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我从小就喜欢诗词,如果世界上真有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这种东西,那我可能在骨髓里就流淌这个基因。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记得,自己第一次在语文课本上接触到古诗,就喜欢得不得了,那时只有七岁。我脑海中,还记得课本上的《登鹳雀楼》《鹿砦》《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那些页码的排版,历历如在目前。还有插图,古人的衣冠,让我感觉特别漂亮。我羡慕老者的仙风道骨,女子的飘忽若神,他们总和竹林芭蕉为伴,他们的房屋不必雕梁画栋,茅檐低小,也有俊逸之气。鹳雀楼的插图宛如立在仙境,鹳雀是种什么鸟,我至今仍不清楚。但诗歌给我的那种美好感受,难以忘怀。我想对现在的儿童来说,应该也有莫大的意义,我这么说,是推己及人的猜测,并没有强行代表别人的意思。 还记得外婆家初买电视机,播过一个电视剧《王冕》,给我的印象也非常深刻。荧屏上的王冕虽然穷困,但衣着整洁,卓荦不群,他不理会尘世,在美好的环境中吟诗作画。还记得看完这个电视剧,在冬夜的寒冷中,爬到床上睡觉,看着自己冻得肿胀的脚,凝神回想刚才看过的画面,恨没有生活在古代,否则就太幸福了。当然现在回味这一切,非常好笑。读了很多史书之后就会知道,真实的古代,完全不是我少年时想象的那样。和现在相比,古代太不美好了,有太多的杀戮,太多的饥荒,没有电灯、电影电视,没有汽车飞机,生产力极为低下,没有抗生素,人均寿命极短。就算给我一千万,我也不再想回到古代。 但转念一想,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古人却创造了那么美好的诗歌,又觉得还是值得敬佩。从那些诗歌中,我们知道他们和大自然的关系,远比我们今天和大自然亲近。他们的屋子旁边,驿道两旁,确实种着各种花草,春天一来,色彩缤纷,美不胜收。没有光污染,月亮的清辉,毫无阻碍地照在他们的庭院,给他们带来无尽诗意。这些感受,我们今天的人都很少能拥有。我是乡下长大的,还记得有一个春夜,四围都是黑魆魆的田野,月光如霜雪一样,铺在我们屋前。让我突然想起了古诗: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后来进了城,就再也没有那种感受了。但我依旧听很多人说,他们喜欢古诗词的意境,为什么呢? 也许人的骨子里还隐含着有对大自然钟情的基因,毕竟工业革命距离现在也不过一百多年,而先民和大自然的密切接触,却有几万年。因此,看见对大自然的描写诗歌,还是油然会萌生亲切。不知道是不是古典诗歌的熏陶,我看小说,也喜欢看有环境描写的,比如屠格涅夫的小说,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散文,我不喜欢看纯粹的科幻片,尤其是《黑客帝国》《银翼杀手》之类的,满眼都是钢铁怪物。如果未来的地球上全是这类钢铁垃圾,而看不到一丝绿色,那简直是噩梦一般的生存。 因此,我觉得喜欢大自然,大概就是喜欢古典诗词的理由之一。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人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很契合普通人的心灵。古典诗词里,主要内容是旅人的悲愁,对情人的思念,人生短暂的感慨,其中第一种,现在我们已经不会有什么共鸣了,因为交通发达,以往要走几天甚至几个月的路途,现在登上飞机,几小时可至,既无攀山越岭的辛苦,也无跨海越洋的劳顿。到处都有医院,也不容易死在路上。但关于爱情和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还是永远能打动现代人心的。 上述的理由,都和内容有关。其他的原因,我想就是诗歌的形式。古典诗词音节优美,朗朗上口。也许是因为我对它喜好太深,所以至今都难以对新体诗感兴趣。我甚至想,是否凡对古典诗词钻研到一定地步的人,都难以接受新诗?只有那些古典诗词学得不怎么样的人,才热衷写新诗?鲁迅这个几乎是文体全才的文学大师,没有写不好的文章,但写的少数几首新诗,却难以卒读。喜欢作诗填词的毛泽东也说过:“新诗给我三百块大洋,我都不读。”新诗没有门槛,不押韵,不讲究平仄,要么浅白如口水话,要么故作深沉,不知道他想说什么,很难说有什么评价标准。有些人虽然把新诗怎么好说得头头是道,却难以让我信服,因为往往我看他们自己写的文章,味同嚼蜡,没有一丝亮色。 我这辈子,是和古典诗词结缘了,不离不弃。 这之前,我先后开讲了面向成年人的《从<诗经>到姜夔——梁惠王古诗词二十讲》和讲给小孩子的《梁惠王带你读小学生必背75首古诗词》两门课程。陪伴了大家很长时间的75首课程讲完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不知道大家是否还会时常温习? 今天,我把从小学习古诗词的一些记忆和方法作为一节加餐分享给大家。 买过课程和没买课程的朋友都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课程试看完整版:
在最后一首《已亥杂诗》讲完后,我又花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把讲稿进行了二次打磨,精益求精,并做成这本叫做《古诗课》的书。猫妈为书写了序,猫猫手绘了插图。如果你能就着书,再温故课程,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