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先驅導報:西方發現漢字之美
西方發現漢字之美
國際先驅導報
當互聯網時代的中國人似乎漸漸遺忘如何手寫漢字時,百餘年來,一些西方人卻格外珍視我們所忽略的漢字之美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陳雪蓮、苑蘇文發自北京第一次見到加拿大人利安時,他手臂上刺青的那句“人之初,性本惡,其善者偽也”很是吸引眼球。他告訴本報記者,漢字很美,像畫,所以要把它們刻在身上。當互聯網時代的中國人似乎漸漸遺忘如何手寫漢字時,一些如利安這樣的西方人,卻格外珍視我們所忽略的漢字之美。作爲形、音、義三位一體的漢字,利安發現的只是它的形之美,而對於瑞典漢語教師、作家林西莉來說,漢字還是活著的歷史,因爲它清晰地描述與表達真實的生命。正如前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所說的,漢字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哲理性和藝術性統一的重要特徵,是最少爭議的連接所有中國人的文化紐帶和文化標誌。
高本漢先生
馬悅然先生
林西莉先生
三代瑞典漢學家的漢字癡迷
西方人對漢字與漢語的癡迷,在學界,影響最大的便是著名瑞典漢學家高本漢(1889—1978)。1910年2月26日,21歲的高本漢搭乘瑞典東印度公司的“北京”號貨輪,經過兩個月的海上漂泊,抵達了上海,然後一路北上,最終來到山西太原。在戰亂和瘟疫肆虐中,在饑寒交迫裏,這位偉大的學者開始了他劃時代的研究工作——歷史音韻學和方言學。“在西方漢學家中,高本漢對漢字漢語的研究最全面。”……高本漢的研究涉及漢學的許多方面,如方言學、語音學、歷史音韻學、語文學、考證學以及青銅器的年代學等,其中漢語言研究是他一生最致力、影響最大的一個領域。他在中國歷代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歐洲比較語言學的方法,探討古今漢語語音和漢字的演變,創見頗多,代表作包括《中國音韻學研究》、《中土王國的字與筆》、《漢語語音與漢語言字》等等。高本漢是一位非常勤奮的學者,一生著作無數,在他的言傳身教下,其學生馬悅然(諾貝爾文學獎終身評委)的專著也頗豐。馬悅然最早對中文的理解,就是發現中文是單音節的,他用手指在桌子上單音節地敲打來記住中文句子的長度。在作家余華看來,馬悅然有很長一段時間沉醉於四川方言的研究可能與此有關,是中文全然不同於西方語言的發音引導著他進入了漢語,然後又讓他進入了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這一點,馬悅然繼承了高本漢對漢字音韻學的研究,繼而擴大到對中國文學的翻譯,他翻譯了《水滸傳》、《西遊記》等,並向西方介紹了《詩經》、《論語》等中國古典著作。馬悅然的學生瑞典人羅多弼也在熟練掌握漢語後,著力研究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的思想學說、中國社會現狀、現代政治革命的發端和新文化運動等中國思想和文化課題。可以說,對漢字的癡迷,特別是對音韻的迷戀,帶領著瑞典三代漢學家深入到中國文學、文化與思想的深處。
漢字象形結構的魅力
如果說高本漢、馬悅然和羅多弼代表著歐洲漢學家對漢字漢學的癡迷,那麼,瑞典人林西莉(她也曾受教過高本漢)和美國人斯睿德(英文名理查德·西爾斯,昵稱“漢字叔叔”),則代表著一股來自民間的漢字漢學愛好者,他們都偏愛漢字的字形和字源研究,其研究目的也更加簡單——爲了學生更容易地學漢字、學漢語。在1989年出版的《漢字王國》一書中,林西莉用獨特的、輕鬆自如的表達方式帶著讀者探索漢字背後的故事。從考古照片到現代攝影,從甲骨文到民間藝術的插圖,《漢字王國》圖文並茂講述的已經不只是語言本身,而是中華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變化的歷程。林西莉寫道:“今天人們無論如何看不出‘女’字與‘母’字有什麼共同之處,但是起初它們幾乎是相同的。兩個字都表示一個人跪在地上,雙手交叉放在胸前。兩個小點代表乳房,這是這兩個字的唯一區別。‘女’的姿勢有些不清楚,伸出的雙臂表示順從,這是一部分專家的意見,或者我們乾脆把這些婦女的姿勢看作日常在廚房的地板上幹活兒、做飯和哄孩子。”“從漢字的象形結構中去理解漢字的來龍去脈,就能從漢字的形象中悟得其意蘊,也就能更加理解和記住漢字。”林西莉說。跟林西莉一樣,65歲的美國人斯睿德也非常喜歡漢字演變的過程和故事。當22歲的斯睿德來到臺灣學習中文時,他吃夠了苦頭。但當他對漢語日漸了解後,他發現可以通過理解字的原始意義和原始形狀來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作爲一個電腦工程師,他萌發將漢字字源存入計算機的想法。1995年,他雇了一個華裔婦女幫他掃描《說文解字》、《金文編》、《甲骨文編》和《六書通》上所有的字源,一掃就是7年。2002年,調試基本完成之後,這個名爲“Chinese Etymology(漢字字源網)”的網站上線。該網站對6552個最常用的現代中文字進行了字源分析,其中,收集編列超過96000個古代中文字形、31876個甲骨文、24223個金文以及秦漢的11109個大篆書、596個小篆體。每個現代漢字,網站都給出了英文釋義。此外,網站上還列出了部分普通話、粵語和上海方言的語音數據庫。在網站上輸入單一的漢字,可以查到該字簡單的英文釋義、簡繁體表示、Unicode碼、聲部和意部的表示以及漢字來源等等。
從學理性到實用性
“漢字叔叔”斯睿德出名後,有人把“漢字資源網”鏈結到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該中心的郭永秉副教授評論道:“漢字字源網”從純粹的學理上來看,存在很多不科學的地方,如網站裏漢字的排列多是雜亂無章的,裏面文字的演變並不能看出時代的先後早晚;而斯睿德所參考的古書本身也存在不少錯誤。斯睿德不是沒聯絡過學術界,早在1994年,他曾拜訪過上海、香港、台灣等地及北大研究甲骨文的教授,但是除了給他取中文名的李孝定教授,再沒碰到其他“能談得來的教授”。斯睿德告訴本報記者,網站看似很學術,實際上和普通人非常近,任何人都可以方便查詢,也爲網絡新時代漢字的傳承作了貢獻。林西莉也跟斯睿德秉持相同的想法。本來爲寫博士論文而做漢字研究,後來卻選擇給普通大眾寫書,“我希望通過圖片與故事,讓瑞典學生們對漢語產生興趣。”這一選擇顯然被證明是正確的——《漢字王國》在瑞典一經問世,便獲得瑞典國內最高文學獎奧古斯特獎。……林西莉的《漢字王國》也參考了胡厚宣教授的巨著《甲骨文合集》及其弟子裘錫圭的作品。但另一方面來看,對漢字的研究從學理性走向教育實用性,顯然對今天漢字在西方的推廣和普通外國人學習漢字,仍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介入拼音化及繁簡體之爭
在高本漢生活的二十世紀,西方不少人總是誇耀自己的拉丁文,鄙視中國的象形文字,而高本漢則認爲漢字的形式美和獨創性遠遠超過拼音文字:“中國文字是一個美麗可愛的貴婦,西洋文字好像一個有用而不美的賤婢。”“五四”運動後的中國,年輕的語言學家們提出廢除漢字、走拉丁化道路,高本漢在1922年底再訪中國時批評了這一激進主張。他指出了漢字在漢語和中華民族的認同乃至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認同中發揮的決定性作用。高本漢還指出廢棄漢字的嚴重後果,“中國人一旦把這種文字廢棄了,就是把中國文化實行的基礎降服與他人了。”雖然反對廢除漢字,但是高本漢在1928年的倫敦中國學會上提出:“中國必須創造西方文字的拼寫方法,以便創造一種基於口語的新文學。”但是,由美國伯克利大學教授趙元任等遵循高本漢討論的原則而創造的那套標音系統國語拉丁字母系統,並不爲高本漢所接受,他的理由是“離真實的讀音相去甚遠”。其學生馬悅然則不以爲然:“高本漢似乎沒有發現趙元任拉丁字母系統的最大優越性。主要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音節組成的現代普通話的詞借助拉丁字母拼音系統很容易聯寫:huoochejann(火車站),tzyhyoushyhchaang(自由市場)。”然而,這套拉丁字母拼音還是沒有流行起來。除了拼音化之爭,繁簡體之爭也在中國與西方之間上演。1956年,中國大陸開始使用簡化字,但香港、臺灣以及部分海外華人地區,仍舊使用繁體字。在國外,漢語教學中也存在著這種繁體字與簡體字的對抗,據西班牙的漢語教師艾米麗·韓介紹:“如果是跟臺灣老師學,那就是用繁體字教材學繁體字,如果跟大陸老師學,那就是用簡體教材學簡體字。”……在採訪中,斯睿德和林西莉均表示更喜歡繁體字。林西莉告訴本報記者:“在上世紀60年代後期,簡體漢字越來越簡化,越來越不好看,簡體字也很難看出哪一部分能表明意義,哪一部分能表明聲音。”斯睿德也認爲,漢字了不起的地方是每個字都有意思,而相比簡體字,漢字原來的意義只有從繁體字上才可見其痕跡。
編輯 張雪梅
斯睿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