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优秀论文 | 原创杂剧《大般涅槃记》及评注

彭子康 武大通识教育 2020-02-12


原创杂剧《大般涅槃记》及评注

——从佛陀的最后一天看成人的仁性、悟性、爱恨与生命

彭子康·法学院·2018级


第一折

(佛引众弟子上,云)老衲瞿昙悉达是也,本天竺迦毗罗卫国舍夷城人氏,家父国主净饭王也。某自幼虽锦衣玉食呵,争奈寻思这生死大事,心安不得,便在二十九岁上出家,三十一岁上证觉成道,说法四十九年的有。今我八十有整,又害起病来,敢是大限到了也者,当出广严城往祖贯舍夷城行也。(做行科,云)此间原是末罗国拘尸那迦城外静寂园也。(唱)


【仙吕】【点绛唇】从离乡闾,到于此处,千余路。水涌山铺,掩映着娑罗树。


(纯陀上,云)某纯陀是也,在这拘尸那迦城外静寂园开着铁匠铺,每日打铁种地营生。自家虽无甚钱财,却也少不得每日行施供僧。则是还不曾悟得那四谛八正道也。(做惊科)兀那不是佛陀也!世尊,且随我家中去来,为我每父老说法,受我最后供养咱。(唱)


【天下乐】唯愿哀愍世尊除断我每贫穷困苦,拯及无量苦恼众生。我今所供虽复微少,冀得充足世尊僧众。①


(众坐科,纯陀云) 世尊,某则有一事未明,我今所献,是得甚么功德耶?


(佛云)纯陀,供养两种无差别果报的有。你道是那两种?一则是得供养者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则是得供养者可入那涅槃境界。我今日受你最后供养,让你成就檀波罗蜜。


(纯陀云)善哉,世尊你老人家请吃这旃檀耳。这旃檀耳是稀罕物,便是你老人家座下诸比丘大德呵,也从我这吃不得。(做献科)


(佛云)这旃檀耳拿来与我飨了。兀那纯陀,此后所剩旃檀耳,都休再与旁人吃,都埋了他根底。诸界诸天之中,如来向外,我不见得有能消化者。


(纯陀云)我自去埋了便是。(众同下)


①(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14页


第二折

(佛引众弟子上,云):早便离了纯陀家,恁地今日背痛如针毡,腹痛似翻搅。怎觉昏昏沉沉起来?(做倒科)


(佛弟子阿难做慌科,云)你老人家放精细些,挣扎些。莫不是昨日旃檀耳毒的一般有。(唱)


【南吕】【斗虾蟆】感着这般病疾,值着这般时势。可是风寒暑湿,或是饥饱劳役。不是阿难忤逆,实是纯陀有疑。


(云)我去和他理会。


(佛云)且住。你若是去处分那纯陀,说我这背痛下痢与他那旃檀耳有干系呵,他少不得恼杀了。你只消与他说,你这旃檀耳是如来涅槃前最末的供养,可成他檀波罗蜜。(唱)


【隔尾】出家人当以那慈悲为本,又将那方便作门,使不著仁者无敌,只许宽慰伊,不可嗔怪彼,得一个慈悲为怀到大来喜。


(阿难应科,同下)


第三折

(须拔陀上,云)老夫须拔陀是也,拘尸那迦城人氏,今茶寿后又过得一纪了也。某参研那婆罗门吠陀之法,也有那百来年光景,则是未悟道成正觉。听闻佛陀在这城外娑罗树林里驻锡,今夜将般涅槃,么道,我且去向他求教一番,再做说道。(唱)


【正宫】【端正好】虽得五通却未舍去㤭慢,获得非想非非想定,生一切智而认为要涅槃。如来出世如优昙花稀有,在今天中夜当般涅槃。


(做行科,阿难上,做拦科,云)你个外道可是要与世尊辩论的来?住住住,世尊委实是身子不快,你莫要再叨扰他老人家。


(佛上,云)阿难,你休约当这个长者。他的老师元是在我苦修之时做过开示上头,我情愿将证悟所得教与他的后生来。兀那须拔陀,你近前来波。


(纯陀唱喏科,云)瞿昙。有婆罗门道,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是随往日的本业因缘。若是不拣谁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尽众苦尽灭。众苦尽灭即得涅槃,这道理如何? 


(佛云)善男子,有婆罗门这般体例说呵,我可怜他们的来。(唱)


【贺新郎】我见众生习惯行恶的分富自在,又见修善的人贫穷多乏不得自在。又见有人努力求财而不得,又见有人不求自得。又见有人慈心不杀反而夭折,又见有人喜杀而终保年寿。又见有人净修梵行精勤持戒,有的解脱有的不得者。①


(云)是故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由本业因缘。须跋陀,你见过去的业了不的?有这般业呵,是多少的来?现在苦行能破除多少的来?若是他答我委实不知,我就会与他作引喻道:譬如有人身中毒箭呵,其眷属请郎中拔除此箭。拔箭后身得安隐。十年过去了也,此人尚记得是郎中与他拔出毒箭,用药涂敷,除了他的病根底。仁者既不知过去本业,怎地知现在苦行能坏过去业?他若是道:瞿昙,你也有过去本业,做甚么处分我的过去业?瞿昙在经中也说有人豪富自在呵,可知此人先世好施。这莫不是唤做过去业?我道:仁者,这知唤做比知,不是真知的来。我的法中有从因知果,有从果知因。我的法中有过去业、有现在业。你的法敢是这样的来?只有过去业,现在业的无有。你的法不从方便判断业,我的法是从方便断。你的法业尽后则得苦尽。我的不然,烦恼尽业苦则尽。


(须跋陀云)世尊,我已调伏心了也。(佛云)善哉。你得证阿罗汉果了也。(同下)


①(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十,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20页


第四折

(佛引众弟子上,云)我今夜五更便行。阿难,你快去双娑罗树间与我敷设座床者。(阿难哭科,云)世尊,你怎地就要去了也!(唱)


【双调】【叨叨令】可怜我尚且则是有学来,诸比丘弟子亦复如是哉。忧则忧那法音稀声,恐则恐那法船沉没。枉将我吓杀也么哥,枉将我痛杀也么哥!


(云)世尊,兀的不痛杀我也!


(佛云)阿难休要啼哭。舍利弗目犍连①在呵,定然不会这般。你随我修行弘法二十五年,八法具足。你道是那八法呵?


(唱)【青哥儿】一信根坚固,二其心质直,三身无病苦,四常勤精进,五具足念心,六心无㤭慢。七成就定慧,八具足从闻生智。


【寄生草】端的多闻第一,委的过耳不忘,不忘则十二部经藏通晓,不忘则四谛八正道精翘。


(云)止有一次,时㤭萨罗国毗琉璃王破舍夷城,将释迦一族,国中父老都杀个干净。尔时你也是这般心怀愁恼放声哭与我道,我与你都是释迦族人,为甚么你光颜如常,忧伤悲惧。我向汝道,我修空,是故这般与你不同。三年光景过了也,你却来问我,我于舍夷城听闻如来修空三昧,敢是真的也?我道,可知是了。


阿难,休要忧惧,休要啼哭,佛灭后,你与诸比丘道友当以戒、法为师,依四念处②安住,在一切经首安“如是我闻”之句。


(阿难云)唯如师言。(同下)


①注:十大弟子中的二人,先于佛陀去世

②注:指佛陀出生处蓝毗尼、成道处菩提伽耶、初转法轮处鹿野苑、涅槃处拘尸那迦。    


题目知大限佛陀讲法

正名说正道大般涅槃

一位原名叫悉达多·乔达摩的释迦族王子在迦毗罗卫城过着和谐美满的富贵生活,但他却在29岁的时候离家而去,因为他陷入了人生的巨大困惑: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会存在,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终点又是什么。


风靡的婆罗门教给出的答案是祭祀求祷,他不喜欢,因为这分明是祭司婆罗门骗钱的把戏;推崇苦行的耆那教他也试了几年,一无所获,差点把自己折磨死。


他想找到自己的答案。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悉达多最终有了答案。有人说,这个答案是世界的真相,他只是悟到了、找到了;有人说,这个答案是他的原创,从无到有。但不管怎么样,他的答案真的很好,能够让人不再迷惘和虚无。


然后有了法,有了僧,有了佛。悉达多被人们叫做佛陀,意思是“觉悟的人”。


佛陀的一生都在恒河流域兜兜转转,说法解惑。


是的,一生。很快就会过完的那种“一生”。


很多年后,我没法确切地说是哪一年,因为在动辄以世纪为单位计数误差的印度古代史上,佛陀的生卒年代并不能精确到某一年。


只知道,把时钟拨到公元前5世纪的某一年,年迈的佛陀病了,病得很严重。


他是想回故乡的,虽然断了因缘就不该再谈什么故乡。但是佛陀大概自知大限将近,无意识地慢行,却离故乡越来越近。出了广严城,一步步地向北方靠近。走入了恒河平原与北方高山之间的森林地带,到了一座名叫拘夷那竭的小城。一千年后,玄奘法师专程去找过此地,破败不堪,佛光凋敝。后来的文献里,给此地定了另外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佛涅槃之地,拘尸那迦城,此地距佛陀的故国不过数重山。


准确地说,佛陀涅槃的地方并不在拘尸那迦城里。他在城外,弟子们一路搀扶,往山林深处走。途径一座小村落,名为静寂园。此处住着一位名叫纯陀的铁匠。


他认出了佛陀与一众僧人,长跪于地,请佛陀在他家留宿说法。


佛陀累了,所以他停下了脚步,接受纯陀的供养。


八十岁的佛陀就坐在工匠纯陀破旧的房子里,听他唠叨生活的不易和命运的艰难,为他解答困惑,宽慰他的忧闷。


晚上,纯陀为佛陀供养膳食,他取出了珍藏多时的宝贵食材——旃檀耳。


巴利语中“旃檀耳”是“sukara-maddava”,所指究竟为何,说法众多。


一说,sukara 指的是“野猪”一词;而 maddava 又有“干枯”之意,所以旃檀耳指的是“野猪肉干”。①这大概会让现在许多“素食修行者”们愤怒——怎么能给佛陀供养肉呢?可能他们不了解,在佛陀的时代,印度原始佛教并无严格的素食戒律。一方面,素食在古时的印度文化里并没有那么严苛,当时的诸多宗教里是耆那教对此要求最严,而佛陀正是经历了七年耆那教的苦修后发现了他们的偏执,并不靠谱;另一方面,包括佛陀在内的僧人们都是受信徒供养,人家给什么,就得吃什么,哪里能挑肥拣瘦,嫌少嫌多。至于中国佛教为什么吃素,有许多中国文化的原因,恰好是佛教中国化的写照,此不赘述。唯独一点,吃素是自己选择的修行方式,却也未见得是唯一的正解,不要偏执,破除成见,才是佛陀的教导。


另一说,旃檀耳是 “sukara mardava”,意思指的是野猪爱吃的美味,可能是一种菌子。而其汉译也常被解作“生于旃檀木之耳”,可能是长在檀木上的菌菇。②


只是可惜,这道精心准备的菜肴却成了佛陀命里的最后一劫。可能是毒蘑菇,也可能是发霉的肉干。


次日,佛陀走了没多远,就病倒了。


背部剧痛,饥渴难耐,皮肤溃烂。是夜,佛陀在拘尸那迦城外的娑罗树下几近昏迷。


弥留之际,佛陀命弟子去了纯陀家。佛陀要告诉苦命而心善的工匠,勿因此事受惊扰,他的诚心和恭敬会助其修炼成果,谢谢他奉上了佛陀在人间受的最后一次供养。


从前文看,佛陀未必不知道纯陀所献旃檀耳不能食用,但是出于纯陀供养的虔诚,他还是接受了,这是仁;又告知纯陀将所剩旃檀耳全部埋入地下,不再拿给别人吃,这也是仁;尔后又命阿难前去宽慰纯陀,叫他勿因此事烦扰,这也是仁。有人可能不解,认为这是“以德报怨”的“愚仁”,而在我看来,这恰是佛陀摈弃成见的悟性——佛陀关注的是纯陀为他献上了最后一餐,仅此而已。


天黑了,佛陀告诉阿难今夜他将在此灭度。阿难以袈裟铺在沙罗树下,佛陀卧于上,双目微闭。弟子们围坐四周,等候。


佛陀也在等候,他欠了一个人情,还有一人未度。


拘尸那迦城里住着一位名为须拔陀的老婆罗门,时年一百二十岁,历经人世沧桑,饱学梵教之法。他听说佛陀在城外林中病卧,不久于人世,必在佛陀涅槃前求得一见,求教于他。印度原始佛教开创了印度宗教史上一个特别好的传统——辩论。哲学理论,义理经文,认识不同就辩论一番,真理越辩越明。佛陀的一生辩倒了无数婆罗门,从哲学逻辑上看,婆罗门宗教一度被佛教体系逼到绝境,最后被迫改革,成为了印度教。


须拔陀来到林中,向阿难求见佛陀:我于法有疑,愿见佛陀一决我意。


阿难推却再三,却被老师阻拦。


须拔陀于是得见佛陀。佛陀一一为其解答,一直说到老婆罗门折服——如果你去读经书会发现一处细节,卷首须拔陀对佛陀的称呼是“瞿昙”,这是佛陀的俗姓;而在文末,他对佛陀的称呼悄悄地换作了“世尊”,这是弟子们对他的尊称。


在佛陀涅槃之前,他度了最后一位有缘人。老婆罗门即时断除三界烦恼得阿罗汉果。


传说佛陀当年苦修时,曾向须拔陀的老师学习,虽说未从他那获得解脱之道,但佛陀允诺,日后若有所成,定会转授给这老先生的后人。


须拔陀走后,夜已深了。


时候到了。


后世虽然尊迦叶为大弟子,但一众弟子中与佛陀相处时间最长的却是阿难。在弥留之际,仍形影不离侍奉在侧的,十大弟子中也唯有阿难。阿难事奉佛陀二十余年,几乎寸步不离。佛陀叹他多闻强识,所传经文,一言一句,一经于耳,便不再问。佛陀笑说,他所有秘密之言,唯有阿难能知。


但正是聪慧的阿难,却在诸弟子中最不争气地哭了。他还未证悟,看不透别离。佛陀回忆起,当年迦毗罗卫国破城,释迦族被屠杀,阿难也是这般嚎啕大哭——还反过来问老师:为何我们都是释迦族人,我忧伤悲惧,而你却笑颜如故?


佛陀的答案阿难至今不懂,他说:空。


阿难跪在佛前,忍不住泪水。后来,他的一生就是不断回忆老师,回忆他说过的话,他教过的道理。所以我们有幸能够读到经文,会读到阿难开篇那句“如是我闻”。


但是佛陀的“修空”,难道真是绝情吗?我看未必,倘若佛陀绝情,便不会在入灭前一心想回到故乡;倘若佛陀绝情,便不会感念故人交情,度得须拔陀;倘若佛陀绝情,便不会在阿难大哭时想起自己两个英年早逝的弟子。但是佛陀对待故乡和故人的感情与常人似乎又有一些区别——他看透了,与常人一样有爱恨,却不像常人一样执着于爱恨,以至于能平静地目睹自己的族人被屠,能平静地回忆逝去的弟子。


“老师,您痛吗?”


“痛,也不痛。”


“空。”


悉达多王子死了。


涅槃寂静。

①庄春江:《汉译长部十六经》,2018年12月22日更新,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search1.php?str=%E8%88%AC%E6%B6%85%E6%A7%83%E5%A4%A7%E7%B6%93&path=DN16.htm

②庄春江:《汉译长部十六经》,2018年12月22日更新,http://agama.buddhason.org/DN/DNsearch1.php?str=%E8%88%AC%E6%B6%85%E6%A7%83%E5%A4%A7%E7%B6%93&path=DN16.htm


后记:本文灵感来源于武大通识大讲堂第十讲印中佛教文化比较,感谢主讲人普慧教授,也感谢武大通识大讲堂这一平台。

文字:彭子康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张心雨

终审:胡青山


通识文化 | 通识课堂 | 通识课程

扫描下方二维码

武大通识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