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人類文明的密碼(三)
汉字:人类文明的密码(三)
到了满清,神州陆沉,华夏文明被系统性毁禁删除,传统知识分子失去了精神家园。此时欧洲天主教会在东方的活动更加积极,他们吸收一些失去了家国观念的知识分子,并把他们带回欧洲。这些人以沈福宗(1657-1692,路易十四的顾问,法国东方学会顾问,牛津大学文献学奠基人,较早将儒家经典与诸子作品翻译成拉丁文,并向罗马教廷捐赠了一批华夏典籍,这批典籍后被收入梵蒂冈图书馆。他还把包括《字汇》、《海篇》等辞书在内的书籍送给牛津大学) ;黄嘉略(1679-1716,第一部法汉字典总编、巴黎皇家图书馆馆长,孟德斯鸠的启蒙老师);樊守义(1682-1735,梵蒂冈教皇亲自册封的神父,在梵蒂冈工作9年,后接任康熙的拉丁语翻译,著有《审鉴录》);丁敦龄,编纂《汉法字典》,用法语进行戏剧创作,成为名动法国的剧作家,等为代表,成为鉴真式的文化西传者,把华夏典籍介绍到了欧洲宫廷,成为近代欧洲编订字典、百科全书等文化工程的中坚力量。
2002年第4期《中国科技史料》 第23卷发表了一篇文章,作者是德国柏林理工大学哲学系的李文潮先生,内容是莱布尼斯1691—1692年间写给在华传教士闵明我的信,在两封通信中,莱布尼茨两次表达了关于语言的想法,他认为:“欧洲与亚洲的所有语言似乎来自于同一个母语。” “我不怀疑传信部(负责海外传教事务的机构)坚信特别是将中国语言移植给我们是其责任之一。”在信中莱布尼茨还建议收集中国所有各类书籍,植物与植物种子,工具草图及模型以及所有值得有用的东西,都送到欧洲来,他甚至希望送些博学的中国人到欧洲,来学习他们的语言与事务。从时间段看,莱布尼茨与欧洲天主教廷的想法是一致的,与上面提到的沈宗福等人在欧洲的活动时间是契合的。从信件所透露的信息稍稍延伸,达芬奇的神秘草图也就找到了答案。有人或许会拿时间对不上说事,但请记住,莱布尼茨并不是第一个有担囊负匮之意的欧洲人,他们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而在创作历史方面,倒放历史是西方人惯用的伎俩。早期西方字母文字转录汉语,多带有南方地域特色,主要是这些地方自唐代起就是中外交流的活跃区域,在宋明成了海外走私贸易的中心。在这一过程中,大批汉人船员扬帆四海,把汉语传遍所到之处。同时来自中东与地中海沿岸的商人与传教士出于各自的目的学习汉语,这种学习催生了一批“功夫kongfu”式的新词语。满清设立十三行,南方成了西方传教士窃取华夏文明成果的批发市场。在中西交往过程中可以看到很多带有历史传承与地方特色的词语成了英语的发音。比如台风"typhoon",它是粤语“大风”的发音。比如漏刻"clock",这是华夏民族从周代就开始使用的计时器具。(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