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不评价别人的道德,就是最大的道德

我是北游 新少数派 2020-11-03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 | 北游说事儿(ID:beiyou-talk)

作者 | 北游


01

 

道德只能律己,不能用于律他,如果律他,道德就会异化,甚至变成不道德。

 

我们来试想一个场景,在一辆公交车上,一个年轻的女孩端坐于座位上,而她的身旁站着一位摇摇晃晃的老大爷,女孩却跟没看见似的,拒不让座。


见此情节,你会不会因此指责这个女孩,认为她不道德?我想,大多数人应该会这么想。

 

所以,不但全公交车的人都对这个女孩怒目而视,斥责其不尊重老人,不给老人让座的行为很不道德。

 

说来也巧,公交车上正好有一位实习记者,把这个过程用手机全部记录了下来,并交给了电视台的新闻主播。


主播把这段视频进行处理后在电视台上作为热点播出,此事迅速引发网络热议,网民群情激奋,并开始大规模人肉搜索女孩。铺天盖地的攻击谩骂开始袭向这个女孩,最终导致女孩承受不住巨大的舆论压力,自杀身亡。

 

从女孩遗书中,公众才得知,在搭乘公交车之前,她刚刚从医院体检出来,得知了自己患上了淋巴癌,而且是晚期。她搭乘公交车时,正处于震惊悲痛、彷徨无助、精神恍惚之时,而并非是故意不给老人让座。

 

故事还没有结束,随着女孩的逝去,公众追悔莫及,开始调转枪头,斥责媒体人的无良与不负责任,相关媒体人各种“劣迹”开始被挖,生活一片凌乱,她们开始承受女孩承受过的那种道德谴责.....

 

这是陈凯歌电影《搜索》的情节。虽是电影,却有现实性。

 

我们总是容易被一些零碎的、片段的、局部的事实所包围,靠着这些并不完整的信息,随意去评判他人的道德人品,这个时候,道德评价本身就变成了杀人的凶手。

 

我们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轻易的赞美和轻易的谴责是不道德的。如同这部电影讲的故事,逼死女孩的到底是谁呢?是无良媒体还是网络攻击者呢?

 

可能,罪魁祸首不是某个人,某个群体,而是一种文化,一种自以为是的道德文化。

 

 

02

 

这种自以为是的道德文化,认为世界上存在道德完人,存在完美的圣人。

 

人们可以通过教育,通过修行,让自己在道德上达到完美的境界......


这可能吗?

 

我经常讲起《圣经》里的一个故事:

 

是说法利赛人试图刁难耶稣。

 

于是抓住一个正在行淫的妇人交给耶稣说:“摩西在律法上吩咐我们,把这样的妇人用石头打死”。耶稣却轻描淡写的回应道:“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听得这话,所有的人都一个接一个的羞愧离开了。

 

因为这些法利赛人知道,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心灵是完美无瑕的,心中从来没有闪现过一丝邪念的。当我们夜人静检视自己的灵魂,我们必须有勇气承认,我们在道德上就是个残次品。

 

只有承认这个事实,我们才不会自以为是的随意去评价他人。

 

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承认没有道德完人,人人在道德上都有瑕疵,那么,如果你抓住别人的道德瑕疵不放,别人也会抓住你的道德瑕疵来攻击你,最后谁也占不到便宜,会两败俱伤。

 

所以,《圣经》云:“不要论断人,免得你被人论断”。

03

 

著名电视主持人杨澜讲过一个小故事。

 

在她儿子五、六岁的时候,全家去意大利旅行,去到了罗马的著名景点“真言之口”。

 

据说,这个教堂门廊墙面上张开大嘴的浮雕,能够识别谎言,并咬住说谎者的手。游客到此都争相把手伸进去拍照留念。

 

她们当然也要去试下。

 

排队的时候,杨澜就跟儿子绘声绘色地描绘了“真言之口”的威力。

 

这个时候,杨澜的儿子怯生生的拉拉她的手说:“妈妈,太热啦,咱们去别的地方玩玩?”

 

看杨澜不同意,儿子迟疑了一会儿,小声对她说:“妈妈,我能告诉你一个秘密吗?有一次你给我和妹妹一人一颗糖,我把她的那颗也吃了。”

 

这时,杨澜微笑着安慰儿子说:“没关系,你能告诉妈妈,这就很好。”

 

可是儿子似乎还是心事重重,快排到的时候,儿子又可怜巴巴地拉了拉杨澜的手:“妈妈,还有一件事,那次家里的碗打碎了,不是阿姨的错,可我没敢跟你承认是我打碎的。”

 

杨澜依然微笑着安慰儿子:“哦,那只碗的事啊,妈妈早就知道了,一直等你能主动承认”,听着妈妈安慰的话,儿子明显松了一口气,坦然多了。

 

杨澜儿子肯定在想,我把所有撒的谎都承认了,这个大嘴巴应该就不会咬我了吧。

 

可即使这样,杨澜说,她儿子勇敢地把手伸进“真言之口”,她刚拍了一张照,儿子就飞快地把手抽了出来,无论如何也不肯再伸进去了。

 

你看,小孩子是诚实的,他确切的知道,自己不但撒过很多谎,而且不敢肯定自己是否都完全记得。

 

单纯的小孩子都如此,大人们更不该对自己的道德自以为是了。在你准备评价他人的时候,记得先检视自身。


04

 

没有人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复杂的,你不喜欢的并不一定就是错的。

 

如果我们承认以上这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那么,体谅他人的不易,宽容他人的选择,不轻易去评价他人的道德人品,就是应有之义。同时,不评价他人,也是对自己的体谅和宽容,这就是最大的道德。

 

动辄对他人指手画脚,轻易赞美和谴责的人,要学会遇事冷静十秒。因为,只有对世界的复杂性有着深刻认知,你才不会成为随风倒的庸众。

 

如同开篇所说《搜索》里面的那些网络喷子,今天喷别人,明天就可能喷你,在这种自以为是的道德文化下,没有人是安全的。

 

也许,很多人会反对我说,如果对于不道德的事情,对于罪恶,我们都不进行谴责,对坏人坏事视而不见,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堕落成什么样子?

 

我想说的是,你们多虑了,道德感过多似乎让你们忘了还有法律这回事了。

 

胡适说过:“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讲规则而不是空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反之,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谈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①

 

一个正常的国家,那一定是谈法律多过谈道德。

 

因为道德是律己的,标准模糊、神秘莫测,你之道德很可能是我之砒霜,所以道德是柔性的私人用品;

 

而法律才是律人的,处理的是公共领域的事务,防御他人对你个人权益的侵犯,是标准唯一、讲求证据的,是刚性的公共用品。

 

一个社会,不去谈论刚性的公共用品,保护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却老是窥探别人柔性的私人用品,这很不正常,不但很不明智,也会白白浪费社会资源和降低社会效率。

 

我们身边可能都会有那种动辄道德说教的人,以好人自居,以善良说事,高高在上,指手划脚。碰到这种人,你要小心,因为大概率他是要开始害人了。


来源 | 北游说事儿(ID:beiyou-talk)

作者 | 北游

用哲学解剖生活,北游说事儿,给你不一样的解读。


①编者注:关于这段流传甚广的名言是否为胡适所说尚有争议。据青年学者羽戈考证,认为胡适并没有说过这段话,应属于网友伪造。特此说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