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教师节改期不仅仅是个文化问题 | 杜吹剑
【观点】教师节改期不仅仅是个文化问题 | 杜吹剑
教师节改期不仅仅是个文化问题
杜吹剑
来源:《儒家邮报》
西历2006年9月1日
当教育部发言人在今年首次就教师节改期问题“不应随意更改”的表态后,在短短的九天之后,由海内外众多学者联署的《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建议书》对外公布,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再度引发热烈讨论。
中国大陆官方所定的教师节日期9月10日,本来就一直引发争议。包括传统派人士在内的多数人认为这个日子没有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应该改期在中国文化的象征人物和教师鼻祖孔子的诞辰。
如《建议书》所言,“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血脉,而孔子则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中国文化的象征符号,也是人类文明史载以来的第一位教师”,所以建议以孔子诞辰即9月28日为教师节。其所强调的理由是,现行教师节缺乏必要的历史意蕴和文化内涵,而以孔子诞辰作为教师节,不但可以弥补这一缺憾,而且对于促进中国文化的重光、中国社会的和谐,特别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
可以说,这一陈言非常高调,立即引起至今仍以反儒为己任的左右两派极端人士的警惕和反对。
实际上,在这个《建议书》的联署名单中,就有许多自由派学者,不仅有海外大佬林毓生,也有国内的陈少明、杨东平、盛洪、赵汀阳、高全喜、任剑涛、杨阳、秋风等公共知识分子。有人发文指出,“以孔子的名义把各派统一起来,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中国当前的主流思想,无论是官方主导的马克思主义还是民间的主流自由主义,都继承的是五四反传统精神,都以打倒孔家店起家。虽然新儒家不遗余力地苦苦守卫弘扬孔子学说,但也一直处于下风和边缘状态。时至今日,物极必反,中国思想界开始从极端偏激的心态中走了出来,开始理性正视本民族文化传统,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走向成熟。而这一建议书的公布,具有标志意义。”
的确,时至今日,如果还以五四以来的全盘性反传统观念来看待儒学,不仅是思想上的顽固僵化,也是对现实问题不合时宜地处理,非常不符合自由主义的精神传统。这一点,需要一些极右派人士三思。
有趣的是,虽然有左派的代表性人物汪晖、韩德强等人署名支持,但左派人士对教师节改期问题也有分歧。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极左派尤其是毛派极力反对现有的教师节日期,强烈赞成改期,但理由却和传统派不同,他们认为9月10日这个日子非常不合适,是一个居心叵测的日子。为什么?
因为9月9日是毛泽东逝世日。毛泽东刚逝世,教师就兴高采烈地过节?也正因为如此,极右派们也抓住这一点,幸灾乐祸地大做文章。
当然,也有部分极左派尤其是老左派反对教师节改期,主要是出于顽固不化的反儒立场。他们仍然以新旧之别来看待儒学和西学,把孔子和陶行知对立起来,“为孔丘气愤,为陶行知悲愤”。实际上,他们不知道,孔子是第一个走平民教育道路的教师。他们完全以意识形态来处理这个问题,因为知识上的欠缺和极端立场的遮蔽,使其表达充满了情绪性和教条性。
可见,教师节改期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节日文化问题,而是一个触及各方敏感神经系统的思想问题。我倒以为,对于教师节改期,各方没必要这么高度紧张高度敏感,应该从时宜、长远的角度来考虑,不要让它承载太多的东西,而且它也承载不了这许多。
有一位教师同行说得好:“以本人十余年的中学教师经验看,9月10日确实是处于新学期开始阶段,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组织各种尊师活动。目前教师节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各界对教师表示尊重的节日,它对广大学生及家长的教育意义却远远未能发挥出来。”
把教师节改期在孔子诞辰日,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建议,时间会证明它的意义。
写于2006年9月
作者简介:杜吹剑,首都师范大学儒教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