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教材】《漢書》如淳注輯佚
《漢書》如淳注輯佚
胡俊俊1,胡 琼2
(1.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江油 621709;2.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广元 628017)
[摘 要]如淳爲三國時期著名學者。其《漢書音義》在詞語訓釋與典章律令方面有較高的成就,是唐代以前《漢書》古注中十分重要的一種,原書已佚。如淳的《漢書》注解常被後代注釋家引用,在人文科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價值。本文在楊守敬所輯《漢書二十三家注鈔·如淳》的基礎上,全面搜輯《漢書》如淳注,新得七十餘條。
[关键词]如淳;《漢書》注;輯佚
[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 Study ofRuchun’s Notes of Han-Shu
HU Jun-jun1,HU Qiong2
(1.Sichuan PreschoolEducators College,Jiangyou 621709,Sichuan;2.North Sichuan College of PreschoolTeacher Education,Guangyuan 628017,Sichuan)
[Abstract]Ruchun is a distinguished scholar in Three Kingdoms period. HisNotes of Han-Shu is of great value in explanations to characters and phrases,and in annotations to decrees and regulations. It’s a very important kind oftraditional notes to Han-Shu before Tang dynasty. It fails to be handed down.But its content are found in fragments in other books. Ruchun’s Notes ofHan-Shu has been frequently consulted by later exegetes, it, therefore, issignificant and valuable in academic research. The thesis makes a verificationand correction of Ruchun’s notes of Han-Shu collected by Yang, and adds somenotes that are missed by him. It also looks through some 20 types of documentsbefore Tang dynasty, and collects more than 70 notes.
[Key words]Ruchun;Notes of Han-Shu; Collection
一、緒論
如淳[①],生活年代在西元221-265年[②],三國曹魏時馮翊人(今陝西高陵),曾經擔任曹魏陳郡丞,撰著有《漢書音義》(以下簡稱如注),原書已佚[③]。關於如淳生平的資料非常少,確實如顏師古《漢書敘例》所言:“諸家注釋,雖見名氏,至於爵里,頗或難知。”現存文獻典籍中,如注主要見於顏師古《漢書》注,此外還散見於酈道元《水經注》、裴駰《史記集解》、司馬貞《史記索隱》、張守節《史記正義》及李善《文選注》等一百五十餘種文獻典籍中。顏注中現存的如注有945條[④],清末民初楊守敬撰著有《漢書二十三家注鈔》,一共輯得如注1009條[⑤]。唐代以前的《漢書》注釋家非常多,顏師古《漢書敘例》羅列有荀悅、服虔、應劭、伏儼、劉德、鄭氏、李斐、李奇、鄧展、文穎、張揖、蘇林、張晏、如淳、孟康、項昭、韋昭、晉灼、劉寶、臣瓚、郭璞、蔡謨及崔浩等二十三家。根據楊明照先生《漢書顏注發覆》的考證,《漢書》注釋者一共有三十二家(另外有四種注釋,注者不詳,未計)[⑥]。在這三十二位注釋家中,如注是字數最多的,將近二萬一千字[⑦],而且內容詳贍,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漢書》內容廣博豐富,語言典雅艱澀,給當時及後代的閱讀造成非常大的困難。如注不僅在研究和理解《漢書》內容方面有相當大的貢獻,而且在語言方面也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因此,如注常常爲後代注釋家所引用,受到推崇與肯定。
就目前所知,清末民初楊守敬先生是最早進行如注輯佚整理工作的。楊氏在《漢書古輯存序》中言:“翻檢《史記注》、《水經注》、《文選注》,凡顏氏《敘例》所載二十三,各還其人。”[⑧]王重民先生認爲“其書不傳”[⑨],然現有謝承仁先生主編整理出版的《楊守敬集》,全十三冊。其中輯有湖北圖書館所保藏的《漢書二十三家注鈔》,即楊氏於西元1908年輯成的《漢書二十四家遺注》原稿本。“稿本殘存十二冊,缺第五、六冊。存有荀悅、服虔、應劭、伏儼、劉德、鄭氏、李斐、李奇、蘇林、張晏、如淳、孟康、韋昭、晉灼、劉寶、臣瓚十六家之《漢書》注文。其中應劭、如淳、孟康注文輯存較多,蘇林、劉寶之注文甚少。缺鄧展、文穎、張揖、項昭、郭璞、蔡謨、崔浩七家注文,亦無顏遊秦注文。然在蘇林注文後,輯有宋祁之《漢書·地理志》十個條目的注文。”[⑩]稍後的彭仲鐸先生也曾經有撰輯《漢書》佚注。日本學者堀毅在其《秦漢法制史論考》中引彭仲鐸語:“予輯是書六七年,始知宜都楊守敬已著有漢書二十四家古注輯存十二卷。故至今未刊,不知其稿尚在人間否?附識於此,冀世之君子,幸留意焉。”[11]從中可以知道楊氏所輯之書爲十二卷,彭氏所輯之書以楊氏所輯之書在先而未刊行,其中可能會有如注。楊氏之後,著名歷史學家岑仲勉先生言:“民廿二年在粵,課門徒分輯《漢書》諸家注……此後旁務紛集,迄未有成。”[12]其中可能會有如注,岑氏自言其輯佚工作“迄未有成”,目前也尚未見到岑氏有輯佚《漢書》古注或者《漢書》如注刊行於世。二十世紀八〇年代,武漢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李步嘉先生在攻讀古典文獻學研究生期間提出要重新輯佚各家《漢書》古注[13],並且率先撰輯出其中的一種,即韋昭《漢書音義》,由武漢大學出版社於西元1990年出版。閆平凡先生在《唐前<漢書>舊注輯佚與研究述評》中指出:“目前唐人顏師古所列具的二十三家舊注,已有八家重新輯出,而剩餘的十五家中僅有如淳、晉灼注條目較多,其餘各家舊注從幾十條到幾條不等,內容較少。在《史記》三家注、《文選注》及唐宋類書中也還保存有大量不標姓名的《漢書音義》的條目,還都需要進一步的收集整理,以盡可能各還其人。因此,唐前《漢書》舊注的輯佚整理和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深入。……可以說李步嘉先生的唐前《漢書》二十三家舊注輯佚工作已具規模。”[14]筆者不揣譾魯,從事于斯,楊氏所漏,覼縷如下。
二、正文
《漢書》如淳注輯佚
1.《漢書》卷57《司马相如傳》“上暢九垓”下,顏師古引如淳曰:“《淮南》云若士謂盧敖:‘吾與汗漫期乎九垓之上。’”
2.《漢書》卷82《史丹傳》“隤銅丸以擿鼓”下,顏師古引如淳曰:“音嫡。”
3.《漢書》卷85《谷永傳》“檻塞大異”下,顏師古引如淳曰:“檻閉。”
4.《漢書》卷87《揚雄傳》“正皇天之清則兮,度后土之方貞”下,顏師古引如淳曰:“清,正法則也。十一月爲歲首,天之正。地稱‘方貞’,‘貞’,正也。十一月坤體成,故‘方貞’音‘真’爲是。”
5.《漢書》卷87《揚雄傳》“臨汨羅而自隕兮”下,顏師古引如淳曰:“音河水浼浼之浼。”
6.《漢書》卷87《揚雄傳》“配藜四施”下,顏師古引如淳曰:“黎爲火正,能使火氣施四裔也。”
7.《漢書》卷88《儒林傳》“則不能撠膠葛”下,顏師古引如淳曰:“撠,著也;膠葛,大也。”
8.《漢書》卷94《匈奴傳》“而三國邊於匈奴”下,顏師古引如淳曰:“燕、趙、秦。”
9.《漢書》卷100《敘傳》“膠東不亮,常山驕盈”下,顏師古引如淳曰:“亮,信也。聞淮南謀反,作戰具守備,後辭及之,發病死,是爲不信於漢朝。”
10.《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輕者爲鬼薪”下,裴駰引如淳曰:“《律說》鬼薪作三歲。”
11.《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黥爲城旦”下,裴駰引如淳曰:“《律說》‘論決爲髡鉗,輸邊築長城,晝日伺寇虜,夜暮築長城’。城旦,四歲刑。”
12.《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啜土形”下,裴駰引如淳曰:“土形,飯器之屬,瓦器也。”
13.《史記》卷6《秦始皇本紀》“非錟於句戟長鎩也”下,裴駰引如淳曰:“長刃矛也。”又曰:“鉤戟似矛,刃下有鐵,橫方上鉤曲也。”
14.《史記》卷7《項羽本紀》“脱身獨去,已至軍矣”下,裴駰引如淳曰:“脱身逃還其軍。”
15.《史記》卷7《項羽本紀》“從太公、吕后閒行”下,裴駰引如淳曰:“閒出,閒步,微行,皆同義也。”
16.《史記》卷59《五宗世家》“辭出之”下,裴駰引如淳曰:“窮治其辭,出此事。”
17.《史記》卷81《廉頗藺相如列傳》“滅襜襤”下,裴駰引如淳曰:“胡名也,在代北。”
18.《史記》卷89《張耳陳餘列傳》“去抵父客”下,司馬貞引如淳曰:“抵,歸也,音丁禮反。”
19.《史記》卷89《張耳陳餘列傳》“有廝養卒謝其舍中曰”下,裴駰引如淳曰:“廝,賤者也。《公羊傳》曰‘廝役扈養’。”《北堂書鈔》卷77《設官部二十九·卒一百七十五》“折薪爲厮炊烹爲養”下,虞世南引如淳曰:“厮,賤者也。”《文選》卷40《奏彈王源》“罔計廝”下,李善引如淳注略同前。
20.《史記》卷91《黥布列傳》“楚發兵與戰徐、僮閒”下,裴駰引如淳曰:“地名也。”
21.《史記》卷95《樊酈滕灌列傳》“别擊西丞白水北”下,裴駰引如淳曰:“皆地名也。”
22.《史記》卷97《酈生陸賈列傳》“數見不鮮”下,司馬貞引如淳曰:“新殺曰鮮。”
23.《史記》卷103《萬石張叔列傳》“綰以戲車爲郎”下,裴駰引如淳曰:“櫟機轊之類。”
24.《史記》卷103《萬石張叔列傳》“誅栗卿之屬”下,裴駰引如淳曰:“栗氏親屬也。卿,其名也。”
25.《史記》卷107《魏其武安侯列傳》“嘗請考工地益宅”下,裴駰引如淳曰:“官名也。”
26.《史記》卷112《平津侯主父列傳》“略濊州”下,裴駰引如淳曰:“東夷也。”
27.《史記》卷115《朝鮮列傳》“朝鮮相路人、相韓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唊”下,司馬貞引如淳曰:“相,其國宰相。路人,名也。唊音頰,一音協。”
28.《史記》卷121《儒林列傳》“文學掌故補郡屬”下,司馬貞引如淳曰:“《漢儀》弟子射策,甲科百人補郎中,乙科二百人補太子舍人,皆秩比二百石;次郡國文學,秩百石也。”
29.《史記》卷122《酷吏列傳》“言大府,調爲茂陵尉”下,裴駰引如淳曰:“大府,幕府也。茂陵尉,主作陵之尉也。”
30.《史記》卷122《酷吏列傳》“弟繫導官”下,裴駰引如淳曰:“太官之别也,主酒。”
31.《史記》卷130《太史公自序》“受命於穆清”下,裴駰引如淳曰:“受天命清和之氣。”
32.《文選》卷1《西都賦》“農服先疇之畎畝”下,李善引如淳曰:“今隴西俗,麻田歲歲糞種,爲宿疇也。”
33.《文選》卷6《魏都賦》“玄化所甄”下,李善引如淳曰:“陶人作瓦器,謂之甄。”《文選》卷56《女史箴》“既陶既甄”下,李善引如淳注同前。
34.《文選》卷8《上林賦》“過乎泱漭之壄”下,李善引如淳曰:“大貌也。”
35.《文選》卷8《羽獵賦》“蒙公先驅”下,李善引如淳曰:“蒙公,髦頭也。”
36.《文選》卷10《西征賦》“思纏緜於墳塋”下,李善引如淳曰:“塋,冢田也,音營。”《文選》卷16《懷舊賦》“建塋啓疇”下及卷59《齊故安陸昭王碑文》“東首塋園”下,李善引如淳注略同前。《文選》卷23《拜陵廟作》“崇樹加園塋”下,李善引如淳曰:“塋,墓田也。”
37.《文選》卷21《張子房詩》“力政吞九鼎”下,李善引如淳曰:“王室微弱,諸侯以力爲政,相攻伐也。”
38.《文選》卷14《赭白馬賦》“知函夏之充牣”下,李善引如淳曰:“牣,滿也。”
39.《文選》卷14《赭白馬賦》“馬無泛駕之佚”下,李善引如淳曰:“方肿切。”
40.《文選》卷18《長笛賦》“丸挻雕琢”下,李善引如淳曰:“挻,擊也,舒連切。”《經典釋文》卷25《老子道經音義》“挻”下,陸德明引如淳作繫。《一切經音義》卷13《大寶積經音義之三》卷24、卷31《密嚴經》卷2、卷85《辯正論音》卷1:“挻埴”下,慧琳引如淳曰:“擊也。”
41.《文選》卷19《諷諫》“睮睮謟夫”下,李善引如淳曰:“睮睮,目媚貌。”
42.《文選》卷24《又贈丁儀王粲》“中和誠可經”下,李善引如淳曰:“言王政中和,在官者樂其職。”《文選》卷51《四子講徳論》“襃既爲益州刺史,王襄作中和樂職宣布之詩”下,李善引如淳注略同前。
43.《文選》卷25《於安城答靈運》“跬行安步武”下,李善引如淳曰:“跬以一足行爲。”
44.《文選》卷27《休沐重還道中》題注下, 李善引如淳曰:“五日得下一沐。”
45.《文選》卷27《名都篇》“連翩擊鞠壤”下,李善引如淳曰:“域,鞠室也。”
46.《文選》卷28《中山王孺子妾歌》題注下,李善引如淳曰:“孺子,幼少稱也。”
47.《文選》卷34《七啓》“仰老莊之遺風”下,李善引如淳曰:“遺,餘也。”《文選》卷34《七啓》“動趾遺光”下,李善引如淳注同前。
48.《文選》卷35《賢良詔》“猗歟偉歟”下,李善引如淳曰:“猶《詩》曰猗歟那歟也。”
49.《文選》卷35《冊魏公九錫文》“是用錫君納陛以登”下,李善引如淳曰:“刻殿基以爲陛,以有兩旁,上下安也。”
50.《文選》卷37《求通親親表》“爽而不離”下,李善引如淳曰:“粲或爲散。”
51.《文選》卷39《獄中上書自明》“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下,李善引如淳曰:“莊周云:申徒狄諫而不聽,負石自投河。”
52.《文選》卷41《報任少卿書》“又迫賤事”下,李善引如淳曰:“遷爲中書令,任職常知中書,時偶有賊盜之事。”
53.《文選》卷45《答客難》“而身都卿相之位”下,李善引如淳曰:“都,謂居也。”
54.《文選》卷47《聖主得賢臣頌》“去卑辱奧渫而升本朝”下,李善引如淳曰:“奧音郁。”
55.《文選》卷50《宦者傳論》“不復雜調他士”下,李善引如淳曰:“調,選也。”
56.《文選》卷60《弔屈原文》“鳳凰翔於千仞兮,覽德輝而下之。見細德之險徵兮,遙曾擊而去之”下,李善引如淳曰:“鳳凰曾擊九千里,絕雲氣。遙,遠也。曾,高高上飛意也。”
57.《經典釋文》卷17《春秋左氏音義三·成上第十二·傳十年》“卷縣”下,陸德明引:“音權。《字林》:‘立權反’。如淳漢書音同。”
58.《經典釋文》卷17《春秋左氏音義三·襄二第十五·傳十四年》“朝那”下,陸德明引如淳曰:“朝音株。”
59.《經典釋文》卷18《春秋左氏音義之四·襄四第十七·傳二十四年》“黔”下,陸德明引如淳曰:“音耿弇反。”
60.《經典釋文》卷18《春秋左氏音義之四·襄四第十七·傳二十四年》“計其”下,陸德明引如淳曰:“音基。”
61.《經典釋文》卷18《春秋左氏音義之四·襄五第十八·傳二十六年》“及雩”下,陸德明引:“音于。徐(按,徐邈),況于反。如淳同。”《經典釋文》卷19《春秋左氏音義卷五·昭二第二十一·傳五年》“雩”下,陸德明引如淳注略同前。
62.《經典釋文》卷18《春秋左氏音義之四·襄五第十八·傳二十六年》“婁”下,陸德明引如淳曰:“音樓。”《經典釋文》卷19《春秋左氏音義卷五·昭二第二十一·傳五年》“婁”下,陸德明引如淳注同前。
63.《經典釋文》卷19《春秋左氏音義卷五·昭四第二十三·傳十六年》“取慮”下,陸德明引如淳曰:“取音陬訾之陬,慮音邾婁之婁。”
64.《經典釋文》卷19《春秋左氏音義卷五·昭五第二十四·傳十九年》“贛榆”下,陸德明引如淳曰:“音耿弇反。”
65.《經典釋文》卷20《春秋左氏音義卷之六·哀下第三十·傳二十二年》“句章”下,陸德明引如淳曰:“音拘。”
66.《經典釋文》卷29《爾雅音義上·釋天第八》“霓”下,陸德明引如淳曰:“五結反。”
67.《初學記》卷12《職官部下·太常卿第十三》“秦置奉常,漢祖更名太常,惠帝又曰奉常,景帝又曰太常”下,徐堅引如淳曰:“常,典也。”
68.《初學記》卷26《服食部·冠第一》“鵲尾”下,徐堅引如淳曰:“蟪,蟬也,冠細如蟬翅。今御史冠是也。”《北堂書鈔》卷127《衣冠部一·冠一》“獄吏冠惠文”下所引及《隋書》卷12《志第七·禮儀七》“獬豸冠”下所引如淳注略同前。
69.《唐開元占經》卷8《日占四》“日暈”下,瞿曇悉達引如淳曰:“暈,日運也。”
70.《一切經音義》卷20《寶星陀羅尼經·序》“隄封”下,慧琳引如淳曰:“旁曰隄,題曰封。”
71.《一切經音義》卷21《新譯大方廣佛花嚴經音義卷上》經卷12《四聖諦品》“鄙賤”下,慧琳引如淳曰:“鄙,猥陋也。”
72.《晉書音義》卷之上《晉書卷一·帝紀第一》“朐䏰”下,何超引如淳曰:“上音蠢,下音如允反。”
73.《晉書音義》卷之上《晉書卷九·帝紀第九》“阿房”下,何超引如淳曰:“音旁。”
存疑
1.《史記》卷11《孝景本紀》“大行爲行人”下,裴駰引如淳曰:“不反之辭也。”按:《漢書》卷68《霍光傳》“受皇帝信玺、行玺大行前”下,顏師古引韋昭曰:“大行,不反之辭也。”
2.《史記》卷101《袁盎鼂錯列傳》“徵繫清室”下,裴駰引如淳曰:“請室,獄也。”《文選》卷41《報任少卿書》“囚於請室”下,李善引如淳曰:“請室,請罪之室,若今之鍾下也。”按:四庫本《漢書》作師古注。
3.《水經注》卷19《渭水》“便門橋”下,酈道元引如淳曰:“去長安四十里。” 按:《漢書》卷6《武帝紀》“初作便門橋”下,顏師古引蘇林曰:“去長安四十里。”
4.《文選》卷36《宣德皇后令》“而成輙削藁”下,李善引如淳曰:“所作起草爲藁。”《書斷》卷上“草書”下,張懷瓘引如淳注同前。按:《漢書》卷56《董仲舒傳》:“屮稿未上”下,顏師古曰:“所作起草爲稿也。”
5.《文選》卷41《報任少卿書》“而僕又佴之蠶室”下,李善引如淳曰:“佴,次也,若人相次也。”按:《漢書》卷62《司馬遷傳》“而僕又茸以蠶室”下,顏師古引蘇林曰:“茸,次也,若人相卑次。”
6.《文選》卷49《公孫弘傳贊》“編著甲令”下,李善引如淳曰:“甲令者,前帝第一令。”按:《漢書》卷8《宣帝紀》“令甲,死者不可生”下,文穎曰:“蕭何承秦法所作爲律令,經是也。天子詔所增損,不在律上者爲令。令甲者,前帝第一令也。”如淳曰:“令有先後,故有令甲、令乙、令丙。”師古曰:“如說是也。甲己者,若今之第一、第二篇耳。”
7.《後漢書》卷117《百官志四》“長水校尉一人,比二千石”下,劉昭引如淳曰:“長水,胡名也。”按:《漢書》卷17《百官公卿表上》“長水校尉掌長水宣曲胡騎”下,顏師古曰:“長水,胡名也。宣曲,觀名。胡騎之屯於宣曲者。”《北堂書鈔》卷61《設官部十三·五校尉八十二》“掌胡騎”下,虞世南引顏師古注同前。
8.《初學記》卷6《地部中·河第三》“故俗謂之王莽河”下,徐堅引如淳曰:“二渠,一出貝丘,一則漯川。王莽時河遂塞,但用漯耳。”按:《漢書》卷29《溝洫志》“乃釃二渠以引其河”下,顏師古引孟康曰:“釃,分也。分其流,泄其怒也。二渠,其一出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則漯川也。河自王莽時遂空,唯用漯耳。”《史記》卷29《河渠書》“乃廝二渠以引其河。”裴駰引《漢書音義》曰:“廝,分也。二渠,其一出貝丘西南二折者也,其一則漯川。”
9.《一切經音義》卷16《佛說胞胎經》“胞胎”下,慧琳引如淳曰:“胞,親兄弟也。”《一切經音義》卷46《大智度論》卷42“胞胎”下,慧琳引如淳注略同前。按:《漢書》卷65《東方朔傳》“同胞之徒無所容居”下,顏師古引蘇林曰:“胞,音胞胎之胞也,言親兄弟。”
三、結語
如淳是三國曹魏時期的著名學者,尤其長於典章制度的解釋,其《漢書》注在訓詁考據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爲人文科學研究者所推揚。清末民初楊守敬撰輯有《漢書二十三家注鈔·如淳》,殫精竭力,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然而,楊氏在整理《漢書》如淳注時,難免存在一些失誤。本文在楊氏《漢書二十三家注鈔·如淳》的基礎上,新輯得《漢書》如淳注七十餘條。《漢書》古注的輯佚工作是一項浩大的工程,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這也是以後進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M].前四史[Z].北京:中華書局,1997.
[2]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M].百衲本二十四史[Z].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3]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M].二十五史[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
[4] (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M].四庫全書[Z].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5]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等注.史記[M].前四史[Z].北京:中華書局,1997.
[6]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等注.史記[M].百衲本二十四史[Z].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7]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等注.史記[M].二十五史[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
[8] (漢)司馬遷著,(南朝宋)裴駰等注.史記[M].四庫全書[Z].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9] 王國維校,袁英光等標點.水經注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0]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1] (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注.後漢書[M].前四史[Z].北京:中華書局,1997.
[12] (晉)陳壽著,(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國志[M].前四史[Z].北京:中華書局,1997.
[13] (唐)陸德明撰.經典釋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4] (唐)顏師古著.匡謬正俗[M].叢書集成初編[Z].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5] (宋)陳彭年等編.宋本廣韻[M].北京:中國書店,1982.
[16] (漢)孔安國注,(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M].十三經注疏[Z].北京:中華書局,2003.
[17] (唐)魏徵等撰.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1991.
[18] (唐)慧琳,(遼)希麟撰.正續一切經音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19] (南朝梁)顧野王撰.宋本玉篇[M].北京:中國書店,1983.
[20] (唐)虞世南撰.北堂書鈔[M].四庫全書[Z].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21] (唐)何超著.晉書音義[M].四庫全書[Z].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22] (唐)李林甫等撰.唐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2.
[23] (唐)杜佑撰.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4] (清)王先謙撰.荀子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8.
[25] (唐)歐陽詢撰.藝文類聚[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6] (唐)徐堅撰.初學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7] (唐)白居易原本,(宋)孔傅續撰.白孔六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8] (唐)瞿曇悉達撰,常秉義點校.開元占經[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29] (唐)張懷瓘著.書斷[M].四庫全書[Z].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30] 謝承仁主編.楊守敬集[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31] 楊明照著.學不已齋雜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32] 王重民著.敦煌古籍敘錄[M].北京:中華書局,1979.
[33] 李步嘉著.韋昭《漢書音義》輯佚[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
[34] 吳承仕撰.經籍舊音敘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6.
[35] 巫聲惠主編. 中華姓氏大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36] (英)崔瑞德,魯惟一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秦漢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
[37] 彭仲鐸.漢書佚注敘例[J].國立山東大學文史叢刊,1934,1.
[38] (日)堀毅著.秦漢法制史論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
[39] 閆平凡.唐前《漢書》舊注輯佚與研究述評[J].中國史研究動態,2007,7.
[①](明)楊慎《希姓錄·七虞》:“如淳,漢人。秦中撅地,刻作‘茹淳’。(呂仲木云)”參巫聲惠主編:《中華姓氏大典》,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92-193頁。按,《明史·儒林傳·呂楠》:“呂楠,字仲木,高陵人。”呂楠爲如淳鄉人。秦中指今陝西中部平原地區。
[②]參(英)崔瑞德,魯惟一編;楊品泉等譯:《劍橋中國秦漢史》,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384頁。
[③]《廣韻·魚》“如”字條下有注:“又姓,晉《中經部》(即《中經新簿》),魏有陳郡丞馮翊如淳注《漢書》。”《中經新簿》爲晉荀勖所編目錄書,可見《漢書》如淳注在晉時尚未散佚。後世目錄學著作如《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直齋書錄解題》、《郡齋讀書志》、《崇文總目》、《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皆未著錄。顏師古《漢書敘例》:“如淳,馮翊人,魏陳郡丞。”顏氏似以《中經新簿》爲據。陳郡在今河南淮陽、太康一帶。
[④]據中華書局1997年標點本《漢書》統計。
[⑤]《楊守敬集》的整理者誤刪楊氏原稿7條,得如淳注1002條。參謝承仁主編:《楊守敬集》(第六冊),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745-832頁。
[⑥]楊明照著:《學不已齋雜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51頁。
[⑦]注釋條目最多的是應劭,共1280條。參閆平凡:《楊守敬<漢書二十三家注鈔·應劭>校補》,2004年6月武漢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⑧]謝承仁主編:《漢書古輯存序》,《楊守敬集》(第五冊),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177頁。
[⑨]王重民著:《敦煌古籍敘錄》卷2《史部·漢書刑法志》(蔡謨注,伯三六六九)“題記”,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76頁。
[⑩]謝承仁主編:《漢書二十三家注鈔》,《楊守敬集》(第六冊),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845頁。
[11](日)堀毅著:《秦漢法制史論考》,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96頁。
[12]岑仲勉:《臣瓚爲傅瓚說仍須保留》,載於《中央日報》1948年2月23日,《文史周刊》欄。
[13]李步嘉著:《韋昭<漢書音義>輯佚》“前言”、“後記”,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第1-3、228頁。
[14]閆平凡:《唐前<漢書>舊注輯佚與研究述評》,載於《中國史研究動態》2007年第7期,第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