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XPM·新展预告 | 《银汉红墙入望遥——梅生摄影作品展》一起跟着梅生看世界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谢子龙影像艺术馆 2022-07-27


【天坛·祈年殿】,1999年 © 梅生



技术是一个“常数”,下点儿功夫总能掌握;精神是“变数”,需要悟性去理解。当思想平庸时,相机也无奈。

——梅生


这句话来自于世界遗产影像学专家,学者型摄影家梅生,他曾带着镜头,足迹遍及包括中国所有省份与世界七大洲的56个国家。


对于梅生而言,摄影是个怎样的语言方式?他曾有段时间认为自己拍摄的东西都在重复以往,便决定暂时放下摄影,开始“闭关”自省。在这期间,他通过整理以往拍摄各地的照片,发现所拍摄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包含故宫、天坛、敦煌、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在内的世界遗产题材。于是,梅生把摄影当作研究世界文化遗产的语言方式,“世界遗产影像学”学术体系重要的基础语言。


当摄影遇上其他艺术,会产生怎样的火花?梅生是名摄影家,但不仅仅只是一位摄影家。他从9岁学习书法,11岁学习篆刻和绘画,他认为各个艺术门类中间都有个“通道,相互影响,叫做”融会贯通“。


当前,疫情又一次席卷而来,耽搁了很多“你”的旅行计划,但这一站,我们来到谢子龙摄影博物馆的第五展厅,梅生的作品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广阔而丰富的世界。春天一如既往的到来,你做好看世界的准备了吗?





梅生立足于风光摄影

深耕于“世界遗产影像学”体系研究;

前后准备时间长达20余年

作品融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为一体;

展览呈现“双遗产”及“天地人世”

提倡影像的诗意化表达;

“大皇城“系列为代表,

呈现历史悠久、磅礴雄伟的中国皇城文化;

展览设计从影像书法篆刻等多维度,

立体呈现艺术家的中华传统文艺修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典藏中国”展览项目第三季

该项目致力于成为21世纪推动中国影像发展最坚定的力量。





《银汉红墙入望遥——梅生摄影作品展》


艺术家梅生策展人王保国

联合主办单位:湖南省摄影家协会 湖南省影响公益基金会 

承办单位:谢子龙摄影博物馆

展览时间2022年3月26日—2022年5月8日展览地点谢子龙摄影博物馆三楼第五展厅






左一,【山雨欲来】长城,1998年

右一,【交河故城】丝绸之路,2009年

左二,【秦始皇陵兵马俑】骑兵俑,2006年

右二,【祈年殿】天坛,1999年





展览前言2022/03/26



1990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Eric Hobsbawm)在一次讲座后遭遇学生提问:“刚才您讲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么按照逻辑,是否还应该有一个第一次世界大战?”这让霍布斯鲍姆瞠目不已,他不能理解一个大学生居然不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来他在《极端的年代:1914-1991》中深有感慨地写道:“过去的一切,或者说那个将一个人的当代经验与前代人经验传承相连的社会机制,如今已经完全毁灭不存。这种与过去割裂断绝的现象,可说是20世纪末期最大也最怪异的特色之一。许许多多身处世纪末的青年男女,他们的成长背景似乎是一种永远的现在,与这个时代的众人的共同过去,缺乏任何有机的联系。”作为对当下与过去之“割裂断绝”的回应,19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关于遗忘——或曰历史意识之断裂——的探讨已经成为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并在摄影中以各种变体出现,本次展出的梅生先生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双遗产”)系列之中国皇家文化专题的作品(简称“大皇城”),堪称这一领域的范例。


在19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摄影家群体中,梅生(1951-)是代表性人物之一。1980年代末他以风光摄影成名,1990年代中期转向“双遗产”的专题拍摄,至今已拍摄50多个国家的“双遗产”300余处。在拍摄中,他注重处理意象与真象意境与实境艺术与文献之关系,总结出“建立一个概念,完成一个体系,寻找一种方法”的思路,在实践与理论层面探索建立“世界遗产影像学”,其作品在文献性学术性艺术性方面独树一帜。这“帜”的一面,是摄影延伸为摄影家想象历史、对话历史的一种方式,银汉红墙玉树烟萝形影宛在;另一面,这种对话不是对古典世界物质遗存的单纯记录,而是一种审美的超越:在照片中历史的风景呈现得更加理想化,因为摄影家是按照最严格的、具有高度现代性的美的方法进行创作。这种处理历史的方法,与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通过画笔想象古典世界的方法息息相通。因此,梅生的工作承继着艺术史上的重要传统(其书画篆刻则体现了他的学养与中国传统艺术之联系),可谓成于当下,系于历史。


如果说体现着君权天授、尊卑有制的“大皇城”构建起堂皇浩荡、恢弘沉郁的历史气场,那么同厅展出的“天地间”“人世间”则体现了中国当代摄影新的时空美学,以及摄影家的个人生命感悟。这种“新”表现于作品中深刻着全球化时代与高科技社会的烙印,时空翻转海陆交替,从宇宙洪荒冰原大漠到高楼馆阁稠人广坐的转换只在瞬息之间,风景与生活高度碎片化,当代社会的艺术生产如同物质生产一样,时间被压缩,空间被放大,时空关系不再是传统社会中均衡的绵延,而是形成了强烈的张力,这与追求静观自然、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中国传统美学形成强烈对比。这种“新”还表现于碎片化瞬间中跳动着的生命感觉,着迷于视觉之灵感和存在的神秘与偶然,这时的摄影家不再是传统的记录者,而是当代生活中存在的踏勘者,生命的好奇如同随风游戏的吉光片羽突破了社会编码的规训,透过时间的门洞窥得一息精神的自由。

                      

——策展人,王保国



周梅生作品节选




研讨会2022/03/26



历史,或风景摄影的金缕衣

——中国风景摄影中的历史意识对话会


时间:2022年3月26日 下午3:00-5:00  

地点:腾讯会议

会议号:247 163 697

会议二维码:


主持人:王保国,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所研究员

艺术家:梅生

对话嘉宾

晋永权  摄影家、批评家,《大众摄影》杂志主编

李修建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博导

林   路  批评家、上海师范大学摄影系教授

姚   璐  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摄影系教授

曾   翰  独立艺术家



历史,是中国风景摄影中的敏感之处。


看过姚璐的“新山水”、塔可的“福洞”、曾翰的“寻找终南山”、许培武的“一生好作名山游”,回头再看陈长芬先生的“长城史诗”,这些作品时间上相隔不过十余年,却有隔世之叹:它们隔着“历史”对望。孤城一道万壑千山,映射着帝国的夕阳晚照;幽洞藏身避死乱世,寄托的是一席肉身越世长生的个人欲望;中国历史中的多数朝代,长城与福洞是并存的风景,但风景摄影中过往只见长城,不见福洞。由此,福洞在当代风景摄影中成为一个巨大的隐喻,让那些低到微尘中的风景浮现出来,也让那些微尘中的历史和人文浮现出来:两代摄影家的历史态度转化成不同的艺术眼光,演绎出作品的戏剧性,让风景摄影为之一新。如果前溯到1930年代郎静山先生那里,不管郎先生的“锦”如何“集”,最终要做的都是“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的旧梦,到底脱不了一个“古”字:当年集锦摄影在国际沙龙中金光闪闪,是因为它罩着一件中国历史的金缕衣。因此,风景摄影中的历史态度、历史意识及其依托的意识形态,它们在当下风景摄影中的断续浮沉、消融与重建、戏仿与虚构、错置与重复……,直接影响着当代风景摄影的姿态和走向,是一个早就应该检讨的话题。


梅生先生此次展出的“大皇城”系列与风景摄影作品,在这一方向的探索上多有启发,为研讨这一话题提供了契机。佳作已备,嘉宾云集,3月26日,谢馆开谈。



梅生 | Meisheng

艺术家


世界遗产影像学专家,学者型摄影家。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评委,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委,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出版相关摄影著作14部。2007年荣获世界遗产基金会颁发的“世界遗产弘扬奖”,2016年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2017年由国际摄影艺术联合会(FIAP)授予“世界遗产影像大使”荣誉称号。


王保国 | Wang Baoguo

策展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与数字艺术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西方摄影史和摄影理论的编辑、研究和译介工作,曾任中国连州、大理、丽水、济南等国际摄影节(双年展)评委,也是法国佩皮尼扬国际报道摄影节(Visapourl'Image)、英国FORMAT国际摄影节、美国露西基金会国际摄影奖(IPA)评审团成员。著有《东方照相记》、《谈影唯缺颂红妆》,与英国著名策展人露易丝·克莱门茨(LouiseClements)联合策展并主编《嘘,人类纪!》,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西方摄影理论研究》。




关于典藏中国


谢子龙摄影博物馆“典藏中国”项目,以梳理、研究中国影像史上重要艺术家为己任,以推介、收藏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品为目标,以推动中国摄影艺术进入国际视野为愿景,致力于成为21世纪推动中国影像发展最坚定的力量。通过梳理、推介、展览和收藏中国摄影史上经典摄影师的代表性作品,典藏中国最终的目的是建构起一个关于中国摄影史的收藏体系。



编辑 /  cc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