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来梵:当前文科的许多研究领域,充斥着大话、套话、空话和假话

法研在线 2021-09-17

原标题:林来梵:有关当下学风之我见

本文大致发表于2012年

目前,学风的问题广受关注。不久前,《中国社科报》记者就“从文风看学风”这个专题,采访了鄙人,于是便有了这个底稿。因为报道时只采用了一些部分,现将全稿挂在此,也算是“废物利用”,图个心安理得。

  

1、您认为,目前学术界的文科论文写作形式上有哪些问题?反映出什么样的文风?具体的表现形式有哪些,请您举例?


林:对于当下我国学术界中文科领域的著述形式,不同的学者可能会看到不同的问题。就我个人的认识感悟而言,我觉得其中最大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独断主义比较盛行的问题,而其根本原因则是有相当部分学者没有妥当认识并处理好价值判断。
  
什么是“独断主义”呢?这确实有点复杂,为了表达上的便宜,我们这里就借用了“主义”这个概念。我们说,文科里的几乎所有学科,包括传统的文史哲,以及现在比较活跃、甚至被称为“显学”的“政经法”等学科,其实在研究过程中都必然涉及价值判断,这一点是它们的共性,也是它们区别于理工科各个学科的主要特征。与此相应,如何认识本学科领域中的价值判断,以及如何对待和处理这种价值判断,就成为文科各个学科在方法论上的重大问题。


但是,综观现下我国学术界,这方面恰恰还存在乱象,主要表现在:很多学者根本就没有认识到文科各学科研究中必然存在价值判断,为此相应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个问题。也许有些人是认识到了,但却不加以承认。但不管如何,这些学者即使对于这类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往往也总是以“科学”之名提出学术见解,盲目确信或干脆标榜自己的观点具有科学性,甚至打压别人的不同观点,但论证则并不充分,即并不重视承担相应必要的论证义务。这种情形在中国早已存在,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学问就大致如此,但时至当今,这种情形仍然还很盛行。这反映在文风上,往往就是在提出自己个人的观点时,简直就像是在宣布某种颠扑不破的铁律或者真理一样,一副“我思故我对”、“定了没商量”的口吻,根本不容置疑,甚至根本不容置喙,不留一丁点让人进一步讨论的余地。这就是我所说的独断主义。此外,也有一部分人认识到了文科研究中必然存在价值判断,即认识到了主观性,但却认为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为此索性就放任这种主观性,反映在文风上则是肆意挥洒,但其实也可能是信口雌黄,经不起推敲的。这同样也是一种独断主义。


2、您如何看待文科写作假大空、缺乏实质内容的问题?


林:文科的许多研究领域,均可能会穿过政..治..意.识..形.态的主题,而前面所说的独断主义一旦与正统的政..治..意..识.形.态的独特表达方式结合,便可能出现“假大空”的文章,充斥着大话、套话、空话、假话。而且,独断主义也最为适合与正统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表述方式结合,因为其本身论证义务的意识就比较淡薄,一旦与.政..治.力量结合了,便以为其论证义务的负担程度更可以进一步得到相应的减轻或免除。


3、一篇正规的论文往往要求有引文,一些文风不正的学者往往为引文而引文,更不去细查内容出处、仔细阅读原文,导致错误叠加、误读经典文本,制造了许多网络学术垃圾。对此,您怎么看?


林:“网络学术垃圾”是否是这样形成的,我也不太清楚,但是您所说的这种“为引文而引文”的做法当然是大谬不然的。其实,根据学术规范,学术著述必须得有注释,而引证和注释也是力求克服主观性,努力追求学术见解的公允性、合理性、可被接受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其本身也是正文论证部分所展开的学术对话的附随性表现。但有必要认识的是,引证与注释的规范要求不是独立的,也不仅仅只是一套技术,即不是可以完全列举在某本杂志的封底那么简单,而是与学术论证的规范要求是一致的,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学术论证的规范要求的。就注释的问题而论,当下中国文科各学科领域的学术著述中主要存在的现象,除了您所说的这种情况之外,还存在其他各种随意引证、信手拈来的情形。凡此种种,其实也都是独断主义的表现。
  
4、盲目追求创新,于是很多学者总是强调自己是国内第一次提出某某观点的学者。重论断轻论证的写作方式导致了哪些问题?应该倡导怎样的论文写作方式?


林:“创新”都已经被说成是“学术的生命”了,我也觉得创新很重要,但盲目追求创新,则未必是对的,而盲目创新,恰恰已成为我国当下文科领域的一种学术痼疾。这与独断主义的“重论断轻论证”当然也是有关系的,可以说就是其主观随意性的一种冒进,有些人更是做到了“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程度,凡是提出学术见解,都不屑与人雷同,导致的结果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排斥他人的一切学说,包括学术通说。而没有考虑到,要推翻一种少数说,和推翻一个通说,其所要承担的论证义务是不同的。这可谓是论证义务的一种比例原则。违反了这样的原则,即使观点再新奇,也可能是无根之游谈,根本不可靠。所以,我认为,学术规范应高于学术创新。这是我们应该警醒的。


至于应该倡导怎样的论文写作方式,这个问题很大,不是这里可以谈清楚的,但我认为最根本的一点,还是要克服独断主义,即要认识到文科领域中存在一定的价值判断,即存在主观性,为此必须防止以“唯科学主义”的名义实行学术研究的专断和擅断,也不能由此就放任主观性,而应力求克服主观性,通过相应必要的学术论证,通过学术共同体内部的沟通或商谈,努力追求学术见解的公允性、合理性和可被接受性。
  
5、庞大的论文量背后是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利益纷争。学者们纷纷批量生产学术论文,请您剖析一下深层次的原因。
  
林:如上所言。
  
6、您认为,目前学风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如何形成良好的学风?日本有无可借鉴的经验?
  
林:目前我国学风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也是一个人言言殊的问题,但在我看来,浮躁确实是一个比较突出的倾向。这一点很多人都认识到了,也有不少人在批评,但有趣的是,连许多学者对浮躁的批评,都痛心疾首到了有些浮躁的程度。为此可以说,或许我们已经彻头彻尾地浮躁了。这种浮躁的学风,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与我们这个大规模、全方位急剧转型时代的社会生态与特有氛围是相应和的,也跟我国对文科学术研究经费的投入规模极小、投入方式单一(主要靠行政机关)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一时很难根除。然而,就学者个人而言,必须克服独断主义和盲目创新至上主义,而就学术环境而言,则至少必须改革现行的学术评价制度。


目前,我国学术评价制度基本上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评价机制具有外在性,也就是说学术评价主要由行政部门及其相关部门组织和实施的,而不重视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自身评价,甚至还不存在学术共同体内部的评价机制。这是个大问题;二是评价机制倾向于采用机械的“量化评估”。这种量化评估,比过去靠单纯的个人好恶的评价、或行政长官主观意志的决定好得多了,但我们前面说过,文科领域学术研究中的主观性是难以完全祛除的,对其研究成果的评价同样也是如此,为此全面引进理工科的那种“量化评估”方式也是有问题。“量化评估”看似很客观,其实文科领域有相当部分的评价指标却是无法客观化的,如果刻意加以客观化,反而是不妥当的;第三则是学术评价行为具有短期性,简单说就是往往没有从长远的眼光来考评文科学者的研究成果。以上三者,都是文科学术研究的大忌。要形成良好的学风,首先就要克服这三种流弊。


关于这一点,日本确实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长期以来,日本虽然也存在一些外部性的评价机制,但总体上而言,他们已经确立了学术共同体的内部评价机制,甚至形成了一种能够让学者重视自己个人的学术信誉,重视学界同行的口碑和态度的制度。对于文科的学者儿来说,这恰恰是非常重要的。而且他们不存在短期性的量化评估机制,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地方。当然,近年来,由于国立大学制度改革,科研经费有所下降,日本学术界似乎也开始出现了一些由国家机构或其他具有公共性质的机构通过课题申报或投标的方式来投放科研经费的现象,为此也开始出现了一些在我国所习见的浮躁学风,值得我们戒备,只不过状况没我们严重罢了,而且将来如何,还有待我们继续观察。但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也说明,一旦采用类似于中国的学术制度模式,即使在日本这样国家的学术界里,也同样会出现严峻的问题。

作者:林来梵,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3月出生,福建福州人。本科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政教系。曾留学日本近8年,先后就读于大阪外国语大学及立命馆大学等,获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浙江大学法学院;2009年9月起任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兼职: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迄今出版个人专著两部,学术随笔集一部,学术论文数十篇。著有:《中国的主权、代表与选举》(日文版),(日本)晃洋书房1996年版;《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剩余的断想》,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等。主要研究领域:宪法学。

2019年全国西方法律思想史年会
中国第一法务协会(CACC)第二届全国优秀法务评选开始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投稿须知 &投稿方式
《江海学刊》征稿启事
《中国史研究》征稿启事
浙江省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关于调整年会时间的通知”

公安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研讨会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投稿指南

《中外文化与文论》(“艺术与哲学”专辑)征稿启事

《马克思主义学刊》征稿指南

《北京青年研究》投稿指南

《天府新论》征稿信息
CLSCI期刊《法律科学》只接受独立作者署名投稿:想合作署名没门儿
中国第一法务协会(CACC)第二届全国优秀法务评选开始
《四川大学法律评论》(第19卷)征稿启事
第二界竞争政策国际研讨会暨前沿专题讲座征文通知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国外社会科学》投稿须知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征稿启事与目录
《综治研究》期刊征稿启事
陈兴良教授谈论文写作:学者就是作家,不写作无以称作家
梁漱溟:做学问的八个境界
要读美国法学院,先过论文写作关
梁慧星老师教您如何学民法,如何阅读“大部头”
法学名著你真的读懂了吗?——谢晖教授教你阅读学术名著的4种方法
研究生该弄明白的三件事:怎么读书、怎么写论文、怎么思考?
我的法官同事辞职了
他27岁清华教授、29岁清华法学院长,一辈子在清华,一辈子在教书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资格论文期刊目录(2011年12月修订)
如何安全通过法学硕士论文答辩?
法学达人畅谈论文选题实用技法:旧瓶装新酒、抱大树、抓热点……
学报主编吐槽C刊标准:“影响因子”是可交换、可买卖的
核心期刊编辑披露论文投稿录用的真相!
论文写作方法及要点,必备技能,值得收藏!
“课题至上”可能毁了文史哲研究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