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木自然读书会 | 《儿童游戏通论》阅读分享
本期海报
分享者简介
圆蜗牛,壹木自然读书会书友,2022年壹木读书会“古画中的自然游戏”项目负责人。壹木读自然书会“图书漂流岛”002站岛主,贡献图书20余本。
壹木自然读书会第212期,分享过“玩转小豆本”主题:壹木读书会 | 玩转小豆本
担任2022年1月份值日生,介绍了历代名家篆刻中与阅读有关的30方作品:壹木读书会|2022年1月值日分享
个人公众号:圆圆的蜗牛社
本次分享的音频:
引言
值日生-程肖帝:
各位书友好今晚(8.17)晚八点,由圆蜗牛老师带来《儿童游戏通论》的分享。圆蜗牛老师是2022年壹木读书会“古画中的自然游戏”项目负责人。期待分享!
圆蜗牛:
大家晚上好,我是圆蜗牛,我曾经是壹木读书群一月份的值日生,和大家分享过名家篆刻艺术以及如何玩转万能豆本的主题。今天再次来读书会做新的主题分享,谢谢主持人和志愿者做的海报,我今晚分享的主题锁定在“儿童游戏”。
首先,我要说明一下我为什么会读《儿童游戏通论》这本书。
读书缘起
壹木读书会自新冠疫情开始做“可以玩一年的自然游戏”书,今年是第三年,我们志愿者要编辑推出第三本自然游戏书《古画里的自然游戏》,这个项目是由我负责的。
因此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就留心起目前国内儿童游戏的理论研究发展状况。于是在这个暑假,我选读了北京师范大学刘焱教授的著作《儿童游戏通论》,这本书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游戏,也促使我去观察和思考现在的儿童怎样游戏。
▲ 壹木自然读书会出品的自然游戏书 封面
那么,还是要先介绍一下刘焱教授是谁,她是北师大教授,也是我母校的客座教授。
▲ 刘焱教授
刘老师从1982年起涉足“儿童游戏”研究领域,在北师大度过了30余年时光。
《儿童游戏通论》
《儿童游戏通论》所指向的“儿童”,是学龄前孩子。此书大量的章节都在讨论学前教育领域中游戏的“困境”和出路。
这本书的写作是把儿童游戏置于社会文化、儿童发展和教育学的多维视野之下,综合运用人类学、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观点,多角度、多层面地探讨儿童游戏的意义、特点、价值和功能,揭示儿童游戏和社会文化、儿童游戏和儿童发展、儿童游戏和学前教育之间复杂的关系。
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游戏
我们先来看社会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游戏。游戏就是一种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如果我们从生物演化的角度看,游戏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更长。动物们也是有发自本能的游戏的。但是,当游戏的演进阶梯进入到人类社会,游戏的历史就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人类不仅拥有动物所没有的“想象游戏”,还为自己创造了独特的游戏工具——玩具。
虽然,我们可能一生都会玩各种各样的游戏,但是,学龄前的六年被视为“游戏黄金时代”。我们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叫“玩物丧志”,因此大多数家庭都会在孩子上小学之后就把玩具整理装箱,要么送人要么封存记忆等等各种“断舍离”处理,让小朋友明确知道你不应该只是无忧无虑地游戏了,你得上学开始好好学习了。
古画里的自然游戏
我们在编写《古画里的自然游戏》时,大量的游戏参考资料都来自于古代的“婴戏图”和“百子图”。古代孩子所玩的游戏是很丰富多彩的。那借此机会我们也来看一看古代的小朋友他们玩些什么游戏吧。
▼ 01 ▼
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朋友正在玩演戏,你看有的娃在敲锣打鼓,有的娃在一个小舞台演傀儡戏。这种游戏流传至今,我们今天也能在博物馆或创意市集上看见皮影戏、木偶戏的演出。
▼ 02 ▼
这幅图中有一堆玩具散落在地上,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是很常见的,几个小朋友玩着玩着,不时地就会发生一些状况。请注意这幅图中没有大人的存在(画家只是默默旁观着),儿童的游戏很自在地发生着,小孩子们在游戏冲突中学习如何处理最初的人际关系。
▼ 03 ▼
这幅图很多朋友都很熟悉了,而且有很多朋友玩过“枣推磨”这个游戏。我们之所以要编“古画里的自然游戏”,其实灵感也就是来自于这个游戏。当时向日葵、超妈他们玩“枣推磨”拍了视频,我一看就觉得太有趣了,这个古代游戏被复活后玩得千变万化。我们把自然中的素材灵活运用起来,实在是太棒了。
▼ 04 ▼
宋代商业发达,你看,玩具其实也有专门的商人小贩在叫卖。这个货郎担,在古代的绘画中经常会出现。小孩子围着这个玩具摊子,看着那么多的玩具可开心了,他们肯定想着玩这个玩那个的。
▼ 05 ▼
这就是著名的“百子图”了,画家非常有耐心画出各种姿态的小孩儿,他们三五成群在玩不同的游戏,集结在一个画面里,有的是长卷,有的就是如上图小尺幅的团扇,或者日常用的瓷器上面,也能见到百子图。画里头的这些古老游戏,你如果点击图片放大来看,会看到很多都是我们曾经玩过的游戏,现在可能玩得比较少了,但有不少游戏也依然在玩。
▼ 06 ▼
这幅图特别有意思,小娃娃们玩的这个枪棒游戏,也许现在生活在城市里的小孩儿是被禁止玩耍的。特别现在的养娃趋势,男生们已经越来越柔性化,他们很少有机会玩这种打打杀杀的游戏。不过在刘教授的书里头,有一个章节也专门讨论了这个战争游戏到底能不能在儿童当中去开展?这样的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书看一看,我在这里就不赘述,继续分享古代的儿童游戏。
▼ 07 ▼
自然教育机构在夏季一般会开展夜观活动,那么古代的人是抓了蛐蛐儿看它们打斗。除了斗蟋蟀,还有斗鸡的游戏。这些游戏现在已经越来越远离我们了。
▼ 08 ▼
当我们在说足球话题的时候,免不了有时候就会提起古代的蹴鞠。没错,在这幅图里头,人们正在玩的游戏就是蹴鞠。
古代游戏的文化特点
农耕时代的儿童,游戏和玩具多与自然相关。因此,我们在收集素材时,都不需要多考虑他们玩的是不是自然游戏,他们要么在斗草、要么在荡秋千,要么索性就下水嬉戏……在《儿童游戏通论》中,刘教授概括了我国古代游戏的文化特点:力量型、运动技能型的对抗性团体游戏相对较少,个人技能技巧型游戏较多;博弈类游戏、智力游戏、文字游戏高度发达和盛行,同时还具有独特的筵宴游戏(如投壶、酒令等)。成人和儿童都爱玩游戏,但是游戏在儿童和成人生活中的意义和地位是大不同的。
古代成人游戏的特点是具有确定的游戏形式和规则,但儿童游戏则是非制式化的,更为随机生动活泼。任何事情对于儿童来说都可能变成他们快乐的游戏,而不需要有事先约定的游戏形式和规则。我们可以观察一下儿童的玩耍,特别是夏天玩水玩泥巴,或者玩很多的自然游戏,比如捡到一片叶子一朵花,也许他们就开始过家家。
儿童游戏的“专用工具”
顺着就来说说玩具这个儿童游戏的“专用工具”。对于幼儿来说,“玩具”可以是任何东西。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探索他们手边可及的每一样东西,并且可能把这些东西都变成可以玩的“玩具”。
我们的自然游戏,很多都是利用自然的、非专门制作的“游戏材料”让孩子们玩起来。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玩具就被打上了机器制造的烙印,而且也改造了人们关于玩具的观念和人类的生活方式。机器和工厂使玩具生产告别了手工作坊而进入了产业化时代,儿童,尤其是幼童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玩具消费群体。商品化的玩具使儿童成为玩具的消费者,玩具变成了儿童所拥有的第一种个人财产。
“规范”正成为现代儿童游戏新的品性
游戏的本质是自由,但是,我们能很清晰地看见现在的儿童游戏正日益受到“教育的管束”而失去了昔日“无拘无束”的自由的品性,而“规范”正成为现代儿童游戏新的品性。我想趁此机会选读一段刘老师有关玩泥巴的精彩描述:
泥巴总是被成人看作是“肮脏”的东西,而且挖泥的过程也许会发生危险。因此,人们期望用“安全”而“卫生”的“泥”来代替原始的泥巴。于是,橡皮泥这种“人造的泥巴”就取代了自然的泥巴。橡皮泥的出现,省略了挖泥巴的过程,同时也缩减了儿童游戏的过程与乐趣,消解了以“挖泥”为中心形成儿童伙伴团体的可能性。以后,更为高级的、配有各种模具的“培乐多”彩色面团出现了。这种更为安全的玩具的出现,不仅使得儿童的游戏和想象过程进一步简缩,也使得儿童的游戏孤独化。儿童的“玩泥”更多地变成了一个人独自待在家中摆弄玩具的行动。从自然的泥巴到彩色面团,与游戏材料的“现代化”相伴随的是儿童游戏的“被驯化”或“被规范”。
希望我们第三册自然游戏书可以让游戏的自由精神复活,期待更多的朋友参与到我们的志愿编写游戏的活动中来。
结语
最后,我想抛一个话题,今天我们和孩子们说起游戏,绝大多数孩子的第一反应是手机游戏,我因为没有玩手机游戏的亲身体验,因此很好奇在孩童时代玩电脑游戏长大的人们,你们是怎样看待新时代下最受孩子欢迎的手机游戏的?跟我前面分享的这些游戏,它有哪些异同点?我很希望大家能够来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
接下来的半小时,想听各位有玩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经验的朋友分享感受。
我们的游戏是不断在演化的,幼儿的游戏也在不断电子化,这个话题在刘教授的书中没有过多涉及。
群友互动环节
Andy Liu:
各种游戏都玩过。游戏满足孩子们的虚拟体验。社交,及时满足,视觉欢愉。
莹莹:
手机游戏画面感和沉浸感很强烈。玩了手机游戏,比如植物大战僵尸,小朋友会扮演植物或者僵尸。更容易让人沉迷。
圆蜗牛:
是不是传统游戏会黯淡无吸引力?
圆蜗牛:
@莹莹 那么就是可以实践转化线下模拟游戏
莹莹:
对,这个可以的,他们很乐意玩。一般自然游戏,在户外特定环境下,加以引导,或者是一群小朋友的时候还是很愿意玩的。
Andy Liu:
一个手机插电就可以提供一切,便利。
圆蜗牛:
提供一切,也就是说隔着屏幕一点都不妨碍五感打开。或者说五感的要求是不是和线下不一样。
Andy Liu:
参加自然活动的孩子都会得空玩手表手机。电子产品设计的吸引力比较致命。孩子们自控力一般容易沉迷。家长也是给孩子一个手机可以省力。
圆蜗牛:
家长是玩电子游戏长大的,我目测新一届家长成长背景。
小丸子(林捷):
大人要和孩子在一起玩,沉浸式体验。
Andy Liu:
我家会玩switch健身环这类运动的。还有马里奥这种合家欢的。玩游戏也可以引导着玩。
圆蝸牛:
新一届家长养育孩子时,是如何线上线下游戏搭配的?因为我在读《儿童游戏通论》这本书时,有一个遗憾就是它的成书是2004年,第二版是2008年,当2014年第8次印刷时并没有第三版的更新。书友们如果有发现儿童玩手机游戏的相关研究著作,请推荐。
茶杯养鲸鱼:
想起有首故事《稚子弄冰》:
稚子金盘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馨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圆蝸牛:
茶杯养鲸鱼:
我觉得游戏中,除了自由自在,还有探索和交友。游戏是否好玩吸引人,或探索或刺激。但和谁玩游戏,快乐很重要~现在商业化的玩具或电子游戏,有玩伴才不孤独~
樟:
听蜗牛老师的分享如痴如醉,游戏的内涵是自由精神,好玩是硬道理。每个阶段、每个年代都有特色的游戏,游戏也是成长的足迹。相比弹珠、跳绳、游戏机、网游,传统游戏仿佛更优雅[愉快]也更有生命力!
谢谢蜗牛老师的分享[玫瑰]
圆蝸牛:
我其实在怀疑古典游戏的生命力。
樟:
可能上瘾快,但退瘾也快[捂脸]。
圆蝸牛:
退瘾快,这个值得分享。周期短?
樟:
对,周期短。我其实也没怎么玩过手游。小时候每到暑期,都沉迷游戏机,但过了一个阶段,也都忘得差不多。
瓶尔:
谢谢圆蜗牛老师的分享[玫瑰],我自己的感受是,古代的游戏还是古代节日的重要部分,比如上元节的猜灯谜,上巳节的曲水流觞,七月七乞巧节有女孩子玩的很多游戏等。这些节日与游戏,人实地参与进去大概会更有体验感。一些传统的游戏或许可以借着传统节日的复兴而焕发生命力~
圆蝸牛:
马上要到来的中秋节,拜月赏月很浪漫的节令游戏。分享我母亲去年凭记忆画的拜月老游戏。
链接:和妈妈玩小豆本-月亮婆婆
樟:
传统游戏的优势穿越古今[玫瑰],谢谢蜗牛老师分享,让传统游戏复活,并与现代游戏互补[强]
小丸子(林捷) :
我在带孩子进行一些自然游戏的时候,拼完树叶贴画、做完果实拼图,让孩子们对自己的作品取名字的时候,总是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描述,而这个描述的过程,就完全是一个幻想的过程,有时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彭灵:
游戏的精神是自由,说得好[强]对学龄前儿童来说,玩什么怎么玩不重要,关键是有人和他一起玩,是平等、放松、陪伴,这才是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
向日葵 (王红丽):
自由[强][强][强]
今天到社区带课程——非牛顿流体。
孩子们玩得很开心,社区工作人员说怎么这么乱,这么吵
可是多好玩啊!
有孩子分享说当他把手从淀粉里拿出来时,手上黏了很多淀粉,他吓懵了。(轻快的语气)
有孩子说淀粉遇硬则硬,遇软则软。
还有个孩子说淀粉吃软不吃硬
我周一去上课时要求今天把桌子摆成小组形式,大家可以面对面。
有孩子说回到家里他还要继续玩
茶杯养鲸鱼:
又吵又闹是玩得投入的一种表现,不能一概而论~
向日葵 (王红丽):
我跟社区工作人员说课程不一样,
我们的课程就是让孩子投入去体验,探索,感受。
而不是教给他们怎么做,
课程结束后我会把卫生搞一下。
课程结束有3个孩子主动留下来帮忙。
曹远杰:
秩序只是保底的东西,自由和活力才是值得追求的东西。
END
图文整理 | 圆蜗牛
校对 | 张咏梅 圆蜗牛
图文排版 | 花叶青木
音频合成与上传、图文发送 | 郑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