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是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主办的、国内第一份人权学术期刊,创刊于2002年。自2015年起,本刊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承办。
《人权》为双月刊,以中、英两个文种出版,主要发表以人权、权利等为主题的法学、政治学、哲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诸领域的论文,热诚欢迎学界同仁投稿。
详细了解期刊信息,请关注“人权”和“HumanRights杂志”微信公众号。
作者:何志鹏 吉林大学法学院院长、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摘要:当代中国的人权理论可以从 “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概念寻求解码。“以人民为中心”是一种发展思维、执政理念和治国方向,是执政党的观念塑造、行 政机关的思想指导和相关人员的行动准则。人权系统是围绕着社会群体、个体向社会 权威、特别是资源的提供者提出的基本生存与发展需求而形成的思想、理论、制度、 实践。从根本上说,“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权系统属于不同体系的政治伦理与政治哲 学,但是在具体的存在方式和运行过程中,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相关的方面。因而, “以人民为中心”与人权具有耦合性,人权本位的思维方式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 念具有系统相容性,在落实措施和行动上也具有很多的共同性,二者都需要理念融 入、规范融入、制度融入和行动融入。这一解码可以为世界人权理论的丰富提供中国 智慧和中国贡献。关键词:权利理论 中国 “以人民为中心” 人权 耦合性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权意蕴 ——以发展主义人权理论为视角作者:常 健 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摘要:发展主义人权理论为全面和深刻地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人权意蕴提 供了更宽阔的视角。从发展主义人权理论的视角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保障所有人自由全面协调发展的终极目的性人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设定的各项具体目标和任务,全面回应了生存权、自由权、参与权、 平等保护权等手段性权利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标志着对 发展权的保障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更高层次,同时也开启了所有社会成员自由全面协调发 展的新征程。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发展主义人权理论 人的自由全面协调发展 目的 性权利 手段性权利作者:魏晓旭 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一直以来,发展权和其他人权的关系因其复杂性而备受国内外关注,同 时亦难以处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辨明发展权得以区别于其他人权的独特之处,以此 作为发展权的标识,并融入促进、实现发展权的过程之中。通过对发展权进行深入分析, 可知其特殊性体现在其以幸福生活的导向为主要功能、以发展机会的平等为主要实现途 径、以国家层面的集体为主要价值。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树立了发展权在人权体系中的 独立地位。这种界定符合了发展权的权利属性、应有之意、全球背景和国家定位,具有 合理性。对发展权功能及价值的恰当界定,有助于中国在国内层面更好地促进和实现发 展权,在国际层面倡导发展权国际造法中的中国话语。关键词:发展权 个人人权 权利功能 权利实现 权利价值摘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各地区、各民 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守望相助、共战疫情,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疫情防控中的邻避行为,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 课题,也是加强人权法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应急管 理与法治宣传同行、良法之治与柔性执法共进、法律激励与法律制裁并用。5. 备案审查的人权保障功能及其实现路径——潘洪斌案的再思考作者:梁洪霞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副教授、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研究员 摘要:潘洪斌案向学界提出了人大备案审查后如何与法院诉讼相衔接的问题。 该问题的解决应着眼于我国备案审查制度的功能定位,是否涉及公民在个案中的具体权 利救济。从我国的实际情况、世界各国合宪性审查制度的发展趋势以及全国人大和学界 的态度来看,人权保障理应成为备案审查的功能之一。根据我国 《立法法》和 《各级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的相关规定,我国法院在诉讼过程中应该建构最高人民 法院提出审查要求与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提出审查建议的双重互补机制。同时,根据法的 溯及力理论,法院诉讼终结后当事人提起的备案审查应对当事人本人具有溯及力,法律 应该规定此种情况下启动再审程序以救济当事人权利的制度。关键词:潘洪斌案 备案审查 人权保障 司法诉讼 衔接机制摘要:中国参与国际人权体系的实践主要归因于我国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 放。国际人权体系对中国最重要的影响是中国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国内民众权利意 识的觉醒、人权观念和人权意识的普及和深入。中国参与国际人权体系既是一个战略 问题,也是国内政治选择的结果,反映了中国对人权的认识由形式承认到价值认同的 重大转变。中国参与国际人权体系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承认的过程。 中国在学习、借鉴既有国际人权规范,以既有国际人权规范调整国内社会生活的同 时,也在以自己的人权立场、人权理念和自身实力的不断增长影响着国际人权体系 的演进。7.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的财政法保障进路及其体系构建——国际比较与中国经验作者:涂云新 复旦大学法学院讲师、复旦大学人权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员摘要:在 《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2条第1款之下,国家在保障 和实现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之时承担三项整体性国家义务,分别是 “渐进实现”的国家义务、“非倒退性”的国家义务以及 “尽其资源能力所及”的国家义务。在国内宪法的维度上,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保障亟须解决的问题是权利的资源依赖性问题。因此,有必要把权利保障的国家义务通过一定的途径转化为权利保障的财政义务,并探讨如何通过国家财政来实现这些基本权利。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财政法保障体系的构建,在财源论意义上必须厘定财税资源的来源问题,在财政分配意义上有必要分析已有财税资源的分配正义问题,在财政开支意义上确保政府遵循一定的宪法原则进行资源分配。基于国际比较和中国的现实国情,我国需要以社会保障财政为核心来构建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保障的横向体系和纵向体系。 关键词: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 财政法 财源论 财政分配 财政开支8. 在人权视野下构建工作场所性骚扰防治机制 —— “北京 +25”回顾与展望摘要:性骚扰是一种性别歧视和基于性别的暴力。在工作中处于安全环境、免 受暴力和性骚扰是一项基本人权。1 9 9 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的 《行动纲 领》强化了性骚扰是对妇女的暴力的共识。工作场所的性骚扰影响 《行动纲领》中对妇 女的暴力,社会经济结构及妇女的人权等重大关切领域。本文对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 开后的25年间,尤其是近5年来,中国在防治工作场所性骚扰的宏观政策指导、法律法 规完善、统筹协调治理方面取得的进展与成就进行梳理,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关 于完善工作场所性骚扰防治法律规范体系、推动形成防治机制建设的工作合力、增强用 人单位的主动性等的对策建议。应当进一步加快 《行动纲领》的全面迅速落实,推动工 作场所性骚扰防治机制的完善,促进对妇女权益的保障。关键词:工作场所 性骚扰 行动纲领 性骚扰防治机制摘要:新兴人权是一种顺应社会发展而逐渐扩张的人权表达形式,理论界对此 褒贬不一。它既表达着每个国家现实性的利益需求,又承担着 “人权概念偏狭” “可欲 性与可行性相分离”以及 “人权价值减损”等风险。从开放视野出发,新兴人权作为一 种 “地方性知识”反映出多元的人权哲学观,同时其可欲性与可行性并不必然相关,且 呈现出对传统道德原则的扬弃。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新兴人权所衍生的对人权的道德想 象与事实经验,代表了不同文化对人权概念的贡献,并不会造成人权价值的减损。新兴 人权观丰富了人权的内涵和外延,并塑造了一个开放、全面、共享的人权概念。关键词:新兴人权 人权泛化 可欲性 可行性 多元化作者:[美]杰里米·沃尔德伦 纽约大学法学院资深教授摘要:责任概念有多重含义,它可理解为与权利相关的三种义务:一是与权利 相依存的义务,我的权利与你的义务相依存,你的权利与我的义务相依存;二是与权利 相对立的义务,它构成对权利的限制,包括内在限制和外在限制;三是调控权利行使的 义务,它对权利的行使施加道德上的制约。还有一种与权利相复合的责任观念,换言之, 可以将某些权利理解成责任。这种特殊的权利形式,可被称为 “作为责任的权利”或 “责任权”。责任权,作为一种权利的形式结构,适合分析很多以角色为基础的权利,譬 如父母监护权。它还可用来分析以公民身份为前提的那些权利,甚至可用来分析自然权 利和固有权利。尊严的本义与等级、职位相关。责任权概念符合以角色为基础的尊严 观念。政协委员:青年学者发论文困难,很多期刊一看是博士生就直接拒绝
教育部社科司关于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立项的通知
西部法治论坛组委会关于第十五届西部法治论坛征文的通知
关于召开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2020年年会的通知
关于开展武汉大学第三批人文社会科学杰出青年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聘任工作的通知
《西海法苑》稿约
《昆山法学论丛》稿约
北京市法学会2020年市级法学研究课题招标公告
知名985高校法学院重点推荐的学科竞赛
2020年4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结项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