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XPM·专访 | 《分层与合成》参展艺术家 Vol.2——李郁&刘波:我“模仿”的不是新闻,是生活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2022-11-26



分层与合成:中国当代摄影的两个动作及其实践



《分层与合成》在谢子龙影像艺术馆正在展出中
由海杰策展,18组艺术家共同参展。展览名来自Photoshop里的两个常用动作:“分离图层”与“合并图层”,展览以这两个动作来表述中国当代摄影在近20年来的转向和实践。
展览时间:2020年5月30日~8月30日展览地点: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三楼5、6展厅

🎫

扫码购买展览门票 



本次《分层与合成》展览,XPM与策展人海杰以及18组优秀当代艺术家合作。为了让观众更深入了解展览,理解“分层”与“合成”在本次展览中的语境,XPM专访了来到展览开幕式的部分艺术家,从艺术家的角度,解读作品、展览、以及中国当代影像,并以「XPM·专访」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作为一个“艺术组合”,李郁&刘波在展览中展出了两组作品:《戊子己丑霹雳火》,共12对24幅;《慢门》,高清黑白录像,12段视频,每段1秒。本次XPM将展现“合成单元”艺术家刘波的专访,希望从他解读中启发你对展览的新理解。

↑“分层与合成”展览现场↑






李郁&刘波:我“模仿”的不是新闻,是生活



李郁&刘波意在通过阅读武汉当地的报纸奇闻异事来进行现实排演,以严肃的舞台的布局来重构新闻现场,这是摄影对于新闻报道的调侃与反思,也在通过同一画面结构和不同身份使用者的对比中,探讨摄影背后蕴含的复杂的图像权力。

他们的创作在剥离图像与文字之间看似紧密的依赖关系,将它们从大众图像阅读的图文习惯程式中剥离。如果我们将观看他们的作品视为一场具有先后顺序的放映,那么,文字在先,或者图像在先,则会获得完全不同的逻辑演绎结果,文字在先的结果就是,李郁&刘波在新闻的文字信息之上,用图像给文字提供了视觉佐证,这是图文互证逻辑早已期待的结果,我们每日所见的新闻报道,都通过这条路径被我们所获得。

而相反,图像在先的结果,恰恰揭示了文字的巧取豪夺,在这个过程里,图像是没有特别明确的意义指向,甚至,它是分叉的,正是这种分叉提醒了我们在关于图像观看与接收过程中所必然携带的危险性,同样的图像结构(如《戊子己丑霹雳火》),却可以出现截然相反的解读曲线(如救人和害人),这是图像应用的逻辑困境,尤其在当下图像容易被劫掠,从而带我们走向一个始料未及的境地。XPM以一篇专访以及一期tā-talk,揭开李郁&刘波作品背后的故事。





 【tā-talk】EP.4 李郁&刘波 | 我“模仿”的不是新闻,是生活   

*视频内容来自现场拍摄


【XPM-tā talk】 是XPM新推出的线上分享栏目。将定期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在XPM正在展出的展览中,选择自己最有感觉的一个展览、一个系列、或者一幅作品进行分享解读。 希望通过不同领域人的分享, 为大家原本熟悉的展览、作品添加新的理解纬度。艺术在很多人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艺术馆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找到艺术与公众沟通的新方式。



 【XPM·专访】Vol.1  Q: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A:刘波   

*以下内容来自XPM与刘波的专访


Q:您认为摄影在目前的创作中有哪些困境?
A:因为我和李郁是作为一个组合去创作的,所以其实没有什么困难,依然是按照我们制定好的计划去执行。如果真的要说困境,可能就是我们越做越难、越走越慢,突破自己是最难的。因为你想做别人也做过了,或者我自己也曾做过,超越自己才是最难的。其实现在越来越多人都开始走摄影这条路,因为门槛很低,人人都是艺术家。其次,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是按自己的脉络在延续,从2006年开始一直到2020年。你一看到这个系列的作品,基本上就可以判断是我们两个人的作品。我们从2016年开始就放弃了新闻的素材,开始创作一些自己的作品。

展览现场

Q:在创作时,为什么选择“二手图像”进行再创作?

A:其实我们的平面摄影作品,包括我们的录像摄影作品,都有摄影史上面非常经典的代表作的影子。也有借用图像为来进行再创作。从我们参展的作品(《戊子己丑霹雳火》)来看,它是通过场景的布置跟新闻对应来创作的。我们有一张没有展出的作品:一位女士家里电冰箱短路把鸡蛋给烤熟了。迪科西亚的成名作《马里奥》,就是他的兄弟马里奥在夜晚打开厨房的冰箱,却不知要寻找何物而呆立在那里的画面,这张照片我们就完全借用了他的图示。我一个是“利用”摄影史,一个是利用图示。
我们在创作过程中,需要传递的信息是很丰富的。再比如参展的最后两张作品,一张白气球一张红气球,每年的报道新闻都会有这样的悲剧——氢气球爆炸。我们用作品重现这件事,是想表达什么?——为什么人们没有吸取教训?直到现在依旧有类似的新闻出现。人们真的会吸取教训吗?不会的。特别是当下,在利润的驱使下,底层人民的生活。我和李郁所表现的人和物基本上都是身边的群体。



Q: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你们是在“还原”新闻?

A:我们一直没有研究过新闻背后的真和假,更不是单纯地还原场景。很多人以为我们是翻拍新闻,但其实我们的作品跟新闻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在2008年做个展的时候,收到了一封观众邮件,他写得很有意思,他说“我当天早上坐了两个小时的公交车,还冒着感冒来看你们的展览,没想到我看的是《楚天都市报》的广告。”


展览现场


后来我们给他回复了一封邮件,首先表示给他造成困扰的抱歉。然后就是解释我们和《楚天都市报》没有任何关系。我们只是按照自己的工作方式——利用新闻、借用媒体来表达。以新闻的话语去切入,进行再创作,表现我们对社会、对政治、对经济、对文化、对人的看法。新闻仅仅只是我们的素材而已。


现在的观众很多都是跟随媒体的思维出发,它也许就是一种假象。真正的新闻和报道,应该是完全真实和中立的,但是我们观众去看,一定会只关注到某一个方面上——那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现代人的阅读也是基于类似思维。现在手机便利,每天可以看到这么多信息,许多媒体要做的,就是做那个最抓观众眼球的标题党。再加上大数据算法,换言之你看到的只会是你想看的。而我们要如何清晰地从这些信息里筛选,判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其实这样的筛选没有几个人会去做。我想说的是,人一定要有独立的思考,和独立地辨别能力。



Q:《戊子己丑霹雳火》的12对作品(共24幅),创作过程是怎样的?

A:这一系列我们选择了24个新闻,用着24个新闻做了12对摄影作品。这是我们第三个系列的摄影作品。首先是进行图示对应,这是没有人做过的。两幅作品为一组,片中主体的人物图示是一样的,包括姿势、摆位、角度,但两张图里的新闻内容却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系列的创作从2009年持续到2010年中。再然后是选择新闻,这很难。比如我发现这个新闻可以用这个图示来表现,但是我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可以用同样图示表现的第二个新闻。所以我们就等待,等待新闻的出现。我们很多作品的创作都是以年为单位,如何去做12对这样的图示的照片?筛选新闻的工作非常难。


楚天都市报2008-06-22

当街热舞只为减压

昨日中午,武昌司门口解放路上,一青年男子手舞足蹈,旁若无人。他自称姓李,是一名保险业务员,因业绩太差,压力很大,便经常在街上模仿自己的偶像、美国摇滚巨星迈克尔·杰克逊的舞蹈动作,以缓解压力。


楚天都市报2008-07-25 

精神病患者砸死无辜行人 

6月6日晚8时许,蔡甸区唐河收费站附近,52岁修路工人钟某被一男子持砖块砸死。警方查明,嫌疑人黄某患间歇性精神病,自去年3月离家未归,其行走时有踢腿打拳等异常行为。请知情人与赵警官、熊警官联系。



Q:你们作品的取材是来自于现实新闻报道,是想通过作品来表达人与城市/社会的什么关系?

A:这些新闻99%都发生在城市,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是普普通通的人,正在经历的事情。我们选择这些新闻,而不是那种宏大的、伟大的新闻去表现,是因为我们想体现中国真实的当下,最真实的现状。现在往回看10年,许多事情现在的小孩可能无法够理解,觉得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发生?但是在那个时代,在它最真实的当下,就是发生了,而且就在我们的身边,非常荒谬,甚至魔幻。很多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甚至不能按普通的思维去理解。



Q:能不能说一下本次另外一组参展作品《慢门》?

A:了解摄影的朋友都知道,相机的快门速度较低的时候也被称作慢门,我们这个录像作品的标题使用了这个摄影术语叫做《慢门》。这个作品由12个段落组成,每段除了新闻的文字呈现部分,活动的画面时间长度只有一秒钟,1秒的时间对于摄影来说已经属于长时间曝光,但对于录像来说,这一秒又显得白驹过隙,稍纵即逝。观看的时候需要注意力集中。我们从2005年开始合作,拍摄了多个系列的摄影和录像作品,我们将这种工作方法看成是一种容器,将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态度装入其中。

《慢门》,李郁&刘波,高清黑白录像、12段视频、每段1秒

2013-2015



Q:您和李郁作为一个组合,你们是怎么分工合作/一起创作的?

A:我跟李郁认识得很早,从1998年读大学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李郁那时候很喜欢朋克,建立了一个武汉朋克网站,拍摄live现场照片。后来2001年,我们一起在毕业时做了一个群展,6个人,从图像和装置两个方向。我们在合作之前都在从事自己的创作,都是用摄影的方式。2005年,我得到了一本画册叫《纽约黑影:纽约日报新闻档案犯罪照片录》,里面记录了上个世纪20、30年代美国街头一些犯罪现场的照片,我被这些真实事件的现场图片深深震撼。我在想,如果能将这些照片用自己的方式和想法再加以创造,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情,于是找到了李郁。而李郁又提出了更好的建议,就拍武汉当地的新闻,和我们扎根的家乡更契合,于是我们两个一拍即合。


展览现场


2006年春节之后我们就开始创作,就这样一直做到现在。我们俩性格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一样,他的存在能弥补我的不足,能够做出比我做得更好的作品。因为所有事都是两个人商量和完成,才能像现在这样做到更好、更美、更高,我觉得这才是组合存在的意义。如果是我一个人,可能达不到现在的高度




🎬
下周XPM·专访 | 《分层与合成》参展艺术家 Vol.3 刘成瑞
下周【XPM tā-talk】| EP6 刘成瑞 & EP7 蔡东东





 // 关于展览 //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三楼5、6展厅展览《分层与合成:中国当代摄影的两个动作及其实践》由海杰策展,18组艺术家共同参展。18组艺术家,将近120幅作品。展览呈现“多元化”,展厅内除了有影像作品,还有装置作品,展厅内还设有放映厅,让艺术家能用更多元的方式呈现作品。


↑“分层与合成”展览现场↑


   🔍关于展览:  

XPM·对话 | 策展人海杰:今天,我们都面临如何处理图层的问题

XPM·新展预告|18位(组)中国艺术家的“分层”与“合成”

XPM·专访 | 《分层与合成》参展艺术家 Vol.1——黎朗:我的“记忆元年”


 // 关于艺术家 // 


刘波

李郁



李郁&刘波是武汉的艺术组合。


李郁,1973年生于湖北武汉,199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技术系;刘波,1977年生于湖北石首,200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他们曾在北京泰康艺术空间、伊比利亚当代艺术空间、挪威波什格伦艺术中心、武汉K11艺术村、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地举办个展。应邀参加过2017年第四届美术文献展、2016年集美阿尔勒摄影季、2014年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2014年连州国际摄影展、2013年首届北京摄影双年展、2012年第七届深圳雕塑双年展、2012年黟县摄影节、2012年日本西宫船坂隔年展、2012年巴黎摄影月、2010年瑞士VEVEYIMAGES摄影节、2009年西班牙GETXOPHOTO摄影节。
李郁&刘波作品曾在武汉美术馆、武大万林艺术馆、湖北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上海BOTTEGAVENETA艺术空间、北京玛蕊乐画廊、北京阿拉里奥画廊、广东美术馆、广州方所书店、广州小洲人民礼堂、广州53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四方美术馆、西安美术馆、器·Haus空间、重庆GCA新汇当代美术馆、高雄市立美术馆以及美国纽约洲卡特拉美术馆、美国加州圣何塞美术馆、美国伊利诺伊州盖纳特美术馆、德国柏林HAU2剧场、西班牙马德里玛吉画廊、秘鲁利马大学、东京G/P画廊、奥地利维也纳FOTOGALERIE等机构展出。


* 向上滑动了解更多艺术家信息 *







本次展览同名出版物《分层与合成》

在XPM艺术品商店

及其网上商店同步销售,欢迎选购

戳这里,进入购买


-
*图片来源于艺术家作品、现场拍摄  /  Amiko、董文博采访  /  蘑菇
采访大纲  /  晶晶、蘑菇

文字整理  /  蘑菇、小苏

编辑  /  蘑菇




XPM「云艺术馆·ACloud」云展览·VR全景智慧观展
🔗点击图片进入正在展出On View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