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雷文廣:服飾中“十二章”紋樣的排列、造型比較及影響因素

雷文廣 文字研究 2022-12-31

雷文廣:服飾中“十二章”紋樣的排列、造型比較及影響因素

摘要:为了研究明清两代帝王服饰“十二章”纹样的关联性与差异性,文章通过对存世的博物馆馆藏实物、帝王画像、古籍绘本的研究和对历史文献资料分析,用相互印证的方法比较两代“十二章”纹样在使用、排列布局及造型特征上存在的差异性及关联性。研究表明,明清兩代帝王服飾的“十二章”紋樣佈局排列嚴謹有序,兩者的紋樣等級順序排列基本相同,但在紋樣的排列方式及位置佈局有差異;明清兩代“十二章”紋樣題材相同,在紋樣造型方面,清代乾隆時期與明代相似度高,至清中期與明代差異較大,紋樣造型逐漸形成清朝特色。
研究背景
明清两代帝王服饰的“十二章”纹样反映了以汉、满两族为主体政权时使用传统文化符号的差异性。已有学者以断代史及门类史方法进行大量论述,尽管可以揭示某一朝代“十二章”纹的特征,但是,这不能反映朝代更替的背景下,纹样在继承与创新上的前后关联性及差异性。本文依據故宮博物院、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瀋陽故宮博物院館藏明清時期帝王服飾實物及畫像,結合明定陵出土文物、明代《三才圖會》中的繪本圖像及相關歷史文獻資料,重點對明清兩代帝王服飾中的“十二章”紋樣的使用、排序佈局、造型進行了比較分析,以期揭示明清兩代“十二章”紋樣之間的關聯性及差異性,對現存明清帝王服飾的年代判斷具有現實意義,同時,對現代禮服的設計具有參考價值。
明清帝王服飾中“十二章”紋樣概述
“十二章”即十二種紋樣,又被稱爲“文”“文章”“服章”“彩章”或“衣章”,是中國帝制時代帝王專用的服飾紋樣。“十二章”紋樣依次爲: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種[1]。關於“十二章”紋樣較早的史料記載爲周代《尚書》卷五:“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繡以五彩彰施以五色,作服,汝明。”[2]著名学者孙机认为“十二章”纹在先秦时并无此制,秦始皇完成统一后制定服制时,未见“十二章”的痕迹。西汉以后,经过诸经师诠释,到东汉明帝遂采东平王苍的建议,袭“十二章”之服。自此以后,形成定制,为唐代所沿袭[3]。十二种特殊纹样经过儒家的不断诠释并赋予象征性意义,最终演变为帝王服饰的专属纹样,成为帝王服饰文化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
明代“十二章”纹样主要用于帝王的冕服上,清代的衮服上无全章的“十二章”纹样,“十二章”纹样主要用于帝王的朝服和龙袍上面,从道光时期开始在女性吉服上出现“十二章”纹样直至清末,反映了明清两代在继承和使用传统汉文化符号的差异性,如图1所示。明代开国之初,朱元璋在服饰文化制度上提倡恢复汉族文化传统,帝王服饰继承了汉族传统礼制,采纳了历代冕服的形制,将象征权力及帝德的“十二章”纹样保留于冕服之中。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帝王冕服玄衣黄裳,十二章,衣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4]明太宗規定“袞服玄衣纁裳,繡十二章紋,其中玄衣八章,纁裳四章”;《明世宗實錄》記載“玄衣黃裳,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其序自下而上,爲衣之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其序自下而上,爲裳之六章”[5]。明代“十二章”紋樣定制始於朱元璋時期,而後經過明太宗和明世宗兩朝修訂,最終確定並沿用到明末。清代入關前,帝王服飾上沒有“十二章”紋樣,在入關初期強制推行滿族傳統服飾的改革,在帝王服飾上服裝款式恪守滿族遺風,而紋樣方面,主張“潤色章身,即取其文”,在順治、康熙、雍正時期的帝王服飾中很少有“十二章”紋樣,直至乾隆朝,隨著帝王服飾制度逐步完備,“十二章”紋樣開始在帝王服飾中使用,並逐漸形成明確的圖案分佈定式,在帝王、皇后的禮服和吉服上固定使用[6],並在祭天地、朝會、節慶日、日常等場合穿著。明清兩代延續了帝王服飾中表帝德和權力的“十二章”紋樣,以表統治者權力和正統地位,說明“十二章”紋樣在帝王服飾制度的重要性及權威性。

圖1 明清時期”十二章”紋服飾

Fig.1 "Twelve heraldries" costum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明清帝王服飾中“十二章”紋樣的排列佈局比較

通过把明代帝王画像、定陵出土帝王文物及博物馆传世清代帝王龙袍进行实物分析,将明代定陵出土衮服与清代龙袍含有“十二章”纹样进行比较,分析明清两代帝王服饰中“十二章”纹样在排列顺序、方式、位置上布局的共同点及差异性。
2.1 紋樣排列順序的比較
“十二章”紋樣受傳統哲學思想的影響,遵循“天人合一”的觀念,形成了天象、自然物象相應的排列形制。乾爲天,在上,是衣的象徵;坤爲地,在下,是裳的象徵,因此,衣上而裳下,衣尊而裳卑。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纹样;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纹样。这种排列顺序显然受“天人合一”观念影响,正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十二章”纹样出现尊卑之别,其且在排列顺序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
明代“十二章”纹样形制始于明朝初期,期间“十二章”纹样位置布局在明太宗和明世宗时期有局部调整。虽然,明代章服制度经过多次修改与变动,但是,明代“十二章”纹样的尊卑排序是一致的。明定陵出土的袞服“十二章”紋樣排序中,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六章在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六章在裳,其尊卑排序依次爲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清代帝王服飾基本沿襲明朝章服制度,其“十二章”紋樣排序相對固定。清代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據《清會典》記載“朝服,色用明黃,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清代帝王服飾中的“十二章”紋樣排列佈局與座標線的主從關係相對應,如橫標線重於縱標線,左標線重於右標線,前標線重於後標線[7]。因此,以领口为中心,日纹在左,月纹在右,星辰纹在前,山纹在后,按纹样的重要性排序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宗彝、藻、火、粉米,其纹样尊卑等级排列与明代基本相同,仅黼黻两章排序与明代存在差异,明代黼黻两章在下裳,而清代黼黻两章在上衣胸前。由此可见,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的尊卑排序的相同性,说明两代“十二章”纹样在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下,其传达的图案含义及功能相同,都用于象征帝德与权力,都是因等级制度的需要被继承下来,两者的用途和图案含义都是一致的。
2.2 纹样排列方式的比较
明代定陵出土冕服中“十二章”纹样分布在正前面的两肩、两袖、下裳部位,呈中轴线左右对称分布,其纹样布局呈对称式排列。除日、月、星辰三章外,其餘九章每章兩個按中軸線呈左右對稱排列服裝前身,反映其在帝王服飾中的重要性及嚴謹性。
清代“十二章”紋樣分佈以領口爲中心向服裝正前、後背呈十字型對稱構架分佈,其排列方式與明代差異明顯。清代“十二章”紋樣也採用對稱式排列,與明代每章兩個進行對稱不同,其用兩種不同的紋樣搭配成對進行左右對稱,日與月、星辰與山、龍與華蟲、黼與黻、宗彝與藻、火與粉米排列左右形成十字型對稱(圖2)。明清两代“十二章”纹都采用对称排列,其主要原因是传统服饰形制多为左右对称式,纹样采用对称排列更方便安排。另外,对称排列具有稳定、均衡的视觉效果,符合统治者祈求江山稳定的心理。
图2 明清帝王服饰在“十二章”纹的位置、排列及顺序的异同点
Fig.2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welve heraldries" on Ming and Qing emperors’ costumes in terms of position, layout and order

2.3 紋樣位置的比較

明清兩代“十二章”紋樣都採用上衣下裳的排列佈局,但兩者略有不同,明代定陵出土冕服中“十二章”紋其上衣六章,下裳六章,清代“十二章”紋樣爲上衣八章,下裳四章。明定陵出土袞服,經專家復原紋樣位置佈局如圖2(a)所示,衣六章,日月在兩肩,星辰、山在後,龍、華蟲在兩袖;裳六章,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爲每章左右各一排列,與《明世宗實錄》史料記載和明代王圻《三才圖會》繪製皇帝冕服中的“十二章”紋樣位置佈局相同,明世宗畫像中袞服位置佈局亦是如此。清代“十二章”紋樣位置分佈,從北京服裝學院民族博物館館藏清代道光黃綢盤金繡“十二章”龍袍傳世實物來看,位置佈局如圖2(b)所示,上衣领前列三星,领后为山纹,右肩有兔,代表月亮,左肩肩部日中有乌,代表日;右胸为黼纹,左胸部为黻纹,后背正龙下方为龙纹,左下方为华虫纹,上衣共有纹样八章。下幅共四章[8],前身右为火纹,左为粉米;后身右为藻纹,左为宗彝纹。清代“十二章”纹样位置布局与明代差异明显,如明代华虫及龙纹在肩袖部,星辰纹在后领;清代华虫及龙纹在后背,星辰纹在前领。
明清帝王服饰中“十二章”纹样的造型特征比较
3.1 日、月、星辰纹样
日月星辰三章居“十二章”纹之首,明代日纹在左、月纹在右,星辰纹在背。清代日纹在左、月纹在右,星辰纹在前[9]。明代日纹为圆形红色地上面饰“三足乌”,圆形红日下方常衬托云纹,造型饱满,其三足乌造型为头朝左,尾向右,呈展翅飞翔状;清代乾隆时期,造型与明代基本相同,到同治时期,三足乌造型不再呈展翅飞翔状,圆形红日下方不再有云纹衬托,整体造型略单薄[9]。明代月紋爲圓形白色地上飾玉兔站立在玉樹下搗藥紋樣,玉兔傾斜站立與搗藥器物呈三角形構圖,圓形下方有祥雲;清代乾隆時期,造型在明代的基礎上,在圓形中添加山紋,造型更加飽滿。到同治時期,月紋造型趨向簡單,不再有玉樹、山紋及襯托雲紋,只剩下玉兔站立搗藥紋樣。明、清兩代星辰紋樣基本相同,紋樣呈連綴三星的三角造型,紋樣的差異主要是三角的間距有長短變化。
可見,清代乾隆時期日、月紋樣借用了明代的造型,紋樣構圖飽滿、神態生動,兩者差異不明顯。到清中後期,日、月紋構圖簡單化,兩者在紋樣構圖、造型上差距日益顯著,反映了清代前期由於滿族沒有表等級秩序的章服制度,把明代“十二章”纹样造型借鉴到清代帝王朝服及龙袍中,至清中期在明代样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并逐渐形成清代特色的“十二章”纹样造型,如表1所示。

表1 明清龙袍中日、月、星辰、山纹造型特征的比较

Tab.1 Comparison of the shapes of sun, moon, star and mountain patterns on Ming and Qing dragon robes


3.2 山、龙、华虫纹样
山龙华虫三章在上衣部位,其重要性仅次于日月星辰纹。明代山纹在领背部,龙纹和华虫在肩袖部。清代山纹在领背部,龙纹、华虫在背部。明代《三才图会》中山纹为类似山峰状,用不规整的三角形叠加而成,整体呈三角形;清代乾隆时期山纹为岩石堆积状。至清代道光时期,山纹用大小不一且较规整的三角形叠加组成,整体呈未盛开的荷花状(表1)。
明代龍紋造型爲一升一降兩龍面面相對形態,兩龍紋左右對稱、右升龍、左降龍。龍紋頭部扁長,嘴部張開且扁長,無須,身體呈S型扭曲,扭曲幅度不大、四肢有力、龍爪鋒利。清代“十二章”中的龍紋造型爲一升一降兩龍面面相對形態,乾隆時期爲右升龍、左降龍,至道光時期改變爲左升龍、右降龍、兩龍傾斜45°角面面相對且中間加飾火珠,龍身周圍添加火紋,整體圖案呈方形,其龍紋嘴部張開,嘴部有須,身體呈S型且扭曲幅度大。明代龍紋造型簡潔大氣,充滿活力,整體氣勢威嚴、肅穆、莊重,通過局部細節的刻畫來增加神韻和氣勢。清代龍紋造型複雜,但顯老態,通過身體大幅度扭曲及張牙舞爪的姿勢刻畫兇猛之態,缺乏神韻,顯得有形無神(表2)。

表2 明清龙袍”十二章”中龙纹图案比较

Tab.2 Comparison of dragon patterns in "twelve heraldries" on Ming and Qing dragon robes


华虫的造型来源于五彩雉鸡,明代华虫纹整体身型为头平视,尾部上翘,脚踏云纹;其嘴部闭合、头上有冠、颈部圆润、身型与颈部粗细相差不大,尾部有两根长尾羽毛。清代华虫纹整体身型为头上扬、尾部向下、双脚站立;其嘴部张开,头上有冠,颈部纤细,身型与颈部粗细相差较大,尾部有两根长羽毛,左右旁伴随多根短羽毛呈发散状展开。明代华虫纹头部、颈部、腹部圆润且粗细相差不大,身型短且尾部上翘,体态轻盈。清代华虫纹头部小、颈部纤细,腹部至尾部逐渐变大,身型较长且尾部向下,体态略显笨重(表3)。
3.3 宗彝、藻、火纹
宗彝紋樣由兩個杯祭器組成,祭器上分別飾有一蜼一虎,蜼是一種體形較大的長尾猿,其長尾巴往外繞身而掩鼻,以表示其智慧;虎的尾巴拖地。明代宗彝、藻、火紋在下裳,清代宗彝紋在下幅後身的左邊,與右邊的藻紋相對,火紋在下幅前身的右邊,與左邊的粉米紋相對。明代蜼雙腿直身而坐,兩手垂放在膝蓋處,其尾巴繞身至鼻子,虎前肢伏地、後腿坐地、尾巴拖曳在地;清代蜼造型基本相同,至同治時期,蜼的尾巴變短,不再繞身至鼻子,虎前肢不再伏地,後腿坐地,尾巴拖曳在地,尾部比明代明顯變長。
藻的造型來源於水藻,紋樣由葉和莖組成。明清兩代藻紋差異明顯,明代藻紋由一枝莖葉捲曲成圓形的圖案,其莖纖細且彎曲,葉片細長呈條狀;清代的藻紋由一枝莖葉分叉成方形的圖案,其莖較粗且彎曲幅度不大,葉片較短且寬。明代火紋由火焰彎曲成水滴形的圖案,其火焰自下而上蜿蜒蔓延;清代火紋由細長而彎曲的火焰構成方形的圖案,其火焰密集而細長。
明清两代的藻纹、火纹造型关联性不大,其轮廓造型上差异明显。同一个纹样主题,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传统服饰文化具有的包容性,如表3所示。

表3 明清龙袍中华虫、宗彝、藻、火纹构图及造型特征的比较

Tab.3 Comparison of the composition and shapes of pheasant, tiger/ape, algae and fire patterns on Ming and Qing dragon robes

续表3


3.4 粉米、黼、黻紋樣
粉米造型來源於米粒,紋樣由米粒聚集而成。明代粉米、黼、黻紋按上下順序依次排列於下裳,清代粉米紋在下幅後身,黼位於前胸部左邊,與前胸部右邊黻紋相對。明代的粉米紋由梭形米粒彙集成圓形圖案,用梭形米粒圍繞成圓形邊緣,圓形內部用梭形米粒豎形排列,一般爲4~6列;清代的粉米紋由圓形米粒彙集成圓形圖案,有圓形弧線勾勒邊緣,其構圖以一顆圓形米粒爲圓心向四周發散3~5圈,呈多圓同心“聚米”狀排列。黼與斧發音相同,黼紋造型爲斧頭。明代黼纹由斧身、斧刃及斧柄三部分构成,斧身用蓝色,斧刃用白色,斧身与斧刃之间的分割明显;清代黼纹由斧身和斧刃二部分构成,斧身和斧刃之间的分割不明显,斧身用蓝色,斧刃用白色,斧刃于斧身之间通常用晕色法进行色彩过渡,斧头的底部常饰“卐”字纹。黻纹由两“弓”相背组成,隐喻臣民背恶相向善。明清两代黻纹造型相似,明代两弓相背的距离约大于清代,如表4所示。

表4 明清龙袍中粉米、黻、黼纹构图及造型特征的比较

Tab.4 Comparison of the composition and shapes of rice, black and blue figure and axe patterns on Ming and Qing dragon robes


影響明清帝王服飾中紋樣差異的主要因素
4.1 傳統文化的包容性造就排列方式的差異
對於客觀世界紛呈雜陳的“象”的認識分析,是中國古代思維方式的主導趨向,決定著傳統服飾形制制定的基本方向和方法[10]。“象”是以形象的方式去把握客觀世界的動態之象,“十二章”紋樣是帝王服飾上的象徵性符號,具有直接映像性,能夠形象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某些現實關係。如日、月、星辰爲三光,所謂“三光垂象表天地”,用來體現宇宙萬物之道,從而體現帝王之德。“象”包括萬事萬物,對不同的客觀世界的擇取與分類就形成了“取象比類”的方法。“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只要功能相同或相似即是同類。“十二章”紋樣排列方式是根據“取象比類”的方法,依據事物表現於外的“象”,尤其是“假像”中的想像和形象歸類聯想而形成。根据“象”的功能性进行分类,而同一种事物通常存在多种功能,因此,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题材相同,但是排列方式有所不同。明代“十二章”纹样在“复衣冠如唐制”意识形态下,继承了汉唐以来的位置布局;清代“十二章”纹样根据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排列方式进行了重新布局设置,如黼、黻、藻、宗彝在前表社稷,龙、华虫、火、粉米在后表民生。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上衣下裳形制与汉唐以来的传统礼制一脉相承,两代“十二章”纹样的尊卑等级顺序排列基本相同,而在纹样的位置布局及排列方式这两方面差异明显,显示出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4.2 民族文化碰撞造就服饰观念的差异
明清两代帝王的章服制度制定与修改都是以帝王为主导,在传统哲学思想的框架下,学士根据帝王的具体要求和治国思路,反复考证和研究传统礼服制度后共同考订,其章服制度既符合治国方略,又与汉唐以来的服饰制度和规范一脉相承。明清两代把汉族传统的“十二章”纹沿用到帝王服制中,两者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和确定其正统地位。在服飾觀念上,明代主張恢復漢族傳統服飾形制,其實質是恢復“中國之禮儀”,以禮治天下[11];清代早期恪守滿族服飾形制,至乾隆時期逐漸形成在服飾款式上保存滿族特色,而在服飾色彩及紋樣上吸取漢族傳統服飾元素,形成漢族與滿族相容的服飾特色。因此,雖然明清兩代帝王服飾中都飾有“十二章”紋樣,但是,兩者對待傳統漢族服飾文化的觀念有所不同,明代是主動且全面的恢復漢族傳統服飾,而清代是被動且局部接受漢族傳統服飾,反映出漢族、滿族兩者民族文化碰撞所帶來的服飾觀念的差異。
4.3 審美變遷造就紋樣造型的差異
明清時期的官服紋樣主要爲自然描摹類,其形象來源自然[12]。明清兩代的“十二章”紋樣,紋樣題材雖然相同,但是,紋樣造型有一定的差異,其主要受到不同時代的審美價值取向的影響。明代服飾紋樣具有嚴謹有序、莊重華麗的審美特徵,如明代“十二章”紋樣中的日、月紋樣,紋樣構圖嚴謹飽滿、造型生動。清代早期服饰纹样受明代影响较大,到清中后期逐渐形成满而精的审美趋向,服饰纹样繁杂多样,做工精致。清代“十二章”纹样乾隆时期的造型与明代差异不大,至中期“十二章”纹样逐渐简化,且纹样面积小,在繁杂的纹样中很难辨识,但其工艺依据精致。因此,明清两代“十二章”纹样的造型差异显然受到时代审美变化的影响。
結語
明清帝王服飾“十二章”紋樣既有關聯性又有差異性,即兩代的“十二章”紋樣題材相同,其差異性體現在紋樣的使用、排序、造型上。“十二章”紋樣在明代帝王服飾的冕服及清代帝王服飾的朝服、吉服中使用,是明清兩代帝王服飾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兩代在“十二章”紋樣的尊卑排序相同,其尊卑排序顯能受傳統文化思想影響,與漢代以來的等級排序一脈相承,反映出“十二章”紋樣延續性與正統性,但是,在紋樣的排列方式、上下順序、使用部位上明清兩代存在差異。明清兩代“十二章”紋樣的紋樣題材相同,在紋樣造型上,明代不同時期的“十二章”紋樣基本相同,而清代經歷了承襲明制到形成特色的演變過程,在日、月、星辰、龍、宗彝、黻紋樣中,清乾隆時期造型、構圖與明代相同,基本上沿襲了明代樣式,差異不明顯;清道光時期“十二章”紋造型與明代差異更加明顯,反映了清早期“十二章”紋樣繼承了明代樣式,至清中期“十二章”紋樣在明代樣式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改變,其紋樣造型逐漸形成特色。

超鏈接

↓↓↓
张梦玥、杨娜:汉服文化背后的汉裁

加拿大:中国女留学生穿汉服参加毕业典礼

李竞恒:汉服可以是一个开放系统,但被强制接受的内容不算

政协提案:为彰显华夏精神 领导人出席传统文化场合穿汉服

◆“汉服”用英文怎么译?

◆汉服春晚2011-2019合集

◆記穿漢服的普通人,記穿華服的普通人

◆什麼是漢服?華服?

◆汉服中的十个重大问题,40种认识误区的澄清

◆《世界民族服飾圖典》中的漢族

许倬云:为何自称“汉人”?

漢族人穿日本國和服的三个代表:章太炎、秋瑾、周魯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