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朱海就:区分两种“经济”概念

新少数派 2020-11-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评论 Author 朱海就


作者:朱海就
来源:奥地利学派经济学评论(微信ID Austrianeconomics)

怎么理解“经济”?“经济”怎么才算改善?这个问题牵涉两种不同的经济概念,一是“统计”意义上的经济概念,另一种是“规则”意义上的经济概念。
 
“统计”意义上的经济,指向的是数据,如统计局说一季度GDP下降6.8%,这就是一个“统计”意义上的经济概念,人们常说的“经济好不好”,就是指统计指标“好看并不好看”。“数量”意义上的“经济”概念经常见诸于媒体,如媒体上说降准会释放出多少亿的货币,某地今年新上多少项目,会增多少亿的投资等等,人们喜欢这些数字,隐含地认为这些数字越大,对“经济”就越好(这当然是错误认识)。
 
“规则”意义上的经济概念不是着眼于数字,而是着眼于“人的行动”本身,认为“经济”是“个体行动的合作与协调”。由于人的行动受规则的协调,所以经济应该被视为一个“规则”概念。“经济”的改善,就是合作效率的改善,表现为个体自由的扩大,或选择范围的扩展,不仅在物质领域,也包括在精神文化领域有更多的选择。
 
“统计”和“规则”意义上的经济对应于两种截然相反的方法论。“统计”意义上的经济是一种集体主义与客观主义的经济观,其中没有个体的人的行动,没有个体的目标,因为一切都被“数量”化了。对数量关系的考察代替了对人的行动的考察,在这种经济观下,经济学成为了统计学的一个分支。与之对应的是“工程师思维”,即一种如何进行规划、设计来达到某个目标的思维。


 
“规则”意义上的经济概念与个体主义和主观主义对应,认为“经济”是指个体的幸福,而幸福是主观的,个体的幸福在于他是否或多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目标,以及他是否有机会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这些都无法用数字衡量。显然,幸福是个体的、分散的,不能用一个整体指标表示所有人的幸福,因为不同个体的目标是不能加总的,个体的感受更是不能进行数量化和加总。
 
“统计”意义上的经济概念没有“规则”的含义,它是新古典“均衡经济学”的产物,“均衡”预设了已经有理想的制度,剩下的就是数量问题。如所有人都追求同一目标,或无数的个体可以简化为一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用“统计”来说明“经济”,如鲁滨逊打了两条鱼比一条鱼“幸福”。如这个条件不满足,那么“经济”就是一个行动的协调问题,而不是数量问题,而协调在于规则。
 
“统计”意义上的经济概念无法考虑“公正性”,不能说明不同个体的效用变化,比如,虽然整体的指标改善了,但可能有一大部分人的收入没有提高。效用在不同人之间不可比较,我们不能认为损害了一些人来增加另外一些人的利益的“经济增长”是可取的。
 
这种“统计”意义上的经济概念必然指向干预主义。比如用财政与货币政策使统计指标变得好看,而这样做的代价则被忽视,如没有看到比如扩大投资会产生通货膨胀,会产生收入分配不公正等后果等等。
 
“用目标代替正义”是“统计”意义上的经济的一个更为严重的危害。只要达到目标,手段是否正当不考虑。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实现目标变成了衡量正当性的标准。
 
为了达到某个目标,必然要集中配置资源,集中配置资源必然要集中权力,扩大权力。这使得权力对资源的配置逐步取代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在这种发展模式中,由于权力掌握了大部分资源,只有靠近权力者才能获取利益,如阿克顿所言,这会导致道德的腐化。
 
经济学不是统计学。“统计”意义上的经济概念和经济学无关,如前所述,在这种经济概念中没有“人的行动”。遗憾的是,整个经济学界玩“统计”意义上的经济由来已久。不仅在所谓的经济学论文中充斥着大量统计,而且一整套考核机制都是建立在统计之上,把“价值不能量化”这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抛在脑后。
 
文章区分了两种经济概念,即“统计”和“规则”意义上的经济思维,指出“统计”意义上的经济思维的危险性——那些增进人类幸福的价值,如自由、平等和公正,因为无法统计而被忽视,甚至被排斥。“数量”的改善不等于“经济”的改善,只有规则的改善才是“经济”的真正改善。以破坏公正、自由等人类基本价值为代价的增长更是不可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