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2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

先知书店 新少数派 2023-02-18



人其实很矮小,都是被书垫高的

文:王人博  编:先知书店


我认为做一个阅读者以及我们所阅读的对象——书,在我们这个时代,它产生两种结果,或者说得直白点,借用别人的话来说,书与阅读者遭遇到了最好的时代,同时也是最糟的时代。


为什么最好?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书做得越来越精美,书的传播越来越迅捷,我们的读者或者阅读者,这个人群越来越壮大,范围越来越大,人群越来越广。


以前我们说中国传统社会多么有文化的厚重感,但是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社会失学率是非常低的,所谓的阅读是士大夫阶层或者读书人,现在不一样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一个阅读者,所以这就造就了一个很好的时代。


但同时是最糟糕的时代,糟糕到什么程度呢?现在我不知道什么叫书,以前我们都理解什么叫书,但是进入后现代社会,我们对书的概念产生了模糊,我们也不知道什么叫读者。


那么这种状况是怎么带来的呢?其实刚才几位年轻的同仁和朋友都谈到过,移动互联网带来了这样一个结果——书的概念的模糊。


比如我手里拿着一个阅读器,不管这个阅读器里面储存了多少部好书,但我认为这不是书,它就是一个电子产品,我们不可能把它跟书建立起一种概念性的联系,所以说我们模糊了书的概念。


传统的阅读就转变成一种观看的方式。现在不叫“读书”,叫“看书”,“看”给我们带来了便捷,随时随地。就像刚才那位同学说的,在地铁里、在公共交通上,我们可以随意拿出一个手机来看。


我不是说这种“观看”没有价值,可能恰恰相反,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表征,就是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我们怀念那种传统的纸书,对过去美好阅读体验的一种记忆,我们对这样一种观看方式虽然有众多的不满,但是这个潮流好像是抵挡不住的,我们也就是发发哀怨而已。


再有,这种观看方式,我认为它给我们提供的主要是一种“情绪”、“感觉”的价值。人变得非常情绪化、非理性,我觉得跟这样的观看方式是有关联的。


当然,这种观看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容易遗忘,所以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知识不隔夜”,这是它的一个很大的特征。昨天在微信圈可能刷屏了一条信息、一个文本,过了一夜,第二天就销声匿迹了。


那么,这样一种观看,这种观看方式的阅读,它提供的价值方式就是提供观点、提供立场,它不会做详细的述说和论证。


所以通过互联网我们发现,社会充满了戾气、充满了怨气,人变得焦躁不安。这种阅读确实带来了这样的负面价值,所以,我认为阅读恐怕还要回归到传统的纸书概念上来。




▌智能时代,为什么要读纸质书?


书有好坏,读者有高低,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但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我认为他肯定不会天天捧着个手机。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做一个有趣的人,首先要回归到传统的、古典的阅读方式,读纸书。纸书给我们带来很多乐趣,我们可能不太在意。每一本书都留下了很多的空白处,因为阅读者在阅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有很多的困惑。


所以一个会读书的人、会阅读的人,他经常是手中拿一只笔,或者这只笔就在他身边,他把那些困惑、那些所得都填写在空白处。这本身就是一种快乐,或者阅读的愉悦,我们非常怀念。电子书不管怎么便捷,它没有这种体验。


所以,“回到纸书”,做一个有趣的人,两者之间是互相关联的。阅读纸书会带来三个不同的、意想不到的结果。


第一,阅读可以使我们培养一种“温和的理性”。


读书能使人安静,这句话我相信,手里捧着书和握着拳头是完全不一样的。


社会充满了戾气,可能因为我们缺乏深度阅读的体验,而深度的阅读可能使人变得温和。阅读的目的,尽管我们可以不去设定这样一个目的,但书读多了,它自然就长出了一种气质,这种气质我把它称为“温和的理性”。


我们缺乏温和,缺乏斯文。我不敢说我们这个时代是斯文扫地,但是我们缺乏斯文,可能每个人都感受到,缺乏斯文使得我们“老师不像老师”,“学生不像学生”,而追求高雅被称之为装。


那为什么低俗不是装、高雅就是装?对这样一个判断,到目前为止我也不理解,好像高雅都是装出来的,低俗才是人的本性。


第二,阅读可能使我们产生一份耐心。


我认为现代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失去耐性,我们总想天上有一个窟窿哗哗地掉钱,于是我们就成为一个千万富翁,我们对任何事物都失去耐心和耐性,追求一夜暴富、一夜成名。


而阅读使我们静下来守候那份耐心。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读书人要守住自己的那份耐心,如果把耐心和耐性再往前延伸,那就是要守住自己那份寂寞,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肯定失去了耐心。


第三,我认为阅读传统的纸书会使我们的脚步放慢。


阅读本身就是一个慢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建立起丰富的联想,去寻找阅读的快乐,寻找阅读的诗意。


从这个角度来讲,读书从来不是一个统计学上的行为,比如一年要读1000本书,我认为这样的目标是毫无意义的。读书本身就是一个慢活,读书能使我们这样一个快节奏的脚步、焦躁的脚步放慢一点。


“慢吞吞”这样一个说法好像是一个反讽,是对我们这样一个快节奏社会的反叛。如果传统全部失掉了,我们会迷失自己,而阅读能使我们保留一份古典。


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是既活在现代又活在过去,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种状态的人。


所以说,阅读纸书可能最终会给我们带来这三个无预期的目标。我们读书绝对不是为了耐心去读书,也不是为了放慢脚步去读书,更不是为了培养一种温和的理性去读书,但是读书会产生这么一种无预期的效果。




▌闲逛式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乐趣


所谓“成为更好的人”,我再发挥一下——就是要做一个有趣的人。


而有趣跟我们的阅读方式有关。我们把阅读称之为“人与书的相遇”,实际就是把人的那种孤独安放于时间之外,与另一个自己的相遇。


人天生是孤独的,人天生是无聊的,所以我们经常用阅读来打发、排遣的孤独,因此阅读方式很重要。


在现代性的社会之下,更多的是一种“技术性的阅读”,我们为了提升自己,为了拿一个证书、拿一个学位,往往抱着这样的目的去阅读。


我把这种称之为“技术性的阅读”。技术性的阅读除了有正面价值之外,一个最大的负面价值就是消解了阅读的乐趣,使我们对阅读产生了畏惧、厌烦的心理。


我经常看到我的学生要参加司法考试,天天拿一个辅导材料划过来划过去,愁眉苦脸。


这种经历我们都有,高考有很多数理化的辅导材料,我们都是阅读那些对象物而走向大学的,同时高考又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但是后来想想,确实对后来的阅读起了消解作用。


在技术性阅读之外,阅读作为一种乐趣,就应该是随性的阅读、自由的阅读,不要怀着一个伦理道德的崇高目标去阅读一本书。你想读就读,想读什么书就读什么书。


一种最好的阅读方式就是闲逛式的阅读。


闲逛即可能是在挤满了人群的地方背过身去又被人群推挤的这样一种存在状态,闲逛就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在书页里面闲逛,东翻翻西翻翻,东瞧瞧西看看,看一本文学的书、看一本哲学的书,就在书页里面闲逛。


这是我“夜生活”的最重要的方式,当然也观看影像,也聆听声音,我把自己界定为一个闲逛者。


这种碎片化的闲逛阅读大家可能觉得没目的、没目标,但是大家要相信,我们的大脑有整理碎片的功能,你闲逛多了,杂书读多了,最终会通过大脑的处理把它培养成一种学养、修养、气质,所以我认为闲逛式的阅读本身就是一种诗意的思考。


一个人固定在一个对象上,我认为缺乏趣味。要做一个阅读的人,首先是一个闲逛者,阅读就是一种懒散的东瞧瞧西看看的方式,我们的乐趣由此而来。


当然,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肯定会选择那些对我们这种天性有培养价值、培养作用的读物。


一个读过一本经典名著的人,和一个经常在网络上读美女作家小说的人,两人的气质肯定是不一样的。


人越顺流而下可能就越平庸、越庸俗,越是逆流而上,这个人可能就越高雅。我们每个人无论多么平凡,都有追求优秀、追求卓越的本性,在这样的天性之下,多读点好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最后我要说的是,阅读会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阅读会使自己变成一个有趣的人、一个好玩的人。



以“闲逛式阅读”的方式去阅读纸质书,并非让阅读漫无目的,更不是对书籍不加选择,而是在功利的“技术性阅读”之外,充分享受阅读的乐趣,达到学养、修养、气质潜移默化地提升。


而最能称之为“闲逛式阅读”的,莫过于阅读百科全书——尤其是从启蒙时代一路走来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无论是培养一个时代温和的理性,培养一个人阅读的耐心,还是在文明的传统与现代之间为人们架起一座桥梁,它都是许多人念念不忘且受益一生的典藏:



许多著名人物都在自传中回忆过自己从小阅读《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经历,包括伊隆·马斯克和美国前总统夫人米歇尔·奥巴马。比尔·盖茨视其为一生的知识伴侣和智慧的指路明灯,声称“是《不列颠百科全书》令我获得了一切有用的知识”。在中国,它同样被学者看作人类知识界的“标杆”,称之为“知识的宝库,解惑的良师”。


它究竟是怎样的一部书?


◎一部足以代表现代文明精华的世界级经典


有人甚至称该书的权威性“仅次于上帝”。确实,除了圣经,少有书籍能在经典与权威上与之相提并论:


●诞生于现代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国家——第一版诞生于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其后由英美联合编著,最后版权归于美国芝加哥大学。


●历经三个最重要文明时代的打磨——它历经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首版于1768年,是启蒙时代的成果。其后又经历革命时代、科技时代的几经修订,是数百年现代文明发展的见证,也是文明智慧的结晶。


●编撰者涵盖各领域里程碑式的学者——原版的作者团队非常豪华,数量有上千之多,来自130多个国家;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100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先后参与撰稿,许多条目都出自世界级的权威作者之手。


▲《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版


事实上,它还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睁眼看世界的窗口。钱钟书年轻时就开始阅读,并视之为资料宝典和知识源泉。出版家王云五20岁时以按揭方式买入,直言“受益一生”。然而,他们能读到的,只有英文原版。直到80年代本书才第一次以中文版的方式出现在中国,作为一部备受重视的经典,它的翻译引进从一开始就是一个 “国家级”的事件——


◎享受“国家级”待遇的镇社之宝


●立项与出版源自最高层的关注:为了这套书的引进,当时的国家领导三次接见美方代表;之后由中美双方组成中美联合编审会进行编撰,对每一个条目进行审核并就翻译等问题进行商议。


●国内顶级的译者团队和审稿团队:秉持“请合适的人翻译合适的条目”,译者的团队有500多人,理科以“三钱”之一的钱伟长为首,文科方面以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为首。


●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美方曾将一套定制版赠予中方,最后此书被转赠大百科出版社,成为该社“镇社之宝”。最初的中文版甫一出版,就分别作为国礼,在对外邦交中赠予撒切尔夫人和美方代表……


▲美方赠予中方的定制版“国礼”


◎每个家庭书架上都应该拥有一套的典藏首选


本书为国际中文版(修订版),全书共20卷,是翻译规模扩大后于2007年才得以问世的修订版,牛皮精装,装帧典雅。在英文版自2012年就停止出版纸质版的当下,这一套不列颠百科的收藏价值,更是不言而喻。正如周有光所说,“如果想做一个全球化时代的知识公民,最好首先进入《不列颠百科全书》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在《不列颠百科全书》英文纸质版已经宣布停印、阅读日益电子化的当下,这样一套纸质版的经典尤显珍贵。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限时赠先知独家黄铜镇尺1件)



▍延伸阅读

王人博:民族主义何以在近代成为一个问题?

周有光:如果想做一个全球化时代的知识公民,最好首先进入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秦川雁塔”:50后的爱情,当下中国最令人瞩目的学术伉俪

豆瓣9.6,一部献给毛的神作(无删版)

要遏制人性之恶,不能只靠人的自觉

一场声势浩大的永别,让我泪流满面!(无删版)

最折腾、最难熬的蹉跎岁月,最纠结、最无奈的人性故事

刀尔登:“德治”的幌子下,隐藏着制度与文化的漏洞

道德动物:狡猾的无意识、压抑策略与自我欺骗

ChatGPT的启示:中国未来最大的挑战,就是对待真理和自然的态度

此人的名言脍炙人口,常常被人拿走不还

如此真实,中文版竟然没有删改(且看且珍惜)

张鸣:为什么总是好人倒霉?

哈耶克:市场经济使穷人从增长中获得的益处大于富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