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语文编者按
驳论文是常见的议论文文体,很能体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正是高中生所普遍缺乏的,表现在作文逻辑混乱,不成文理。而近年高考“重归逻辑”的倾向很明显,2019全国卷1的“劳动精神”,即涉及对“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的错误言行的批驳,2020高考复习有必要在这方面适当训练。
6月份,我们推送过《精品课件:怎么写好驳论文(附:议论文写作系列课件12个打包下载)》。11月份,我们推送过《2020高考作文热点:学会写驳论文(精品课件系列,驳论习作一组)》
今天再推送南雅中学李璐琳老师的作文教学资料《向<奇葩说>学习议论文的驳论方法》,设计巧妙,角度新颖,很能激发学生兴趣,获得更佳教学效果。
点击标题查看全文,向公众号回复关键词 议论文写作 可下载驳论文课件、word文档与精彩视频。
驳论,即指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驳论可分为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三种。这节课,我们向《奇葩说》中詹青云、许吉如两位辩手学习如何驳论。
詹青云:本科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哈佛大学法学博士。
许吉如: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入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观看视频,思考:从詹青云的驳论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驳论技巧?注:此视频有误到腾讯视频搜“詹青云复活”
如何反驳?
1.深度解读,明确观点倾向。
2.顺势归谬,进行假设论证。
3.分层论述,做递进式驳斥。
4.总结立论,提建设性意见。
我们学过的《拿来主义》,也用到了以上所学的驳论方法。
其中,最难的就是第一步,解读文本。对文本进行解读,可以帮助我们充分理解议题,我们可以站在驳论的角度进行解读,在解读过程中渗透我们的观点倾向。比如《奇葩说》第六季中有一期,许吉如解读“年纪轻轻精致穷,我有错吗?”就比较精彩、细致。文字整理如下:
“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大家看到什么?我看到一个强、中、弱的权力结构。“年纪轻轻”是弱,弱在阅历;“穷”是弱在,弱在金钱资源和社会资本。“精致”这个词是中性,往前一步是讲究,是品味;往后一步可能是矫情和挑剔,它是中性的。(字字揣摩:拆分字句,深入解读文本)
强在哪里?强在这道题的背后。什么人讲话喜欢用年纪轻轻来开头?“年纪轻轻学点什么不好?”“年纪轻轻干点什么不好?”比你年长的强者、长者会这么说话。什么人指责你精致穷不够理智?没有正确的金钱观,没有名字的消费观,没有足够多的经济学理论和财富知识,比你富有的人。(联系背景:把文本放进社会环境中解读)
你说不对,这道题是反思题呀——我有错吗?我再问,你好好的干嘛问你自己呀?你听到了噪音,你听到了评论。所以我们从看似从内心生出来的反思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是被潜移默化的舆论心熏陶出来的。(以退为进:承认对方观点的部分合理性后站在更高角度论证其错误)所有的反思最后会变成什么?会变成一场社会规则的定义。一句话,叫什么人干什么事儿,什么人配过什么样的生活。——穷人配精致吗?(揭露本质:抓住要害,揭露对方观点最核心的本质)
这道题要拿掉几个字。年纪轻轻精致,我有错吗?我没有错,精致是好词。年纪轻轻我穷,我有错吗?我当然没有错,谁不穷,我理直气壮。(拆换字词:改换说法,找出立论的矛盾破绽)
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因为你感觉到了这个词汇的矛盾感,对不对?因为你以前一直觉得精致和穷不能兼容,所以没有一个词叫粗鄙穷,没有一个词叫邋遢穷,没有一个词叫凑和穷,似乎穷就意味着粗鄙、邋遢、凑合。(反驳论点:对对方的论点进行直接反驳)所以你是感到两种矛盾的特质在自己身上共存,你觉得它们不该共存,很多人也告诉你它们不该共存,我可能有错。但我今天想告诉你的是精致和穷就该共存。(明确观点:对文本进行解读后,表明自己的观点)
对观点的解读是进行驳论的第一步,我们学过的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也充分解读了文本。
课堂习作:观看詹青云的发言后,尝试反驳其观点。
这个辩题表面上是在探讨救画还是救猫,可实际上是将自己摆在了仲裁者的位置上去比较艺术和生命究竟孰轻孰重。看上去艺术和生命似乎站在了对立面,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可事实并不是这样,艺术的价值是生命赋予的,它们其实从未分开。艺术本身的价值并不在于“存在”,而在于人们在它身上寄托的精神与思想,这才是艺术永垂不朽的根源所在。人们在乎的不是画布上的颜料,也不是细腻的笔法,技术是可以模仿的,但精神与情怀却无法复制。
倘若你亲手救出那幅画的同时却间接害死了那只猫,那么艺术的价值又何在呢?其中饱含的人性光辉难道得靠牺牲一条鲜活的生命来换取吗?倘若真是这样,那么这种艺术的真正价值便不复存在了。相反地,救出那只猫后,你挽救的是生命,却并未失去艺术,失去的只是画布、颜料而已。它所蕴含的价值会进一步升华,因为它已经不仅仅是虚无缥缈的了,它达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那便是反哺现实,拯救生命。《自由引导人们》、《蒙拉丽莎的微笑》等之所以称之为世界名画,不正是因为它们的价值将生命与灵魂从黑暗的时代中拯救出来吗?眼前这幅埋葬于火场的名画也是如此。它拯救了猫的生命,同时它的价值在猫的身上延续并且站到了新的高度。它并没有被大火烧去,因为生命和艺术根本就从未分开。人的历史,真的厚重过一只猫的生命吗?地球存在已经有上亿年的历史,而人类最古老的文明距今不过数千年,而人类诞生以来还有几百万个没有文明记载的年年岁岁,我们和这只猫一样,平等地享受水、阳光和空气,接受自然安排给我们的角色和命运。
然而,是什么时候开始,人类开始以为自己是主宰者,是天地万物“唯一的灵性”,又可以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面对其他生命?那些斗兽场,杀戮不再是为了生存而仅仅是为取乐,那些消失的森林、绿洲、冰山,抢占其他物种的生存需要是为人的挥霍埋单……
现在,面对一副死物,和一条与我们共享这个星球的鲜活的生命,带着这样居高临下的态度,你要我救画,抛弃生命。一幅画里或许是人们赋予文化和历史,但人的历史,同宇宙、自然、生命的奇妙比起来,又多么渺小!我们做过太多太多为己之私而伤害其他生命的事情了,而忘记了生命宝贵和脆弱,忽视对自然心存敬畏。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判定一只猫的生命价值低于人们的一幅画?所以这一次,我选择生命。
救猫,看上去很只是救这个动作,只是挽救一条生命,但它背后蕴藏的是对生命的尊重!毕加索有幅名画《格尔尼卡》,它拥有很多美誉,因为它传递出作者对生命的敬意,而这种敬意引发了无数人的共鸣。如果,这幅画出现在火场,与猫一样需要拯救。如果我们为了艺术价值选择救画,那这幅画的真正内涵——对生命的敬意也被抛弃了,而对生命不抱有崇高敬意的我们真的还能与这幅画产生共鸣吗?无人能懂其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在人类世界不会丧失价值吗?不会变成了只是一张纸,一点颜料,一位已故人的信手涂鸦吗?救猫不只是救条生命,而是传承艺术的的内涵!这才能实现画背后的价值! 青云说,抗战时期故宫人不惜用人命保护文物,这时的保护不应与舍猫命的保护划等号。因为舍弃猫命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而用人命保护文物,是对奉献精神最好的诠释,是实现生命的价值的途径,是对生命的另一种尊重方式!我们不仅要看重文物本身,更要看中其背后的内涵,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真正想传承给后人的。
救画还是救猫,这实际上是一个结构主义(constructionism)或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ism)的问题。詹青云的发言提到了历史、国家、民族,这是把结构主义的理论前提作为了先验性的准则,我们的个体就被先天地放置在社会与历史中,“救画”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我们的责任、我们作为社会一部分的责任。而前提却并不是像这样预设好的,用解构主义的方法理解,我们作为个体就只是个体,拥有属于自己的主观。我们很明白我们选择了画就意味着我们选择了艺术,而猫则是生命。当我真实地处在这个着火的画馆,处在这样一个紧张而清净的环境里,没有过去与未来,只有不可分割的这一瞬间(indivisible time),我是上帝般的主观行动者(observer),在作为生命的我的面前,只有一幅被解除了所有价值的、冷冰冰的画,和一只与我共有生命的猫。我在这一刻,自然的生命力本能让我感受到这个猫,这一刻,救出这只小猫的选择就是人类最初的生命力喷涌,是纯粹的、内心的爱。于是我们进一步想到,画与猫的承载价值究竟如何衡量,人类社会的准则与人类内心的生命冲动究竟如何衡量。在这里我们不讨论艺术与生命价值孰高孰低的问题,我们应当重新思考艺术的价值究竟来自何处。正如詹青云的阐述,艺术的价值就是建构出来的,是社会的反应积累了它的价值:它对世界是无价之宝,对饥寒交迫的乞儿一文不值。于是我们发现所谓“艺术”的价值不配与生命同时站在元价值观(meta-values)的起跑线上。艺术本身是对生命的升华,毕加索说"the urge to destroy is also a creative urge";画家Banksy将被拍卖的画作切碎,反而升值一倍。抱起小猫的那一刻就是艺术的成就。人一出生被抛在构建起来的各种架构中,小心翼翼地迎合着各种规则。对本性的压迫在资本与网络的组合下更甚,让我们同生命一起冲出火场,把约束埋葬。
这个问题本质确实是割舍,我们权衡利弊,哪个损失最小的选项才是应该做的选择,你对本质的剖析我同意。接着你说,舍弃那幅画是舍弃了历史的痕迹、人类精神的财富,是舍弃了我们要誓死捍卫先辈血汗的那份责任,可是对于舍弃那只猫似乎有意避而不谈。舍弃猫,你真的只是会有一丝愧疚,消亡的只是那个小生命?你割舍的还有你自己最宝贵的财富——良心。首先,你不会有过多时间选择,你不会事先知道里面有画、有猫,你的决定就只在一瞬。你也不会有时间去思考,那幅画承载了历史,承载了无数人的心血与智慧,以及那幅画将给人们以多大启迪。你第一时间看到的就是一幅冷冰冰的画与一只可怜兮兮的猫,而你真的会对那双无力的却又对活下去充满渴望的眼睛视若无睹吗?当你抱起画冲出去,听到身后绝望的哭喊,你不会心头一紧吗?你心中那一丝的愧疚就是在告诉你,在这一瞬间你的选择违背了良心。再来,我们回到艺术,艺术是人类精神的产物。艺术存在的意义,就是宣扬人的良善和精神美,你拯救了一幅画,高喊“这是我的责任”,可是你真的尽责了吗?在这种环境下,你不选择救助一个鲜活的生命,你是在拯救这幅画吗?艺术的传承,是对其精神的传承,是对其内涵的领悟。在火中,你为了救那块画布而牺牲了它所表达的内涵,也许你挽回了几笔油彩,但你却亲手撕碎了它的灵魂。你违背的不只是你自己,还有这幅画作者的良苦用心以及这幅画真正的价值所在。所以当你灰头土脸抱着手里那只瑟瑟发抖的小猫冲出火海,也许你会被艺术家指责,也许你会被收藏家辱骂,也许你会被商人富豪唾弃,但请你记住,你没有失掉自己,你没有拒绝自己的善意,至于那幅画,我可以告诉你,它在火海之中,因为你的救赎,“躯壳虽隳,灵则万古”。
在空无一人的博物馆火场中选择救画还是救猫,这不是一个真实的情境,而是一种价值选择:生命或是艺术?理性抉择以二者的价值为标准,粗浅看来,名画承载艺术价值与历史底蕴,当然比猫更值得救。可是,仔细审视,生命的价值是什么?艺术的价值是什么?所有生灵,如猫,如人,价值的实现基础必定是活着,只有活着才能配得上生命的价值。而艺术呢?艺术的价值是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往往是越有历史、越有故事,越有价值。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几经丧乱,真假纷纭,为它增添的是神秘的诱惑,名画所遭受的事件本身可以为画作构建价值。一场大火,名画从此受难、受损、甚至毁坏,但其功利价值却不会减少,反而会升值——大火也为名画构建价值。人们提起名画会说“那副被火烧掉,救了一只猫的名画!”平头百姓甚至不会记住画的女人、名字,但这幅画的意义会长存在人们心中,实现艺术的价值。道德上讲,名画为一只小猫而烧毁,这恰体现出一幅名画的精神内核美善,烈火中,艺术品牺牲了,可它文明的精神却升华了其价值,艺术的精神永存。
艺术是宏大的,是普世的,是浩瀚的,一只猫是微小的。我们作为强者,拥有选择权,无数人会选择牺牲猫来成全艺术,因为艺术是凝结历史与亿万人心血的宏愿。大多人选择牺牲别人,牺牲弱小,来成就所谓的伟大。这是不是一种道德绑架与自作多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这才是成就伟大的个人应有的素质。选择牺牲小猫的人,某天也可以为了大义牺牲其他的在他眼中“弱小”的生命,他从不会向自己发问,他从不会苦自己的心志,饿自己的体肤,他想的是牺牲别人成就人类。以想象中的善实现恶的人,无所自省而牺牲他人的人,总让这个世界陷入大火。《奇葩说》詹青云的这段论述实在精彩,许吉如是如何反驳的呢?
分析许吉如的这段反驳,我们可以发现。她首先从对方论点出发,因为对方想救的是一幅画,是艺术品。所以我们就来谈谈艺术——《蒙拉丽莎的微笑》,联系其创作原因和时代背景阐述这幅画的可贵之处在于“人”。在谈艺术的过程中,许吉如巧妙地将矛盾的双方——名画和猫(即艺术品和生命)从对立的关系转变为统一的关系。然后顺势归谬:如果你对生命熟视无睹,又哪里能懂艺术真谛?为自己的观点立论:抱起猫,才是捍卫艺术价值。当然,艺术的毁坏很可惜,许吉如必须承认这一点,可是她以退为进,强调文明不在于物质的载体,而在于精神。于是强化己方观点:拥有文明灵魂的方式就是救猫。论述的最后,宕开一笔,从“我是裁决者,我想救猫”的角度,转到“每个人都有可能是猫,都渴望被救”,引人深省,引起共鸣,回扣并升华了“艺术的精神在对每个生命的关注”这一观点。
声明 本文为授权转载,如需再转载,请联系作者。
“湘语文”姊妹号,资源共享平台“语文好”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海量精品资料直接下
不能留言点赞 就请点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