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是邻居——原力觉醒@定海桥

沈佳虹 公关原力 2020-10-02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个村庄,治愈一个大人又何尝不是。


12月8日主题为“邻居”的活动在定海桥互助社举行。艺术家倪卫华、定海桥互助社、同济大学和Yang Design的设计师、上海大学研究生和来自企业和公关公司的传播人员从宠物狗聊到废墟中的艺术,从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聊到垃圾分类的推进,从定海桥互助社对青年人的意义聊到香港社区改造项目背后的社会力量。来自普华永道、巴斯夫、诺力昂、勃林格、友拓公关、Infomao的传播和企业社会责任从业者参与了本次活动。


在上海这个移民城市有很多外来的学生和打工者,他们需要找到家的感觉,上海同时也是一个大拆大造的城市,很多城里人都在拆迁过程中和老邻居失联了。在这里,增强一个人和他、她的社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福利。



相较于单向度的演讲输出形式和各话题的独立设置,定海桥互助社更希望激发、促进平等的对话和联合。在活动中我们思考的是居民之间如何建立连接和联合?如何让主流社会如何去关注边缘人群?以及职场、同学圈、家庭之外青年人需要怎样的连接?


连接是一种原始需求




友拓公关王婧娴分享了以狗会友的经历。每次遛狗她都会经过两个保安、一个交警、两个环卫大哥和N个狗友。在狗的眼中,人没有贵贱之分,只要它喜欢就会靠近你。



友拓公关王婧娴分享的遛狗地图


而狗与狗之间更是单纯的荷尔蒙的链接。我们被这种萌蠢所打动,而人与人之间是否能这样自然地建立不受身份影响的连接呢?


以狗交友也许就是一种答案。新社区里的交友基本靠狗和娃也是悲催的,但至少一种平等、自然的连接已经建立。


连接可以创造奇迹


上海大学曾少芮今年春节去香港参观蓝屋后在《公共艺术》上发表了对上海、香港两地社区空间改造项目的观察。她在活动现场分享了一系列照片和她的发现。



2017年,蓝屋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大奖。蓝屋建筑群建于20世纪20-50年代,是香港湾仔地区为数不多的具有唐楼建筑特色的建筑群。2006年,香港政府打算将它改造成“以茶和医疗为主题的旅游景点”,迁出原住民,破换原有结构和样式,遭到了公众和民间组织强烈反对。


2010年,经过多次商议与投票决定,由圣雅各福群会与非营利组织“小区文化关注”、香港文化基金会及蓝屋居民权益小组提出的蓝屋建筑群活化方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其为“极具社会价值,在本地区高度发展记楼市压力下,仍能坚持以普通社区群众为服务对象的形式运作,是一个具有英雄性质的保育项目。”


公共艺术2018年第4期


蓝屋项目的成功和香港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分不开。但是邻居之间的互助之情是我们所共同渴望的。在周六的讨论中,我们看到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都用其特有的手段让我们注视社会问题的存在,给予我们抚慰并激发人们的思考、连接和互助。


让艺术治愈我们



艺术家倪卫华以城市边缘工厂、住宅废墟墙壁为画布,用黑白反差色将地下医生小广告、工程机械广告、拆迁居民的涂鸦和匿名告白的对比度拉到最大,赋予它们仪式感。同时黑色也表现了一种暴力美学,体现了边缘人口在城市的存在空间和话语权争夺上终将失败的结局。这些作品仿佛是一曲挽歌,在这些细微的声音和废弃的建筑一起永远消失前,留下点什么。



倪卫华不仅将废墟、废弃建筑现场变成了美术馆,并通过摄影将这些非传统媒介的作品进入到我们的视野,让人们向小人物的痕迹行注目礼。那些不知名的广告主和涂鸦主是否看到自己的痕迹成为了艺术品?而所有家和工厂被夷为平地面目全非的人,看到这些照片想必都会有所触动。这仿佛也治愈了多年来一直关注城市景观和公共空间话语权的艺术家。


“追痕”系列作品不但散发着治愈力,还建立着新的连接。有时艺术家完成作品后会发现有人在上面加了新的涂鸦,这时他会再次进行其特有的“追痕”手法创作。这看似过家家一般的游戏,塑造了一个个“活着”的美术馆。除了墙上的对话,倪卫华也面对面和当地民众交流,他还鼓励更多的朋友去到现场一起创作,并关注我们身边一些非主流街区里的涂鸦。


定海桥互助社这个矗立在棚户区内的青年艺术家、学者聚集地似乎也是一种激发注视的存在。



和居住权抗争不同,定海桥互助社从一个侧面看更像是青年人寻求的心灵庇护之所。



定海桥互助社共治计划的成员书韵分享了她留学回来后在工作与生活方面的摸索,以及她在定海桥、在互助社的日常中所学到的东西。她感到前两份与城镇化咨询、微更新项目相关的工作比较精英化,使她在体会初为“社会人”的挣扎同时,在“高大上”的泡沫中感到意义稀薄。


而加入定海桥互助社的近半年来,她惊喜地看到不同于“精英生活”与“小资美学”的另一种可能。与同伴们的共治探索与互助实践使她感到更接近真实、饱满的生活本身。这里的空间朴素甚至简陋,却让人觉得舒服、安全、自在,大家在这里聚集,一起做饭、聊天、讨论,不必以消费定义自己,也不会产生身份焦虑。她说,互助社其实也在挑战一种刻板想象,为什么一场精彩的“思想盛宴”只能发生在美术馆、书店等所谓的“文化场所”呢?在互助社这样一个普通平常的地方就能很好地刺激交流,促进人与人真实的连结。


赵伊人也分享了自己毕业时期加入定海桥项目成立互助社的过程。在大学里攻读了心理学硕士,但是感觉心理学研究脱离社会。她发现重要的思想实践都和社会有着紧密的接触,不一定完全是在学术界内。当她看到武汉东湖计划等时对介入社会的当代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偶尔得知定海桥项目便决定加入其中,搬到定海桥住下来,与发起人陈韵一同成立了在地的定海桥互助社。


定海桥互助社通过上桥散步和街头剧场等活动,不仅向居民学习,也让一些居民对自己的社区产生了自豪感。“拥有房产不代表什么,用行动促成连接才会感受到和地方的关系建立了。”伊人表示。


同时,互组社还举办讲座、夜校等活动,聚集了在校和毕业的年轻人,他们关注艺术、社会和历史,青年人的生活方式等等。下图为大妈在荒岛书店定海桥夜校拍摄的照片。当时定海桥互助社邢星介绍完了自己从关注大桥行人路权到组织定海桥的散步活动的过程,现场40多人自发和她一起唱起了以bella ciao为曲调的上桥之歌。



用设计赶走冷漠



同济大学设计师朱明洁展示了四平路街道一系列富有妙趣的公共空间设施和装置。


围墙上的价值观口号变成了当地居民的照片


小区停车场顶上的斜坡改造成了儿童的游乐场


进行空间设计的同时,设计师也想参与加强居民之间的连接,因为社区更新的关键问题还是激发居民自身对社区空间管理的关心和自主性。这包括和爱芬环保一起建立小区垃圾分类设施。



崭新的垃圾厢房设计体现了创造美感的设计师和擅长动员群众的公益组织之间的完美结合。



朱明洁还参与组织了社区里的自然教育活动。这和空间改造似乎毫无关系,但是无疑增强了居民之间的联系。这才是社区空间的灵魂。



杨明洁设计咨询公司的设计师Gabriele  Tempesta为新华路小区设计了自动化移门的垃圾分类厢房。



原型设计阶段经过了一系列与居民和清洁工的讨论,包括一对一和小组探讨。通过面对面沟通和精美的效果图,设计团队吸引了居民的注意和参与的兴趣。


作品简约而不失美感和实用性,既考虑了政府的四分类要求、传统垃圾厢房门太小而且容易卡住、清洁工需要清洁用具摆放空间,也考虑了厨余垃圾倒掉后清洗垃圾桶的需求。揿下按钮,垃圾箱门就会徐徐打开,而且按钮是模块化设计,以后这个部件可以升级为镭射识别无线射频识别或绿色账户卡,帮助明确每一个人产生的垃圾量。



Gabriele认为全新的垃圾箱能够更好地让居民相信垃圾分类系统,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值得追问的是垃圾分类工程是应该把资源投入技术、设备还是促进居民的觉悟和自觉行动?因为如果居民的参与度不高,设备再先进也是没有用的。这款垃圾桶设计阶段广泛深入的意见征询已经开了一个好头。


小区的爷叔甚至想出了人脸识别扔垃圾


还有一个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的方法,显然是更多地去了解垃圾填埋场和焚烧厂的污染,甚至去建立我们这些扔垃圾的人和垃圾场边居民的连接。


对传播工作的启示:连接、赋能、解放


本次活动对传播工作的启示也是多元化的。有神秘参与者表示:“我们公司有宠物药,我非常喜欢那个因为狗加强了与社区的链接...另外那个四平社区的案例我也比较喜欢,因为我们还是停留在大城市人与人之间比较淡漠,人与邻居间很淡漠,但是你看,有人在做一些不一样的事”。


巴斯夫韩美华表示:“我觉得YANG的分享很棒,知道什么是设计的思考过程,好的传播应该也是经过设计思维的,对传播对象的理解和对内容的透析。”


在本次活动预告的时候起了一个题目“假如我们是邻居”,因为大妈yy了一下公关传播人员把自己当邻居与受众对话的场景。后来朱明洁在演讲的时候,ppt上面将“假如”两个字用横线划掉了,这给了我一种启示,与其去充当邻居,不如给员工、社区居民、消费者赋能,让他们增强和社区的连接,获得幸福感。同时,企业在传达自身价值观的时候,可以去支持有形的建设和公益项目,也应当关注观察和反思性的项目。


友拓公关的Victoria表示:“应该是对工作和生活态度有影响吧,还是应该过的自在点,工作或生活上有什么目标和向往可以大胆去最求,不要压抑自己,在觉得无聊的环境中找到平衡和兴奋点。”


后记


我是在去年8万吨筒仓城市空间艺术展看到城市更新项目的,虽然市中心区域是主要关注点,但是作为住在城乡结合部的人还是有点鸡冻。今年8月在完成“原力觉醒”公关跨界聚会第一次活动后,便想起了下一次聚会用城市更新这个主题。


后来看到同济大学童明教授在《城市中国》写的关于老社区因为居民成分构成复杂、等待拆迁等而人情冷漠的文章很感动。通过倪老师联系到他的朋友,然后联系到从事四平路街道改造的同济大学博士在读生朱明洁。


同时在公共艺术杂志里面发现了定海桥互助社,一开始以为是关注拆迁的组织,后来在水泥公园活动中接触了行为艺术家吕德生,发现他就是定海桥的,他们让我关注定海桥公众号,所以参加了社会人舞会,接触了更多定海桥的朋友们。


去考察四平路街道改造的时候,我感觉定海桥互助社不远就顺便一起看了一下,驻地的美国艺术家龙霏琳中文非常流利,给我介绍了一下,鼓励我在互助社举行活动,还推荐我找伊人商量,后来我就照做了,定海桥曹书韵和邢星、友拓王婧娴也一起参与了讨论。虽然伊人她们一开始对公关这个行业持质疑态度,但是还是愿意和我们聊。在交谈中我们感觉到一些默契,同时觉得除了社区空间,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王婧娴的以狗会友激起了定海桥成员很大的兴趣。


在和定海桥一起商量活动的时候,他们提到了新华路的社区交流app建设,我觉得很有意思,后来发现这个组织叫大鱼营造,但是可惜他们没有时间过来,后来就找到了和大鱼营造合作的设计师Gaga。曾少芮在公共艺术杂志中介绍的香港蓝屋项目也让我很受启发,于是就通过编辑联系了她。


话说倪卫华老师的作品我在大学的时候就见过了,他的乱码字作品和发展是硬道理系列摄影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20年不见他已经不记得我了,但是还是非常爽快地答应出席本次活动,深感荣幸!其实一开始我是不太能接受《追痕》系列作品的呈现方式的,虽然模糊地认同他的理念。但是在12月1日在机遇中心听了他的讲座,就有了更多的感觉。


原力觉醒系列活动


让公关、传播专业人员在交流中获得灵感,跳出企业传播人员传统的沟通对象(员工、媒体、政府、客户等),在非商业的场景中接触有趣的人(艺术家、设计师、民间组织、社会企业等),当然活动也欢迎企业员工、媒体、政府部门以及行业上下游企业和公众的参与,以扩大对所涉及议题的理解和讨论深度。

 

在活动中,所有人都以公民的身份出席。虽然活动本身淡化商业色彩,但是希望参与者获得的灵感能够在日常的商业活动中发挥作用



往期文章


原力觉醒x定海桥——假如我们是邻居



独家专访 | 从全国首个民间环境管理评价标准看环保组织角色变化



公关不是黑社会



公关原力

观察、解读、探索公关趣事


联系我们

觉释公关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021- 6601 5062 / 1366 1542 641

Unleashed-shanghai@outlook.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