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語文餖飣】张栻朱熹暗引故训考同 ——以《论语解》《论语集注》为例

漕溪堂主和鳴居主 文字研究 2021-10-27

张栻朱熹暗引故训考同

——以《论语解》《论语集注》为例

胡俊俊, 胡琼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江油621709)

摘要张栻撰有《论语解》。朱熹撰有《论语集注》。张解定稿早于朱注。张朱同道,皆承二程之统绪,往复论学,相互促进。前者开湖湘学之先,后者筑闽学之基。张朱异同向来为学者所重,于哲学、史学、文学创获颇丰,而于语言学则论者乏陈。张朱解注《论语》皆善用前人时贤之训义,包括明引与暗引。明引则人所熟知。张解朱注暗引故训之处颇有合同,逾40例:一则明圣贤同见之智,二则或有小补于张朱异同研究之阙。

关键词张栻;朱熹;《论语解》;《论语集注》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Indirect Application of Ancestors' Commentsby Zhang Shi and Zhu Xi

--Tak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Variorum“ as Example

HU Junjun HU Qiong

Sichuan Preschool Educators CollegeJiangyou 621709Sichuan

Abstract: Zhang Shi Worte"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Zhu Xi wrote "The analects ofConfucius variorum“.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s finalized ealiertha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variorum“. Zhang Shi and Zhu Xi share thesame ambitions and purposes, inheriting the thoughts of Cheng Yi, Cheng Hao.They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promote each other. The former opened the schoolof Huxiang, and the latter created the school of Min. The similarities anddifferences between Zhu Xi and Zhang Shi have always draw much attention of thescholars. They access to a wealth of achievements in philosophy, history andliterature research, while nothing in linguistics. Zhang Shi and Zhu Xi aregood at using the acceivments of previous scholars, including directapplication and indirect appliacation. We know well about direct application.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more than 40 cases. For one thing, we can see thatthe two have similiar views. For another thing, there will be some slightsupplement to the research of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Keywords: Zhang Shi; Zhu Xi;"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variorum“ 

 


张栻(1133-1180),字敬夫。撰有《论语解》(以下简称“张解”)。杨世文、王蓉贵二先生校点之《张栻全集》(长春出版社,1999年)与邓洪波先生校点之《张栻集》(岳麓书社,2010年)皆收《论语解》。后者《前言》有云:“此次定稿,又参考了杨世文、王蓉贵两先生的研究成果。” [1]朱熹(1130-1200),字元晦。撰有《论语集注》(以下简称“朱注”),收入《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点校本最为通行,1983年首版,后多次重印)。朱子年长于张子,本文题目以张先于朱,因张解定稿早于朱注。张解《序》末记时为“乾道九年五月壬辰朔”。乾道九年,即西元1173年。《四库全书总目·癸巳论语解》:“《癸巳论语解》十卷,(宋)张栻撰。其书成于乾道九年,是年岁在癸巳,故名曰《癸巳论语解》。”(清)吴英《四书章句附考序》:“朱子之注四书也,毕生心力于斯,临没前数日,犹有改笔。” [2]《四书章句集注》之《大学》《中庸》皆有序文,记时分别为“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淳熙己酉,即西元1189年,此时当为朱注初稿。据吴《序》,则朱注定稿不晚于1200年。

张朱同志于道,皆明“天理”“人欲”之辨,书信往复,辩论问学,且有三次重要会晤。尤其是第三次,盛况空前,于中国思想史、学术史具有重大意义。张朱分别奠定湖湘学、闽学基础。《宋史·道学传》将其合传,可谓卓识!《传》末云:“栻闻道甚早,朱熹常言:‘己之学乃铢积寸累而成,如敬夫,则于大本卓然先有见者也。’……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3]又《四库全书总目·癸巳论语解》云:“考朱子大全集中,备载与栻商订此书之语,抉摘瑕疵,多至一百一十八条,又订其误字二条。以今所行本校之,从朱子改正者仅二十三条,馀则悉仍旧稿,似乎龂龂不合。然‘父在观其志’一章,朱子谓旧有两说,当从前说为顺,反复辨论至于二百馀言,而后作《论语集注》,乃竟用何晏《集解》所引孔安国义,仍与栻说相同。盖讲学之家,于一字一句之异同,务必极言辨难,断不肯附和依违,中间笔舌相攻,或不免于激而求胜。迨学问渐粹,意气渐平,乃是是非非坦然共白,不复回护其前说,此造诣之浅深,月异而岁不同者也。然则,此一百一十八条者,特一时各抒所见,共相商榷之言,未可以是为栻病。且二十三条之外,栻不复改,朱子亦不复争,当必有涣然冰释,始异而终同者。更不必执《文集》旧稿,以朱子之说相难矣。”

张朱异同,学者向来重视,于哲学、史学、文学创获颇丰。论著充栋,此不赘冗。二人学宗二程诸子,此略点睛。张解《序》云:“学者,学乎孔子者也。《论语》之书,孔子之言行莫详焉,所当终身尽心者,宜莫先乎此也。……本朝河南君子始以穷理居敬之方开示学者,使之于致知力行,有所循求,以入尧舜之道。……顾栻何足以与明斯道,辄因河南馀论,推以已见,辑《论语说》,为同志者切磋之资。”朱注《大学章句序》:“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闲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张朱学术渊源,于此尤彰。朱子《南轩文集序》云:“孟子没,而义利之说不明于天下。……独其见于论说,则义利之间,毫发之辨,盖有出于前哲之所欲言而未及究者,措诸事业,则凡宏纲大用,巨细显微,莫不洞然于胸次,而无一毫功利之习。是以论道于家而四方学者争向往之。入侍经帷,出临藩屏,则天子亦味其言嘉其绩,且将倚以大用,而敬夫不幸死矣。”此真高山流水之言,令人唏嘘扼腕!《宋元学案•序录》云:“私淑洛学而大成者,胡文定公其人也。文定从谢杨游,三先生以求学统而其言曰:‘三先生又兼师友,然吾之自得于《(程氏)遗书》者为多。’……盖晦翁、南轩、东莱皆其再传也。……南轩似明道,晦翁似伊川。向使南轩得永其年,所造更不知如何也。” [4]朱张皆承二程学统,切磋琢磨,相互促进。张朱解注《论语》皆善用前人时贤之训义,包括明引与暗引。朱注之明引较为人所知,此从略。此处稍覼缕张解明引情况,以示异同。张解明引前人之训义以程子(即上文所言“河南君子”“河南馀论”)为最,共32则。暗引程子之说则更多。其馀明引则稍少,如:张子,9次;杨氏,9次;尹氏,7次;孔氏(孔注),5次;谢氏,3次;吕氏,3次;侯氏,3次;范氏,2次;包注,2次。张解未明引朱注,而朱注常明引张解(共11次,皆示以“张敬夫曰”)。另,朱子《四书或问》明引张解更多。与朱注相较,张解引用前人之训义,于唐以前故训则极少明示其原(除孔注、包注外,偶有“先儒谓”“古注训……为……”类语),于同时诸家之新义则多明其本(亦偶有未指明者)。笔者闲馀时对读张解朱注,于暗引故训之处时获合同,因缀成篇。一则明圣贤同见之智,二则或有小补于张朱异同研究之阙。序考如次,就正方家。

1.《学而》“不亦说乎”:张解:“说者,油然内慊也。”朱注:“说,悦同……中心喜說。”朱注引程曰:“浃洽于中,则说也。”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以下简称“陆释”):“说音悦,注同。……自内曰悦,自外曰乐。”(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以下简称“皇疏”):“悦者,怀抱欣畅之谓也。”

2.《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张解:“信者,信于己也。”《为政》“人而无信”:张解:“信者,以实之谓。”朱注:“以实之谓信。”又:“信者,言之有实也。”又:“信,实也。”按:《孟子·尽心(下)》:“有诸己之谓信。”

3.《学而》“则以学文”:张解:“文,谓文艺之事。”朱注:“文,谓诗书六艺之文。”按:(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以下简称“何解”)引马曰:“文者,古之遗文也。”陆释引郑曰:“文,道艺也。”皇疏:“(文)即五经六籍也。”

4.《学而》“就有道而正焉”:张解:“正者,言吾之偏也。”朱注:“以正其是非。”按:何解引孔曰:“正,谓问事是非。”(唐)孔颖达《论语疏》(以下简称“孔疏”):“正,谓问其是非。”

5.《为政》“事之以礼”:张解:“礼者,理之所存也。”《八佾》“林放问礼之本”:张解:“礼者,理也。”《泰伯》“恭而无礼则劳”:张解:“礼者,其节之存乎人心者也。”朱注:“礼,即理之节文也。”朱注:“无礼,则无节文。”按:《礼记·仲尼燕居》:“礼也者,理也。”《礼记》“礼记”孔疏:“礼者,理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是仪也,非礼也”孔疏:“本其心谓之礼。”《孔子家语·论礼》:“礼者,理也。”《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又《微子》:“长幼之节,不可废”《韩诗外传》卷五:“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者也。”

6.《为政》“攻乎异端”:张解:“‘攻’如‘攻木’之攻。”朱注引范曰:“攻,専治也。故治木石金玉之工曰攻。”按:何解:“攻,治也。”《礼记·学记》“如攻坚木”孔疏:“攻,治也。”

7.《八佾》“文献不足征也”:张解:“文,谓典章。献,谓故老之贤者。”朱注:“文,典籍也。献,贤也。”按:何解引马曰:“文者,古之遗文。”何解引郑曰:“献,犹贤也。”孔疏:“文,文章也。献,贤也。”

8.《八佾》“禘”:张解:“禘者,天子之大祭。”朱注引趙曰:“禘,王者之大祭也。”按:皇疏:“禘者,大祭名也。”《礼记·大传》“礼,不王不禘”郑注:“凡大祭曰禘。”又“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郑注:“凡大祭曰禘,谓郊祀天也。”又《明堂位》“以禘礼祀周公于大庙”郑注:“禘,大祭也。”又《丧服小记》“礼,不王不禘”郑注:“禘,谓祭天。”又《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郑注:“禘,谓祭昊天于圜丘也。”《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禘尝不卜”何休注:“禘,比祫为大。”

9.《八佾》“自既灌而往者”:张解:“灌者,求神之始。”朱注:“灌者,方祭之始,用郁鬯之酒灌地,以降神也。”按:何解引孔曰:“灌者,酌郁鬯灌于太祖以降神也。”皇疏:“灌者,献也,酌郁鬯酒献尸灌地以求神也。”孔疏:“灌者,酌郁鬯灌于大祖,以降神者。”《礼记·郊特牲》“灌用鬯臭”郑注:“灌,谓以圭瓒酌鬯始献神也。”

10.《八佾》“与其媚于奥”:张解:“奥者,室神之主。”朱注:“室西南隅为奥。”按:何解引孔曰:“奥,内也。” 陆释引郑曰:“奥,西南隅也。”皇疏:“奥,内也,谓室中西南角。”孔疏:“奥,内也,谓室内西南隅也。”《礼记·曲礼(上)》“居不主奥”郑注:“室中西南隅谓之奥。”又《礼运》“人以为奥也”郑注:“奥,犹主也。”

11.《八佾》“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张解:“翕如,始作而合也。纯如,从之纯一而和也。虽合而和,然高下清浊,眀白而不相夺伦也,故又曰皦如也。至于绎如也以成,则相继而有馀也。”朱注:“翕,合也。从,放也。纯,和也。皦,明也。绎,相续不絶也。成,乐之一终也。”朱注引谢曰:“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浊高下,如五味之相济而后和,故曰纯如。合而和矣,欲其无相夺伦,故曰皦如。然岂宫自宫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连,如贯珠可也,故曰绎如也,以成。”按:《尔雅·释诂(上)》:“翕,合也。”《大戴礼记·夏小正》:“翕也者,合也。”何解:“从,读曰纵。……纯,和谐也。”陆释引郑曰:“皦,清别之貌。……绎,……志意条达之貌。”皇疏:“从,放纵也。……绎,寻续也。”孔疏:“从,读曰纵,谓放纵也。纯,和也。……皦,明也。……绎……言其音络绎然相续不絶也。”

12.《里仁》“放于利而行”:张解:“放,依也。”朱注引孔曰:“放,依也。”按:何解引孔曰:“放,依也。

13.《里仁》“君子喻于义”:张解:“喻,谓通达其趣也。”朱注:“喻,犹晓也。”按:何解引孔曰:“喻,犹晓也。”皇疏:“喻,晓也。”孔疏:“喻,晓也。”

14.《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张解:“文章,谓著于言辞者。”朱注:“文章,德之见乎外者,威仪文辞皆是也。”按:何解:“章,明也,文彩形质著见。”

15.《公冶长》“谓之‘文’也”:张解:“经天纬地谓之‘文’,而勤学好问亦谓之‘文’。”朱注:“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朱注引苏曰:“非经天纬地之文也”。按:孔疏引《谥法》曰:“勤学好问曰‘文’。”《逸周书·谥法》:“经纬天地曰‘文’。”又:“勤学好问曰‘文’。”

16.《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张解:“中者,言其理之无过不及也。庸者,言其可常而不易也。”《子罕》“未可与权”:张解:“中者,天理之当然,不可过而不可不及者也。”朱注:“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朱注引程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按:何解:“庸,常也。”皇疏:“中,中和也。庸,常也。”孔疏:“中,谓中和。庸,常也。”《礼记·中庸》朱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礼记·中庸》:“庸德之行”郑注:“庸,犹常也。”《论语·先进》:“子曰:‘过犹不及。’”

17.《述而》“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张解:“申申,和乐中正也。夭夭,温裕安舒也。”朱注引楊曰:“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引程曰:“有中和之氣”。按:何解引马曰:“申申、夭夭,和舒之貌也。”皇疏:“夭夭者,貌舒也。申申者,心和也。” 陆释:“夭夭,和舒貌。”孔疏:“申申、夭夭,和舒之貎。”

18.《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张解:“愤悱者,思虑积久,郁而未畅,诚意恳切形于外也。愤则见于颜色,悱则见于辞气。”朱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语言而未能之貌。”朱注引程曰:“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按:皇疏:“愤,谓学者之心思义未得……悱,谓学者之口欲有所咨而未能宣。”孔疏:“愤,愤然也。……悱,谓学者之口欲有所咨而未能宣,悱悱然也。”

19.《述而》“子路请祷”:张解:“祷者,悔过迁善之意。”朱注:“祷者,悔过迁善,以祈神之佑也。”按:何解引包曰“祷,祷请于鬼神也。”皇疏:“祷,谓祈祷鬼神以求福也。”陆释:“祷,累功德以求福也。”刘宝楠《论语正义》引郑曰:“祷,谢过于鬼神。”

20.《泰伯》“君子笃于亲”:张解:“君子,谓在上者也。”朱注:“君子,谓在上之人也。”按:孔疏:“君子,人君也。”《礼记·曾子问》“君子不夺人之亲”孔疏:“君子,谓人君也。”

21.《泰伯》“士不可不弘毅”:张解:“弘有宽阔之意。”朱注:“弘,宽广也。”按:何解引包曰:“弘,大也。”皇疏:“弘,大也。”孔疏:“弘,大也。”

22.《泰伯》“不至于穀”:张解:“穀者,取其成实之意,故以训善焉。”朱注:“成穀曰实。”按:何解引孔曰:“穀,善也。” 皇疏:“穀,善也。”孔疏:“穀,善也。”

23.《子罕》“毋必,毋固,毋我”:张解:“必者,必欲其然也。固者,执而不化也。我者,有己也。”朱注:“必,期必也。固,执滞也。己,私己也。”按:何解:“(必),专必……(固),固行……(身),有其身。”皇疏:“固,谓执守坚固也。”

24.《子罕》“未可与权”:张解:“权者,权其轻重,而适其平之谓。”朱注引程曰:“权,称锤也,所以称物而知轻重者也。”按:何解:“权量其轻重之极。”孔疏:“权量其轻重之极也。”《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荀子·不苟》“而兼权之”杨倞注:“权,所以平轻重者。”又《正名》“故人无动而不可以不与权俱”杨倞注:“权者……所以知轻重者也,能权变适时。”

25.《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张解:“恂恂,信顺之貌。”朱注:“恂恂,信实之貌。”按:何解引王曰:“恂恂,温恭之貌。”皇疏:“恂恂,温恭貎。”陆释:“恂,温恭之貌。”孔疏:“恂恂,温恭之貌。”《后汉书·王丹传》“恂恂如也”李贤注引郑曰:“恂恂,恭顺貌也。”又《刘平传》“恂恂似不能言”注引郑曰:“恂恂,恭顺之皃。”

26.《乡党》“君子不以绀緅饰”:张解:“绀,齐服;緅,练服。”朱注:“绀,……齐服也。緅,……练服也。”按:何解引孔曰:“绀者,齐服盛色……緅者,三年练。”皇疏:“绀是玄色也。緅是浅绛色也。……玄是斋服……三年之丧练而受浅绛为缘也。”孔疏:“绀者,齐服盛色……緅者,三年练。”齐,通“斋”。

27.《乡党》“袗絺綌”:张解:“袗,单也。”朱注:“袗,单也。”按:何解引孔曰:“暑则单服。”皇疏:“缜,单也。”孔疏:“袗,单也。”《礼记·曲礼(下)》“袗絺綌”郑注:“袗,单也。”缜,通“”。

28.《乡党》“食不厌精”:张解:“食,饭也。”朱注:“食,饭也。”按:陆释:“食,饭也。”孔疏:“食,饭也。”

29.《乡党》“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张解:“饐,伤湿也;餲,味变也;馁,溃而耗也;败,渝而坏也;色恶,非其本色也;臭恶,失其芬香之正也。失饪,失生熟之节也;不时,非食时也。”朱注:“饐,饭伤热湿也;餲,味变也;鱼烂曰馁;肉腐曰败;色恶、臭恶,未败而色臭变也;饪,烹调生熟之节也;不时,五榖不成、果实未熟之类。”按:何解引孔曰:“饐餲,臭味变也。鱼败曰馁也。失饪,失生熟之节也。”引郑曰:“不时,非朝夕日中时也。”皇疏:“饐,谓饮食经久而腐臭也。餲,谓经久而味恶也。馁,谓鱼臭坏也。肉败者,肉臭坏也。食失常色是为色恶。臭恶,谓馔臭不宜食。失饪,谓失生熟节也。不时,非朝夕日中时也。”陆释引《字林》:“饐,饭伤热湿也。”引《说文》:“鱼败曰馁。”孔疏:“饐餲,臭味变也。鱼败曰馁。……(色恶)(臭恶)谓饭食及肉颜色香臭变恶……(失饪)谓馔失生熟之节……(不时)谓非朝夕日中时也。”

30.《乡党》“食不语,寝不言”:张解:“自言曰言。答述曰语。”朱注:“答述曰语。自言曰言。”按:皇疏:“言是宜出己,语是答述也。”孔疏:“自言曰言,答述曰语。”《诗·大雅·公刘》“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毛传:“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郑注:“发端曰言,答述曰语。”

31.《乡党》“虽狎”:张解:“狎,谓与之习熟者。”朱注:“狎,谓素亲狎。”按:何解引孔曰:“狎者,素亲狎。”皇疏:“狎,谓素相亲狎也。”孔疏:“狎,谓素相亲狎。”《礼记·曲礼(上)》“贤者狎而敬之”郑注:“狎,习也,近也。谓附而近之,习其所行也。”

32.《先进》“鲁人为长府”:张解:“长府,为藏货财之府。”朱注:“长府,藏名,藏货财曰府。”:何解引郑曰:“长府,藏名也,藏财货曰府。”皇疏:“长府,藏名也。……藏钱帛曰府,藏兵甲曰库也。”孔疏:“藏财货曰府。长,其藏名也。”

33.《颜渊》“非礼勿视”:张解:“勿者,禁止之辞。”朱注:“勿者,禁止之辞。”按:《论语》“过则勿惮改”皇疏:“勿,犹莫也。”

34.《颜渊》“盍彻乎”:张解:“彻者,周家什一之法。”朱注:“周制……民得其九,公取其一,故谓之彻。”按:何解引郑曰:“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皇疏:“彻,谓十而税一也。”孔疏:“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

35.《子路》“必也狂狷乎”:张解:“狂者,所見高明,而行有未及乎其见。狷者,所守坚确,而见有未得乎其理。”朱注:“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馀。”按:何解引包曰:“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皇疏:“狂,谓应直进而不退也。狷,谓应退而不进者也。”孔疏:“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

36.《宪问》“危言危行”:张解:“危者,髙特之意。”朱注:“危,高峻也。”按:《礼记·缁衣》“则民言不危行,而行不危言矣”郑注:“危,犹高也。”刘宝楠《论语正义》引郑曰:“危,犹高也。”

37.《宪问》“草创之……讨论之……修饰之……润色之”:张解:“草创者,具其大纲也。讨论者,考之古验之今而详订之也。修饰者,善其辞气也。至于润色之际,则命几于成矣。”朱注:“草,略也。创,造也。谓造为草稿也。……讨,寻究也。论,讲议也。修饰,谓增损之。……润色,谓加以文采也。”按:皇疏:“入于草野之中创之获之……讨,治也。论者,评也。……雕修饰之……加添润色。”陆释:“创,制也。”孔疏:“适草野以创制之……讨,治也。……详而审之……修饰润色,皆谓增修使华美也。”

38.《宪问》“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张解:“老者,行义为人所尊之称。”朱注:“老,家臣之長……家老望尊。”按:何解引孔曰:“家臣稱老。”皇疏:“老者,采邑之室老也。”孔疏:“家臣称老。”《周礼·地官·序官》“乡老”郑注:“老,尊称也。”

39.《宪问》“无乃为佞乎”:张解:“佞,口给也。”朱注:“为佞,言其务为口给。”按:《论语·公冶长》:“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口给:口才敏捷,能言善辩。

40.《卫灵公》“好行小慧”:张解:“小慧,則才知之私。”朱注:“小慧,私智也。”按:何解引鄭曰“小慧,谓小小之才知。”皇疏:“小惠,小小才智也。”陆释:“慧,小才知。”孔疏:“小慧,谓小小才知。”

41.《卫灵公》“君子貞而不谅”:张解:“谅者,执小信也。”朱注:“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按:何解引孔曰“谅,信也。君子……不必小信。”皇疏:“谅,信也。”孔疏:“谅,信也。”

42.《阳货》“古者民有三疾”:张解:“疾,生乎气禀之偏。”朱注:“气失其平则为疾,故气禀之偏者亦谓之疾。”按:皇疏:“疾,谓病也。”

43.《子张》“君子学以致其道”:张解:“致者,极其至也。”朱注:“致,极也。”按:皇疏:“致,至也。”孔疏:“致,至也。”

44.《子张》“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张解:“下流……川泽处卑,众水毕萃。”朱注:“下流,地形卑下之处,众流之所归。”按:孔疏:“下流者……地形卑下则众流所归。”

从训诂角度研究朱熹,已蔚为大观,而就笔者目力所及,张栻则几乎空白。当下之训诂学、训诂学史重要著作未对宋儒之训诂引起足够重视(朱熹除外),甚至《故训汇纂》都忽略张栻《论语解》之训诂材料。这确实很让人惊讶!本文以朱张异同为切入点,初拓此荒地。往后将对张栻之训诂作专题研究(材料包括《论语解》《孟子解》《易说》《诗说》《太极图说解义》等),以期进一步探讨宋儒训诂之地位。

 

注释

①  可参徐德明《<四书章句集注>版本考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4期);王利生、史娟《从首刻<四书章句集注>看朱熹对图书版本和书院藏书贡献》(图书情报论坛,2006年3期);朱悦坤《论<四书章句集注>成书及文献学特色》(中南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徐明《朱熹<论语集注>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朱天助《朱子四书类著述二十一种版本述考》(闽江学院学报,2014年1期)。

②  可参杨星《朱子闽学思想渊源与传播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7);张文彪《闽学之源流与学术地位》(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1期);黎昕《闽学研究十年录》(福建人民出版社,2015年);朱汉民《湖湘学派初探》(求索,1987年6期);陈谷嘉《张栻与湖湘学派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蔡方鹿《一代学者宗师——张栻及其哲学》(巴蜀书社,1991年);王立新《闽学与湖湘学》(文史哲,2002年5期)。

③  可参黎昕、赵妍妍《当代海外的朱子学研究及其方法》(哲学研究,2012年5期);黎昕、周元侠《阐发与研究:国内朱子学研究述论》(哲学动态,2014年10期);邹锦良《张栻研究四十年:成就与不足》(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1期)。

④  可参陈焕良《训诂在<四书集注>中的运用》(中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2期);曾贻芬《朱熹的注释和辨伪》(史学史研究,1993年4期);国建强《<四书章句集注>训诂研究》(新疆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李小明《<四书章句集注>训诂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舒拥军《朱熹<集注><集传>训诂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贾璐《朱熹训诂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1年);路晓《朱熹<论语集注>训诂研究》(苏州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参考文献

[1](宋)张栻著;邓洪波校点.张栻集[M].湖南:岳麓书社.2010:11

[2](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379

[3](元)脱脱等撰.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12775

[4](清)黄宗羲著,全祖望补修;陈金生,梁运华点校.宋元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2011:7、10

[5](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2008

[6] 程树德撰.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 宗福邦等主编.故训汇纂[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