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楷:家训喻志
【家訓喻志】
李洪楷
昔吾走駱嶺,長喝黃鹽溪。
建設橋一座,保全我身軀。
腿疼四十載,不藥而愈之。
吾走亦不堪,置有二頃田。
屋基與高坎,花費若干錢。
興工修房屋,共有五十間。
勞心並勞力,挨次說不完。
房屋猶易住,唯修水路難。
共百五十丈,全仗苦工填。
劈石成材料,壘砌更周全。
雖然吃點水,卻也甚艱難。
群孫把業守,需學有志男。
孝悌忠信具,仁義禮智全。
勤儉與忍讓,方好過時間。
子孫依吾喻,世代福綿綿。
同居要和氣,作事要仁廉。
一屋人內外,尊卑長幼先。
守字須當先,不可忽吾言。
群孫若失守,遺恨千萬年。
爾孫守現業,眼見不知難。
要記前人造,勞心苦萬千。
至今事事備,後輩得安然。
永遠長保守,共樂好田園。
吾已七十八,知後有多年?
今朝囑咐爾,牢牢記心間!
【李洪楷生平简介】
佚名
李洪楷(1823-1911),字琢堂,又名李兰亭,在兄弟三人中排行老二。李洪楷的第一代祖先李存辉系浙江武陵人,生于1540年,大约在三十多岁的时候的明朝万历年间(1572-1620年在位),为了逃避兄长株连之祸而逃到邛崃平乐李家河,娶妻杨氏。大约在1600年前后,因为没有男嗣而抚养邛崃北门尹拐角尹天锡之子,后改名为李洪,是为李家第二代祖。这尹家原来是明朝成化年间就落业邛崃的明朝前官员四川南正台尹伯池之后。从李存辉开始,李家传到李洪楷时候已经是第十一代了。
李家素有耕读传家的祖训,尽管李洪楷老家的地势偏僻,然而长辈们对晚辈的教育却是颇为重视的。熟读诗书成了李家小孩的必修功课。所以,李家子孙中虽然没有人通过科举扬名,然而接受私塾教育,学习传统文化礼仪,打好了立身做人处事之本。这一点,在李洪楷第四代孙李显棋保存的《家训喻志》里可以略知一斑。该文是李洪楷在光绪辛丑年(1901年)三月所书,后由李洪楷三代孙李绍荧妥善保存,并传至其子李显棋手中,现在由李氏后人中书法颇有名气的李显书手抄本置于李家大院堂屋内。关于李洪楷《家训喻志》具体内容及分析在下文中有专门叙述,在此不再赘述。
李洪楷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在他看来,功名乃是身外之物,明理方为做人之本。不仅他自己熟读诗书,还在今天李家大院中院的小天井内开设私塾,教育子孙,其中正房大厅两侧各有一个书房就是供子弟读书之用。这些读书人用其学识眼光观察记录身边和当时的历史。1888年,大水冲毁1831所修的老南桥一事就是由李洪楷的第四个儿子用不怎么工整的笔法记载的,这个事情记载正房大厅左侧书房门框上面的石灰樘壁上:光绪十四年,水打老南桥。不仅如此,李洪楷还有当时人难得的男女平等的眼光,重视后代子孙中女孩子的教育,李洪楷的孙女的闺房和读书房就在当今李家大院南侧的小院内,该女后嫁入冯家,李家后人就根据自己的排行,根据习俗称之为“冯三嬢”、“冯三姑婆”、“冯三姑祖”,她每次回娘家总是少不了诗书相伴,那个书房内总是保存了不少她喜欢看的书,她也总是在自己的书房内读书会客,俨然书香门第派头,颇受李家人尊重。另外,成年后嫁到火井的李洪楷之孙女,人称“邓六嬢”、“邓六姑婆”也是一个知识女性。
李洪楷还重视培养子孙做人处事之道。在他看来,做人当正正派派,做事要勤勤恳恳。为了培养子孙正派做人的作风,李洪楷不仅让子孙读书明理,教育在先,还对其中有违正派做人之言行严责不贷,轻者打板子,打屁股,打手板,重者伤其筋骨之事也有发生。成年男嗣子孙中,要抽烟、要喝酒等行为都要他的默许方可,对大家眼中的“败家子”行为的处罚就可想而知。每当这个时候,李家大院上下全然不敢做声求情。李洪楷之后,这种家风由李家有威望长者代行,一直到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了培养子孙勤快的习惯,他专门打招呼,设计引水渠时不要把水直接接入各家饮用,而要引导房前几十米之外。这当中除了风水学上的意义外,用李洪楷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要惯懒人”。从这个水池挑水回家饮用的习惯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
李洪楷从小对造纸做茶等行业耳濡目染,很早就涉足这两个领域。为了扩大花楸茶的影响,他继康熙王朝时候邛州州官刘建国之后再次把花楸茶进贡;为了把茶叶运往外地,李洪楷在自己家乡与火井到油榨交界的七个垭口出资资助修缮了七条石板路,这就是当地人熟知的茶马古道;如今,李家大院四周仍有茶园千亩,李家大院的李氏后人至今还有一手用传统制作的花楸贡茶的手艺。
自己成家以后,凭借家底和从祖先那里习得的经验,开办了自己造纸作坊。至今,李家大院房前不远的地方,仍然留有他当年为了造纸必须的窖池、老篁锅、新篁锅和造纸坊,而且那些造纸坊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都还在造纸。李洪楷在世的时候,家里常年有几十个工人在作坊劳作。这样的规模,在附近已经算是不小了。李洪楷由此也就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作坊老板,也由此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然而,老天有意,市场无情。“成都火纸平乐半”的邛崃火纸市场也有疲软的那一刻。据李洪楷之曾孙李绍荧讲,大约在李洪楷二十左右岁的有一年,整个邛崃的火纸销路不好,深为此事犯愁的李洪楷来到火井看看行情,寻找买家。这个时候,李洪楷遇见一个经销商,此人从谈话中得知李洪楷是一个造纸行家,于是就问:“你家有纸多少?”此话一出李洪楷立刻嗅出商机,于是转而反问:“你要多少?”李洪楷随即应道:“你要多少我有多少?”那个人也干脆:“你有多少我就买多少!”高手过招,电光石火之间,乾坤已定!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达成供销合同。其实,按照那个商人当时所需之数量,李洪楷一家所产之纸是无法满足这个数量的,然而他知道附近十里八乡还有很多为卖纸而犯愁的乡亲,如果自己把这些人所积存的火纸通通收购起来再卖给这个商人,就差不多可以满足这个真心买家的需要数量了。这样就不仅解了自己和乡亲们之困,还为自己以后找到了稳定的销路,无限的市场。小小年纪,尽显儒商睿智,辉煌人生,由此迈上新阶。李洪楷由此踏上了他人生创业的第二步,这就是从一个作坊老板发展到作坊老板兼代理收购商人,完成了从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跨越。数年下来,不到30岁的李洪楷赚个盆满钵满,于是,他有了“择基”建宅的意图。
出没于平乐火井买纸的日子,往返于沿途山山水水的途中,李洪楷也以自己的眼光在观察和选择心中的风水宝地。就在这些时候,奇迹在他眼中呈现了,那就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他常常从现在李家大院对门的山上看到现在李家大院所在的位置总是银光闪闪,而走近后确与平常无异,略懂风水的他找风水先生一问方得知这是风水学中“佛爷晒肚”的地势。风水先生告诉他,“佛爷晒肚”的含义是表示此宅基能使人发富而不能使人发贵,使人发旺而不能使人得禄,只能是一副菩萨心肠,像佛或菩萨一样,富而行善,乐善好施,不图回报。这种寓意这与李家三代祖李成龙所立的家规和心中的理念十分吻合。那就是:李氏子孙此后不得入朝为官,只可务农经商、耕读传家,更需乐善好施、积德行善。
其实,当时那个地方是一块山坡,在常人看来,那里简直就是不适合建造房屋。尤其是要建造李洪楷心中那样的大宅第。然而,在李洪楷看来,这个地势合符自己不仅合符祖训,更符合自己的做人理念。于是敢想敢干,敢作敢当的李洪楷当机立断,决定买下此地建造自己心中大宅第。由此开始了为期五十六年的建筑历程。
由于地势不宜建筑大宅第,要建造大宅第就必须要先建好筑牢其地基。为此,只好用石墩、石条先砌保坎,填以泥土,弄成平地。然而,如果仅修一道保坎的话,数量偌大的土方将使其无法承重而毁坏,进而毁坏建好的房屋,因此,必须修多道保坎,层层保护。在施工过程中,工匠们按照设计方案,从里到外,首先修好第一道并堆上泥土填平,然后等其自然沉降直至落定,以此类推,然后再修第二道保坎,直至最后是第八道保坎。费工费时,可想而知!历时二十余年,大院终于得以完工。此后的北院和南院同样如此,共计耗时五十六年。其工程之大,耗工耗时之多,耗费金银之巨,耗费心血之艰,实在难以想象!百年之后,它的地位终于得以确立。那就是:建筑界专家眼中“不可多见的晚清大宅民居”;那就是,旅游者心中的“川西最大的民居建筑群”;那就是,收藏家笔下的《中国气质大宅》十个留存至今的大宅第中的第七名;那就是,政府申报中的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的酸甜苦辣,我们只能是想象,个中之味,恐怕只有李洪楷本人知道了。
天道酬勤,梦圆好人,在李洪楷建筑心中大宅第的过程中,他的纸上王国也越做越大。这个时候,李洪楷的人生事业来了第三次飞跃,那就是从包销商发展到自己在平乐和火井开等地设了自己的纸行,完成了火纸从产到销全部产业链的构建,成为富甲邛崃的实业家。源源不断的财富涌入腰包,数之不尽的金银收入囊中,这些都没有让李洪楷冲晕了头脑。这些钱财不仅帮助李洪楷实现建筑大宅第的夙愿,而且更为他的善念善举提供了充足稳定的善款,成就了他慈善家的美名。
对于如此巨大的成就,知天命之年的李洪楷看的很淡;对于如此巨大的财富,李洪楷取的少之又少。令我们世人想象不到的是,李洪楷的住所并不在李家大院的正房之内,而是在李家大院堂屋左侧边缘的一个空地之上修建起来一个套间。那个偏僻而不显眼的地方,对李洪楷而言可谓洞天福地。那是李洪楷专门为自己选择设计的,既与正房融为一体,又独立于正房之外自成一套,可谓别具一格。那个院子也不大,也就是一间卧室、一间客厅、一间厨房、一间书房、一间厕所而已,两个小天井和一个走廊而已。当然,里面设计标准也与外面一样,那就是每个房间都铺上了石头地砧板。可谓小巧精致,一应俱全。李洪楷就在这样一个地方栽花养草,会会贵客,修身养性,自得其乐。他在这里一住就是近四十年。至今,他喂金鱼所用的石缸,他养兰草、栽牡丹、种罗汉松和山茶花等待花草所用的花缸都还在。其中,那些花缸都是用石头经过精心打磨而成下小上大六棱形状。他养牡丹的方法也是另辟蹊径,用鱼血浇灌,据说这种方法所养的牡丹更加娇艳欲滴,观赏性大增,这些牡丹为李氏后人精心伺候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在事业飞跃发展的同时,熟读儒家诗书、笃信佛家思想的李洪楷履行祖先遗训,慈悲为怀,造福苍生,在邛崃境内外做了大量的好事。其善念善举,感人之深,影响之大,流传之久,非常人所能想象。
他的一生中捐款修建的桥梁主要有:同治元年,即1860年,在李洪楷快四十岁的时候,他资助修建了平乐“乐善桥”,长120米,高16.6米,宽10米,古朴凝重,沉雄壮丽,仔细算来,己有140年的历史,享有“邛南第一桥”美誉,直到今天仍然是平乐古镇的重要交通要道,是到平乐游览的人们必不可少的一大看点,是平乐古镇的历史文化的标志之一,是四川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此桥从采石开工到建成一共十年时间,李洪楷担任建桥总监。
1888年,第一次修建在邛崃南河边上的“川南第一桥”毁于洪水。李家读书人纪念历史的独特方法是在李家大院的进门右书房门框上面的石灰樘壁上书写了这样几个字:光绪十四年,水打老南桥。是年,六十六岁的李洪楷作为主要捐资人之一资助重修了老南桥;是年,李洪楷不仅捐献了建桥所需的全部桥丝、桥梁,还身先士卒、亲自到现场,再次担当了建桥梁的总监;此等义举,此等善行,天地为证,日月可鉴。现在邛崃很多人都还记得他捐资建桥的故事,尤其是南河沿河两岸的群众。不久前,李洪楷的第五代孙李秉全,在邛崃南河偶遇一个六七十岁的老者,他说他是南河边不远的人,在讲到李洪楷当年资助和督造南桥的故事时候,他讲得眉飞色舞,绘声绘色。事隔多年了,文化不高的李秉全也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可信,于是就问他是怎么知道这个故事的,他反而问李秉全,你问问在河两边住的老年人有多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呢?李秉全顿时哑然无语,唯有点头称是。他说,他真的想不到,过了一百多年,人们还如此清晰记得老祖先的事迹,看来,祖先的英名将与此桥长存!
此外,李洪楷还在文井江的油榨渡口码头独资打造渡船,免费渡客。于此同时,为了使摆渡人安心工作,李洪楷还为摆渡人买了田地和林,供其出租,以解决其生计问题;据说,这些船一直使用到1950前后。现已八十多岁的油榨桃花社区人任瑞清在解放后就是当地的摆渡船工之一,至今他还记得当年李洪楷为摆渡人买的田、地和林的确切地址。
在油榨马河坝(位于今天油榨天池村)独资主建了由石头桥墩和木质桥梁、桥面组成的木石混合结构的“洪福桥”(俗称桥楼子),上面共有七间房屋。此桥一直使用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毁于1976年特大洪水。当地群众在修新桥时候,曾经派人到李家大院问李洪楷之后人,可否使用当年李洪楷所使用的石材,李家后人慨然应允,并且再次出资赞助新桥的修建,谱写几代人的爱心接力传承佳话。
据说,李洪楷当时准备修桥的地界为当地名望长者钟泰南所有,李洪楷准备花钱买下后再修,钟泰南听说李洪楷准备买后是坚决不从,他对李洪楷说,“你要买地修桥,我绝不会卖地给你,但是你要建桥,我愿意无偿奉献,只要今后在修桥的功德碑上有我‘钟泰南’三个字就可以了”。李洪楷听后大为感动,慨然允诺,此事在当地和周边传为佳话。故而在此桥落成之际,共计收到各方人士所赠匾额达30道之多。这些匾额中的28道均匀地悬挂于七间房屋立柱的两侧,余下两道挂于桥两端的上方;同时,他还在桥旁边修了一座“八角庙”供善男信女朝拜。同样,为了解决看桥和庙的人的生计问题,李洪楷也专门出资为其购买了田、地和林供其自己经营为生。直至今天还有不少当地人对此事耳熟能详。
在本文结束之际,本人接到油榨乡天池村村长杨秀君的电话,他告诉我,现在“洪福桥”旁边当年的功德碑仍然还在,上面依然可见李洪楷、钟泰南等人的名字;他说当年李洪楷在那里为看桥人买了一亩三分的事情,现在当地很多老百姓都还记忆犹新;而且他还告诉我,现在油榨乡静室村的黄忠桥,堰坪村的元丰桥都是李洪楷捐资修建的;他本人还亲自看到过余岩(鱼岩)垭口功德碑上面有李洪楷的名字。而这些事情,李家后人几乎全然不知了。
在修路方面,他独资或赞助修建了多条石板路:包括李家大院到油榨场街上和到油榨桃花滩(位于今天油榨桃花社区)的两条石板路;从李家大院到毛鹤顶和徐家大院交汇处石板路和从李家大院到平乐街上的两条石板路;从李家大院到范沟、马岩顶等地的石板路;另外,从油榨马岩顶到银杏乡七个垭口两侧的石板路均有李洪楷捐助。所有这些路全程长约六七十华里。时过境迁,沧海桑田,从这些路上通过的人越来越少,唯有那些刻有包括李洪楷等捐资者名字的功德碑还在守望这些老路,直到永远!至今从平乐到火井步行的捷径——鱼岩(也叫余岩)垭口的老功德碑上仍然可以看见李洪楷的名字。其中,在修从今天李家大院到油榨桃花滩的石板路即将贯通之际,当地另外一个家族深为感动,坚持自己修建余下2、3百米距离的石板路。这种由李洪楷引发的慈善行为也传为佳话。
另外,李洪楷还在邛崃之外的雅州、宝兴、大川等地修桥铺路,造船摆渡,慈善济贫,如雅州的宝兴桥、大川桥。这些故事就像和尚敲木鱼一样,多,多,多……。
几十年下来,李洪楷在方圆百里之内的这些地方民间声望累积很高,故民间传誉“川南大善士”,官府顺应民意,上奏“举贤”,“请赐”,光绪二十年(1894年)赐授李洪楷“正六品”官衔,赐赏“皇恩宠锡”御匾。是年,李洪楷七十一岁。
大约在1905年前后,三个院子完全竣工。这个时候,李洪楷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令他和家里人十分高兴的是,缠绕他身体多年的疾病竟然不治而愈;他“业大人旺”的梦想已经实现,不仅耗时56六年而修建的李家大院已经全部竣工,从李家大院到周边四通八达的石板路也已完成,家里可谓粮食满屯,金银满仓;男嗣子孙多达三十九人,四世同堂,其乐融融;“皇恩宠锡”,光宗耀祖;烈士暮年,壮心已矣!人生至此,夫复何求?环顾四周,算人生成败相当者已属不易;纵观历史,似兰亭功德圆满者能有几人!
此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人世间罕见的“五世同堂”景象降临在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李家大院,降临在自己的依稀康健的耄耋之身。此时,李洪楷之曾孙媳妇已身怀六甲,亲朋好友也做好“五世同堂”匾,准备在小孩生下之后即挂出去以示庆祝,李洪楷那颗等待已久的心总是怀揣梦想入眠。可是,历史总是和人开玩笑,总是让人带着遗憾离开,就在1911年底,晚清时期邛崃著名的实业慈善家,李家大院的创建者,李氏家族的第十一代传人—李洪楷驾鹤西归,阖然辞世,撒手人寰!数月后的1912年是宣统壬子年,就在那年夏天,李洪楷的第四代孙子李显仁终于出世。对此这段历史,李家大院流传的典故是:保路同志会暴动,老祖先人离世,显仁大哥出身。
李洪楷身故之后,葬于和李家大院一山之隔的李家祖坟—油榨赵磨子,与其父相伴长眠。子孙们为了感念他的功绩,便立碑纪念。遗憾的是,前些年,盗墓之风盛行,有个当地人不知是从哪里风闻李洪楷之墓有贵重东西陪葬,于是,借熟悉地形之便,分两次盗走其中东西,并撬倒李洪楷的墓碑。现在只有残迹尚存。前些年,那个盗墓者或许因为亏心之故,紧张过度而神智失常,疯了!在他发疯的时候自己说出盗墓的经历,从而事件真相大白!明年,也就是2013年,是这位晚清时期邛崃著名的实业慈善家,李家大院的创建者—李洪楷诞辰190周年祭年,已有李家子孙跃跃欲试,准备在传统节日清明节之际,修复李洪楷之墓,以追思祖先伟业,学习祖先为人,告慰祖先之灵!
李洪楷走了,他身后的子孙和财产如同他的碑文所说:有子孙百余人,有房百余间,有田、地、林各百余亩。如果把这些财产归到一个人头上,那的确还是一笔很大的财富;然而,把这些财富平均摊到每个子孙的头上,无非也就是每个人有房屋一间多,田、地、林各一亩多,这个数字无论在当时和今天都不算是多的。
李洪楷走了,他留下的实业慈善和修身齐家的故事却是多之又多。他的一生就在善心、善举、善款组成的三角图案中往来穿梭,乐此不惫,构成了他的人生铁三角。这些故事在今天看来仍然价值无穷的。他亲自创建的李家大院更是为我们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