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真理无惧千夫所指,平庸即恶万众愚痴 | 电影《汉娜·阿伦特》

新少数派 2020-11-03






《汉娜·阿伦特》电影预告片


汉娜·阿伦特,犹太裔美国政治理论家,1906年出生于德国汉诺威一个犹太人家庭,在马堡和弗莱堡大学读哲学、神学和古希腊语;后转至海德堡大学雅斯贝尔斯的门下,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3年先是流亡巴黎,1941年到了美国,1951年成为美国公民。同年,《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出版,为她奠定了作为一个政治理论家的国际声望。她认为极权主义起源于19世纪的排犹主义和帝国主义。


流亡之前,阿伦特以一个犹太人的身份协助犹太组织工作,为此曾被纳粹政府关押过。去美国之后,她为流亡者杂志《建设》撰写评论等;做过肯舍出版社的编辑;1952年担任过“犹太文化重建委员会”的负责人。


自1954年开始,阿伦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社会研究新学院、纽约布鲁克林学院开办讲座;后担任过芝加哥大学教授、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随着《人的状况》、《在过去与未来之间》、《论革命》等著作的出版,使她成为二十世纪政治思想史上的瞩目人物。1975年12月阿伦特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1960年,以色列宣布抓捕到前纳粹德国高官、素有“死刑执行者”之称的阿道夫·艾希曼,并于1961年在耶路撒冷进行审判。已在美国居住多年的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巴巴拉·苏科瓦 Barbara Sukowa 饰)受《纽约人》邀请为此次审判撰稿。当汉娜·阿伦特前往耶路撒冷观看审判后,却在艾希曼的阐述、民意和自己的哲学思考之间发现了分歧。当阿伦特将艾希曼当年的行为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她的文章不出所料地引发了社会上的恶评和抨击,一些汉娜·阿伦特的老友甚至和她绝交反目。这个当年海德格尔门下最得意的女学生在急风骤雨中想全身而退,却发现一切都已经不像自己预计的那样简单。


▼网友评论


芦哲峰:

真理无惧千夫所指,平庸即恶万众愚痴。


桃桃淘电影:

平庸的恶真是个好话题。导演截取了汉娜生命中最戏剧性和激烈的一段,所以一点不觉得闷。独立思考与表达真实想法的勇气。太适合我们了。审判一段面对真实影像也是妙笔,既让观众视线等同于汉娜。同时也强调了导演的态度,这种事、那个人是不能,也不应该被扮演的。只应客观呈现。


Kirsten:

独立思考,忠于自己。


九尾黑猫:

思考是孤独的事业,需要极富勇气的从业者。一栋林间小屋,一台打字机,就可以撼动社会。难得拍的如此简单清晰,又引人入胜。是一部十分有力的作品。


海带岛:

“邪恶不可能即平凡又深刻,它要么是凡庸但普遍的,要么是极端但深刻的。”


米粒:

故事简单思路清晰,配合艾希曼审判的历史影像资料,让阿伦特本来或许艰深难懂的哲学思辨变得容易理解得多。甚至我希望她能多说点,或者多跟人吵吵啊什么的... 其实阿伦特的故事给我们看到应该意义更有不同,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这样谈日本呢?


喵咪咪:

“思考”是许多人丧失的能力,“惯性”/“社会绝大多数”/“想当然”让大多数人成了“平庸之人”,造就了“万恶之恶”。


陆钓雪杜诗镜铨:

恶是极端而不彻底的,恶是平庸的。只有善才是彻底而深刻的。而人们却被情感冲昏了头脑,迷失了理智。还是说,哲学思考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不可能的?继《小说里的哲学家》之后,我想是时候要开始思考写《电影里的哲学家》这个问题了。思考与人生,是一个作家永恒的使命,二者本为一体,对又哪怕忍辱负重。


江绪林:

嗯,围绕着艾希曼的审判的哲学观念电影。里面的角色都是知识人,非常的优雅的;个人不是很喜欢扮演阿伦特的女主角,觉得还是缺了点深刻或韵味;年轻时与海德格尔会面的那两个小镜头中的阿伦特倒是很惊艳,就是海德格尔却有点蠢样~


rreversing:

果然没拍和海德格尔的床戏,差评!


竺竹.哼哼.不二:

看完此片之后会去读原著,而且片尾也提到关于“恶”汉娜至死还在思考,所以针对“平庸的恶”不过多展开。影片中最震撼的两段,一是对艾希曼的世纪审判才用了历史影像和现实拍摄混搭的方法很出彩,二就是阿伦特抽着烟在课堂上的“舌战群儒”的激昂和华丽但又落寞的背影。我想当这样的老师,娶这样的女人。


关注“新少数派”公众号,回复“汉娜阿伦特”,即可获取影片资源!



▼推荐阅读(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阿伦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平庸为何成为罪恶?关于纳粹的反思,引发西方思想界半世纪大争论的经典之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