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大理的日子 实验教育田野报告之一

新宇: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管理学硕士,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博士。 2006年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质,并开始从事心理咨询。从2012年开始关注实验教育。

                  

新宇老师最近正在研究学习型社区,上周来到猫猫果小学进行观摩和调研。观察角度比较综合,她自身是教育工作者,心理专业工作者,也是6岁孩子的母亲。以下是她初见猫猫果小学的一些认知和感受。



在这里,显然更加忙碌了。

除了北京那里的各项事务要远程监控,田野观察的各项细节都需要亲历亲为。好在这里空气质量特别好,水土清新,饭菜新鲜,加上一抬头可以看到的远山,登楼可以眺望的洱海,可以随时调整心情。


教学观摩感悟

在这里短暂的一周观摩,给我整体的感受是:学生的状态显得更加符合这个年龄段的真实状态,没有束缚的感觉,但也会很配合教学过程。从一个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角度看,学生表现得更为接近这个年龄段儿童应该有的状态,心理自由度更高。


老师的状态也显得更为舒展自然,与学生间的互动,在课堂里和课下保持得比较统一的状态,老师不装,没有刻意摆出权威的样子,压力感也比较低,也许因为学校的管理结构扁平化的原因(没有长期固定的校长,只有每学年轮流的校长,更侧重为大家服务,协调各类关系,不存在行政级别关系。),老师们表现得更加真实自信。



有限的篇幅里,不可能面面俱到,今天先来谈谈感受最鲜明的几条。是有关教学过程管理的。


这里有一个核心的概念: 是基于控制还是基于合作?

在这里,我最为突出的感受是:基于合作基础的充分自制。


在尊重学生天性的前提下,教师们通过氛围来培养对基本的规则的遵守。猫猫果儿社区的核心规则体现为时间、空间、物权三大基本规则。


时间规则通俗概括就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不把A时段该做的事情拖延到B时段。


空间规则,就是在不同空间里尊重不同的规则。比如在空旷的室外,可以奔跑,喊叫。但在任何有顶的空间里,要保持适度的音量。


物权规则:谁的东西谁做主,公共物品,先来后到轮流使用。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征得主人的同意。


这些看似简单的规则,在幼儿园阶段就通过行为的引导,平等的磨合,氛围的营造,引导孩子们内化构建了。在小学阶段,通过更为集中的集体活动来进行一步巩固。在这里的一周,我没有看到或听到老师有一句超过正常分贝的话语,课堂里,老师用眼神,刻意的停顿等更为温和的方式来提示学生注意自己的言行,教室外,似乎四处奔跑的孩子们也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校门口的大锁只是挂着,但从来没有一个学生走出校园)。要知道,这是所没有明文校规的学校,在没有老师所谓刻意摆出的权威和以往任何控制手段的前提下,孩子更为解放的天性,行为上更加释放,如何来实施有效的管理?我发现,没有控制和所谓的管理,而是“合作”。师生共建的理念已经在幼儿园阶段内化到学生内心,即使中高年级有新生加入,也会因为大部分同学的同侪氛围影响而自动遵守。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反而自动保持了内在秩序的有序。


举个具体的例子,中午吃饭时,我先坐到了餐厅的某个角落,那里是一年级的就餐区。先后有两个端着饭盆的一年级同学过来(我刻意这样来实验,看看是否是个别现象),主动告诉我:您坐了一年级就餐区的位置,那里有老师和观察员的座位,请到那里去坐。


学生应该给年长者让座吗?学生应该在这种情况下有例外吗?面对比自己年长,又可能有一定权威优势的人,他们有勇气主动说出自己正当的权益要求吗?还有很多细节的实验,我体会到:这些孩子,至少在这里是有充分的被尊重的感觉的。因此,在自觉遵守公约的情境下,反而更加配合。不会因为额外的好奇心和叛逆情绪而做危险的尝试。


自制理念的实施也贯通到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课堂纪律到学校的各类生活规范。比如,上课纪律。几乎看不到老师行教学管理(就是所谓的纪律管理),一年级可能个别同学还不太适应较长时间的课程,会偶尔有私下的小动作,只要不影响他人,老师不会采取管教措施。因为课程的内容是渐进式的,听过传统戏曲的朋友,可能都能有类似的体会,就是一段核心内容会反复多遍地播放。一年级上半学期的课程能力点还是基于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的培养,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不是应试化的知识灌输,因此,允许学生偶尔开小差,甚至老师会同意学生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上厕所(一个去完回来后,下一个才能去。)有趣的是,我发现,一二年级的小同学上完厕所回到教室后,在后半段课程时间里,反而比较专注专心。再比如从课间休息到进入上课状态,对于一年级同学,老师会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调整。从上课铃声响起到第一个学生进入教室,老师开始读秒,一直到最后一个学生落座,全部安静下来,偶尔也有学生参与数秒(我估计老师可能会每天做一个大致的计时记录)。等全部学生安静下来进入状态,老师再进行这节课程的讲解。在结束这节课程前或每天的班会时刻,老师会集中就这块进行讨论式的点评。食堂的秩序管理也是如此,从打饭的值日生轮值,排队的方法,饭堂的礼仪规则,到进餐后清扫的流程,都是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制定的。期间因为扩招导致需要采买新的厨房设备,也是在老师必要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向学校董事会提出书面申请而采购的。


全校大会那天下午,由三四年级的同学自己来主持并控制会议进程,偶尔的忘词,设备调试发生的小意外导致不到半个小时的全校大会状况频发,老师只是在学生发出求助信号时才适度介入。围观的家长们都很坦然,甚至兴致盎然,面露笑容,仿佛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里的教育环境似乎要宽容的多。从会务组织的角度看,整个过程显得冷乱松散,但从教育者的视角看,孩子们充分体会了各自角色需要承担的责任和责任在现实中的操作难度。而在体制内教育环境下,我们可能过于注重所谓的结果评估,忽略了最初的教育目标。


总之,校园内有关自制的事项,老师采用放手试错,全身心体验的方式。不干预,不负面评价,不用自身的身份权威干扰学生的自主尝试和判断。这些都需要大量的磨合时间和耐心。根据我的初步观察,这样的磨合占据了近一半的在校时间。


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因素,就是学生人数。当课堂里不超过二十个学生时,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成长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引导,采用研究式学习的模式。在这里,我看到,偶尔由于低年级学生对小学学习模式的不适应,个性原因,学生间的小矛盾,导致个别学生无法全程上课。老师也不采用惩罚的措施,而是让其在教室外等自己冷静下来,再回到教室。这种方式,老师不当作是惩罚,只是与学生解释: 你需要冷静下,也不干扰其他同学。课后,老师会单独找学生谈刚才发生了什么。




由于脱离了偏颇的考虑分数的压力影响,我反而觉得这里的学习氛围更类似我们童年时代的小学,但对于知识点的打磨,对于学习能力的磨砺和必要的引导,老师一点都没有少,甚至比一部分过度注重分数的体制内小学还要做得更加细致一些。


当教育者富有较好的人文精神和知识素养,具体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是可以通过观摩,研习,指导等方式传授的,但最关键的,是教育者自身的状态,最为重要的,是价值观的示范。


在这里,我至少看到了较为真实的人格,老师们不是完人,也有各自个性的棱角,但对学生所呈现的言行,都是真实的流露。要求学生去做的,都有着自己的切身体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看到的,才是更接近真实的世界。教育在真实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影响。


篇幅所限,期间和老师们就课标,教学模式等事项的探讨,将在下一篇里专题分享。


MORE


教师团队 | 猫果,我要给你生猴子~


教师团队 | 你好,我是杨尼玛


来,一起“猫猫果儿”吧!


来,干了这碗猫粮!(比鸡汤有营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