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破“绿色排斥”:可持续融资如何惠及中小企业——专访CAFI研究部执行主任胡煦

IFCII
2024-08-23

转载于:金融时报 | 记者:马梅若 | 编辑:袁浩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不少人常用“56789”来形容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显著,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

在新发展格局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同样需要中小企业的广泛参与。例如,在节能降碳领域,中小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有助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稳步推进。但客观来看,受限于能力不足、意识不够、绿色低碳转型成本高、缺乏资金支持等原因,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面临多重挑战。

那么,如何让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等可持续融资更好支持中小企业?在拓宽中小企业可持续投融资渠道方面,政策部门可以发挥哪些作用?围绕相关问题,《金融时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研究部执行主任胡煦。

《金融时报》记者:在谈论可持续发展、ESG绩效管理等问题时,目前主要聚焦在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中小企业起到了什么作用?

胡煦:首先,从宏观来看,中小企业因为数量大、涉及的就业人口众多,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包容性发展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比如,在“双碳”领域尤为关键的工业部门,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但是相对而言,工艺技术落后、能效低、污染重、排放高,是工业部门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次,从“稳就业”等公正转型角度来看,在推动高碳排放行业转型过程中,不少企业就业岗位将受到影响,中小企业首当其冲。为了平稳推进“双碳”工作,确保公正转型,需要关注中小企业。

再次,中小企业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可以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解决方案。比如,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体系需要在终端用户电气化、低碳氢能和生物能源等领域推动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因为具有更高的灵活性、更快速地决策能力、更专注于某一细分领域或技术选型、更倾向于拥抱风险、更贴近市场需求和用户,在推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最后,即便从大型企业角度看,其自身的可持续经营管理也离不开其价值链上的中小企业。当前,国际贸易中“可持续”壁垒相继涌现,这也要求涉外企业加强与其价值链上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对于某些行业的企业而言,其供应链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远远超过其自身运营产生的环境影响。例如,据统计,金融机构投融资业务造成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可高达自身排放的700多倍。

《金融时报》记者:在实践中,中小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如何?

胡煦:客观来看,能力不足、意识不够、绿色低碳转型成本高、缺乏资金支持等原因,阻碍了中小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比如,CAFI去年开展的一项小微企业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受访小微企业表示愿意在经营活动中采取实际行动减少碳排放,但是超过60%的小微企业表示不知道如何测量温室气体排放。

另外,我们发现缺乏足够的资金是阻碍中小企业开展气候行动的重要因素。据不少积极投身绿色科技的初创企业反映:一方面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融资渠道主要投向较为成熟的企业;另一方面其获取股权投资的难度也比较大。

《金融时报》记者:当前,我国绿色信贷余额已经超过30万亿元,居于全球首位,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也居于全球第二位。整体来看,可持续投融资领域蓬勃发展。如何让绿色金融更有效地支持中小企业?

胡煦:从信贷方面看,我们利用东部省份某县级市14万笔贷款数据分析发现,中小企业可能面临几类“绿色排斥”。首先是“标准排斥”。目前,金融机构主要参照相关绿色产业目录来认定“投向绿”的贷款。然而,绿色产业目录的制定主要用来引导资金流向对推动绿色发展最关键的产业,不少绿色产业目录暂未覆盖中小企业分布较多的行业;其次是“数据排斥”,随着数字技术应用和贷款技术的进步,金融机构在克服信用信息缺失等问题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提供项目确属“绿色”的佐证材料,导致其难以被认定为“绿色”;此外,目前与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更为匹配的绿色信贷产品仍然较少。

从股权融资角度看,一些问题也制约了其对绿色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近些年,我国股权投资行业机构与资金量整体减少,出资方也由市场化资金主导转变为政策性资金为绝对主导。基于政策性资金规模大、周期短、容错率低、风险容忍度低的特点,投资偏好系统性地转向商业模式已成熟、风险低的企业,可能与大量绿色低碳科技领域初创企业的现状和需求存在矛盾,造成早期尚未完成商业验证的初创企业融资渠道缺失。另外,私募股权投资退出难问题客观存在,进一步削弱了资金流动率,提高了股权投资获得商业回报的门槛,促使更多股权投资基金仅投向即将达到上市要求的成熟企业,而系统性地忽略更有潜力但所处阶段靠前的初创企业的融资需求。同时,当前资金来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聚集效应,导致投资策略同质化、投资方向及偏好单一,出现“扎堆抱团”投资以及极端估值的情况,小规模多元化投资事件减少。

《金融时报》记者:针对上述问题,您认为中小企业的可持续融资困境有何破题思路?

胡煦:在我们看来,公共部门可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催化撬动更多资本进入,以支持中小企业可持续融资。例如,参考国际经验,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直接向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贷款、可持续债券和股权投资。同时,公共部门也可以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政府引导基金和货币政策激励等手段动员社会资本向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金融服务。另外,在需求端,可以通过财税政策、能力建设支持和完善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参与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更好发挥公共资本的催化撬动作用,关键是需要明确公共资本的定位。不论是政府性融资担保还是政府引导基金,公共资本的使命应是在社会效益明显但是财务风险较高、收益不明朗的领域,通过分担风险,引导商业资本进入。相反,如果优惠的融资担保提供给了银行原本就可以授信的企业,如果公共资本的风险容忍度比商业资本的风险容忍度还要低,这就可能与公共资本的使命初心背道而驰了。我认为,公共资本需要承担一部分商业资本暂时不愿意承担的风险。在实际操作中,国际上常见一种做法是:在不同类型资本共同出资设立的基金中,公共资本处于资本结构的“劣后”部分。当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避免因道德风险等问题导致的不必要损失。应使用科学的、客观的、量化的评估手段,合理评估运用公共资本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保证公共资本的社会目标能够实现。


THE END

声明: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代表IFCII的意见与观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IFCII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