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律师江湖的水,你知道有多深?(据说,看了这篇文章,许多法官打消了辞职做律师的念头!)

烟语法萌 2019-07-03


作者:徐斌,转自:东方审判实务


提成律师

张小贵实习转正后,离开师傅转所到北京夏虎才律师事务所执业。所里给张律师三七。三七的意思就是如果张律师的客户委托,张律师就可以得到律师费的70%,其余30%是夏虎才所的管理费。

张律师初来乍到,凭着在师傅处积累的办案技能和朋友同学亲戚介绍的案源,一年勉强能拉到十几个案子,律师费一般在3000到20000元不等。

2010年一年,张律师拉到了6万案子,两个债务纠纷分别收了3000,2000;代理了同学的离婚收了5000;做了一起交通事故,风险代理,打回来20万赔偿,按照合同约定客户应该支付2万,没想到客户赖账,吵架加动手要回来10000;给同学的公司做法律顾问,说好20000一年,到了年底同学说生意不景气打了五折,赚了10000顾问费。自己父母介绍了一个讨要工程款的案子,标的额挺大五百多万,张律师和客户墨迹了一个礼拜最后收了2万(高兴地吃了一次大盘鸡)。

对不起我加一下这是多少……5万。

前面3万张律师老老实实的让客户把钱打到所里,开了发票,张律师领了提成21000元。后面2万张律师迫于生活压力决定自己密西了这笔钱,用个人名义收了钱没开发票(只有律所才能开发票)。 这一年,张律师给北京律师贡献了3万营业额,给律所贡献了9000元,给国家贡献了大约3000元左右的税,同时自己到手41000元。没有保险,没有公积金,平均月收入4000不到。


工薪律师

马双双小姑娘法学院毕业,在律所实习转正,由于实习期一直跟着所主任夏虎才大律师做徒弟,接触了不少案子,夏律师给马双双表示,只要她愿意留下继续做夏律师的案子,夏律师愿意支付她3000元底薪加上5%的提成。

2010年马律师早上8点起床,晚上8点下班,周末经常加班,和师傅一起承办了120个案子,感觉整个人都不对了。这120个案子总共收了客户100万营业额,马律师赚了5万块提成,加上3000底薪,一年有了8万的收入。

马律师亲戚介绍了一个案子给所里,马律师老老实实的交给了师傅,师傅收了8000,又安排马律师去做,提成却还是5%,马律师心里十分气愤,开始一边办案子一边找工作。自己没有案源,马律师更希望找一个轻松点的法务或者能提供案源的律师事务所。

律所主任

夏虎才所有三个合伙人,二十个律师,五个实习律师。

主任律师夏虎才以前是北京老龙头律师事务所的律师,执业满三年,凭着几个熟悉的老客户介绍案子,夏律师每年能创收100万律师费,但是所里只给他60%提成。夏律师感觉交40万给所里还不如自己租个房子开律师事务所划算,这样100万就都是他的了。

司法局要求至少要有另外两个和他一样执业满三年的律师才能开合伙制律师事务所。

夏律师在北京的律师圈子里到处找满三年的律师做他的合伙人,就这样他找到了前法官律师提知内和红顶律师赵关西。三个人是这样合作的,夏律师做主任,占有律所20%的股份,担任所主任,负责律所的管理。赵律师是金主,出资100万作为开所的初始资本,占60%。提律师不参与分红也不参与管理。三个人的收入都是税后全提。

凭着赵律师的关系,新律所很快成立起来,夏律师从朝阳区一栋写字楼租了400平米的办公室,一年房租80万。三个合伙人分别从原来的律师事务所拉了一批律师跳槽,许以各种不同水平的待遇,有税后全提的,有九一的,有八二的。

夏律师把自己的案子包给了马律师,又招了几个实习律师,频了一个自家亲戚担任行政主管兼职前台兼职律所出纳。实习律师一个人一个月2000,行政主管一个月2500。这些钱都是从赵律师那100万里面出。大手大脚的装修和房租很快就让律所的账户见了底。三个人商量来商量去,谁也不肯掏自己的腰包去把窟窿补上。

夏律师当了所主任,除了办案子,还花了不少心思在律所管理上,案源没有时间开拓,营业额仍然维持在100万的水平。去掉合伙人要担的14%的税,去掉给马律师支付的七八万(马律师只做夏律师的案子,所以工资由夏律师支付而不是走律所的账),到手80万左右。

神秘的合伙人赵律师每年悄悄地赚几百万,据说都是非诉,偶尔也有捞人,甚至把人送进去这种案子。有开票的,又不开票的。夏律师不去管,也不想管。平时赵律师根本不来办公室,夏律师也不会想着找赵律师。

提律师基本也不出现,年底来了一次,原因是夏律师要给自家亲戚涨工资,提律师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了这事,坚决不同意。夏律师无奈找了赵律师,三个人约了几个月也没开成会,最后夏律师直接把工资涨了,两个合伙人在所里差点打起来。

由于夏律师没有兑现给小马律师上保险(夏主任时而说了算时而又说了不算),小马律师最后还是下定决心辞了职,夏律师心里咒骂马律师是个白眼狼,翅膀硬了忘了师傅,发誓这辈子再也不带徒弟。夏律师不知道,当年他师傅罗主任也是这么想的。


实习律师

大学生小李搭上了末班车,在2009年的年底在夏虎才所挂了实习证,比他晚3个月申请挂证的小黄就没有这么“幸运”,司法局一纸政策不允许外地律师在北京执业,小黄只好回老家发展。

小李一开始没有工资,跟着夏律师见习,每天在律所无所事事。律师有客户才来办公室,小李屁颠屁颠儿去给客户倒水,客户和律师聊得什么他一句也听不到。等了两个礼拜才终于有个律师让小李帮忙立个案。经过了一个浑浑噩噩的实习期,又经历了前后将近一年的等待,差不多用了两年时间小李才拿到了朝思梦想的律师证。拿到证第一件事就是申请转所。小李给自己找了一家做交通事故的律所,忐忑不安的去面试,生怕别人看出来他其实一个案子都没有办过。

这一年小李到手收入2万多元,营业额是0。

律师事务所

20个律师加上3个合伙人,律所一年营业额将将1000万,人均营业额40多万,在区里是排名相对靠前的中小型律所。律所一年给国家交税将近100万,办公室成本80万,人员工资不到10万,杂七杂八的开销四五十万,收到的管理费却只有不到100万(全所去掉合伙人,20个律师加起来的营业额才不到300万)。

2010年这家千万律所却勉强维持,合伙人就亏损如何承担吵了个不可开交。

合伙人各有心思,律师们闷头办案,400平米的律所平时只坐着两三个人,其他人都不知去向,就这样熬到了2012年,北京市开始了轰轰烈烈的营改增。

由于全所的营业额不低,所以成了营改增试点,到了年底律所支撑不了营改增增加的税费,扣住了全所律师的律师费用来抵税。律师们怨声载道纷纷调走。为了支持住律所的运营,夏律师忍痛退掉了办公室,找了一个火车站附近的100平米的小办公室,当年装修讲排场花的钱也全部打了水漂。律所剩下了几十张桌椅,贱卖可惜,又舍不得丢掉,堆满了半间办公室。原来的办公室转租的时候,夏律师指着已经搬空的办公室给新来的公司说:这里曾经是主任办公室,这里曾经是我们的谈案室,这里曾经是我们的会议室……

律师行业

2010年,有近3000家所,22000多人的北京律师集体贡献了110亿律师费,其中半数非诉(其中有小贵律师贡献的一万)半数诉讼。收入过亿的律所有24家,收入过1000万的律所有194家。收入最高的朝阳区占了律师人数的70%,贡献了58亿律师费。

平均每个律师贡献营业额49.3万,到手收入16.4万。

虽然北京有将近3000家律所,但是本文所讲的这种律所可以占到2900家。根据28定律,很多律所还不如文中这家。虽然文中很多律师的客户都是颇具企业管理经验的各行业的公司负责人,但是律师很少借鉴一般正规公司的发展经验去聘请专职的人力资源、专职的会计人员、专职的市场研发人员,很少采购OA、ERP,也少有成熟的律师培养体系。理由很简单:没钱!

律所其实真的是没钱,主任也好、合伙人也好,大家都是各拿各的。一旦贡献的管理费比较高了,对这个律师个人不划算,他就会找一家管理费相对比较低的所,或者去做个税后全提的合伙人,或者干脆自己开所。

师傅带徒弟,徒弟独立,师傅再带徒弟,徒弟再独立。不是孤家寡人,就是被市场淘汰。

律所一般也不大量的聘请律师,但是永远欢迎律师挂靠,因为聘请律师要分自己的案源,而来挂靠的律师可以提供律所管理费。

律师事务所的案件来源多而杂,主任和律师之间是合作关系,律师和律所之间是挂靠关系,流动性较强,律师对律所的忠诚度有限。

由于律所主任作为管理者往往也亲自参与个人案源的开拓和承办,能在律所管理上投入的精力有限,合伙人之间彼此猜忌牵绊打斗都是业界常态。不仅小所如此,大所也难逃这个怪圈,以至于一些很有名气的大所,主任斗副主任,合伙人斗合伙人都是很常见的情况。

最后再来谈一谈律师收入问题。

非诉工薪律师 

起薪比诉讼(无案源)律师高,但是成长瓶颈明显,上升空间不足,且工作强度普遍较高。一线非诉所起薪一般在1万每月以上,少数精品所能到2万,加班是正常的,通常是一周七天,每天晚上11点下班。当然,看本帖的绝大多数法学院同学还进不去这些律所,因为门槛比较高。

除了加班另外一个痛苦的事情是出差,赶上一些特别的产品能达到365天出差300天以上。

接触不到客户是主要问题,所以很难谈的上拓展案源。少数有此天赋的律师会一跃成为合伙人。否则越接近40岁越不如年轻人。

非诉工薪律师最大的压力不是来自上面而是来自下面,培养一个非诉律师很容易,很多工作其实本质是体力劳动,boss一般都是专门做一种单一的产品,有一条文件反复复制,麻烦都麻烦在小活儿上,随便找个本科生锻炼三个月其实就能干,外人非常神往,实际没有很多技术含量。这样对律所来说长期雇佣有经验的熟手不如培养新人划算(熟手一个月要三万还要年终奖,新人只要一万还特美)。

同样是非诉工薪律师,命运也有可能截然不同,所以找工作提前能了解一下应聘律所团队(注意你不一定是去律所工作的,而是去给律所下面某个boss的团队工作的)的薪资和团队文化比较好。现在国内有大所在考虑采用律师池制度,具体效果怎么样我就不了解了。

由于限制外地律师进京的政策,北京律师遇到了目前最大的人力资源瓶颈,新人不足不说,由于收入不高,劳动强度又大,年轻律师开始大量向客户(比如各种金融服务企业)流动,再加上营改增,对北京非诉业务的冲击是雪上加霜,收入从全国第一掉到了第二,以至于连年营业额都不高调的公布了。

但是,现在在北京找工作,起薪普遍高于其他城市。而对于非诉所和很多诉讼所来说,北京户口其实也不是必须的!

非诉律师 

北京收入排名前24的律师事务所均年营业额过亿,而这些律所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以非诉业务作为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可以说是极少数的大咖拉高了律师行业的平均收入,不仅北京如此全国也是如此。但是这群人的人数占的比例很小。

非诉和诉讼营业额各占五成,目前略低于诉讼。所以说非诉收入高于诉讼这个事情,并不是非常精确的说法。只能说非诉律师的收入上限高于诉讼。尤其是对律师这种喜欢单兵作战的行业,非诉的单个案件收费高的特点让律师比较容易突破自身的体力瓶颈。

诉讼律师 

没有案源的诉讼律师收入很低,但是有案源的诉讼律师收入一般可以达到30万左右。30万就是一个律师有3个稳定的老客户不断介绍案源的一个平均的收入。笔者说的比较主观没有精确的数据支撑,但是应该差不多。笔者遇到的独立执业收入过得去的律师大多数都在这个段。

这个段其实人数众多,创收稳定,平均收入高过同年级的非诉律师。

营业额过千万的诉讼律师并不多,因为干不过来。一个诉讼律师一年最多也就是做一百来个案子,就已经累死了。

退休养老问题 

律师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因为卖的不是什么产品而是自己,所以本质上出卖的是劳动力。中国的律师行业是90年代才开始发展,到今天也不过30年。过去的三十年这几代律师从二十多岁到了四五十岁(也有半路出家的现在已经退休),中国的律师行业就没正面面对过养老问题。

老律师带徒弟,徒弟出师独立,老律师再带新徒弟,循环往复,老律师干不动了怎么办?

过去的三十年在律师业赚钱其实是非常容易的,确实有很多律师解决不了营销问题,但是成长到一定水平如果还没被市场淘汰(通常说熬三到五年),一般也能有个中产阶级的收入。律师忙于办案,非常容易忽略整体的发展、律所的管理、新人的培养、老律师的退休这些问题。

区域不均问题 

京沪广深这四个城市即是一线城市,也是律师业的一线城市。北京庆祝年营业额突破100亿的时候,100多公里远的天津律师营业额才9个亿一年。笔者由于产品和研究方向特殊和全国很多律所主任律师合伙人投资人有交流,我发现很多二三线城市已经不是十分适合年轻律师的发展。

师傅的水平有限

案源被少数律师垄断

市场容量小

本来年轻律师就已经很难熬了,如果再被老律师轻易的垄断案源,就更难有所发展。

中国律师的收入怎么样?能赚钱的一直忙着赚钱,不赚钱的稀里糊涂就退市了,还有一群苦哈哈的熬着。法制环境差,文科生为主,严重务虚,盲目发展,产业化不足,可持续性差。

其实律师业整体的钱没少赚,甚至每年都递增不少。但是整体的管理水平迭代速度是极慢的,比中国的其他行业慢许多(比如IT业就能跑在前面)。

我抱怨的很多,可能有些说的不对。

正向地说,现在做律师,来中国这个法律服务发展严重不足的行业淘金,也恰好是好时候。

因为如果行业发展的特别成熟了,那入市门槛也必然提高,要么是法学院特别贵,要么是司法考试通过率特别低。

          往期文章:司法部通知:扩大划分专业评定专业律师 法检从业时间应计算为执业时间


           往期文章:官方回复:关于法院事业编制人员的身份、待遇问题


           往期文章:律师告诉你有理还败诉的十大原因

        

           往期文章:法考不再难?报名60.4万,13万弃考,11万+通过,通过率23.2%





   本号法律支持:姜效禹,山东烟台人,从事法院工作十六年辞职,现山东智峰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微信号:sdyt86,立足烟台诚交各界好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