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 猫果问答03
【猫果问答】
每周一次,收集家长们关于孩子和教育的问题,
请猫猫果儿最有经验的一线老师来进行解答。
【提问】
"如何培养孩子的内驱力?举例说明”
33 老师
2002年开始跟随人类学纪录片摄制组在滇川藏秘境做资料收集和整理,有丰富的户外经验。2005年联合创建了四十朵花花希望小学,作为首任校长在维西支教四年。猫猫果幼儿园创建人之一,是一个7岁孩子的妈,热衷带娃旅行,已经带娃走了20多个国家啦!
什么是内驱力?
内驱力,为了满足内在需求而产生的动力。
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有自己的特定的需求;他们受自己内在力量驱动都会主动去做对应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比如说,小一些的孩子吃饭的时候,喜欢用手去玩弄食物,这个时候他是在通过触觉满足自己对食物的好奇心,同时也在锻炼他的小肌肉。
而家长的反馈却往往是“快吃,饭凉了!”“你在干嘛呢?别玩了,弄的到处都是。”“这样不卫生!”“这是在浪费粮食”。
如果家长可以“纵容”一下孩子的这种行为,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他们会主动要求使用餐具,不再用手了。
这其实是孩子已经完成了对食物的触觉探索,开始转向对大人用餐方式模仿的新阶段。
当孩子的一个需求被满足后,会自然延伸升级到下一个阶段。需求的不断升级,就促成了孩子的成长。
内驱力是每个孩子天生的
内驱力是每个孩子天生就有的。就像是河流中的水,一定是有能量从上游往下游去流的。
家长们要做的就是对孩子内驱力带来的行为给予更多的空间,减少干扰和打断。
家长千万不要变成水坝,去不断地阻碍水的流动。一旦把孩子变成了一个水库,你什么时候开闸他什么时候放水,这时候你可不能抱怨一个水库无法离开工作人员的操控。
也不要想去按照自己的设想改变河道,人工河道的维护成本是极高的。而且未来的世界越来越多的未知,你也无法确定你设计的河道“正确”与否。
我们在用哪些方式毁掉孩子的内驱力
大人们在“我都是为你好”的时候,无形中会残忍的破坏孩子的内驱力。
1.对孩子过度保护
有一个小朋友,刚学走路的时候,不小心从楼梯上摔下来。至此之后,他走路的时候永远有一只手保护他,后来有大人在身边时再也没有因为走路磕碰过。可是现在他是幼儿园受伤最多的孩子。他会从高台子上,喊一声大人的名字,不管离多远就直接跳下来。他觉着这个世界只要有大人在,一切都是安全的。他丧失了通过学习走路,遇到困难,建立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而且随着长大,身体能力不断增强,他做的事情危险系数更高,要想再去弥补自我保护能力的缺乏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2.从成人视角阻止孩子
刚刚出生的小宝宝,什么东西都会往嘴里放。大人总是觉着“太脏了”“这个不是吃的东西!”,于是马上进行阻止。
但其实,小宝宝在那时其他感官还没有发育,手脚也不灵活,嘴是唯一的能和外界产生联系的通道。他对一切东西都充满好奇,他希望感知和探索一切他能抓到的东西。
其实你是在阻止他的好奇心。
3.不了解孩子的目标就提供没必要的指导
孩子在玩乐高,他无所事事的拼来拼去。家长看着忍不住过来,“你在拼什么呢?我们拼一个房子吧。”“你看这样,用这个加这个就是围墙......“
其实孩子只是想探索感受一下这些奇特的小零件,而家长直接从成人角度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会让多元的探索变成了单一的路径,剥夺了孩子探索的机会。
类似的情况还有孩子喜欢乐器,你上来就报班,考级。给予的压力,替代了孩子的原始的内驱力。
4.忍不了孩子犯错误
看孩子慢慢探索一个东西,时不时出现错误,忍不住来纠正错误告诉孩子要怎么做。哪怕最后孩子“学会了”,完成了任务,但其实剥夺了孩子完整试错的机会,失去了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成就感。
这些行为都是家长在用自己覆盖掉孩子。让孩子沮丧不自信,失去了探索的机会,失去了尝试-失败-改进-成长的过程。让孩子从主动变为被动,把孩子的事情变成了家长的事情。
家长应该怎么做:
理解-信任-不焦虑-不打扰-提供支持
理解孩子每个行为背后的动机,充分的信任孩子能够保护管理好自己;家长自己不要焦虑,对孩子在内驱力推动下的探索玩耍和看似“无意义”的、不符合成人标准的行为减少打扰和打断;最后有可能的话再提供合适和谨慎的支持。
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对应的需求,知道他们各种行为背后的动机:
1.通过嘴来探索世界的口欲期
什么都往嘴里放,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更极端一点,如果孩子抓一把沙子放到嘴里怎么办?我们认为他尝过沙子,会知道味道不好,经过了试错,下次他就不会再去尝了。
这个时期,哭是孩子重要的表达,家长不同的反馈也会有不同的效果。
(1)如果家长很快识别哭闹的原因,及时给予合理反馈,孩子会认为世界是合作的,他是被世界接纳的,未来孩子会倾向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
(2)家长没有什么反馈,孩子会认为世界对我没有反馈,所以我也对世界也不需要有反馈。
(3)有的家长在孩子没有哭闹表达的时候,过分关心孩子,一会儿看看冷不冷,一会儿看看尿没尿,这是一种控制和打扰,孩子会觉着这个世界好麻烦啊。
2.学习走路时期
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他会非常喜欢去练习这个新技能,不喜欢大人去抱的。我们会看到不同的情况:
(1)孩子身旁永远有一只手保护,甚至因为怕摔倒,不让孩子走路。(这个类型我们上面详细说过了。)
(2)孩子在前面走,父母跟在后面,孩子能听到父母脚步声。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及时出现。这种是非常棒的状况,家长信任孩子,孩子也能够充满安全感地去尝试。
(3)大一点以后会出现孩子在后面一会儿走一会儿停,前面的父母会不停的催促孩子。其实这是孩子在掌握走路技能后,开始对周边的事物产生了好奇心,“终于可以走出来,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啦!”,请父母最大可能的不去打断和干扰他。
(4)还有一种情况,孩子老抱家长大腿。家长觉着这是他“不想走路”、“懒”,“不能养成这个坏习惯”。但其实有可能孩子是在确认和家长之前的亲密关系;还有可能是他对周围环境不确定有些害怕,需要你保护。
3.平行社交阶段
2岁左右,当孩子基本形成家庭的秩序感和安全感后,就会有新的需求:他们开始对同龄孩子感兴趣,喜欢和同龄小朋们在同一个空间中各玩各的,相互之前没有直接接触。这就是平行社交。
这个阶段也是在前面的需求被满足之后,孩子的内驱力推动他进入的,而不是被家长逼迫进入的。
4.会产生分离焦虑和社交矛盾的同龄社交阶段
这个阶段身体成长和好奇心驱动孩子进入社交,但又会有分离焦虑:以前我和妈妈永远在一起,我们是一体的,现在却要分开了,妈妈不再属于我了。
家长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千万不要焦虑。在情绪上做接纳孩子的同时,要坚定的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孩子的感知力非常强,如果让他感觉到你很焦虑,甚至看到妈妈也在哭,那他一定觉着“天都要塌下来了”“一定是发生了什么可怕的事情”,他就更没法安心啦。
父母要信任孩子,对孩子放心;孩子感受到这些,也会对父母放心:原来的一切都没有变,我和妈妈的关系是不变的,只是我长大了,我要去幼儿园了。我可以和好朋友玩,同时也可以和妈妈不分开。
随着同龄社交的深入,孩子一定会有朋友、好朋友、朋友间的矛盾(控制与被控制或三国演义等等情况)。
(1)6岁之前,孩子是通过对家庭关系的模仿来习得社交的。家庭中家长对孩子干涉过多,孩子在社交中也容易是被控制的状态。
(2)让孩子们在社交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在矛盾中获取社交经验。家长尽量减少对孩子社交的干预。
(3)有的孩子和一个小伙伴单独玩会很开心,一旦三四个小朋友一起玩,就会有矛盾。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商定规则:“我们只和一个小朋友玩吧,不开心的事情我们就不做。”直到孩子主动提出想邀约更多朋友一起玩,这时就让他试一试。
这其实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试错过程。我们相信孩子也是希望能够愉快玩耍的,我们来协助他一起有步骤的进行尝试。
猫猫果儿有三大规则:空间规则,时间规则和物权。这个是不同的孩子能够快乐相处的重要保证;而且所有的大人们,也要遵守这三个规则。这部分有机会我们再专门说。
5.婚姻敏感期
五六岁的孩子会对结婚,婚礼产生浓烈的兴趣。他开始要总结幼儿阶段所有美好的亲密关系。婚礼是这个阶段仪式化的最重要的标志。于是就会出现很多“我要和***结婚”的事情。这个阶段家长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要去戏弄孩子。对于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家长要基于真相去回答。
过了婚姻敏感期这个阶段之后,孩子就准备好进入成人世界啦。他的经验的习得,不再依赖于家庭,他更希望从外部来获得。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准备好进入小学啦。
内驱力是天生的,不用培养,需要的是保护。理解孩子的需求是第一步。这次我们主要介绍了0~6岁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下次我们会介绍6~12岁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
进入直播室
周五22:00【猫果问答第4期】or 回顾第3期
👇
【大理猫猫果儿教育社区】
由130个2-11岁的孩子,100个家庭,30位神奇的老师组成的创新学校,6年时间里一直在努力让孩子们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