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M·新展预告丨解海龙带着他的“大眼睛”来长沙了
你一定看到过大眼睛女孩儿这张照片,那双乌黑透澈的大眼睛,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向世人喊出了“我要读书”的心声,感动了全中国,这张照片不仅成为“希望工程”深入人心的影像标志,也改变了成千上万的贫困孩子的命运。
我要上学:1991年4月
安徽省金寨县三合乡中心小学 苏明娟(大眼睛 8岁)
每天往返24里山路刻苦求学
从此,人们记住了这位大眼睛姑娘,也记住了照片的作者——解海龙。三十年过去,2021年,解海龙带着这些充满了温度的照片来到长沙,这一次,让我们共同见证影像赋予希望的力量。
“我有一个希望”
解海龙举起了他的照相机镜头。
1990年开始,解海龙用了十年时间,行程两万多公里,走遍中国128个县,用相机记录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状况。他用照片替农村孩子争取受教育的权利,用自己的照片去改变贫困孩子的命运。
1991年4月
河南省商城县苏仙石乡草房湾村
姐姐杨永香(14岁)把救助款让给了妹妹杨永贵(11岁),妹妹心里很愧疚
作为一名有丰富生活经验的摄影家,解海龙意识到了摄影在社会意识形态上的影响力,将艺术与实践相结合,对中国社会发展时期被忽视的“教育公平”社会现实给予了充分重视。
他巧妙、大胆的从社会公共道德层面阐述问题,并且总是能将自己的纪实作品赋予一种动人的气质:不论“大眼睛”“小光头”,通过突出那些令人回味的神态或动作,可以将照片中的这些拍摄对象定格为永恒的社会时代符号——“我要上学”!
1992年3月
山西省静乐县赤泥洼乡羊丈村
扛着桌凳去上学
在我们之中,罕有人能够如同历史刻度一样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把时代变迁忠实记录下来,不单单是人命运的起伏,而是孩子、老师、乡亲、广阔而似乎遥远的中国真实山野村庄,作为一个时代切片记录下来。同时,他自始至终都在努力理解和共情,而非寻求旁观和批判,使得他的摄影拥有了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1994年4月
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刘老庙村
刘小环(11岁)为了能上学 去窑厂背砖坯
解海龙不仅以他的影像为我们保留了一份珍贵的视觉文献,推动了全社会关注失学孩子这一严重的现实问题;而且还以一个摄影家的实践,为所有严肃的中国摄影家提示了一个方向:作为一个摄影家的基本人道主义价值观。
解海龙和他的作品,不仅已经载入中国摄影历史,也将写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史册上。
关于希望之镜
希望这个词语,不是简单的由“希冀 ”和“期望”组成,它的背后有着别人看不到的汗水和努力,蕴含着一种持久不懈的内在力量。当希望遇上镜头,所摄的影像就充满了温度,拥有了坚定且强大的力量,是为“希望之镜”。
1992年3月
山西省静乐县神峪沟乡南岩头村
全校师生
解海龙用摄影让我们看见了无数个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希望,照相机和相纸对孩子们的瞬间体态、表情进行了颇具质感的呈现。沉稳、自然的黑白影调下可触碰的皮肤、衣物、桌凳、树木都被注入灵动的表现力,师生们的艰辛苦楚由遥遥的“听说”成为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引起我们内心的丝丝颤动,在无以言表的感受中体验着影像的力量。
1991年4月
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周七家小学
一场春雨教室便一片泥泞,孩子们继续上课
影像的力量来自于摄影的目的,解海龙的镜头永远是关心他人的工具。他用三十年的时间,奔波在偏乡僻壤,只为校园内外的孩子。他用镜头记录下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艰苦奋斗史,用照片改变了数千万贫困孩子的命运,阐释着自己“关注社会、关注命运、关注人生”的摄影理想。
解海龙,1951年生,北京市人,中国著名摄影家,希望工程的首位志愿者。他用照片替农村孩子争取受教育的权利,用照片改变贫困孩子的命运。
谢子龙摄影博物馆 · 典藏中国
谢子龙摄影博物馆“典藏中国”项目,以梳理、研究中国影像史上重要艺术家为己任,以推介、收藏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品为目标,以推动中国摄影艺术进入国际视野为愿景,致力于成为21世纪推动中国影像发展最坚定的力量。通过梳理、推介、展览和收藏中国摄影史上经典摄影师的代表性作品,典藏中国最终的目的是建构起一个关于中国摄影史的收藏体系。
今年是《大眼睛》拍摄30周年,我们将用整个展览还原一个最为真实的解海龙,通过其摄影作品、手稿文献、采访视频让人感受到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解海龙。
此次展览希冀通过回顾过去,让我们能够珍惜当下,更好地面向未来。解海龙一直奔走于公益事业,他不仅用影像记录时代,推动社会进步,还以一个摄影家的实践,展现了作为一个摄影家的基本人道主义价值观。
这就是摄影艺术的意义,也是影像赋予希望的力量。
编辑 / 栗栗
校对 / 卡卡
云展览·VR全景智慧观展
🔗点击图片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