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云飞|我们要过有阅读的生活
作者:冉云飞
一:生活需要阅读
一个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当然完全是个人自由,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干涉。生活是五花八门、参差多态的,但再千差万别,总有一个原则恐怕是相同的,过什么样的生活,不能违逆个人意志。所谓个人意志,在此当然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自由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幸福生活,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替我包办,不能强阻,更不能因为自己的选择不符所谓的主流生活而遭受惩罚。要知晓这一切,识文断句,读书学习,恐怕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知识改变命运,虽然是个过于实用主义的口号,但在中国,对于处在底层的贫寒子弟来说,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这也是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社会里阶层流动的必要手段的原因,虽然教育的目的远不止此。好的生活,简单地说,应该由不匮乏乃至丰富的物质生活和饱满生动的精神生活组成。生活里,精神与物质,单有任何一种,都是残缺不全的。一个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要想免除物质匮乏之虞,除了一些特殊情况外,你都必须读书识字,获得相应的读书年限,否则你在社会上的竞争力难免不打折扣。换言之,基本的阅读是生活之必须。
一旦物质生活有了基本保障,你要疗精神空虚之饥,适当地读书,恐怕也是必不可少的。诚然,当今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然增多,电视、电台、网络等的传播渠道、扩散速度及手段,都使传统纸本阅读,相形见绌。但你要对某事进行深度思考和专研,让阅读得以反复进行,可以随时停顿下来,且要对阅读加以适当的评注,那么选择纸本阅读在所不免。令人稍感不安的是,这样的纸本阅读,经中国出版调查研究机构的研究,在逐年下降。当然乐观地看,若我们把所有信息接受方式,都视为阅读的话,那么这样的“阅读”,对于生活在当今的人来说,很可能比以前的人类“阅读”到的东西更多。
二:浅阅读与垃圾书
学者马尔库塞早就不无忧虑地说,人在现代社会中越来变成了单向度的,扁平化的人。四川人把这种人叫“门门懂,样样瘟”,也就是什么都知道一点,什么都不精。由于获取各种信息的门槛降低,使得人们自以为自己无所不晓,所以常常会出现你说什么,对方都好像有所了解,但一旦要对此事作深入的探讨,便无法进行有效的沟通了。因为你发觉他连半瓶醋,都算不上,至多只是一滴醋而已。
对于文盲来说,我们希望他立即变成什么都知道的“一滴醋”,但对于“一滴醋”来说,应该往“半瓶醋”上靠,进修为“半瓶醋”后,更应该向“整瓶醋”挺进。指出我们这个社会不少读过一点书的人,只不过是“一滴醋”这个事实,并非要展示自己多读了几本书的优越感,更非要干涉他们的精神生活和选择自由。而是要揭示出这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对我们整个社会之所以精神生活发育不良的病灶之所在。事实上,正是由于我们满足于做“一滴醋”,导致出版业中的恶性循环,过多过滥的畅销书——电视类图书、励志类图书、生活类图书等剪刀加浆糊的书籍特别流行——充斥于市场中,令人眼花缭乱,但真正值得让人沉下来阅读的东西,则少之又少。像这样浅表浮泛的书籍看多了,人们阅读经典的兴趣和能力,自然会有所降低。长此以往,代代相传,必然对建构我们良好的精神生活有极大的损伤。
据中国出版研究所在“世界读书日”(4月23日)最新公布的“国民阅读调查“资料显示,超过一半的人因为没有时间而放弃了阅读,说我们处在节奏快到没有时间阅读的时代,一点也不为过。由于没有时间,所以喜读轻松的、附大量图片的快餐书籍,以弥补自己相对没有质量的精神生活。不特此也,就连这有限的时间内,也尽量以读实用的图书为主,尤以以读所谓的“成功学”之类的励志类书籍居多,由此不难看出成人书籍阅读的少儿化。不少励志类图书都是剪刀加浆糊,胡编乱造出来的。这些看上去是某外国人著,所谓中国人译的“成功学”著作,只不过是一些年轻人在手工作坊里闭门造车搞出来的。但就是这样的书却流行不衰,有的读者甚至将其当作瑰宝,爱不释手。事实上,没有哪个真正所谓的“成功人士”是靠读那些成功学垃圾读出来的。成人整天靠这些肤浅的励志类图书,来作为自己寻求生活目的和上进目标的指南,正是我们教育过程中弱化思考,创造力低下的表现。想一想一个出了社会的年轻人,还靠这种书来滋润自己,真是滑稽之至。
但是这样的浅阅读,并不只限于励志类图书领域,生活类图书,电视图书等类别的书籍,也是十足的浅表面性读物。有许多人看了一部电视如《大宅门》后,马上去看同名电视剧改变的小说,大倒胃口。但也不少读者对类书籍读得津津有味,让搭电视之名出版的书籍在没有质量的情况下,捞得盆满钵满,形成恶性循环,读者的胃口让那些不堪的书籍更加败坏,而不自知。虽然我反对浅阅读和垃圾书,但不主张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去限制其出版,因为出版什么书籍是出版商在不违背法律情形下的自由选择,而读者读什么书籍,他们也有自行抉择的权利。但有了这样的出版和阅读权利,也不能避免我们对书籍质量低下以及阅读浮泛浅表的批评,因为批评不是禁止他们这样做,而是一种导向性的提倡而已,并非一种不讲理的硬性规定。
三:阅读趣味及其享受
读书当然是私事,对于私事,任何机构和个人自然都只能提供相应的参考,而非硬性的规定。但再个性化的私人阅读,也不外乎两种,一是功利性阅读,二是非功利性阅读。或许你会说,阅读没有功利与非功利之分,所有阅读都是功利性的。即便那些读了不直接产生效益,只是增加你的书卷气、培养你的气质、提高你的阅读品味的书籍,也是最终为你的人生服务的,只不过是它的效益不直接物化为金钱罢了。如果你想这样泯灭阅读功利与否的界限,虽然觉得你并非毫无道理,但至少对那些以趣味作为读书标准,在书籍里寻找精神同伴和心灵安慰的人,以求真作为读书最高旨归的人,对知识有着纯然热爱的人,是不公平的。虽然人们深知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但还是愿意提高调门,用“一事不知,儒者之耻”的求知态度,来激励自己向未知的知识领域挺进,以满足自己的好奇的天性,以及随之而来的创造性所带来的愉悦。当然这对想认识一个字,便想挣五元钱的读书人来说,是不可理喻的。你如果生活尚无着落,以实用阅读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解决自己的生计,那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倘使你早已物质丰裕,也有了自己相应的位置,但终其一生都没有尝到过不带功利目的的纯然阅读所带来的愉悦,那我只能说,为你遗憾且难过。
功利性阅读,占了人们阅读的主要部分,有的人甚至终其一生,都在功利性阅读里无法自拔。为职称、为文凭、为升迁、为码字等,目的非常明显,甚至目的前置,即书还没读,读了这书的目的已然呈现出来,这并不是阅读的上佳之境。事实上,由于我们学校教育的失败,应试教育的脚镣手铐,已使大部分人在学校就严重厌学,已然丧失了读书的兴趣,视读书为畏途。上了大学,“六十分万岁”的逃课者、厌学者,在大学的几年里难得上几回图书馆,没读过几本书,便混毕业了的学生,比比皆是。至于出了社会,如果不是为了升迁和职称评定等实用性用途,受过高等教育而绝不读书的人,亦非少数。至于受教育程度更低者的情况,恐怕好不到哪去。因为我们目前的社会,实用主义甚嚣尘上,许多人以钻进钱眼作为生活的唯一目的。加上社会上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一个有真才实学而无人际背的人,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往往不如一个没有读过多少书而有良好人际背景的人,何况现在读完大学所费不赀,从投入与产出的失衡引致新一轮的“读书无用论”。不少人连功利性阅读,都难以为继,何况还要把非功利性阅读,当作提升自己精神生活质量,不可缺少的步骤呢?因之,国民的阅读热情和阅读人数持续走低,并不出人意料。
但问题的吊诡之处在于,一个国家的民众若不热爱阅读,个体创造力无疑会走低,大而言之,最终会影响个人和国家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的竞争能力;小而言之,会损伤个人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的质量。读书除了实用乃至改变人的生存处境外,更重要的作用在于,读书是为了不受蒙骗,明白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争取做一个有尊严而体面的人而努力。同时,热爱读书也是培养人生情趣,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历数史上的成功者,那些杰出的人物,有生活质量的人,可以说大多与阅读结下或深或浅的因缘。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