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权研究》2021年第1期要目
1.习近平法治思想与人权保障制度建设刘海年(1)2.人权的历史维度与社会维度何志鹏(13)3.人权指数的类型化研究唐颖侠、白冰(31)4.以中国为方法的人权话语体系王理万(52)5.《世界人权宣言》中儿童权利条款的来源与形成——关于起草史的回顾化国宇(62)6.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司法适用难题及其破解——从查理·加德案和阿尔菲·埃文斯案说起戴激涛(76)7.国际劳工组织缔约国报告制度研究郭曰君、沈慧琳(90)8.当代阿拉伯世界学者关于人权普遍性的理论王寅丽(115)
作者:刘海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人权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这一思想紧扣人权主体由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产生的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即人权,揭示了人权的本质属性,从而在事实层面上揭露了西方一些政客借人权的某一项权利外壳(如自由)干损人利己或损人害己、违反人权根本精神的行径,是对人权理论的新发展。将其作为奋斗目标,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人权保障的重视。本文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贯穿于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思想为全面建设中国特色人权保障制度指明了方向。其主要举措是,捍卫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坚持以生存权、发展权为首要基本人权推进人权事业;完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奉行良法善治,为人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质文化条件;同时要加强人权司法保障,筑牢人权保障最后一道防线与可靠救济机制,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应对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习近平法治思想协调推进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特别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为国际人权事业勾画了美好愿景。
关键词:法治思想;最大的人权;良法善治;公平正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2.人权的历史维度与社会维度
作者:何志鹏(吉林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在进行人权研讨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历史发展与社会环境的时空维度。强调人权的历史维度,就是要关注人权与历史的密切关系,而不是将人权视为一种无涉历史的超验概念。而强调人权的社会维度,则意味着应该充分重视人权与社会生活、文化场景的关系,从文明演进和发展的角度看待人权,而非将人权简单地看成一个普适的理念和制度。强调人权的历史维度和社会维度,标志着不同的人权理念、观点、制度规范与实践方式之间应平等看待、充分交流,避免观念与实践之间的傲慢与偏见,以动态发展的态度评价人权的制度实践与国际运行,在人类命运共同困境与风险的前提下思考人权的国际化进程,以积极建设的态度促进人权事业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人权;历史逻辑;社会逻辑;跨文化交流;国际合作
3.人权指数的类型化研究
作者:唐颖侠、白冰(南开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人权指数是对人权的量化监督,联合国、人权条约机构和各非政府组织经常在其实践中引入人权指数监测人权的实施。对人权指数可以进行类型化分析:根据是否以人权为主题,人权指数分为直接评估指数和间接评估指数;根据人权指数的编制技术,分为单一指数和聚合指数;根据人权指数使用的信息和数据来源,分为客观指数、主观指数和综合指数。联合国人权指标体系属于对人权的直接评估指数、聚合指数和综合指数,是人权指数建构的典范。人权指数类型化研究对构建中国人权指数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中国人权指数的设计应当以中国人权话语为基础,反映中国人权话语体系中的核心概念。
关键词:人权定量评估;人权指数;联合国人权指标体系;类型化研究
4.以中国为方法的人权话语体系
作者:王理万(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内容提要:在建构中国人权话语体系时,应警惕把西方经验作为普世的人权标准,避免在人权话语上的“自我东方化”,从而确立以中国为方法的人权话语体系,即形成自主原创又能进行国际对话、具有民族性又具有普遍性的中国人权话语体系。建构中国人权话语体系需要实现对“西方中心主义”和“自我东方化”的双重超越,以中国的经验作为方法和立场,秉持“文明相容的人权观”,调适人权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探求世界人权发展中的中国道路,促进跨文化人权交流和互鉴,为世界人权发展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路径。
关键词:人权话语;东方主义;自我东方化;以中国为方法
5.《世界人权宣言》中儿童权利条款的来源与形成——关于起草史的回顾
作者:化国宇(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世界人权宣言》中关于儿童权利的规定主要包括儿童受特殊照顾的权利、非婚生子女的平等权利以及儿童的受教育权。这些权利条款在形成的过程中,考虑了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其措辞也是经过无数次修改才最终确立。在儿童权利确立的过程中,拉丁美洲国家的宪法规范及其建议草案是重要的参考,在世界政治舞台的边缘地位并未影响这些国家在《世界人权宣言》的起草中发挥积极而显著的作用。通过对《世界人权宣言》起草过程的回顾,我们能够对其中的相关表述和措辞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儿童权利的内涵。
关键词:联合国;儿童权利;世界人权宣言;起草史
6.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司法适用难题及其破解——从查理·加德案和阿尔菲·埃文斯案说起
作者:戴激涛(广东财经大学人权研究院)
内容提要:在涉及儿童权利保护的疑难案件中,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是法院进行判决的基本价值指引。但是“儿童最大利益”内涵的模糊性与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导致该原则在司法适用中不断引发争议和批评。破解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司法适用难题,可参考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第14号一般性意见提供的思路,在尊重儿童作为权利持有者的独立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根据个案的具体情况审慎查明并理性权衡儿童最大利益评判所涉要素及其比重,并严格落实儿童最大利益的程序性保障,以实现对儿童权利的全面保护。
关键词: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儿童权利;儿童权利委员会第14号一般性意见;司法适用;程序性保障
7.国际劳工组织缔约国报告制度研究
作者:郭曰君、沈慧琳(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国际劳工组织缔约国报告制度已建立一百多年,经过不断发展完善,从缔约国报告制度扩展为成员国报告制度,开创了普遍审查、直接接触等工作方法和程序,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缔约国报告负担,提高制度效率,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行机制,其中专家委员会和大会委员会成为国际劳工组织缔约国报告制度的两大支柱机构。专家委员会与大会委员会审查相结合,使缔约国更加重视审查意见并采取措施予以积极答复。国际劳工组织缔约国报告制度的经验主要包括: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大会委员会的三方性优势,采用直接接触程序和提供技术援助,注重与其他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国际劳工组织缔约国报告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且这些不足具有深刻的根源,建议国际劳工组织多措并举,进一步增强缔约国的履约意愿和履约能力,增强审查意见对缔约国的影响力,尝试制定多样化的报告指南,加强与其他报告制度间的协调。
关键词:国际劳工组织;缔约国报告制度;专家委员会;大会委员会;履约意愿和能力
8.当代阿拉伯世界学者关于人权普遍性的理论
作者:王寅丽(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内容提要:伊斯兰文明与人权的冲突论假定通常诉诸于文化差异和概念差异的解释,但人权作为一种关乎国际实践的公共学说,以及后世俗理论的登场,为摆脱冲突论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三位当代阿拉伯世界人权思想家——穆罕默德·阿贝德·加布里、阿卜杜拉·安·那依姆、伊约娜·库苏拉蒂——对人权普遍性的证明进路,以及他们对文化特殊性和世俗主义的回应,促进了伊斯兰文化思想中最优秀的部分与人权话语的融合。
关键词:文化差异;概念差异;普遍性;世俗主义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博士研究生资格审核通过名单,247人(附考核办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符合2021年硕博连读研究生名单的公示
天津外国语大学关于报考2021年博士研究生的考生邮寄材料和缴费的通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21年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第二批次网上报名通知
中南大学关于2021年“少数民族骨干”、“对口支援”和“援疆师资”专项计划博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通知
北京大学法学院2021年法律硕士(法学)研究生全国联考复试通知及细则
北京大学法学院2021年法学硕士研究生全国统考复试通知及细则,含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21年法律硕士(法学、非法学)研究生复试分数线及调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