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語文餖飣】试论古籍整理之径改底本 ——以中华书局《苏辙集》为例

和鳴居主漕溪堂主 文字研究 2021-10-27

试论古籍整理之径改底本

——以中华书局《苏辙集》为例

胡  琼,胡俊俊

(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江油621709)

摘要:校勘为古籍整理之首要,底本为校勘品质之关键。底本之径改当下已成古籍整理普遍式则。其合理方便处众所周知,然而纰漏往往难免。因而,径改底本方法之迁善至关重要。中华书局版《苏辙集》为当下苏辙诗文集整理本中最通行者,径改底本之两面与方法迁善之必要可于此窥测。

关键词:古籍整理;底本;校勘;《苏辙集》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modification of original edition inancient Books

-- Taking "Su zhe collection" as anexample

HU QiongHUJunjun

SichuanPreschool Educators CollegeJiangyou 621709Sichuan

Abstract: Coll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collecting ancient books. Original edition is a key to the collation quality.Modification of original edtion has now become a universal rule of ancientbooks collection. Its convenience and sanity are well known, but often hard toavoid mistakes. Thus, to improve the method to modify the original edtion isvery important. The edtion " Su zhe collction" by Publishing House ofChina is now the most prevalent of all Su zhe collection. Two sides of directmodification and the necessarity to improve the method can be obtained here.

Keywords: ancient books collcetion; original edtion;modification; "Su zhe collcetion"

 


 

绪论

退翁常云:校勘为古籍整理之首要,底本为校勘品质之关键。[1]130.231底本之径改(即不出校记)当下已成古籍整理普遍式则。例如,许多古籍整理著作《凡例》中之常语“明显错误”“明显错别字”“明显存在讹误”等等。整理者之径改底本,合理方便处众所周知,然而纰漏往往难免。笔者并不反对径改,而是呼吁径改方法之迁善。例如:径改之字加括号标识等等。因径改底本与古籍整理中其他校改相比,问题极其重大。为便于申述,下面以中华书局版《苏辙集》为例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晚号“颍滨遗老”,与其父洵、兄轼合称“三苏”。苏辙为著名政治家,且学术成就卓越,在中国经学史、史学史、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斑见径改底本之两面与方法迁善之必要。

中华书局版《苏辙集》为当下苏辙别集整理本中最通行者,与笔者时常翻阅之《栾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宋诗》苏辙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全宋文》苏辙部分(上海辞书出版社)、《三苏全书》苏辙部分(语文出版社)相较,其品质堪当巨擘。当然,上举四种整理本各有可独步于世之处,诸大家皆有专文平说,此不赘冗。[2]32-33《苏辙集》整理本以明万历年间王执礼、顾天叙校勘,清梦轩刻印之《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三集》十卷《栾城应诏集》十二卷本为底本。笔者闲时校对底本与整理本,谨将所得一二覼缕于下,供《苏辙集》再版及读者参考,亦或于古籍整理之径改底本问题有微末之助。

一、径改之合理

径改底本,为古籍整理者主观判断。判断合理,方便读者。《苏辙集》中诸如“他”“它”、“大”“太”、“杨”“扬”、“脩”“修”、“饰”“饬”、“翦”“剪”、“踈”“疎”、“蕃”“藩”、““殴”、“抄”“钞”、“营”“荧”、“特”“持”、“岳”“嶽”、“蘖”“糵”、“辨”“辦”、“遂”“逐”、“墯”“墮”、“便”“使”“梂”“”等等之径改自不待言,以下仅举27例,管窥其善。

1.《明日安厚卿、强几圣复召饮,醉次前韵》(此为《苏辙集》诗文之篇名,下同)中“雨结细实骈明珠”句之“珠”,底本作“殊”。[3]46按:此诗句意为雨滴与梨果皆精细圆实,堪比明珠。另,“骈明珠”与此诗上句“乱鹅毳”正相对应。“骈明殊”则文理不通。

2.《湖阴曲》中“帐中昼梦日绕壁”句之“壁”,底本作“璧”。[3]178按:此诗句意为白日卧睡帐中,太阳环绕城壁。“日绕璧”则文理不通。又,此句典出《晋书·明帝纪》:“有军士疑帝非常人,又敦正昼寝,梦日环其城,惊起曰:‘此必黄须鲜卑奴来也。’”亦可为合理径改之旁证。

3.《次韵王适大水》中“老稚祼泣空长吁”句之“稚”,底本作“椎”。[3]234按:“老稚”,义为老人和小孩,为古籍常语,在《苏辙集》中亦反复出现。如:《送顾子敦奉使河朔》“壯夫奔亡老稚死”句,《次韵曾子开舍人四月一二日扈从二首》其一“夹道欢呼通老稚”句,《新火》“老稚俱食寒”句。 “老椎祼泣”则文词不顺。又,“老稚”与此诗上句“鸡豚”正相对应。

4.《皇太妃阁五首》中“纨扇新裁冰雪余”句之“裁”,底本作“栽”。[3]326按:“裁扇”“扇裁”为古籍常语,以(汉)班婕妤《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唐)李商隐《无题》:“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最为有名。“纨扇新栽”则文理不通。

5.《刘凝之屯田哀辞(并叙)》中“翰林学士司马公方受诏紬书东观”句之“紬”,底本作“細”。[3]340按:“紬”,义为缀缉。苏辙所撰告词(古代授官文凭的文词)《曾肇中书舍人》中“汗简编年,手紬金匮”句可相对照。另,“紬书”为古籍常语。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新唐书·郑虔传》:“初,虔追紬故书可志者得四十余篇。”“細书东观”则文词不顺。

6.《上皇帝书》中“月廪岁给之奉不可胜计”句之“奉”,底本作“举”。[3]377按:“奉”,义为供应、供养。此义与“之”成“……之奉”语,为古籍之常,在苏辙《上皇帝书》本文中即反复出现。如:“百姓之费,公家之奉”, “夫关市之征比于茶彩则多,而三十万人之奉”。《苏辙集》中其他例证不胜枚举。而“……之举”语在《集》中无一与“供应、供养”相关者。

7.《王氏清虚堂记》中“前有山石瓌奇琬琰之观”句之“瓌”,底本作“壞”。[3]407按:“瓌奇”,即“奇瓌”“奇瑰”,义为珍品、珍奇,为古籍常语。如:(唐)白居易《杂兴》其三:“吴王心日侈,服玩尽奇瓌。”(宋)梅尧臣《依韵答刘原甫》:“张籍卢仝斗新怪,最称东野为奇瑰。”“壞奇”则文词不顺。

8.《祭欧阳少师文》中“斥弃羹胾”句之“斥”,底本作“弁”。[3]431按:“斥弃”,义为抛弃,为古籍常语。苏辙《御试制策》亦有“故夫斥弃金玉,不贵锦绣”句。又如:(唐)韩愈《陆浑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韵》:“斥弃舆马背厥孙,缩身潜喘拳肩跟。”杨亿《试草泽策》:“裁减赐予之规,斥弃奇巧之玩。”“弁”则文词不顺。

9.《张绶湖南提刑》中“尔昔以常平奉使官废而罢”句之“昔”,底本作“等”。[3]499按:苏辙此告词之对象唯有张绶一人,故“尔等”不顺文意。又,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五六,元丰八年,张绶尝提举京西北路常平。

10.《除刘昌祚武康军节度殿前副都指挥使制》中“资以韬钤”句之“钤”,底本作“”。[3]561按:古代兵书名著《六韬》《玉钤篇》并称“韬钤”,后因以指兵书、用兵谋略,为古籍常语。如:(唐)张说《将赴朔方军应制》:“礼乐逢明主,韬钤用老臣。”(唐)杜甫《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记室得何逊,韬钤延子荆。”“韬铃”则文词不顺。另,“韬钤”与此文上句“弓剑”正相对应。

11.《自齐州回论时事书》中“陵迟以至于此”句之“陵”,底本作“推”。[3]617按:“陵迟”,义为败坏、衰败,为古籍常语,在《苏辙集》中亦反复出现。如:《石鼻城》:“睥睨陵迟春草满,白羊无数向风鸣。”《送鲜于子骏还朝兼简范景仁》:“倦游潦倒不还家,旧俗陵迟真委地。”《刘绚太学博士》:“孔氏之遗书而陵迟至是。”另,“推迟”一词,笔者目力所及,宋代文献中尚未有例。

12.《论蜀茶五害状》中“候本府雇人般茶日呈”句之“雇”,底本作“顧”。[3]630按:“雇人”为古籍常语,苏辙《论蜀茶五害状》本文中“雇人”“雇”即反复出现。如:“茶官遂令州县和雇人夫”“和雇不行,即差税户”“后来永兴即不曾雇人”。《集》中他处亦多,不烦举。“顧人般茶日呈”则文理不通。

13.《乞选用执政状》中“惟陛下哀怜则幸”句之“则”,底本作“财”。[3]634按:苏辙此《状》,本其职内之事,言听则幸,不听无伤,与财无涉。“则”在此为虚词,顺承“幸”字。“财”为实词,与“幸”合则文意乖违。

14.《乞废官水磨状》中“以四十万贯课利惑误朝听”句之“惑”,底本作“感”。[3]650按:“惑误”为古籍常语。如:《楚辞·九章·惜往日》:“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汉书·马宫传》:“诡经辟说,以惑误上。”“感误朝听”则文理不通。

15.《乞责降韩缜第七状》中“正缜之罪,以告四方”句之“四”,底本作“田”。[3]660按:“四方”为常语,《苏辙集》中亦出现无数次,而此前之《乞黜降韩缜状》“当正其罪,以告四方”句尤可对照。“告田方”则文理不通。

16.《乞诛窜吕惠卿状》中“仍为安石畫劫持上下之策”句之“畫”,底本作“書”。[3]674按:“畫策”,义为谋画策略,筹划计策,为古籍常语,在《苏辙集》中亦反复出现。如:《书论》:“以龃龉其上之策,令之而莫肯听。”《臣事策(下)》第五道:“大者为之运筹策,治百官以济其大事。

17.《论梁惟简除遥郡刺史不当状》中“次又以坤成节奏荐恩泽两重特转两官”句之“恩”,底本作“思”。[3]715按:“恩泽”为古籍常语,在《苏辙集》中即出现十余次。如:《文彦博免致仕合得五人恩泽诏》:“今来致仕,依条合得五人恩泽。”《自齐州回论时事书》:“既而误蒙恩泽,受职条例。” “奏荐思泽”则文理不通。

18.《不撰叶康直知秦州告状》中“为知永兴军吕大防所奏”句之“奏”,底本作“卷”。[3]716按:“奏”,臣子对帝王进言陈事。此句言叶康直因其恶事被吕大防奏论。此《状》收在《苏辙集》卷四十一中,而卷四十二《再论熙河边事札子》之贴黄(宋代奏札意有未尽,摘要另书于后)亦引此《状》之原文,正作“奏”,可相对照。“为知永兴军吕大防所卷”则文理不通。

19.《论西边商量地界札子》中“而熙河将佐范育、种谊欲于见今城堡之外更占质孤、胜如二堡”句之“今”,底本作“合”。[3]815按:“见今”,即“现今”,为古籍常语,在《苏辙集》中亦出现几十次。如:《久旱乞放民间积欠状》见今资产耗竭、实不能出者”句,《论蜀茶五害状》“见今止得旧价之半”句,《乞责降成都提刑郭槩状》“见今西川数州”。 “欲于见合城堡之外”则文理不通。

20《代子瞻答周郎中启》中“某自少读书”句之“某”,底本作“其”。[3]869按:在《苏辙集》此卷代人启事(陈述事情的奏章)八首中,除此篇外,皆“某”“某官”类语。“其自少读书”则文词不顺,且不合书例。

21.《次韵子瞻感旧》中“岁办十口粮”句之“口”,底本作“日”。[3]873按:此诗上句云“家有二顷田”,百亩为顷,“二顷”可谓不乏田地,因而一年下来,全家衣食无忧。正如《孟子·梁惠王(上)》所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若为“十日粮”,则与诗意乖违。

22.《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其十八“惜哉委荆榛”句之“榛”,底本作“秦”。[3]880按:“荆榛”,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为古籍常语,在《苏辙集》中亦反复出现。如:《秋祀高禖二绝》其二:“乾德年中初一新,颓垣破瓦委荆榛。”《次韵子瞻人日猎城西》:“荆榛一焚荡,雉兔皆惊矫。” “委荆榛”则文理不通。

23.《示诸子》中“乡邻不惯枉称贤”句之“邻”,底本作“怜”。[3]1161按:此诗上句为“兄弟躬耕真尽力”,律诗颈联强调对仗,“乡邻”与“兄弟”正相对应。“乡怜不惯”则文词不顺。

24.《书<传灯录>后》中“土地前更下一分饭”句之“土”,底本作“上”。[3]1233按:“土地前更下一分饭”为《传灯录》原文,且苏辙此文末尾亦有“土地前更下一分饭”语可相对照。

25.周论》中“重之以體薦句之“體”,底本作“醴”。[3]1246按:“體薦”义为古代祭祀、宴享时,将牲体置于大俎以进献,为古籍常语。苏辙《礼论》亦有“宗庙之祭,薦之以血毛,重之以體薦”语。又如:《左传》宣公十六年:“王享有體薦,宴有折俎。”《周礼·夏官·小子》“掌祭祀羞羊肆”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羊肆,體薦、全烝也。”

26.《燕赵论》中“雖耕田荷任之贱”句之“雖”,底本作“離”。[3]1276按:“雖”为连词,与下文“而其中必有所守,其心甚朴,而亦不至于无知以犯非义”相照应。“離”则文理不通,上下无着。

27.《御试制策》中“高城深池”句之“池”,底本作“地”。[3]1352按:“高城深池”,义为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常形容防守坚固,为古籍常语。苏辙《形势不如德论》亦有“或曰:王公设险以守其国,此人之险,而高城深池之谓也。曰:非也。高城深池,此无以异于地之险,而人之险,法制之谓也”语。又如:《荀子·议兵》:“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汉书·食货志(上)》:“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二、径改之纰漏

古籍整理者常因主观判断失误而造成底本之“擅改”“误识”“增讹”等等问题。以下列举《苏辙集》中径改底本所致纰漏17则,蠡测其弊。

1.《次韵子瞻减降诸县囚徒事毕登览》中“前驱鬣尽蚪”句之“”,底本作“虯”。[3]13按:此诗押平声韵十一尤(侯幽),“虯”属幽韵。“蚪”于此处既音韵不协,又文理不通。此诗上句为“从骑衣皆羽,二句合谓前后皆仙人簇拥。“虯”,龙类,屈原《离骚》:“驷玉虯以椉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2.《上皇帝书》中“袭簪缓而守祭祀”句之“缓”,底本作“绂”。[3]371按:“簪绂”,即冠簪和缨带,为古代官员服饰,后用以喻显贵,仕宦,为古籍常语。苏辙《除文彦博太师河东节度使致仕制》亦有“岂以簪绂之累,久致形气之劳”句。又如:(唐)李颀《裴尹东溪别业》:“始知物外情,簪绂同刍狗。”(宋)范仲淹《奏上时务书》:“凡居近位,岁进子孙,簪绂盈门,冠盖塞路。”“袭簪缓”则文理不通。

3.《祭邓内翰母郡太君文》中“南宫兀职”句之“兀”,底本作“庀”。[3]434按:“庀”之“具备,备办”义为苏辙常用。如:《筠州圣祖殿记》:“八月始庀工,九月而告成。”《齐州闵子祠堂记》:“于是庀工为祠堂,且使春秋修其常事。” “兀职”则文词不顺。

4.《代三省祭司马丞相文》中“复其本原”句之“原”,底本作“源”。[3]439按:“本源”与“本原”,古籍中往往并行不悖。仅就《苏辙集》本身,即可览其概:“本源”:《太皇太后三代·母曹氏吴国》:“推迹本源,安可忘报?”《皇太后三代·曾祖敏中申王》“究观本源,盖非一日之积也。”《文臣升朝封父母妻·母》:“朕宠绥忠孝之心,推本源流之自。” “本原”:《丁骘太常博士》:“以尔学有本原,声闻东南。”《郑佶都水监丞,陈安民簿》:“其益讲求本原,以称厥职。”《御试制策》:“臣请为陛下推其本原而极言其故。

5.《丰稷工部员外郎》中“朕方以恭俭自居”句之“恭”,底本作“共”。[3]504按:“共俭”与“恭俭”,古籍中往往并行不悖。仅就《苏辙集》本身,即可览其概:“共俭”:《范纯仁三代·曾祖母》:“共俭之素,御家有常。”《安焘知枢密院赠三代·父》:“操行坚强,亦共俭以居富。” “恭俭”:《新论(下)》:“世之君子孜孜以修其身,恭俭忠信欲以施之天下。”《上皇帝书》:“重之以勤劳,加之以恭俭。”《伯父墓表》:“公忠信孝友,恭俭正直。

6.《王坚父》中“卒配烝享”句之“享”,底本作“尝”。[3]549按:“烝尝”,本指秋冬二祭,后亦泛称祭祀,为古籍常语,在《苏辙集》中即出现十次。如:《将移绩溪令》:“仲卿意向桐乡好,身后烝尝亦此间。”《皇太后三代·曾祖母宋氏楚国》:“肇新封于荆楚,告休命于烝尝。”《皇太后三代·母张氏冀国》:“锡以命书,贲烝尝于家庙。”另,“烝享”虽亦有“祭祀”义,而在苏辙诗文中未有一例。

7.《邓温伯免翰林承旨不许不允诏二首》其二“复用旧人”句之“人”,底本作“乂”。[3]581按:“乂”,义为才德出众者,在《苏辙集》中属常用字。《拟殿试策题》:“夏商官倍,亦克用乂”句,正可与此处对照。又如:《谢赐对衣金带鞍马状二首》其二:“此盖伏遇太皇太后陛下,博求俊乂。”《谢两发运启》:“敢以衰朽之余,辄尘英乂之列?”亦可为旁参。另,“(俊)乂”“(英)乂”等与此文上句“历求多士”之“多士”,古籍中多指君主希求之贤士、贤能,多如牛毛,兹不烦列。《书·皋陶谟》“俊乂在官”句为人所熟知。

8.《苏颂免尚书左丞不许不允批答二首》其二“思得良土”句之“土”,底本作“士”。[3]591按:“良士”,即贤士,为古籍常语,在《苏辙集》中亦反复出现。如:《和子瞻凤翔八观八首·秦穆公墓》:“泉上秦伯坟,下埋三良士。”《私试进士策问二十八首》其一:“虽有美才良士,犹溺于耕田养生之乐,不肯弃其乡闾而效力于官事。”另,《集》中《曾肇中书舍人》之“故朕思得良士”句,与《杨杰知润州》之“朕思得良吏”句,正可对照。

9.《陈州为张安道论时事书》中“不闻于闾里”句之“闾里”,底本作“里闾”。[3]613按:“里闾”与“闾里”,古籍中往往并行不悖。仅就《苏辙集》本身,即可览其概:“里闾”:《赵少师自南都访欧阳少师于颍州,留西湖久之,作诗献欧阳公》:“徜徉里闾间,脱略世俗萦。”《毛国镇生日二絶》其一:“生日元同小赵公,里闾相接往还通。”《次韵王适大水》:“里闾破散兵火后,饮食弊陋鱼虾余。” “闾里”:《江涨》:“老弱但坐视,闾里将安逃?”《送王廷老朝散知虢州》:“提刀索崖谷,援桴动闾里。”《上曾参政书》:“明公之声上震于朝廷,而下慑于闾里。

10.《乞招河北保甲充军以消盗贼状》中“伏愿陛下权福祸之重轻”句之“福祸”,底本作“祸福”。[3]640按:“祸福”为古籍常语,《苏辙集》中出现十余次,如:《诅楚文》:“诸侯迭相诅,祸福果谁有?”《次韵孔平仲著作见寄四首》其二:“死生本昼夜,祸福固倚伏。”而“福祸”未有一例。

11.《论三省事多留滞状》中“故被罚者畏避谴”之“”,底本作“何”。[3]663按:“谴”与“谴”,古籍中往往并行不悖。《苏辙集》本身即然,《辞起居郎状》其一“虽圣恩宽贷,未赐谴诃”句正可对照。又如:《汉书·贾谊传》:“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白冠牦缨,盘水加剑,造请室而请辠耳,上不执缚系引而行也。”《汉书·薛宣传》:“至开私门,听谗佞,以求吏民过失,谴及细微,责义不量力。”(宋)欧阳修《谢擅止散青苗钱放罪表》:“虽具奏陈,乃先擅止,据兹专辄,合被谴。”

12.《转对状》中“上意所向”句之“上”,底本作“至”。[3]728按:“至意”,义为极深远的用意,为古籍常语,在《苏辙集》中即反复出现。如:《章惇知扬州》:“体朕至意,勉于裕民。”《蔡潜除司农簿》:“其尚体予至意,克祗厥官。” “上意”指君上的心意、意旨,虽为古籍常语,在《苏辙集》中也反复出现。但径改,则欠审慎。

13.《三论熙河边事札子》中“贪功希赏”句之“希”,底本作“晞”。[3]767按:“,通“希”,为苏辙诗文常用字,在《集》中出现十余次。本《札子》之“贪功希赏”正可与《论吕惠卿第三状》“犹复妄晞功赏”对照。又如《论三省事多留滞状》:“被赏者晞望劳绩,吹毛求疵务为稽缓。”《再论分别邪正札子》:“一旦失势,晞觊者多。” “贪功希赏”虽可通,但不足为据。

14.新霜》中“宿逋暗夺衾句之“”,底本作“裯”。[3]930按:“衾裯”,指被褥床帐等卧具,为古籍常语。《诗·召南·小星》:“肃肃宵征,抱衾与裯,寔命不犹。”《宋史·赵君锡传》:“凡衾裯薄厚、衣服寒温。”“衾裯少”亦与上句之“廪庾空”,正相对仗。诗句谓典当衣服偿还债务,极状生活之艰。“衾少”则文词不顺。

15.《历代论·五伯》中“凌虐邾之君”句之“”,底本作“”。[3]962按:“邾”,指小国,亦喻小,为古籍常语。如:(宋)陈造《呈程帅五首》:“全楚地了知,邾不成邦。”(宋)章如愚《群书考索》:“鲁有邾,郑有费滑,宋有萧滕。凡陈郑等盟会,大国皆统属诸小国者也。”(明)王世贞《前工科给事中赠太常寺少卿贞山陆公墓碑》:“岂曰邾无讥已耶?盖尝脔知鼎矣。另,“凌虐邾之君”句前之“至宋襄公,國小德薄,而求諸侯”语,正可对照。

16.《元祐会计录叙》中“大臣出争”句之“出”,底本作“分”。[3]1050按:“分争”,义为争斗、争夺,为古籍常语。如:《礼记·曲礼上》:“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荀子·富国》:“如是则老弱有失养之忧,而壮者有分争之祸矣。”(汉)孔融《六言诗三首》其二:“郭李分争为非,迁都长安思归。”“大臣出争”于文中虽可通,不如原文形象,不宜径改。

17.《御试制策》中“兵不可”句之“”,底本作“徹”。[3]1350按:“徹”之“撤除,撤去”义为苏辙常用。《御试制策》本文即反复出现。如:“边境虽安,而非诚安,是以兵不得徹其备”、“然而前守之所成,后守不敢徹”、“非不知徹也,恐后之有败事,而以是为过也”。

结语

上文列举中华书局版《苏辙集》底本径改之合理27例,纰漏17例,旨在提示径改之不可不慎,但愿未生吹毛求疵之疑。若然,诚请整理者与读者原谅。另需说明者:拙文“径改之纰漏”部分或有个例存在笔者主观判断,而整理者之径改底本则为客观事实。其合理与否,敬请整理者与读者指正。最后,再次呼吁古籍整理中径改方法之迁善。

 

参考文献:

[1] 蒋宗许著.语文鸿泥[M].成都:巴蜀书社.2009

[2]蒋宗许.苏辙诗文辑佚考辨[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

[3](宋)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