线的生活,除了偶然嗅到的桂花香和引人注目的佛手,我的指尖少有触碰到那些花草的日子。那每一串偶然发现的鲜艳小果、每一片偷偷摘下的叶片,都在诉说着校园的另一面。亲手的采摘更是让我感受到不同植物真正的感觉,有些看似温婉,实则布满小刺,有些看似强硬却有棉花一般的质感。可能直到毕业,我依旧不知道它们叫什么,甚至早会忘记它们的模样,但在未来的某一天,我在无意中触摸到它们的时候,我一定会想起:哦,那是浙附的模样。
是啊,爱校不是说教的,让他们充分地去了解就会有。爱一定是着陆在各种各样琐碎的时刻和事件上的——细节越多,爱就越多。
是啊,这些就是我要求的50字总结。我很幸运拥有这样愿意细心感受的学生们。
学校的凌霄就给过我和我的学生们一个特别深刻的瞬间。那天,一个小组带回来了长豆荚模样的凌霄果实,木质化的果皮已经很干燥,很容易就开裂了,小朋友们看到我不停地掏出种子来,已经很惊讶了;待我高举起一粒然后松开手,小朋友们惊喜地说:哦,有翅膀!
▲ 凌霄的果实和种子
那天课间,刚好有阳光、有风,种子从他们高高扬起的手心里飞起的时候,在他们的惊呼声中、在别班同学羡慕的眼光里,我看到他们轻松的开心和轻微的骄傲。
不是欢呼,是惊呼!
一位学生说:
最令人惊叹的是那凌霄花的种子,有着像蒲公英一样的传播方式,第一次见到,被生命震撼到了。那时候全班都沸腾了,像期待新生儿一样,期待着它的降临。抓一把捧在手心轻飘飘的,也是极具乐趣。我觉得自己真的是被生命感动了。它那么小,那么容易被伤害,却也是那样的可爱。犹记得那日的阳光煞是好看,一个个种子像一双双翅膀,承载着生的希望,向远而去。谢谢老师,这堂课,我不只是简单的认识了几种花、几种草,更是体验了生命、体验了生活,也学会了如何去体会生命中简单的美好和平凡的感动,这些小小的感悟,我一定要在今后的生活中慢慢体会。
这世上的一切其实就一直都存在,你观察到或者没有观察到,它都存在。
但是我们如果观察到了,它可能会突然之间触碰到我们心底的什么东西,你会有一瞬间心头掠过异样的感受——可能是全新的欢喜,可能是触动了的回忆。
正如学生说的,这门课、这些活动的目的不是学习植物名称特点、不是记录一种生物这么简单,生活当中一定有更多的可以打动我们的东西,为什么不美好一下?
04 亲历分享共成长
其实,我们每一门学科都在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素养,最终让他完善起认识整个世界的框架。让学生在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大概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认识到生命的美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但观念不是灌输的,是学生在不断触摸这个真实世界的点点滴滴中慢慢形成的,是一种领悟。
老人喜欢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来表示经验丰富。我想老师吃的盐的确比较多,所以可以尽可能多地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来向学生展示这个真实世界,引导学生去亲历,去体察生命美好。
老师吃的盐的确比较多,所以可以分辨出学生眼里有光的那种热爱,然后千方百计地保护和支持,他们会带动更多的孩子一起来体察生命美好。
当初凌霄种子纷飞的时候没来得及拍照,但我牢牢记得这个瞬间,所以后来我就把苏铁种子的收获上成了一堂公开课,向更多的学生做展示,吸引他们参与亲历。
当时,学校的一对明星苏铁位置很好,处在两座教学楼中间的空地上,一窝种子也已经成熟。那天阳光很好,是各个年级都结束了期末考试,等待寒假到来的一天……总之,天时地利人和。
我让生命社提前准备好剪刀、解剖、刀片和锤子,在午间的阳光下开始收获并且解剖种子。
▲ 苏铁公开课
这是当时的情形。我们的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不少同学都加入进来,更多的学生在楼上聚集,居高临下观察我们的工作。
当我们把乳白色的种仁剥离出来时,同学们新奇地互相传看,还有几个学生直接就塞进了嘴里。社团的孩子追着大喊大叫,说“有毒”;吃不出人命来,可是毕竟有微弱毒性;在哄笑声中,他们应该一起了解了。
分享一下学生的话:
(1)以前从未觉得会对生物有什么特别的兴趣。之后便发觉,凡事都还是要经历一趟比较好。选修课的任务布置下来后,说实在的兴味索然。可当真真切切走进校园里的时候,还是会为从来未留意过的新鲜事物欣喜。很幸运,能在仅仅一堂课里发觉这么多。
(2)在过程中还体会到了与同学一起探索思考和发现过程中的乐趣,志同道合一起学习植物的美。一起去才发现,平时我们身边普通的植物,看似一样,却有不同,也在观察中发现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竟会有不同的形状。书本到现实中的融合,生命的奇妙构成了万千世界。而我们,也在不停地寻找探求。
亲历是在体验中领悟的过程,这种体验来自对自然界的感知,更来自我们内在的创造力。
如果说亲历是一个人内心丰富的过程,那么分享是一个人的丰富从内走向外的过程。
每一堂课,每一次活动都是我们所有人学习和相互学习的过程。包括我。一届又一届的孩子,都是各有特点。我的宝藏学生们,我投他们以支持和鼓励,他们报我以巨大的惊喜。
▲ 生命社的展览
这是两任社长合力打造的一个展览,空气凤梨的很多作品是学生自己加工的,基座就是校园里捡的断木茬子,瓶子草也是自己培育养大的。展览海报简陋了点,但是展品很丰富、很实在。
楼同学是上一学年的生命社社长,他对食虫植物很有研究,和同学合力打造了简易温室来种植——
这套装置,我看着他们完成了三次大的升级,从满地漏水开始,一点点进步,目标就是在暑假减少照料的情况下,保证植物们安好。我后来联系学校,帮助他们安装了监控,他们很开心。现状不错。
袁同学是下一年学年的社长,他对动物的爱好更多一些。这是他在介绍他养的独角仙——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更多的学生会每天路过生命社展区,来个触摸投喂,体察生命美好进行时——
我恰好路过时,会被他们拽去看捕蝇草夹子里的面包虫和瓶子草瓶子里的蚂蚁……我想,他们会容易理解生命美好倚仗生生不息。
结语
回想我的经历,就像我的学生们一样,想到了就努力去做,做的过程,就会带动很多人一起进步。实践是能引发创新的。等到想成熟了再去做,大概会错过很多生命与生命碰撞的美好,会错过更快的共同进步。
最后,展示一张我最宝贝的明信片:
我读一下:
我见到第一个爱画笑脸的老师
希望您能继续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生物
这门日渐死板的学科
而您依然有趣
并将对生物的热爱传递给我们
生物不只是课本
还有草地里的那只蜗牛
这来自一个安静的高个子男生,读到的时候我眼眶一热:我做的努力,他们懂。一时间,那些曾经艰难的准备、很多的舍弃或牺牲,都成为某种更高的本质在我内心开出花来——我想,这可能叫成功感。
谢谢大家,谢谢壹木自然读书会,生命的美好,亲爱的朋友们,读书会正带领我们体察。
群友互动环节
关心:
好精彩的分享[玫瑰][玫瑰][玫瑰]
叶佩丽:
谢谢钟老师精彩的分享[玫瑰][玫瑰][玫瑰]
圆蜗牛:
[爱心][爱心][爱心]@ZLQ 钟留群—杭州 我认识的孩子们都很爱生命社
陈凌:
谢谢分享[玫瑰][玫瑰]孩子们自从开始观察身边的植物,就仿佛打开了通往神奇世界的大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抱拳][抱拳]
小丸子:
感谢钟老师的分享,非常精彩,也希望大家都把自己对植物,对自然、对美的感悟在这里分享,分享是一个人的丰富从内走向外的过程
韩小燕:
孩子们有钟老师真幸福
陈凌:
我自己也是昨天才不经意间亲眼见到凌霄的果荚,因为路过匆匆,它又高,没有认真拍摄,但和孩子看到它那一瞬间的惊喜,真是特别难忘[调皮][调皮]
嘉琪:
“似乎真正的乐趣在于探寻事实而非得知事实。”“让学生在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大概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认识到生命的美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但观念不是灌输的,是学生在不断触摸这个真实世界的点点滴滴中慢慢形成的,是一种领悟。”[强][强][强]钟老师的教学经历让我深受启迪,感谢钟老师的分享
钟留群:
@熹琪—汕头 这些感悟断断续续地发生
圆蜗牛:
浙大附中做生命社真是得天独厚的条件啊,校内校外大自然。永远少女感满满的钟老师
钟留群:
@2022元月值日生-圓蝸牛-杭州 是的,很骄傲滴说,我们学校周周跑山年年跑湖——孩子们的长跑是每周跑山,从白沙泉上山到栖霞岭下山,偷懒都没近路可抄跑,山路上是看得到地衣的,空气特别好。然后每年的迎新越野跑是沿里西湖跑白堤这么一圈的
陈凌:
@ZLQ 钟留群—杭州 其实内心很希望孩子选考生物的。但从小学开始跟过群里好几位老师的娃,却最终没有选,理由是觉得太繁琐,我也很无奈,不知为何孩子会有这样的感觉……[撇嘴][撇嘴]
钟留群:
@陈凌 杭州 最后的明信片说得很清楚,娃的感觉一定是对的,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让他们体察,要找到让他们豁然开朗的那个点,不再空洞,高中生物的模块安排,我个人意见很大,同伙也不少
陈凌:
谢谢钟老师!我也选择尊重孩子的意见。虽然他最终没有选生物,但得益于许多好老师的指引,他的心里一直会存有对自然的热爱。
赵玉龙:
其实,我们每一门学科都在帮助学生构建学科素养,最终让他完善起认识整个世界的框架。让学生在认识自己、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处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大概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认识到生命的美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但观念不是灌输的,是学生在不断触摸这个真实世界的点点滴滴中慢慢形成的,是一种领悟。
感谢壹木自然读书会钟老师的精彩分享。让我们都获益良多。
陈凌:
是啊!孩子的成长带给我们很多惊喜!他们在不同老师的指导下不断积累,把自己的知识体系融汇贯通。前段时间,孩子带回一个组培,还回来科普培养基的构成,真的很出乎我的意料。至于为什么喜欢上化学,现在回想,可能是初中时买过一套《科学实验王》。所以觉得老师传道授业,家长们就是给他们的兴趣爱好做好引领
曹远杰:
所以需要相信孩子。在孩子切身事务上,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的原则是默认模式,不需要理由,而引导、改变孩子,都需要理由,需要强度不一的论证。
陈凌:
给他们各种尝试,不要设限,一切皆有可能。
张璐:
钟老师好啊!您多年前生物课的学生来报到!
钟留群:
@张璐 杭州 亲爱的宝贝,老师真老了,一时想不起我们在一起是哪一年?
张璐:
@ZLQ 钟留群—杭州 初中我在三班,是施老师做班主任,您在四班做班主任,两个班授课老师一样的。高中的生物课也是您带的。学校花坛里种成片小花,您上课告诉我们这个叫葱兰。
钟留群:
@张璐 杭州 那是我的第一拨学生了,热泪盈眶。我说的癞蛤蟆就是你们这一届,8个班都我教的,蛤蟆太多了,再后来我就跟着你们到高中了。
张璐:
我还记得生物课解剖,书上提到的各种实验都到位了。对解剖蚯蚓那次印象特别深刻,下课了您就戴着口罩蹲在实验室角落里用福尔马林泡样本。另外,别的班找到的都是细细小小的,四班是有个同学上山挖的,筷子一样的粗的,观察得到细节,我们羡慕极了。
钟留群:
嗯嗯,其实我很害怕
满天星:
@ZLQ 钟留群—杭州 ,一次倾情分享,重逢了第一届学生,这真是令人感动啊。
郑志燕:
钟老师的分享好流畅,语言非常生动,再加上信手拈来的例子,让我们看到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这样的老师,学生们怎么能不爱生物、不爱自然、不爱生命,怎么能不享受校园的美好、自然的美好、学习的美好?
罗雨玲:
谢谢钟老师精彩的分享[玫瑰][玫瑰][玫瑰]
程肖帝:
真爱满满:探索与发现,爱心和感激[玫瑰]
朱苏权:
谢谢钟老师精彩的分享[玫瑰][玫瑰][玫瑰]
彭灵:
谢谢钟师妹精彩的分享[玫瑰][玫瑰][玫瑰]
钟留群:
@彭灵 谢谢亲爱的师姐
胡勇:
有一个好老师,是学生的幸福啊[666][666][666]
夏艳:
谢谢钟老师精彩的分享,学习了[玫瑰][玫瑰][玫瑰]
范珏:
感谢钟老师的精彩分享。生命的美好在钟老师娓娓道来的分享中升华,生物不只是课本,还有草地里的那只蜗牛。您用自己的方式将生物这门课演绎得生动有趣,并通过教育传递着对生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情怀、对生命美好的认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满天星:
两年前也想和学生一起做一个校园植物网站,听了您的分享,感受到了您与学生和自然的深情、长情、共情,您具有穿透力的声音,特别的耐心[转圈][转圈][转圈]所有这些都让我今晚受到很大启发,太感谢钟老师了@ZLQ 钟留群—杭州 [玫瑰][玫瑰][玫瑰]种玉米、杂交,唤醒高中生物传统教学模式中缺失的“生命教育”观;初识校园植物,引导学生挂名牌,制作校园植物名录、校园网页;借助“PBL项目”形式拓建浙附“生命社”……校园同事共同沉浸在探索这片寻常环境的美好体验中,一年四季,这是一个多么灿烂的世界啊!凌霄花的趣事很有意思[呲牙][呲牙]联想到了您在公众号里分享的好多日常花事,感觉好可爱呀(/ω\)吸花蜜、碎泡桐……做您的学生该是多么幸福哇!
“校长,这是教具,教具”[憨笑][强]您真的太可爱了,常年葆有这样少女般的心态,肯定也给了很多学生心灵的启迪[强][强]
真实的自然、生活观察体验,确实是现在高中生物“分子”、“细胞”层面唯考点教学形式缺失的,惊叹您娓娓道来的这些生命律动,“细节越多,爱就会越多!” 生物教学知识点确实繁琐,学生们融入寻常环境中生发出的这些“爱”的真实感受,一定会令他们今后的人生选择和发展更加笃实奋进~~您的课堂肯定也是非常灵动的,感觉我又复活啦- ̗̀(๑ᵔ⌔ᵔ๑)
钟留群:
@2022年七月值日生-满天星 • 吉安 同行现在新课标的理念真是很赞,但我们老师要首先有大观念,才能去影响孩子
程肖帝:
生物老师的共鸣[强]
季节:
感谢钟老师精彩的分享!做钟老师的学生真幸福啊![玫瑰][玫瑰][玫瑰]
晓莹:
让科学更文艺,让文艺也科学![玫瑰][玫瑰]做钟老师的学生真幸运啊~[太阳][太阳][爱心][爱心]感谢钟老师倾情分享!获益良多。优秀的老师培养出优秀的自然教育者张璐,真是美好啊~感谢主持人小樟,钟老师和小樟辛苦啦[爱心][爱心][玫瑰][玫瑰]
我的初中班主任就是生物老师~~三十年前,他也常常带我们逛校园的生态园,做实验。现在啊,我虽然当了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但是对生物仍然抱有一腔热情,我想也是受到我生物老师的影响,影响一生,今晚听了钟老师的分享~~我越发觉得老师对学生太重要了,谢谢钟老师。
钟留群:
@晓莹(广东韶关) 哈,我的初中班主任是语文老师!是我的偶像,我最兴奋的一天就是突然发现老师关注我的公众号了。
陈程:
感谢钟老师的精彩分享,今晚收获满满[玫瑰][玫瑰][玫瑰]
万开元:
真正的乐趣在于发现事实,而不是得知事实。哲人哲语,感谢钟老师
钟留群:
@万开元—宁波 这是引用,但是,心里真这么感觉,每次看到小朋友落在我挖的坑里,真是满心欢喜
曹远杰:
谢谢钟老师,讲的太好了,好几段我都忍不住转成文字,有好多金句。生物学应该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奈何现在的从大纲到教材到知识考核方式的整套课程体系的设计,硬是掏空了它的趣味。
话说当初我孩子中考时,我还去过浙大附中踩过点。要是我孩子进了浙大附中,没准也会喜欢上生物。
钟留群:
@曹远杰(老鸦瓣)—杭州 您说太对了!现在的课标我很赞同,现在的教材模块我觉得不爽。我们校长曾经因为我们建学科教室要开放图书而忧心忡忡时,教育我们:“学生真的拿走一本书又怎么了?他能读书就是在受教育嘛。”所以,我敢跟他说“教具”
邵慧敏:
钟老师提到一本书,可以分享下书名吗?
钟留群:
@邵慧敏 2017年一本小书
邵慧敏:
@ZLQ 钟留群—杭州 优秀的生物老师
一帆:
@ZLQ 钟留群—杭州 ,我感觉幸运的是,钟老师好早就关注我的公众号了,居然还没取关。
曹远杰:
钟老师昨天说到观察。观察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人的一切心智活动,大概除了玄学,其他各门都源自观察,好比三江源。自观察开始,视各人心智具体组分,有的走上了科学探究的道路,有的走上了诗与艺术,有的走上了社会科学的征途。
科学,社科,人文,三种文化都是好的,无分优劣,但也有各自偏颇,需要向其他两种文化保持眺望的姿态。
朱静:
@ZLQ 钟留群—杭州 听完老师的分享,忍不住去阳台上看看了萝藦。画下惹人怜爱、不断探寻生命可能的萝藦“触角”,记录下钟老师的金句哲语,开启全新一天!感谢
END
图文整理 | 汪远方
校对 | 彭灵 钟留群
图文排版 | 花叶青木
音频合成与上传、图文发送 | 郑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