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十大最害人的“俗话”

烟语法萌 2019-05-15

来自网络,法萌君稍有改动。


法萌君按:以下十句话,相信国人都不会陌生,而是多是耳熟能详,经常被一些老好人或者自己挂在嘴边,用于自己被开导或开导别人。十句话一出,往往是闻者无言以对,心绪缓解,显得讲者历经世故,老成持重。但是,细思一番,这些话,真的就是对的吗?人人皆以此论断言行,对社会风气的影响,真的有益吗?



一、天下乌鸦一般黑


天下乌鸦一般黑,主张一竹杆打死一船人,一个活口儿也不留。


在管理学上这叫“晕轮效应”,例如:谈到东北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东北人都豪爽。”谈到河南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我知道,河南人都爱骗。”谈到曰本人,马上就有人接话道:“曰本人,没有一个好东西!”


东北人都豪爽吗?不一定!河南人都爱欺骗别人吗?不一定!曰本人都坏吗?不一定!


这些都是受到“天下乌鸦一般黑”俗话的影响,是这句俗话的变异思维。最惨的就是男人,有句俗话“是猫就爱偷腥吃。”这句俗话实际是“天下乌鸦一般黑”的翻版。主张把天下所有男人形容成“种牛”,如果你不是“种牛”,那一定得找“老军医”看看。




二、一个巴掌拍不响


“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中庸之道的产物,主张各打五十大板,谁都不能说吃亏,谁都不能说占便宜。


读大学那其间,学院规定:只要打架斗殴,一经核实,立即严肃处理,不管双方是哪一方的责任,都要受到处分。这样的校规制定者,就是受到大俗话“一个巴掌拍不响”的严重影响。


实际上,有些时候,一个巴掌是能拍响的,例如用这巴掌拍墙,拍桌子,拍马屁——不一定非要拍另外那只巴掌。“一个巴掌拍不响”是仲裁方无能的表现,无法做到赏罚分明,只能和稀泥,做老好人,主张各退一步。例如上述那个校规,如果某同学打你,是否就被动等着挨打?


打你还是轻的,例如媒体多次报道:某某在街上行走遭受到抢劫,你还能用“一个巴掌拍不响”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吗?“一个巴掌拍不响”实际上就是保护“强盗”,打击“弱者”,向“恶势力”妥协。




三、苍蝇不叮无缝蛋


苍蝇不叮无缝蛋,是散播和加速散播谣言的有力“理论基础”。


曾有某外地女子深夜被醉酒男子骚扰殴打喊救命,有小伙闻声出手相救,打伤了骚扰男子,众人皆赞扬小伙见义勇为。不过,有人却在一旁打出了什么“夜场保安殴打×客勇救失足女”的旗号,阻止众人赞扬小伙的行为,典型的“苍蝇叮蛋”理论。


据《西部商报》2005年7月14曰报道,余某和把某是邻居,在今年农历三月份,村子里传称把某强奸了杨某。在谣言散播过程中,邻居余某相信“苍蝇不叮无缝蛋”,煽风点火,说把某一定是干了这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四处散播。最后把某忍无可忍,竟然用菜刀将邻居家妇女余某的头砍下。


看,这大俗话“苍蝇不叮无缝蛋”,不仅能害别人,还能害死相信这句话人的性命。



四.、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是成功者欺骗失败者的有力借口、谎言和工具。


在机会面前,不可能是人人平等的。什么是机会?机会就是给予具有某些掌握资源者的选择和回报。


例如招聘,某公司打出招聘总经理的广告,对应聘者所要具有的条件列出若干。如果把总经理的职位看成一次机会,把看见这则消息的人视为“机会面前的人人”,表面上,大家都有相同的机会,但实际上根本就不是平等的机会。如:在条件上要求:硕士学位,大多数人就没有机会了;再要求:在同等岗位上工作8年以上,又有一些人掉头走了;再要求:在同行业内工作5年以上,恐怕所剩下的就那么几个了;再要求:年龄——这样的机会,怎么能用人人平等来诠释呢?


一个市长的儿子和一个普通工人儿子站在同一个机会面前,他们能平等吗?



五、 人挪活,树挪死


“人挪活,树挪死”是目前“跳槽族”自我“鼓励”有力的理论支撑点。


当在某个岗位上干得稍微不顺心的时候,一些人就开始想入非非。我的一个堂弟,在长春某名校做老师。几个月前,他给我打电话,让我帮助他把他“弄到”长春土地规划局去,被我拒绝了。他在做老师之前在区宣传部干过几年。


“人挪活,树挪死”这句大俗话,实际上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逻辑推理。生活在城市,街道两旁的树都是挪来的,都活得好好的,所以说“树挪未必死”;人挪就活吗?也不一定,看见过很多在各单位之间跳来跳去的人,也很少看见“有所突破和提高”,相反,到是有很多踏踏实实在原来岗位上努力勤奋的人,做出了一点成绩,所以人挪也未必“活”。


如果抱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心态去工作,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很难做出一番成绩的。



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是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刀。


经常看见一些官状模样的人,说话喜欢旁敲侧击,声东击西,捕风捉影:“对于最近单位传闻的咱单位内婚外恋问题,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当然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又或是“某某同志经常迟到早退,别的同事多次向我反映,我都相信不是什么大事没有追究,希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听者往往不知所措,纷纷猜测谁是肇事者,谁是报信者,好端端的一个单位瞬间互相猜忌起来。既然有人打了小报告,就有人再去打小报告,最后稳坐钓鱼台的当然是官样的人。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句话,是给没有“真凭实据”说话者找到杀人的“刀和枪”。



七、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


“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通常是年长者对年轻人“不听话”的告诫。


判断问题的对错,和年龄无关,有时跟经验也无关,尤其是对新事物的理解上。扯上年龄和阅历,就是“拉上虎皮”,为自己的心虚鼓劲壮胆。


如果年龄就是一切,那么一个学校的校长一定是该校年龄最大的;一个企业的总经理一定是该公司最老的;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定都是百岁以上的老者——事实是这样的吗?显然不是!


这不是对长者的不尊重,只是实事求是地说,对待某个具体问题,谁的观念最接近“最优”,和年龄关系不大。


“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是对年轻人的不尊重,也是对知识的亵渎。持有“我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观念的人,往往主张“论资排辈”,手下的年轻人必须按他的思路行事,否则难有出头之日。




八、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主张以地区为线,画出友谊的大门。


某单位组织去南方某地旅游,到了一个购物店,店主闻听团员都是北方某地人,立马改口北方口音,大叹“”他乡遇老乡“,保证所有玉石成本价一折出售。满债而归回到北方不久,网上爆出,购物店流行了一本“老乡”秘籍,可以让人短期熟练掌握各地方言和特点,以老乡相称。


中国警务曾报道,南昌市公案局刑侦支队三大队将抓获的杀人犯罪嫌疑人谢应福移交给广州警方。谢应福为20万钱财,竟将从小一起长大的老乡杀死。这里,就不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而是“老乡见老乡,背后来一枪”了。


近几年来,老乡谋害老乡的案件时有发生,即不能见到老乡就“不设防”,也不要一见老乡就“谈乡色变”。中国人,要抛开“地域亲热”,了解一个人要全面地去考证,老乡不是免疫的绿色通行证。



九、遇事少出头,各扫自扫门前雪


“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主张圈地为牢,倡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自私自利的表现。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去年的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乘客坐过站无理纠缠厮打司机,司机也不客气,边开车边还击乘客,车上的乘客大多也是抱着“各扫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吧?结果那,司机将车开进了长江里,十几名旁观者的乘客也为自己的“高高挂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坏人为何肆无忌惮,是因为众人都在“高高挂起”,而当坏人将黑手伸向了“众人”中的某一位时,又有谁肯为他出手那?小偷猖獗没人管、抢劫犯疯狂没人管、路人倒地也无人管,有人以怕自己受害或被冤枉为理由推脱,实际上就是跟“各扫门前雪”的信奉有关。


在“各扫门前雪”的大俗话前,“见义勇为”正在沦落。


十、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庸特产。


主张把交流情感、加强感情放到第一位,比赛输赢是次要的。真的能做到吗?不可能


比赛就是要分输赢的,就是要争第一的,否则比赛就成了形式主义和工具。比赛中的参与者人也无法体验比赛激烈对抗所带来的精神享受,观众也看不见比赛的激情和悬念。这样的比赛还能叫比赛吗?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虚伪的代名词,实际各队在比赛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赛场上也是火药味十足,每一个运动员都打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幌子在干“比赛第一,友谊第二”的事业。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句大俗话,特显出某些中国人虚伪、矫揉、造作的一面。


          往期文章:拒绝法庭成为骗子的天堂:各地法院正加大处罚力度


          往期文章:坚持无罪判决的法官受到表彰 应该还是不应该?


          往期文章:苏力:中国法律界,包括司法界、律师界和法学界,最大问题其实是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往期文章:《史记》中揭露人性本质的10句话,不得不服!




        

         为方便与网友沟通,法律爱好者可添加小编微信号:kelly489112(劳拉)为好友,以组建法萌法律微信群交流。请注明职业,以便分类建群。也欢迎法律网友投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