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帕默尔: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
漢字是中國文化的脊樑
L.R.帕默爾
文字輸入 隆君承
文字校對 胡非才
我們爲什麼要在light(光),right(右),sight(眼光)中寫上gh呢?答案是,現代英語的拼法代表十五世紀的讀音;當時gh是用來表示一個齶擦音[x]的,這個音在低地蘇格蘭語還照樣發出來,在相應的德語詞如licht(光)中也可以聽到。自從那個時候以來,英語的拼法基本上保持不變,而讀音已經經歷了如此深刻的變化,以致言語和文字的聯繫已經幾乎被切斷了。愛爾蘭語的情況還要糟得多。在那裡saoghal=sil,oidhche=i。我們簡直可以說,一個人可以筆底下寫“牛津”,而嘴裡念成“劍橋”。這種拼寫的困難對於某幾類人來說是如此巨大,以致過去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大聲疾呼要實行拼法改革。但是有幾種考慮會阻止輕率的行動。中國存在同樣的問題,人們催促政府廢除他們自己那種麻煩的寫字法,而採用西歐的字母形式。一位傑出的漢學家在這個問題上的想法和我們英國的問題頗有關係。下面我把它引用出來,並稍加解釋和增補。
在中國,一如在埃及,文字不過是一種程式化了的,簡化了的圖畫的系統。就是說,視覺符號直接表示概念,而不是通過口頭的詞再去表示概念。這就意味著,書面語言是獨立於口頭語言的各種變化之外的。它意味著,一個學生學了4000個左右的視覺符號(據說足夠日常應用了)之後,四千年的文獻就立刻展現在他面前了。對於他不存在學習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的負擔。也沒有學習古希臘文獻的學生碰到的那種複雜的方言問題,後者要想欣賞荷馬,莎芙(Sapho),希羅多德和狄摩西尼(Demosthenes)的作品就要學習多種方言。而且,雖然中國的不同地方說著互相聽不懂的方言,可是不管哪個省的人,只要是有文化的,都能馬上看懂用古代文字寫的一個佈告,但是據說,一個廣東人要是把它讀出來,那聲音對一個說北京話的人根本不能傳達任何意思。所以,漢字是中國通用的唯一交際工具,唯其如此,它是中國文化的脊樑。如果中國人屈從西方國家的再三要求,引進一種字母文字,充其量不過爲小學生(和歐洲人)省出一兩年學習時間。但是爲了這點微小的收穫,中國人就會失掉他們對持續了四千年的豐富的文化典籍的繼承權。而且,用北京話寫的文件在別的地方就會讀不懂。中國的統一,正如所有行政區域的統一那樣,完全依靠一種共同交際手段的存在(見下章)。這項事業迄今爲止一直通過全國普遍通用的文字這個媒介來進行。如果把它廢除了,從哪裡找得出一種能代替它的“普通話”?高本漢說得好:“中國不廢除自己的特殊文字而採用我們的拼音文字,並非出於任何愚蠢的或頑固的保守性。……..中國人拋棄漢字之日,就是他們放棄自己的文化基礎之時。”
高本漢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