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目录(诉讼法学、司法制度类)
百度搜索【团圆红包62292771】加入我的战队,一起每天分钱!每天晚上八点都可以领哦!
来源: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期 | 作者 | 文章标题 | 来源期刊 |
1 | 赵恒 | “认罪认罚从宽”内涵再辨析 | 法学评论 |
1 | 董坤 | 非法拘禁型供述排除规则研究 | 中国法学 |
1 | 周新 | 公安机关办理认罪认罚案件的实证审思 | 现代法学 |
1 | 刘敏 | 论家事司法的社会化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
1 | 蒋成旭 | 论行政诉讼中的“被告致原告无法举证” | 交大法学 |
1 | 袁琳 | 民事重复起诉的识别路径 | 法学 |
1 | 张泽涛 |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立法目的的波动化及其定位回归 | 法学杂志 |
1 | 刘磊 | 县域治理与基层法院的组织形态 | 环球法律评论 |
1 | 孙远 | 刑事证明标准层次性理论之适用问题研究 | 法学家 |
1 | 袁勇 | 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司法审查标准:梳理、评析及改进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 | 江必新,徐庭祥 | 行政诉讼客观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规则 | 中外法学 |
1 | 段厚省 | 重复诉讼判断标准检讨 | 甘肃政法大学学报(原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
1 | 丁勇 | 组织法的诉讼构造:公司决议纠纷诉讼规则重构 | 中国法学 |
2 | 张寒玉,王英 | 办理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证据指引 | 青少年犯罪问题 |
2 | 赵雪雁 | 规范性文件司法审查标准的重构 | 安徽大学学报 |
2 | 龚学德 | 论公法制裁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的重复责任 | 行政法学研究 |
2 | 吴如巧等 | 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的共通性 | 重庆大学学报 |
2 | 于龙刚 | 人民法院立案环节的压力化解策略及其改革 | 现代法学 |
2 | 刘慧慧 |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衔接问题研究 | 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 |
2 | 李文军 | 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成效与路径研究 | 比较法研究 |
2 | 陶朗逍 | 未成年人自主性辩护权行使问题研究 | 北方法学 |
2 | 高童非 | 我国刑事司法制度中的卸责机制 |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
2 | 伏创宇 | 行政举报案件中原告资格认定的构造 | 中国法学 |
2 | 向燕 | 性侵未成年人案件证明疑难问题研究 | 法学家 |
2 | 马强伟 | 预查封制度质疑及物上期待权的执行 | 法学 |
2 | 毕玉谦 | 专家辅助人制度的机能定位与立法性疏漏之检讨 | 法治研究 |
3 | 熊秋红 | 比较法视野下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 比较法研究 |
3 | 陈晓彤 | 多数人债务判决对案外债务人的效力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
3 | 徐庭祥 | 论建构我国行政诉讼的一般证明标准 | 政治与法律 |
3 | 唐力 | 论民事上诉利益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
3 | 张曦 | 审判绩效考核的困境、缘由与脱困路径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
3 | 何邦武 | 网络刑事电子数据算法取证难题及其破解 | 环球法律评论 |
3 | 叶媛博 | 我国跨境电子取证制度的现实考察与完善路径 | 河北法学 |
3 | 刘艺 |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协同问题研究 | 中国刑事法杂志 |
3 | 罗智敏 | 行政赔偿案件中原被告举证责任辨析 | 中国法学 |
3 | 刘忠 | 中国法院改革的内部治理转向 | 法商研究 |
3 | 范卫国 | 重复起诉规则中“裁判结果”的理论诠释与实践路径 | 甘肃政法大学学报(原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
3 | 陈文曲,易楚 | 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职能定位再思考 | 湘潭大学学报 |
4 | 黄海波 | 毒品犯罪诱惑侦查风险的程序控制 | 政治与法律 |
4 | 廖永安,王聪 | 法院如何执行公共政策:一种实用主义与程序理性有机结合的裁判进路 | 政治与法律 |
4 | 刘贵祥 | 关于人民法院民商事审判若干问题的思考 | 中国应用法学 |
4 | 陈运生 | 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的启动要件 | 法学 |
4 | 严仁群 | 禁止不利变更原则之教义学分析 | 法商研究 |
4 | 梁君瑜 | 论行政纠纷可诉性 | 北方法学 |
4 | 马陈骏,杜志淳 | 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的表述与适用研究 | 证据科学 |
4 | 程金华 | 人工、智能与法院大转型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
4 | 董坤 | 认罪认罚从宽中的特殊不起诉 | 法学研究 |
4 | 汪海燕 | 三重悖离:认罪认罚从宽程序中值班律师制度的困境 | 法学杂志 |
4 | 吴思远 | 我国重罪协商的障碍、困境及重构 | 法学 |
5 | 刘少阳,戴宇鑫 | “先予仲裁”引发的仲裁问题与执行监督规制 | 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 |
5 | 张曙 | 被追诉人的管辖程序性权利研究 | 法治研究 |
5 | 孙远 | 论程序规则的出罪功能及其限度 | 政治与法律 |
5 | 龚举文 | 论监察调查中的非法证据排除 | 法学评论 |
5 | 汤维建,陈爱飞 |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程序法治的品格 | 法治现代化研究 |
5 | 张卫平 | 诉讼请求变更的规制及法理 | 政法论坛 |
5 | 张平寿 | 网络犯罪计量对象海量化的刑事规制 | 政治与法律 |
5 | 张吉喜 | 刑事缺席审判的理论依据:类型及其运用 | 比较法研究 |
5 | 田宏杰 | 行刑诉讼交叉案件的裁处机制 | 法学评论 |
5 | 张旭勇 | 行政公益诉讼中“不依法履行职责”的认定 | 浙江社会科学 |
5 | 斯蒂芬·舒霍夫 | 灾难性的辩诉交易制度 | 中国刑事法杂志 |
5 | 霍海红 | 执行时效期间的再改革 | 中国法学 |
6 | 张永泉 | 案外人另案裁判在执行异议之诉中的审查原理与规则 | 法治现代化研究 |
6 | 金枫梁 | 裁判文书援引学说的基本原理与规则建构 | 法学研究 |
6 | 钱小平 | 监察管辖制度的适用问题及完善对策 | 南京师大学报 |
6 | 李世阳 | 令状主义的例外及其限制 | 政治与法律 |
6 | 吴英姿 | 论案外人异议之诉的强制合并 | 法治现代化研究 |
6 | 周新 | 论检察机关的公诉模式转型 | 政治与法律 |
6 | 詹建红 | 论我国刑事司法模式的回应型改造 | 法学杂志 |
6 | 周佑勇 | 司法审查中的滥用职权标准 | 法学研究 |
6 | 李拥军,蔡舒眉 | 行政与司法在纠纷多元化解中的双重面向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
6 | 侯明明 | 中国司法回应社会的方式、策略及其风险与出路 | 法商研究 |
6 | 陈如超 | 专家参与刑事司法的多元功能及其体系化 | 法学研究 |
7 | 王锐 | 金融司法制度的建构:正当性、路径与功能 | 经贸法律评论 |
7 | 石经海 | 量刑建议精准化的实体路径 | 中国刑事法杂志 |
7 | 何江 | 论环境规制中的法院角色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
7 | 肖建国 | 民事程序构造中的检察监督论纲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
7 | 陈瑞华 | 企业合规视野下的暂缓起诉协议制度 | 比较法研究 |
7 | 高童非 | 契约模式抑或家长模式? | 中国刑事法杂志 |
7 | 李玉华 | 我国企业合规的刑事诉讼激励 | 比较法研究 |
7 | 陈如超 | 新《民事证据规定》对法官权责的制度改造 | 证据科学 |
7 | 章志远 | 行政诉权分层保障机制优化研究 | 法学论坛 |
7 | 黄锴 | 行政诉讼给付判决的构造与功能 | 法学研究 |
8 | 施鹏鹏 | “新职权主义”与中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基本路径 | 比较法研究 |
8 | 黄忠顺 | 变更追加连带责任主体为被执行人的类型化分析 | 法治研究 |
8 | 曹云吉 | 多数人诉讼形态的理论框架 | 比较法研究 |
8 | 曹建军 | 论检察公益调查核实权的强制性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
8 | 刘学在,陈欢欢 | 司法解释制定中的“新官不理旧账”现象之反思 | 烟台大学学报 |
8 | 牟绿叶 | 我国刑事上诉制度多元化的建构路径 | 法学研究 |
8 | 潘剑锋,郑含博 |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目的检视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
8 | 朱晋峰 | 再论司法鉴定基本问题 | 证据科学 |
8 | 汪海燕 | 职务犯罪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 | 环球法律评论 |
8 | 章志远 | 中国行政诉讼中的府院互动 | 法学研究 |
9 | 袁琳 | 不当得利“没有法律根据”要件的证明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
9 | 林剑锋 | 当事人平等原则解释论功能的再认识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9 | 卢超 | 规范性文件附带审查的司法困境及其枢纽功能 | 比较法研究 |
9 | 于龙刚 | 基层法院的执行生态与非均衡执行 | 法学研究 |
9 | 刘计划,段君尚 | 检察机关派驻公安机关模式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9 | 金自宁 | 科技专业性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 | 法商研究 |
9 | 李扬 | 论辩护律师的公益义务及其限度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
9 | 马明亮 | 论值班律师的勤勉尽责义务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
9 | 高翔 | 民事电子诉讼规则构建论 | 比较法研究 |
9 | 聂友伦 | 刑事诉讼法时间效力规则研究 | 法学研究 |
9 | 闵丰锦 | 一般不应抗诉:认罪认罚后“毁约”上诉的检察谦抑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
10 | 秦宗文 | “检察机关刑事诉讼主导责任论”辨析 | 法治现代化研究 |
10 | 王立梅 | 裁判文书直接引用学者观点的反思 | 法学论坛 |
10 | 王清军 |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中行政不作为的审查基准 | 清华法学 |
10 | 洪浩,程光 |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中的第三人确定标准论析 | 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 |
10 | 李奋飞 | 论“确认式庭审”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
10 | 刘学在,刘悦 | 论超诉讼请求判决的识别与规制 | 西部法学评论 |
10 | 陈瑞华 | 论刑事之诉的类型和效力 | 法学论坛 |
10 | 吴泽勇 | 民事诉讼证据失权制度的衰落与重建 | 中国法学 |
10 | 廖浩 | 民事特定继受执行程序研究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
10 | 马家曦 | 民事执行担当研究 | 法学家 |
10 | 李红勃 | 通过政策的司法治理 | 中国法学 |
10 | 沈福俊,许海建 | 行政复议中止的可诉性研究 |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
10 | 孙跃 | 指导性案例与抽象司法解释的互动及其完善 | 法学家 |
11 | 刘忠 | “行动中的”刑事诉讼 | 法学家 |
11 | 吴如巧,李震 | 从国家到社会:中国商事仲裁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 社会科学战线 |
11 | 黄先雄 | 党政合设合署与行政诉讼制度的回应 | 中外法学 |
11 | 方乐 | 法官责任制度的功能期待会落空吗?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1 | 周翠 | 民事非法证据排除的规范解释与实务观察 | 中国法学 |
11 | 郑曦 | 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裁判中的运用及规制 | 中外法学 |
11 | 贾宇 |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检察官在刑事诉讼中的主导地位 | 法学评论 |
11 | 张铁铁 | 我国法律制度对商事仲裁性质的误解 | 北方法学 |
11 | 郑学林,宋春雨 | 新民事证据规定理解与适用若干问题 | 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 |
11 | 陈敏,张晓玲 | 刑事错案语境下我国法官责任追究制度探究 | 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 |
11 | 闫召华 | 虚假的忏悔:技术性认罪认罚的隐忧及其应对 | 法制与社会发展 |
11 | 张保生,董帅 | 中国刑事专家辅助人向专家证人的角色转变 | 法学研究 |
11 | 朱玥 | 自治与效率:仲裁员开放名册制实施路径研究 | 西部法学评论 |
12 | 左卫民,何胤霖 | 1979—2019:当代中国刑事诉讼研究话语体系的兴起与转型 | 法学评论 |
12 | 成协中 | 保护规范理论适用批判论 | 中外法学 |
12 | 时延安 | 单位刑事案件的附条件不起诉与企业治理理论探讨 | 中国刑事法杂志 |
12 | 邱星美 | 构建我国民事诉讼诉答规范的设想 | 太原学院学报 |
12 | 段文波 | 论民事诉讼被告之“明确” | 比较法研究 |
12 | 李奋飞 | 论刑事庭审实质化的制约要素 | 法学论坛 |
12 | 姜瀛 | 涉罪财产责令退赔与民事诉讼关系之反思与抉择 | 环球法律评论 |
12 | 刘坤轮 | 修辞、隐科层与软暴力:人民调解个案解纷策略分析 | 法商研究 |
12 | 赵宏 | 主观公权利、行政诉权与保护规范理论 | 行政法学研究 |
12 | 王天华 | 主观公权利的观念与保护规范理论的构造 | 政法论坛 |
12 | 耿宝建 | 主观公权利与原告主体资格 | 行政法学研究 |
百度搜索【团圆红包62292771】加入我的战队,一起每天分钱!每天晚上八点都可以领哦!
扫码微信登录即可快速免费加入
百万大奖,欢迎领取
免费参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