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荐书 | 网络时代,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

亚东老师 亚东老师说面试 2022-06-08


 专注江苏公职人员面试 


我在学校教媒体应对课,为了上好课,日常阅读量很大。阅读是要留痕的,否则时间长就会遗忘。这些书不仅对我自己备课有帮助,对公考面试以及公务员工作都有借鉴的意义。

把我的读书笔记放在这里,既是自己留存,也分享给有需要的人。

这本书的名字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面对媒体十堂必修课》,下面我选10点内容进行分享:

1、什么是新形势?为什么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要学习如何面对媒体?

现在是互联网信息时代,这个时代和以往不同,最突出的时代特点就是新媒体借助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人人都可以发声,人人都是媒体,人人都有摄像机(手机),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被监督,被记录,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懂互联网的丛林法则。

从政治社会角度而言,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家、政府的执政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是社会矛盾日益复杂,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常有发生;二是公民民主参与意识增强,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要求空前高涨,三是新媒体兴起,社会舆论的渠道日益多元。

2、与媒体沟通的能力,其实就是执政能力的一种体现。

出现“突发性”事件后,可以通过媒体准确地、有影响力地传达政府的意思,说服公众、动员公众与政府合作、共同解决危机。善于与媒体沟通,实际上就是善于与公众沟通,这是做好工作的一种能力体现。

3、要切实加强互联网舆论的监管和引导

“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说明了互联网一大特点,是隐蔽性,网民可以在虚拟空间里畅所欲言。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言论的表达空间,使网络民意获得更为直接的沟通渠道。但同时,部分网民往往挣脱理性的缰绳,冲破道德的底线,正如伏尔泰所说:“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地走向罪恶。”

4、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舆论引导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包括突发性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我国正处在发展黄金期,同时也进入了突发公共事件频发期。实践证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正确引导舆论是一个关键;一旦舆论引导不当,就可能造成舆论危机,引发社会危机。因此,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要讲事件处置工作与信息发布和新闻宣传工作一起研究、一起布置、一起组织、一起实施。

5、应对媒体的第一时间策略

第一时间是指事件刚发生,没有被局外人知晓,人们对事件的认识处于空白的时刻。此时,如果公众及时从正当的渠道了解真实情况,歪曲性的报道会无机可乘。“第一时间策略”,实质上,就是主动出击策略,与谣言赛跑,把握事件的主动权。

6、新闻事件的溃坝效应。

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传播途径多元化的今天,试图完全封堵客观存在的新闻资源,无异于封江堵河,既无法实现,又有溃坝灭顶之忧。发生特别事件,一定要及时疏通信息传播渠道,不使舆论、信息之水滞留拥堵,严防溃坝效应的产生。

7政府、媒体、公众是构成政府公共管理的三个要素。

政府是主体、媒体是手段、公众是客体。政府进行公共管理,其本身就是政府运用媒体与公众进行双向交流,沟通,以达到理解、认同与合作。政府进行的公共管理以在公众中建立、塑造和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为目标,以传播沟通为手段,既将自身的作为和形象通过媒体展示在公众面前,赢得公众理解和支持,又通过媒体舆论汇集民智、吸纳民意,不断调整和改善自身的决策和工作。

8、政府要对公众的期望目标予以合理引导

公众的期望值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提高,实际中期望值总是高于社会发展水平,满足感则直接由社会发展水平和程度决定。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地区差异大,面临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公众的期望值容易被拔高,甚至脱离实际。如果我们不加分析地一味从公众的意愿特别是非理性的意愿出发,常常就会事与愿违。对于非理性思维而出现的过高期望值,政府要予以合理引导。引导个体通过理性思维,对自己的需求有明确合理的把握,对政府功能有实际深刻的认识,对种种外界诱惑和影响保持冷静正确的态度,对政府行为形成客观、公正评价。

9、关注舆情,掌控民意“晴雨表”。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它是较多公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表现的综合。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

舆情与民意密不可分。民意是形成舆情的源头,没有民意,就没有舆情,舆情是基于民意的。而民意又要通过舆情来体现,舆情是民意的晴雨表。

10、舆情热点要重视。

一、是涉官与涉腐的话题。二、是涉富或贫富差距的话题。三、是涉及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事件。四、涉及民族主义以及宗教信仰、中外关系的话题。五、涉及伦理道德事件。六、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话题。七、涉及公共安全、重大事故、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的事件和话题。八、是涉及明星“星闻”以及知名企业、敏感地域的新闻。

本书还有一些内容都不错,限于篇幅关系,我只分享10条,其他有价值的内容,我会穿插在日常推文中,或结合真题分享。

这本书如要阅读,到图书馆能借阅,是最好的途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