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常談】專升本(一)
【經驗常談】專升本(一)
吳霞,字君蔚,瀘州納溪人。12級學生。四川幼專衿雅漢文化社主創,第一任社長。
寫作時間:2016年6月
对于专升本,本人也谈不上有什么经验,只是把本人所了解的有关于专升本的给大家讲一讲。我是2015年考的专升本,在川师已学习了一年。专升本分本校初选和川师笔试,
关于本校初选,首先英语三级必过与不挂科这是硬性条件! 然后取前四期综合成绩(好像现在你们是读五期才实习,当时我们读四期出去实习则取前四期成绩),初选人数为本专业总人数的10%如果对于自己高考成绩不满意,有着强烈愿望读本科的同学,本人建议从进校开始就不要放松,抓紧各科学习,远离挂科!尽量让自己的成绩靠前(毕竟本校的初试还是要看成绩的) 参加学校各种比赛,要有个人奖项可以拿的,校级奖项加1分,省级2分,国家级3分。当初我在学校初选时前四期成绩排名不够,全靠参加活动得奖加分挤进初选名单!所以各位学弟学妹进校后一定不能松懈!
关于川师笔试,本人是专科语文教育专业,升到川师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笔试三科为汉语言专业综合知识、计算机、大学英语。网上都有试卷卖,自己可去网上买试卷,关于配套的书个人觉得没必要,只买试卷即可!关于综合科的试卷网上没卖,网上的是大学语文,这个试卷也可以用,主要做基础题,个人觉得综合科很多靠平时积累,所以平时多用点心,考试复习很轻松!综合科包含的是汉语言专业的所有基础科目(包括古代、现代汉语,古代、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复习的时候一点点看书根本搞不赢,本人对于要看大量书的考试都是这样复习的,可提供给大家:先做2~3套试卷,把自己错的多的,试卷上不懂的做好笔记,去翻书查阅资料,熟悉过后再做试卷。计算机复习方法同上!关于英语全靠平时积累,比三级稍难,有听力,复习时可听听力找感觉,看看作文!
注意!!!初选上来的10%的人,只要笔试上线就可以进川师,并不是一定只收取5%!!!
对于复习个人不建议大量看书,看多了反而记不住,我应该是语言教育专业初选上去复习时间花的最少的,与其他入选人比起我复习完全就是学渣模式一样,完全根据我上面所说的来复习,但我在川师的笔试成绩不是最差的,所以个人不建议大量死看书,复习要灵活!
以上仅供大家参考,毕竟我算不上学霸,反而偶尔还会学渣~到川师这边一年了,学的东西肯定比在川幼多,我们专业课会全部重新学,所以平常课比较多,经常是半天半天上一门,学弟学妹们做好准备!但是会有那么几个老师经常会在课堂给你带来乐趣,比如苗笑武老师(自称王爷,我们也这样叫他),和胡老师一样的有才,有王爷在,课上多久根本不是事儿!
虽然我们专升本的是在广汉校区,但师资全是川师本部的老师,新的地方新的起点,收获肯定胜于专科!对于今年的小学妹学弟们,学姐在川师广汉等你们!
周楊,自貢沿灘人。13級學生。
寫作時間:2016年7月
对于专升本我也说不上什么经验,只能就我了解的给大家参考。
首先,英语要过三级,平时期末考试不能挂科。这两项都是基本条件。
其次,平时成绩一定要靠前,大一的时候因为高考的失利没能上本科而状态低靡,想着六十分求过,所以大一的成绩一直不怎么样。到大二时找到目标和方向后才有了突出的成绩,但是前期的低分中和后都并不是很高。所以只要你是有专升本这个目标的从一开始就要认真对待每门学科,每次期末考。
再次就是平时的获奖加分,第一就是参加系,校的各种比赛和活动。第二就是各种评优,评先进等,这个就要积极加入到班干部队伍和学生会,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评优评奖还是建立在平时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基础上,所以前两年的表现很重要,特别是体育!!!(我就是一次次的卡死在体育成绩上的),越是到大二获得校级,市级,省级奖的机会越多。除此英语过了4级也是可以加分的,还有发表文章什么的也是专升本的优势。
最后,前面的都是第一次初选。第二关是笔试,我是初等教育专业,升本后是学前教育,考试的科目是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三门,英教和语教还有专业科目。这个的复习我是直接买的专升本的书和试卷来复习的。
其他方面就还要根据当年的参考人数、政策等等因素了。要多和老师交流,及时知道相关的信息。最后希望这些所参考价值,祝有升本意愿的同学升本成功!
【附】
【納溪吳霞字序】
納溪吳霞以漢學爲問甚勤,余不能有以告也。然言之有月,知其心不違。一日,生請字之。余曰:“行笄禮,方可字”。生即聽命如親,從事於斯,而今禮事既備,令人感佩。余歎其志高力久,誠有恒者。尋思宿諾,不顧謭陋,敬字“君蔚”,生且屈受。昔顧長康有美會稽之言:“千巖競秀,萬壑争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言文行遠,佳話永傳。《易•革》:“君子豹變,其文蔚也。”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稱焉。”生其勉之。共和國六十五年甲午上巳前二日,漕溪堂主撰於川幼辦公樓之心遠隅。
【贈君蔚】
衿雅成名君首功,瓊林妍影計西東。
同袍相約十年短,故紙新編好啟蒙。
乙未四月三日
探究蒙學 亲近經典
弘揚傳統 創新發展
請長按二維碼(或扫一扫)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