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強:蘇軾的“平生功業”與“憂困書寫”——兼論蘇軾“和陶”之緣起及其晚年心境
苏轼一生最大的人格偶像,一是孔子,一是陶渊明。“经学三书”的撰写是为了向“圣人”孔子致敬,而历时近十年终告完成的“和陶诗”一百数十首,则是向“贤人”陶渊明看齐。
苏轼的“平生功业”与“忧困书写”
——兼论苏轼“和陶”之缘起及其晚年心境
劉強
01
02
03
04
注释:
[1] 苏辙《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见《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第1882页。
[2] 《苏轼诗集》卷四十七,[清]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本,中华书局,1986年,第2523页。
[3] 《苏轼诗集》卷四十八,前揭书,第2641页。
[4] 王水照:《苏轼临终的“终极关怀”》,见氏著《苏轼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41页。
[5] 苏轼:《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其尚在藤也,旦夕当追及,作此诗示之》,《苏轼诗集》卷四十一,前揭书,第2245页。
[6] 参见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长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446-448页。
[7] 宋孝宗赵昚《苏轼文集序》称苏轼:“忠言谠论,立朝大节,一时廷臣无出其右。负其豪气,志在行其所学”。见《苏轼文集》卷七十三,第2385页。
[8] 这里仅举几例。如《与陈季常十六首》云:“到惠州半年,风土食物不恶,吏民相待甚厚。孔子云:‘虽蛮貊之邦行矣。’岂欺我哉!”《用前韵再和孙志举》诗云:“我室思无邪,我堂德有邻。”《夜梦》:“弃书事君四十年,仕不顾留书绕缠。自视汝与丘孰贤?《易》韦三绝丘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一》:“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和陶读山海经十三首》其九:“仲尼实不死,于圣亦何负。”《过黎君郊居》:“万事思量都是错,不如还叩仲尼居。”《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先觉四黎之舍三首之二》:“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舞雩,盖取《论语·先进》篇“风乎舞雩咏而归”之义。其在海南的最后一首诗《六月二十日渡海》云:“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日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又如《千秋岁·次韵少游》词曰:“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鲁叟乘桴”盖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典,以申自己守死善道之志。
[9] 《与王定国十一》,《苏轼文集》卷五十二,前揭书,第1519页。
[10] 《与腾达道二十一首》,《苏轼文集》,第1482页。
[11] 《答李端叔十首其三》,《苏轼文集》,第1540页。
[12] 《与张嘉父七首之七》,《苏轼文集》卷五十三,1564页。
[13] 苏辙:《栾城集墓志铭》,参见《苏轼诗集》附录一《铭传》,前揭书,第2813页。
[14] 《饮酒四首·其一》。《苏轼诗集》卷四十九,前揭书,1982年,第2729页。
[15] 《与程正辅七十一首》二十一云:“兄欲写陶体诗,不敢奉违,今写在扬州日二十首寄上,亦乞不示人也。”《苏轼文集》卷五十四,前揭书,第1597页。
[16] 《苏轼诗集》卷四十一,第2266页。
[17] 《苏轼文集》,前揭书,第2515页。
[18] 如苏轼《答黄鲁直五首其一》有“观其文以求其为人”之说(《苏轼文集》,第1532页)。又《晁君成诗集引》称:“君之诗清厚静深,如其为人,而每篇輙出新意奇语,宜为人所共爱。”(同书,第320页。其例甚多,兹不赘举。
[19] 梁漱溟:《孔子学说之重光》,见《乡村建设》旬刊第4卷第5期,1934年9月16日。
[20] 《和陶怨诗示庞邓》,《苏轼诗集》卷四十一,第2272页。
[21] 转引自《苏轼文集》,前揭书,第1882页。
[22] 清人王文诰曰:“子由作叙,以陶为拙,公删去之,盖其意既以陶自托,又岂肯与之较事功论优劣也。”见《苏轼诗集》卷三十九,前揭书,第2107页。
[23] 苏轼《跋陶诗》云:“陶彭泽晚节躬耕,每以诗自解,意其中未能平也。晚寓黄州二年,适值艰岁,往往乏食,无田可耕,陶彭泽晚节躬耕,每以诗自解,意其中未能平也。晚寓黄州二年,适值艰岁,往往乏食,无田可耕,盖欲为渊明而不可得者。此二篇最善,偶亲录之。见《苏轼文集》,第2671页。
[24] 《苏轼诗集》卷三十九,前揭书,第2107页。
[25] 《与王定国四十一首·十六》云:“近在常州宜兴,买得一小庄子,岁可得百余硕,似可足食。非不知扬州之美,穷猿奔林,不暇择木也。”《苏轼文集》卷五十二,前揭书,第1522页。
[26] 元祐六年(1091)八月二日,侍御史贾易论苏轼元丰八年五月一日扬州题诗意存不善,执政吕大防、刘挚等论奏延和殿前,拟苏轼、贾易两罢。苏轼为龙图阁学士,知颍州。万般无奈,苏轼只得写一篇《辨题诗札子》为自己辩护:“是岁三月六日闻先帝遗诏,举哀挂服了当,迤逦往常州。至五月初,因往扬州竹西寺,见百姓父老十数人道旁语笑,一人以手加额云:见说好个少年官家。臣实喜闻百姓讴歌吾君之子,出于至诚,又是时臣初得请归耕常州,盖将老焉。而淮、浙间所在丰熟,因作诗云:‘此生已觉都无事,今岁扔逢大有年。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苏轼文集》卷三十三,第937-938页。
[27] 《苏轼文集》卷五十,前揭书,第1454页。
[28] 《苏轼文集》卷五十,前揭书,第1455页。
[29] 《与刘仲冯六首其二》,《苏轼文集》卷五十,前揭书,第1471页。
[30] 《苏轼文集》卷五十二,前揭书,第1536页。
[31] 《与林子中五首》其四。《苏轼文集》卷五十五,前揭书,第1657页。
[32] 《苏轼诗集》卷三十五,前揭书,第1879-1880页。
[33] 《苏轼文集》卷七十三,前揭书,第2371页。
[34] 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并序》。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24页。
[35] 按:苏轼黄州贬居时,自友人处借得陶渊明诗集,“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唯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这是苏轼对陶诗的迷恋期。书陶如《书渊明饮酒诗后》,题跋陶诗,如《跋自书赤壁二赋及归去来辞》;或檃括为之,如《哨遍》;或与渊明对话,如《问渊明》。
[36] 《与赵德麟十七首·十》,《苏轼文集》卷五十二,前揭书,第1546页。
[37] 《苏轼诗集》卷三十二,前揭书,第1716页。
[38] 八篇奏议见于《苏轼文集》卷三十四,分别是:《论积欠六事并乞检会应诏所论四事一处行下状》《再论积欠六事四事劄子》《论仓法劄子》《论纲梢欠折利害状》《乞罢转般仓㪷子仓法状》《乞罢税务岁终赏格状》《乞岁运额斛以到京定殿最状》及《申明扬州公使钱状》。
[39] 苏辙:《栾城集墓志铭》,《苏轼诗集》,前揭书,第2813页。
[40] 《苏轼文集》附录前揭书,第2431页。
[41] 《苏轼文集》卷五十二,前揭书,第1517页。
【相關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