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11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刘瑜:你比你想象的更自由

新少数派 2020-11-03

作者:刘瑜
来源:选自《观念的水位》,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第1版


读《源泉》纯属好奇。在文学界要历数左翼作家可以说信手拈来:马尔克斯、拉辛、冯内古特……而要找到一个右翼小说家却需绞尽脑汁。说到安·兰德,左翼知识分子乔姆斯基说 “她是20世纪最邪恶的人之一”,而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则称她曾是他的精神导师。能引起如此鲜明的爱憎,于是我拿起了《源泉》。

《源泉》是怎样一本书呢?
如果把尼采和弗里德曼放到绞肉机里搅拌搅拌,合成一个新人,让他来写小说,那将是《源泉》。故事是这样的:20年代的建筑系大学生Howard因笃信现代建筑、鄙夷传统而被学校开除,他来到纽约自己开业。由于对自己的设计原则不做一丝一毫的妥协,其事务所生意寥寥,甚至沦落到去做苦力的地步。但是凭着意志和才华,他克服了建筑同行的排挤、评论界的羞辱、阴谋家的诡计、公众舆论的压力,最终成就了理想。



▲美国精神奠基人安·兰德代表作:《源泉》
你不能把这个世界 ,让给你所鄙视的人。——安·兰德


兰德后来承认,她是把Howard作为一个完美的人来塑造的,他的完美在于:每次他必须在自己的原则和他人的意见之间作出选择时,他都选择了自己的原则。他本可以不被学校开除,如果他……;他本可以拿到巨额订单,如果他……;他本可以不被起诉,如果他……。在阐述自己的哲学观念时,兰德说:道德只能建立在个体理性的基础上,而不能依附于宗教、情感、社会、国家、阶级以及任何形式的集体。

Howard所面临的,不是一个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审美选择,甚至不是一个勇气和懦弱之间的人格考验,而是在人的存在和虚无之间作出选择。在兰德看来,宗教、社会、福利国家、共产主义都是在试图埋葬个人的自由意志,从而捣毁人之为人的本质。而资本主义精神之所以值得推崇,是因为它归根结底是人的精神。

Howard让我想起《立春》里的王彩玲。这两个貌似无关的人,其实是精神上的表亲。王彩玲,县城里的音乐老师,本可以像其他县城妇女那样结婚生子老老实实过日子的,但是不,她每天坐在宿舍里唱意大利歌剧。王彩玲和Howard的结局却不同:Howard最后建成了摩天大楼,而王彩玲只能在小县城里默默老去。但也因此王彩玲这个角色比Howard更有意义:如果对个体意志的赞叹并不依赖于它是否引向成功,那么兰德分配给Howard的成功命运就是个多余的情节。不但多余,甚至是误导性的,它给人造成“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错觉:不,功夫常常是会负有心人的;功夫负不负有心人其实没有那么重要的。


兰德为小说人物性格过于鲜明辩护时说:我的写法是浪漫现实主义。世上真有浪漫现实主义这种东西吗?Howard能坚持自我是因为兰德赋予了他两个秉性:绝对的才华和对他人意见的绝缘。而这两个秉性是罕见的。如果才华可以为意志辩护,那么,一个不那么有才华的人可不可以“坚信自我”呢?如果那个“自我”并不可信呢?如果是非对错只是一种主观相对的事物,那么自我怀疑是不是比自我信念更合乎理性呢?这大约也是为什么兰德称自己的哲学体系为“客观主义”——如果现实不是客观的,信念就不可能是绝对的。

同样,对他人意见完全绝缘是可能的吗?在兰德笔下,Howard无亲无故,十岁就知道自己要成为建筑师和自己喜欢的建筑风格。一个人的意志可能这样从天而降吗?难道自我不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吗?难道人作为群居动物真的丝毫不需要来自他人的温暖吗?难道人的社会性不正如个体性,是人的本质之维度吗?

《源泉》与萨特的《苍蝇》同一年出版。这两本貌似南辕北辙的书,其实惊人相似:都是在说不要让某种集体的意志或者情感蒙蔽自我,你比你所想象的更自由。两人的不同在于,萨特一生都在试图糅合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果只是让马克思变得不再马克思主义而存在主义也不再存在主义,而兰德却直截了当地将写作引向了对资本主义的歌颂。左翼们对她的痛恨也情有可原了。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兰德却说人是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给揉成一团,再扔到垃圾桶里去的骄傲而已。


END




-版权声明-


图文仅供思考与交流,感谢作者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小编处理。(联系、交流、合作请加编者微信:ding000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