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3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福山:社会秩序断裂的症结

新少数派 2022-03-19

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生于1952年10月27日,日裔美籍学者。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保罗·尼采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舒华兹讲座、国际政治经济学教授,曾师从塞缪尔·亨廷顿。曾任美国国务院思想库政策企划局副局长。著有《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后人类未来──基因工程的人性浩劫》、《跨越断层──人性与社会秩序重建》、《信任》、《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他的第一本著作《历史之终结与最后一人》让他一举成名。                  
社会秩序断裂的症结文、编:全球善商


福山是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者,以《历史之终结与最后的人》著称。继1995年出版《信任:社会美德与繁荣的创造》讨论了社会信任和文化的关系后,《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是他1999年的著作。从书名可知他对西方社会的犯罪率上升、家庭乃至社区系统的损毁以及信任的流失等现象的担忧和警醒。   

                  

福山不认同资本主义会对社会道德产生了破坏。孟德斯鸠和亚当斯密说商业往往能促进道德,人们在工作中建立起社会联系,协作关系要求人们诚实和稳重。通过商业活动,一个人学会了与人磋商、待人诚恳、举止礼貌以及言行审慎有度。要想成功就得诚实,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短富靠勤,长富靠信。在商业活动重复的博弈中,诚实的声誉转化为个人资产。努力为自己的产品质量和可信赖度提高声誉的企业,会提高整个社会的产品质量和可信赖度。




贵族社会建立在渴望荣誉的基础上,这种渴望只有通过战争和征服才能满足。资产阶级社会用利益取代了激情,在此过程中,让贵族秩序中野蛮暴力的习性变得温和。西方文明以法律制度的透明框架而非道德一统来形成社会秩序。这样的政治体系不需要人民的德行高尚,只要他们出于私己的利益而保持理性并遵守法律。个人利益较诸美德是一个低位的但却是更可靠的基础。法治的创立是西方文明最值得骄傲的成就之一。


社会资本的诚实、守诺、互惠的美德在相当程度上同清教的价值观相一致,而后者被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认为是推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资本主义的契约型经济其运作所需的社会美德,如诚实、信任、宽容、克制、责任心等,在很大程度上以宗教信仰为基础。



墨西哥、阿根廷、巴西、智利等拉美国家在19世纪独立时,都效法美国建立起正式的民主体制和法律体系。但没有一个拉美国家像美国那样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民主体制的有效运转。美国承继的是英国的法律体系以及文化,而拉美国家承继的是伊比利亚半岛文化传统。


新教不仅促进了美国的个人主义,同时也促进了托克维尔所称扬的 “结社的艺术”,即社会倾向于通过大量自发形成的团体和社团基础进行自我组织。相较之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帝国及天主教的传统强化了对教会和政府这些大中央集权机构的依赖,也就造成独立自主的公民社会相对薄弱。北欧和南欧存在类似的差别。


当代美国公共教育体系最大的弊病之一在于它放弃了同化这一目标。公立学校系统鼓励诸如双语教学、多元文化,其实际效果则是在群体之间树立了不必要的文化壁垒,从而造成社会资本总量的减少。福山认为贫困和犯罪率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比如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的暴力犯罪率反而下降了。60年代到90年代,并无经济萧条但犯罪率提高。90年代,美国的收入不平等扩大,但犯罪率却下降了。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如果两个囚徒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足,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只有一人揭发,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凿,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之间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二人同被判刑八年。


最自私的选择导致零和,兼顾他人的选择导致双赢。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对公共规则的遵守上,新西兰和美国夏威夷都有无人售货的小亭子。买者自行取货,按牌价付款放进钱箱。如果有人不遵守规则,盗取货物,公共规则被破坏,所有的人都会不方便。


重复互动是解决囚徒困境和形成自发秩序的关键。如果人们能随意进出某个群体,或者群体成员相互不了解,则个体成员则不为自己的信誉担心。美国大学生春假常去墨西哥坎昆。在坎昆的酒吧里,学生们恣意买醉和滥交,他们在家不敢这么放肆。一个年轻女孩说,“你放纵是因为你知道再也不会遇见这些人。”火车站和汽车站周边的地方犯罪率高。因为陌生人多,流动性大,社会资本低。成功解决了公共资源分享问题的社区大多是传统社区,几乎不存在社会流动,与外界也罕有联系。当人们知道自己要同他人长期交往时,就会在意他们的声誉。


等价交换和互惠的区别在于利益交换是否存在时间差。在市场交易中,双方的物品交换同时发生,而在互惠利他活动中,人们给他人提供好处但不指望立即有所回报。其时差性、不保证性和无强烈目的性造成了天渊之别。市场交换促进了互惠的习惯,使互惠行为从经济生活领域发展到道德生活领域。美国电影It's a Wonderful Life中,当乔治·贝礼面临破产时,他一生乐善好施所惠及的小镇居民都站出来回报他。这一幕感人的是,在真正的人类社区中,利他终会获得回报。礼尚往来,善有善报,是一种道德互惠,而不是商品交换。




华盛顿特区有一种叫slugging的随机搭车系统。司机在特定地点免费搭载其他通勤者,以利用HOV车道。搭车者和司机互不相识,但共同遵守一些规则。Slugging实际上创造了社会资本,节省了通勤时间。其规则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不是由政府部门或历史传统制定的。另一个自发秩序的例子是蜂群社会:蜂群能完成很复杂的行为,但并非由于蜂后或其他哪只蜜蜂的控制,而是由于每只蜜蜂都遵行相对简单的行为规则。


福山寄望社会秩序的重建于人类具有寻求自发合作的天然能力和自下而上的调整机制在长期的重复博弈中达至善治。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对多元文化的应战。说白了就是每一个个体在重复博弈下的囚徒困境下道德互惠,做出顾及社会和他人的双赢选择。





弗朗西斯·福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今日政治机构是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全面画卷。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盛和竞争力是由某一普遍性的文化特征所决定的,即社会本身所固有的信任程度。


他当初写下《历史的终结》是要指出,从长期看,没有哪个替代方案比自由民主制度更出色。历史的终结推迟了……但历史的发展终将归于自由民主形式,依旧对此深信不疑。


为此新少数派&先知书店诚荐:“福山作品集”。他分别从政治、科技、历史等角度分别说明建设小而强的国家不仅是民族国家自身的目标,也是国际社会援助或干预的目标。他从国家概念的辨析,到组织理论的介绍,再到政治现实的反思,完成了关于国家构建的完整论述。


这套书更是由梁文道、刘瑜、熊培云、许知远联袂主编——“理想国译丛”系列之一。《经济学家》杂志评价:福山的洞见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国家及其形成过程,他能够精确地找出富有启示意义的细节。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钱满素:以群体划分社会,必将酿成仇恨和冲突

一对虚构的冤家:科学与宗教

理想国并不存在,人类社会只有两个真实的选择

以赛亚·伯林:自由之路绕不开的名字

理想国:一场关乎「正义」的嘴炮

哈耶克:以“社会公正”的名义分配财富的要求,是一种返祖现象

理解转型问题,认清当下困境,绝对绕不开的一个名字

哈耶克: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基本上是错的

索维尔:社会秩序是人类行动的结果,而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

索威尔:过程目标、结果目标与“社会正义”

波普尔:我所追求的全部知识,只是为证明我的无知是无限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