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龚鹏程:“文言文”与“白话文”都是不通的词(三)

文字研究 2022-12-31

龔鵬程:「文言文」與「白話文」都是不通的詞(三)

龚鹏程:“文言文”与“白话文”都是不通的词(三)


凤凰网国学:请您谈谈“文言文在当代”和“当代的文言文”各有何特点?呈现什么姿态?
龚鹏程:古代的文章,现在不废江河,当然仍都在读着。在台湾,一直占教科书中之大宗,近年欲“去中国化”,才大肆删削。大陆反之,近年大幅增长。

《百年文言》,陈永正/徐晋如主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1(资料图)
写作方面。过去台湾除了专门当文学创作来写的以外,公文、法律、判决、尺牍都用文言,所以中文系会开专门的“应用文”讲这些怎么写。有时还会用到寿序、请柬、笺启、碑记、对联等等,古文骈文的工夫都需要有一点。现在政风鄙俚,水平自然大幅下降,但文采可观的也还不少。大陆老宿名家、青年俊彦,能奋笔与古人争锋者同样不少,陈永正先生《百年文言》一书是很好的选样。
凤凰网国学:当前人们对待文言大多采取只阅读不写作的态度,只有少数爱好者写作,文言文写作呈现一种“古董复制”状态。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龚鹏程:大部分人确实受五四运动的宣传影响,不再写所谓文言。少数爱好者,或热情有余,训练不足;或附庸风雅,不明体式,以致贋鼎充斥,造了许多假古董。可见文化断层果然严重,也引来了许多讥评。
但文化断层,不就是新文化运动鼓吹写白话文的成果吗?现在应当拨乱反正,弭平或修补断层呢,还是干脆让它断个彻底?显然应是鼓舞大家尽量练习着写,而不是泼泠水,叫大家放弃吧!何况,文学写作在任何时代都是烂作品多于好作品的,我们不能只见泥沙不见金。
凤凰网国学:近年来,由于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一批青年学子突起,形成新的“文言文写作特像”。如曾有学子以“赤兔之死”得满分作文引发激烈争议,后被破格录取上大学。又如这几年一出新闻人物就在网上热传的史记体某某传,或仿《陋室铭》等古文写成滑稽文等。如何看待年轻人对待文言文的态度?
龚鹏程:出现青年规模化的文言写作群,是好事,也是个新趋势。既显示了文化自觉,渐渐脱离“五四迷思”,也表现了后文革世代的传统文化修养。我见过不少可喜的例子,文采斐然,令人对文学的未来怀抱不少喜悦和期待。
凤凰网国学:当前人们对旧体诗词越来越重视,各地诗社呈势如破竹之态发展。而同为古代文体,文言文体的教学与学习在当代却处于无序、不自觉状态。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背后有何深层原因?文言文在当代如何传承?
龚鹏程:文言教学与写作也一样热啊,我甚至发现北京还有这类少年夏令营。许多书院也以培养文言写作为宗旨。因此,我觉得文言写作由不自觉到自觉、由社会不重视到重视,正是这几年很特别的趋向。对这一点,我是乐观的。
我担心的,倒是自觉的文化承担性太重了,反而可能入了歧途。因为提倡的人太执着于文言,对现代语文、西方文化既不熟悉、又有敌意,这在文章意识和造句方式上就都不可能有新意,酸腐气迂阔气十足。而文化断层之余,能掌握的往往只是从前一些通俗讲章、塾课笔法,这又如何能窥大雅?由这个角度看,文言文体的教学与学习,确是问题,亟待改善。学校里面语文课的文言教育,那就更不用说了。
(待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