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的启示:谁是自由的敌人?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明白知识 Author 明白知识er
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芝加哥学派领军人物。
美国总统肯尼迪(John Kennedy)在就职演讲上,曾说了这么一句话:
「不要问你的国家可以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可以为你的国家做什么。」
这句话在全世界传播甚广,尤其是在崇尚集体主义的国家。
有些人认为,它是一个有力的召唤,能够激起民众对国家的责任感,使一个国家变得更加强大。
也有一些人对之感到担忧:国家是什么?它是脱离国民,需要国民侍奉的东西吗?这种侍奉的回报是什么,代价是什么?
就职演说上的肯尼迪。
▍什么是国家?
在《资本主义与自由》这本书的开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分析了这句话,他得出的结论是:
如果从「自由」这个大多数人认可的理念来看,这句话所表达的东西,其实基本上和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不沾边。
弗里德曼说,「问你的国家可以为你做什么」,就好像你正受惠于你的国家;而「问你可以为你的国家做什么」,却好像你是这个国家的仆人。
但是,国家并不是你身边一个活生生的人,国家只是所有国民的抽象集合,一个增进他们整体利益的手段而已。
肯尼迪的口号,颠倒了这个关系,把国民当作增进国家利益的手段,无疑需要警惕。
像这样厘清人们观念谬误的努力,弗里德曼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比如,他在1999年接受电视节目「不同寻常的知识」(Uncommon Knowledge)采访时,就立足于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回答了主持人罗宾逊(Peter Robinson)针对自由主义的发问。
「不同寻常的知识」是美国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与电视节目制作人罗宾逊合作推出的节目。常邀请知名政治家,学者进入节目,与人们分享自己的观点或研究,迄今已连续播出二十多年。
它们包括「自由主义」的原则、自由主义对「国家」的理解,以及人们对自由主义的常见质疑。
弗里德曼在节目中,清晰地告诉人们:
唯有自由才能保障人们应有的权利;通过牺牲自由换来的小利,背后往往藏有大害。
每个不起眼的小物件都有改变世界的基因。知鸦通识课程特推出《看不见的共同进化》栏目,为您讲述10个改变世界的小东西,一起领略共同进化的魅力。扫描上方二维码,即可订阅。
▍谬误与事实
节目一开始,罗宾逊请弗里德曼介绍自由主义的原则。弗里德曼是这样说的:
「人们应该拥有这样一种自由,在这种自由中,每一个个体都可以遵循他自己的手段和价值,只要它没有干涉他人同样如此行事。」
这个类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正是弗里德曼讨论自由主义的起点。
他将这个原则用于经济领域,主张只要一项经济活动没有干涉他人同样如此行事,它就应该得到保护。
国家,以及国家的代表政府,其职责就是维护这种自由。
生活在一个自由的社会,是绝大多数人的理想。然而,弗里德曼提醒我们,在现实中,本应保护自由的政府,却常常打着各种幌子干涉自由;它向人们许以小利,以遮蔽其所导致的大害。
因此,自由主义者们不得不顶着各种误解和成见的压力,奋力澄清自由的价值,恢复事情的本来面目。
在节目中,罗宾逊便收集了一系列针对自由主义的批评,他请弗里德曼站在自由主义者的立场上一一回应。
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也是人们常陷入的误区,包括几个方面。
(1)公共设施问题。
罗宾逊问弗里德曼:如果将纽约中央公园划归他所有,他是否会即刻转手,令高楼大厦将它埋没?
纽约中央公园,因位于高度繁华的城市中心而闻名,也因治安状况恶劣而出名。
根据自由主义强调市场自发秩序的主张,倘若公共设施私有化,拥有者就会倾向于将它一股脑地变为能够盈利的商业设施。
这也是人们主张公共设施由政府管理的原因,因为这样似乎更有利于维持公众利益。
弗里德曼却指出,纽约的电影院、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公众文化机构,都属于私人,它们既为人们带来价值,又维护良好。
反观政府管理下的中央公园,最近一些年来却逐渐成了犯罪频发的藏污纳垢之所,以至于没有人敢让自己的小孩独自在那里玩耍。
原因也很简单:没有人会用心打理不属于任何人的公共设施,也没有人会珍惜它。而私人设施,因为能给所有者带来功效,所有者就有动力维护好它。
所以,只有在产权私有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动力,也才有能力保障公众设施的良好状态。
(2)环保问题。
环保主义者们认为,自由放任的经济活动,会造成环境恶化和糟糕的社会问题,例如童工和空气污染。
狄更斯在《雾都孤儿》中,就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的伦敦,这座被资本主义占领的城市如何混乱不堪。
弗里德曼承认,世界的基调是灰色的,即便是管理得最好的地方也存在不足,非黑即白的世界仅存在于想象中。
不过,灰色也总有深浅之别。
如果城市生活比乡村更差,为什么英国农民放弃田园牧歌,选择到城市里成为打工人?
见载于名著的童工、犯罪等城市问题,不见得是资本主义造成的破坏,而只是因为作家没有机会见到早前时代的人们的生活,也没有前往各地的农村取材——后者的境况未必更好,只不过人们总是对糟糕的事情更加上心。
另一方面,伦敦沦为「雾都」,事实上只是因为当时工业大量燃煤导致的。等到后来人们用上更好的燃油、天然气和炉子时,环境自然就改善了。
归根结底,问题的核心在于技术水平,而不在于生产方式和所有制,更不要说现在环境保护得最好的国家,大多是私有制最发达的国家了。
(3)药品安全问题。
罗宾逊提出,像药品这种高度专业又涉及人们生命健康的产品,上市前应受政府机构,例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严格审批和监管,以防那些不合格、不合规的产品流入市场。
这个观点的证据来自20世纪50-60年代的欧洲,孕妇常用沙利度胺(Thalidomide)这种药物降低妊娠反应,但其副作用却导致成千上万的胎儿患上先天性缺陷。
但是在美国,由于沙利度胺被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测试未完成为由,禁止上市,使得许多胎儿逃过一劫。
这是否就意味着,政府对某类产品进行严格审批和监管是必要的呢?
沙利度胺的副作用导致胎儿患上先天性缺陷。这一药物原本的功能是镇静止痛,免疫调节及抗炎。
弗里德曼同样反驳了这个观点。
他首先反问:除了病人自己,谁最关心用药者的健康和安全?不是政府,不是医院,而是药企。
因为药企如果不能保证产品的效果,甚至不能保证消费者的安全,那么它一分钱也赚不到,还会被告到破产。
所以,企业本身才是最注重产品安全的人。
同理,一切与安全相关的行业,都比制定安全规范的政府更关心,也更懂安全的价值。
其次,沙利度胺事件也不能推论出政府审批和监管的正当性。
政府对产品进行审批监管的主要动机来自舆论和社会责任,因而会倾向于对产品进行最严格的审查,且并不关心时间成本。
与此同时,某些刚刚研发的药物可能对于一类疾病效果极好,但却被这些管理机构拦下。这种行为导致病人的痛苦和死亡,可能并不比药效不佳或副作用要少。
如此来看,在效果和安全这两方面,政府都不是最适合的干预者,我们为什么还要多付出成本请它们介入呢?
(4)种族歧视问题。
有人认为,20世纪50年代美国南部的经济相对自由和宽松,然而种族隔离却十分严重,并且仍有吉姆·克劳法(Jim Crow Laws)这样加剧种族问题的法律存在。如果不是政府后来出手废除这类法律,针对有色人种的不公待遇就不可能消失。
延续近百年的吉姆·克劳法,声称为不同种族的人们公平分配权利,但事实上却加剧了种族隔离。
弗里德曼用历史事实反驳了这个责难。
其实,在当时的美国南部,迫使黑人与白人分区居住、分开坐车等强制措施,恰恰是政府推动的。如果不是这些措施,种族隔离的消失会快得多。
在弗里德曼看来,这个事实与其说是对自由主义的反驳,倒不如说是对自由主义的佐证。
▍谁是自由的敌人?
听了弗里德曼的反驳,人们会发现:这些对自由主义的质疑,无一站得住脚。
可见,社会上流行的关于国家和政府的说法,和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认知,和真相有着不小的偏差。
不过,如果弗里德曼说的都对,政府是否就不应该存在呢?
也不尽然。
在节目的最后,罗宾逊列出了一份包括农业部、商业部、国防部、教育部等十余个美国政府部门在内的清单。他请弗里德曼谈谈,在他心目中,哪些政府部门和职能值得保留。
对此,弗里德曼给出的方案是:在这些部门中,仅有国防部、「半个」公共卫生部门、司法部、国务院和「半个」财政部值得保留,其他部门都是公民自由的侵害者。
在电视访谈中,弗里德曼让主持人罗宾逊划去清单中需要删除的政府部门。
弗里德曼是根据什么来确定这个方案的呢?
仍然是自由主义的原则。
正如他在访谈开始时所说,政府的功能在于保障人们能够「遵循他自己的手段和价值」行事,并防止他们干涉他人「同样如此行事」。
上述那些政府部门,也正是据此而保留下来:国防部和国务院(美国国务院主要负责履行外交功能),用来防止外国干涉本国公民自由;司法部及警察部门,则用以裁决和制止国内侵犯自由的情况,等等。
就这样,弗里德曼从自由主义的原则出发,最终又回到这一原则。
他主张通过经济活动实现自由,在这方面,人们首先需要警惕的是日渐忘记自己本职工作的政府。
因此,弗里德曼时时刻刻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政府的存在是有条件的存在,它的存在仅仅是为了保障公民的自由不受侵害,这才是它增进国民利益的正当途径,而不是所谓的「积极地干预」人们的正常生活。
不论一个政府拥有多么崇高的施政动机,但凡它违背了这一存在目的,就等于取消了自身存在的正当性。
如何实现自由是一个古老的哲学话题。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曾提出过「自律实现自由」。
不过,对于弗里德曼来说,在公共事务上,可能只有他律才能实现自由:唯当政府被人们驯服,使之回忆起自己存在的目的,人的自由才能得到保障。
人的自由得以实现,它是对生命本身的一种肯定。
当脑子不清醒的时候,当感到生命不自由的时候,来回顾一下弗里德曼给我们的自由的启示吧。
高全喜讲读《论自由》
胡传胜讲读《自由史论》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