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果观察】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好久没发过观察日记了,这一篇观察日记值得一看。作者从孩子的学习状态,对待作业的态度,表达力以及老师的状态这四个方面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同时她也带着自己对教育的探索和思考。
我们常说看见孩子,但是很少说看见老师,感谢这位观察员,让我们不但看到了猫猫果儿的孩子,也看见了猫猫果儿的老师。
因为婚后几年还没有孩子,所以很多有孩子的朋友跟我聊起来关于儿童教育和学习的问题,最终都会以一句话结束:“你说的我也认可,我也知道孩子学习很辛苦,小学每天写作业写到11点左右,但是没办法啊,所有的孩子都是这样,不可能不让他上学啊,等你有了孩子你就知道了,你就会体会到我现在的感受了”。
带着疑惑,我了解了很多国外的教育,越来越意识到还是有很多不同于我们国内的教育方式,因为不接受那么多朋友以“等你有了孩子你就知道了”这样的话语结束对教育的探讨,我决定先深入接触一些孩子。
大理
身在大理,当地人本身对教育没有像江浙广地区或者河南山东湖北等地区的家长一样对孩子的学习要求那么严格。幼儿园的孩子,家长除了对安全问题之外对教育本身没有太大的要求。从2014年短暂的体验过幼儿园教科书和教育理念的推广经验来看,这里幼儿园的发展更多的是由于各园本身的竞争推动的,也就是市场竞争推动着幼儿园的发展,而不是家长需求(客户需求)推动着幼儿园的发展。
所以当地家长真的开始关注孩子的教育学习问题,其实是从小学开始的。从幼儿园的散养到突然进入小学课堂,不光孩子适应不了,家长也是身心疲惫。于是,大量的课后作业和需要家长的监督辅导滋生了很多所谓的课后辅导班,其实就是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写作业,于是交给专门有时间和精力陪着孩子写作业的人。
有一个朋友孩子刚上一年级,为了方便自己辅导孩子,于是开了个小学生的课后辅导班,帮自己的孩子辅导作业的同时也顺便再多辅导几个孩子。以帮朋友的身份,我去和这些孩子们接触了两周,也就是这两周的接触让我更加觉得传统教育对孩子身心发展的束缚和打压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也正是这样的不可思议让我在网上搜索中无意中看到了猫猫果儿的新式教育。
对比之前接触的朋友家的孩子和辅导班的孩子,看到了猫猫果儿的社区教育之后松了一口气,孩子生在中国,在中国受教育还是有未来,有希望的。
去猫猫果儿观察之前,我在网上和微信公众号上了解了猫果的很多资料,本身就已经兴趣很浓,亲自观察之后更加觉得这才是教育该有的状态。
对比辅导班的几个孩子,我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辅导班里面是有三个一年级,两个二年级,和一个三年级的孩子的,于是我重点看了猫猫果儿小学社区里一至三年级的孩子(由于是新式教育,猫果至今才有幼儿园到小学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哈)。
我问辅导班的孩子:最喜欢什么课,最喜欢什么老师,学生的第一反应是“全部都不喜欢,我只喜欢游戏。”
后面再追问,有三个孩子说“因为游戏好玩,上课不好玩”,其中一个孩子说“我的梦想是永远活在游戏堆里”。
还有一个孩子说喜欢体育课,有一个喜欢画画,另一个说不知道。
后面的接触也发现,当说到做游戏的时候,孩子们异常兴奋,但说要学习或者写作业的时候,情绪异常低落,为了让这些孩子写作业,朋友设置了“成长星”的规则,写的最快,全对或者书写工整的孩子可以得更多的“成长星”,而“成长星”可以换取汉堡、玩具等等,这样的规则下,孩子们终于有了一丝对作业的“热情”。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虽然有玩具等诱惑,但依然写写玩玩,有时把作业比成游戏里的BOSS,为了激励自己写的快,写完一科作业,就鼓励自己说已经打完了一个BOSS。
去到猫猫果儿观察之后,也许是因为小班教育,也许是因为课程本身设计的比较好玩,也许是因为老师对每个孩子的回答除了鼓励之外,不做过多的对错之严格评论,孩子们普遍跟老师互动的积极。
在我看来,猫猫果儿的孩子像一块儿海绵一样,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随时随地的在思考观察和提问中。
课后的物物交换
老师讲课没有严格的教课流程,以项目为基础,引导孩子观察、感受、思考和提问。也没有语文数学英语等严格的分科,他们上所谓的综合课,比如在感受诗词的过程中涉及到地域,可以直接复习和教孩子区域的概念,甚至深入研究地图,地理,国家等概念。
在教数学位置的同时,可以复习指南针上N的意义,顺便又了解英语North South的意思,以及在地图上的意义,然后又生发出找位置的课题,以及指南针的发明及原理,再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去了解太阳、地球、磁场、电池、金属导电等等概念。
所以猫果的课程设置与传统学校课程的不同在于,猫果的课程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成长需求量身定制综合课程,把所有的知识点融为一体,老师引导着孩子们自己去思考、观察和学习。
四年级关于家族的综合课,把课堂挪到了喜洲的尹家大院
传统学校的课程则是在学期之前,甚至一年或几年之前,就已经大致固化了每节课老师需要教会学生哪些生字,文章,知识点等等。所以老师为了完成任务,需要孩子大量的练习,孩子为了考好成绩,需要课后完成大量的写字和做题的练习。
很明显,猫果的课程根据孩子的成长和需求,引导并给予孩子需要的知识,而传统学校根据教育局给老师的任务固定的塞给孩子一定的知识点。
所以猫果的孩子课上跟着老师的节奏互动和思考学习,课后或玩耍体验,或默默观察,仿佛整个宇宙都是他们的课堂。
刚到猫果的校园的时候让我最吃惊的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课间随时抱着一本厚厚的《山海经》(文字版)痴痴地看,偶尔跟身边的小伙伴分享一下,两三个孩子偶尔围过去凑凑热闹。
我喜欢看书,不管是漫画,还是别的
课上他们所学习的知识点之广泛和课后学习的热情让我印象深刻。
彻底击垮我对传统小学教育信心的就是孩子们作业的几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一年级学生的一道语文题,一篇关于青蛙的诗歌之后有一道问题:“你喜欢小青蛙吗?为什么?”
学生问我怎么写?
我说:你喜欢小青蛙吗?
他摇摇头。
我说那就写“不喜欢”,然后后面写上你不喜欢的原因。
他说不行,写不喜欢老师肯定打错号。
我问二三年级的孩子,这到题如果他写“不喜欢”,你们觉得老师会打错号吗?
学生全部说:当然,肯定是错的呀,正确答案是“喜欢,因为小青蛙吃害虫保护禾苗啊”。
问题本身已经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了,二三年级的孩子自然而然的说出“正确答案”的态度更加让我觉得不可思议。
第二个细节是关于“咏柳”的题目,同样是一年级的语文作业,咏柳中:“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绿丝绦”指的是什么;
“不知细叶谁裁出”中“细叶”指什么;
“二月春风似剪刀”中“剪刀”指什么;
几个孩子陆续都问我这个问题,我说你们老师上课讲了这首诗的意思吗?他们全部说没有。
旁边三年级的孩子听到后说“我们才学的这首诗啊,你们怎么一年级就学了呢?”
这时候我才知道,老师讲“春夏秋冬”时,课本里有这首诗的生字、生词和拼音,却并没有讲意思,但作业里有,需要家长去教。
每天的作业家长必须监督写完,并且在下面签字确认。否则,第二天老师就会在家长微信群里通报作业完成不好的人的情况,或者叫家长去学校沟通。
关于作业的细节还有很多,比如连线题,孩子做对了,但线太长压到字了,有些老师直接全部打错;动手做画报的作业,家长参与画画、排版和设计等做的“漂亮”的就可以得优秀被夸奖,孩子自己画的看起来幼稚不工整的就要被批评和被指责为“不认真对待作业”;老师每天布置孩子抄写但并不会读的大小写拼音;孩子明明会默写不想再写但却要被逼着反复写半个多小时的“生字”;
相比之下,猫猫果儿的孩子的作业则要有意思的多,假期作业有多受学生欢迎且不说,可以去猫猫果的微信公众号了解,但从我观察和看到的来说,一二年级的孩子每天的日常作业之一是“图文日记”,每天画画和记录自己一天当中最有意思的事情,格式等没有任何要求,所以没有“合格不合格”一说,没有对错一说,老师只需要观察、发现和记录每个孩子真实的成长状态,了解每个孩子的心理并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
作业不用催,图文日记好玩又涨知识
因为没有成绩压力,所以孩子并不像传统孩子一样极力排斥作业和学习,相反非常乐于记录和分享自己的生活,当某一个孩子某一天状态不好,非常不愿意写作业时,也不会像传统学校的孩子一样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指责。老师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的权利。
三四年级的孩子是否还需要写图文日记我没有了解,但从我跟三年级一起上的那节课来看,这些孩子对作业的热情实在是让我目瞪口呆。我推测头一天大概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了解能够确认方位的方法有哪些”。
课上孩子们争相回答问题:“我妈妈说可以用……,因为上一次我们去山上的时候发现……”;
“还可以用……方法,我昨天已经和我爸爸实验过了……”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看……,我下课的时候确认过了,这个方法是……”
……
方法由学生们一个个自己提出,最后老师引导分类,得出这节课的大纲,当老师要擦黑板开始下一步深入的时候,学生们很多要求,老师等一下,我还没抄完笔记。
之后是延伸出的实验课,学生围着看完老师做的实验之后都异常兴奋和惊讶,然后老师发简单工具,每个人自己做实验,实验中学生又提出自己的发现和疑问,带着这些观察和疑问,吃饭时间到了,作业和下一堂课的内容就是这次实验中学生自己发现的疑问和下一堂课中老师的引导和解答。
传统学校中作业的反复练习和枯燥让学生们极度排斥作业,但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学生又不得不做。所以很多学生对作业的排斥和应付就成了常态,老师用“对错”和“评分”还有“叫家长”等方式让家长成为学生作业的监督者,而家长要么自己监督,要么交给辅导班的老师,辅导班的老师又连哄带批评的哄着孩子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
传统学校老师的任务是完成教育局布置的每个学期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家长的任务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且最好是100分加优,辅导班老师的任务是满足家长的需求,完成学校老师的任务。在这其中最不被重视的就是孩子的感受、想法和需求。
被问到这个问题时,老师和家长普遍的反应就是:“孩子这么小,他知道什么啊,就知道玩嘛,不管他的话他不就翻天了嘛,让他自由选择的话他除了玩什么都不想学啊。”
然而从我对猫猫果儿教育社区的观察、传统学校的孩子非课堂状态的观察和西方教育的了解来看,学习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宇宙、对世界、对社会、对自然、对成人世界等等有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
当孩子们误认为学习就是“看书写字做题”的练习,学习有“优劣”之分,学生有“好学生和坏学生”之分的时候,他们对学习的恐惧和压力就越来越多,对学习的排斥也越来越强,当然,也有一部分老师和家长眼中所谓的“好学生”,当他们在“学习中”找到成就感的时候,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会越来越高涨。
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出现“高分低能”、“大学生杀人”、“大学生自杀”等现象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好学生”真的是我们社会和国家需要的“好学生”吗?
不知不觉说了这么多,观察中还发现很多差异,看我上述的篇幅,我还是长话短说吧(哈哈,突然想到中学校领导开会最常说的话“下面我再简单说两句”,哈哈哈哈)。
传统学校的学生在玩耍的时候其实观察和思考能力还是可以的,有一个特点是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更有想象力,但是当被叫到大家面前正式去说或单独讲话的时候,他们基本上都不太敢说话,被强迫回答问题也通常语无伦次。
当回到座位上自由发言的时候,又可以恢复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但依然缺乏逻辑和连贯能力。
猫猫果儿的孩子在回答问题的时候显然要更自信,更有逻辑,更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这大概跟传统学校的孩子总被老师贴上“回答正确”或“回答错误”的标签,而猫果的孩子任何异想天开的想法都可以被接纳甚至被鼓励有关。
朋友是开小学课后辅导班的,他有一个同学在传统小学当正式的老师。教育局布置给老师一个任务,观看某教师学习网站上的视频和资料,并有要完成多少观看时间,填写观看心得等要求。
这位正式老师请这个朋友登录自己的账号,把视频打开挂时间,类似于游戏挂机,当然,能帮写观看心得那是再好不过了。
从大部分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来看,其实这样的工作状态再正常不过了,很多行业的基层工作人员对待工作或者培训学习的态度都差不多。
这样的老师应该不算少数,至少对待教育局或学校布置给教师的这个任务的态度应该是常态。
其他行业的基层对待学习的态度如此可以理解。但作为基层教师,老师对待学习尚且如此敷衍,学生如何能爱上学习,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
猫猫果儿的老师状态则完全不同,他们不是每个人都有教师资格证,但每个人来到这个学校教书之前基本都是各个行业的精英。
要么是因为认可猫果的教育理念,要么是因为不满自己孩子在传统学校被老师的条条框框束缚和评价,所以放弃原来的工作和家乡,来到大理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开始尝试和开创新的教育模式。
猫果的老师和学生基本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几乎没有。
二年级主班老师拍结婚照,孩子们强烈要求做花童
去猫果小学社区观察中,老师的状态也和传统小学不同。他们没有固定的教科书,没有固定的教材,制定课程和学习内容唯一的标准就是根据学生年龄阶段该达到的学习目标。
所以老师需要大量的资料去整理和学习,再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去调整。
课上老师的状态前面已经略提到过了。重点不同在于课间。课间老师们喜欢坐在空旷的坐地上晒太阳,抽支烟或者玩笑几句,但貌似每次闲聊都能把话题拉回到课堂或者学生身上。
晒太阳聊天的老师们
“你们班怎么开始讲方位的?”
“你们班的姓氏起源我建议可以结合一些国外的姓氏,因为美国和日本的国家形式起源比较有特点,远古时代没有姓氏……”
“我们班孩子最近英语学的不错,新来的英语老师……”
“最近我发现某某学生开始爆发了,三年级以前他好像很不主动,最近他的作业我发现很有创意和想法……”
“明天我们从哪几个方面开始切入呢?走走走,再去讨论一下……”
“最近我发现实验的方法学习太好玩了,学生都超感兴趣,并且讲起来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昨天在网上看小实验视频看到两点多,……”
……
没有教科书的约束,看起来学生学习起来轻松的多,但实际上老师需要搜集和整理的更多,值得庆幸的是,这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曾经是各行业的精英,学习和工作能力本身就有基础,再加上对新式教育本身的认可和兴趣,也乐在其中。
在猫果的观察的一天,太多的细节让我感动,不管是课程的设置,还是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又或是学生享受成长和学习的状态,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生命正在茁壮成长”。
从前对这句话的理解都仅仅限于课本,但在猫猫果,可以真切的感受到,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他们肆意的生长着,汲取着他们需要的养分,根据自己的节奏成长着,学校和老师的角色仿佛仅仅是给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营养,并且在旁边欣赏和等待着他们长大后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
相比之下,传统学校的教育更像是人工培育,把每个孩子都按照统一的标准打造成社会需要的产品,并且择优录取,达到标准的被称为“优等生”,未来从事国家需要的行业,不达标的则被教育系统淘汰,等到义务教育结束之后,在社会上自生自灭,凭自己的本事养活自己。
不可否认,在中国这么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大浪淘沙式的择优录取一定会筛选出一些天才,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的呈现就已经证明,天才真的存在,并且他们在传统教育中非常轻松的就能脱颖而出。
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天才毕竟是少数,当天才脱颖而出的同时,因为检验标准的单一,大部分的孩子都成为了这些天才的陪衬品,他们从小就被老师,家长,社会贴上“差生”“比较笨”“不爱学习”“不听话”等等负面的标签,当义务教育结束之后,孩子身上本该有的天分和学习力、自信心等也早就被毁灭的不见踪迹。
于是,一大批基本上没有什么自信、被否定着长大的孩子走进社会,他们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的特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又不得不承担着生存的压力,于是,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幸福指数越来越低……
对比之下让我想到了“乱世出英雄”这句话,又延伸到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从教育上来看,我更相信“时势造英雄”。当社会越稳定,教育越稳定,对人才的选拔也越发单一,不管是以前的科举制,还是现在的义务教育,人才标准过于单一,本身就束缚了人才的选拔,所以盛世出文人才子,却难出英雄。
而乱世之中,教育不稳定,正因为没有单一的人才选拔制,孩子的天分不被约束,社会也就更容易“不拘一格降人才”。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三国时期的人才辈出,民国到建国初期各路英雄出现都在说明:教育越不束缚,少年越容易成英雄。
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是社会的需要还是人性的需求?
如果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很明显,传统教育确实能够选拔出一些国家需要的人才,但大部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被贴上各种负面标签,带着被扭曲的性格和心理从事着社会底层工作,所以社会在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提升,幸福指数却不升反降。
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在成长过程中,传统教育中人才标准的单一,太多人已经失去了感受幸福的能力,失去了生而为人的乐趣,失去了人生的意义。
如果教育是人性的需求,在物质条件高度发达的今天,对大部分人来说,生存不再是问题的情况下,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该像猫果一样,不要提前给孩子贴上标签,只要给他需要的养分,像养花一样,给到花需要的阳光空气和水,他自会灿烂。
四年级学生作品
每一个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天性自由地成长成自己最好的样子,愉快地用自己的天赋和特长从事着对社会有益的事,这个社会就和谐了。
在我看来,这才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THE END
近期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