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快上车!武大通识教育带你看不一样的风景



导游词:武汉大学的大一萌新们,这里有一部大书,等你来悦读;这里有一道大餐,等你来品鉴;这里有一出大戏,等你来当主演。这就是武汉大学通识教育,是每一名武大本科生化茧为蝶、成人成才的必经之路,在大学这段诗酒年华中,这条成长之路也将带给你不一样的风景。那么,什么是通识教育?为什么要进行通识教育?武汉大学怎么开展通识教育?不要着急,下面,请跟随珍贞,看一看武大的通识教育,究竟能带给你什么



第一站:牌坊困惑与两张照片的故事

叮,这里是武大通识教育的第一站,从现在开始,珍贞将会帮助你全面了解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内容、特色和效果。


我们先来看两张照片。



初来乍到,当你从珞珈门进入武大时,映入眼帘的是武大著名的牌坊,牌坊背面如图所示,刻有六个大字“文法理工农医”。这时,你是否会思考自己的专业属于哪个字?你的专业于个人于社会有何用处?它能教给你什么?你是否有这样疑问?不妨试着作答,如果没有答案,不要着急,接下来我们带你走进武大通识教育,帮助你解开牌坊困惑,回答人生疑问。



第二张照片在武大师生间广为流传,同学们试着猜猜照片内容,既不是明星见面会现场,也不是行为艺术表演,谜底在后文揭晓。


第二站:武大通识教育的前世今生


接下来,我们一起回顾武大通识教育的历史,了解当下,并展望未来。


武大的通识教育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当时在刘道玉校长领导下的武大被称为“教育界的深圳”,武大成为教育界改革的前哨阵地。21世纪初,《行动计划》开启武大通识1.0时代,把广义上的公共课命名为通识课,录入培养方案。2004年迈入2.0时代,从2004年到2013年长达十年时间在七大领域建设了千门课程,完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从2016年开始,武大通识翻开新篇章,正式启动3.0时代,这也将是大家接下来需要一起走过的旅程。



什么是武大通识3.0?首先是以“4-3-660”为构架,重启武大精品通识课程即:4大模块(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三门基础通识课(人文科学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中国精神导引)、60门核心通识课和600门一般通识课;其次是以“成人、知天”为理念,重塑武大特色通识文化最后是以“三大机制”为关键,重建通识教育管理制度



武大着力打造以《人文社科经典导引》《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中国精神导引》为标杆的通识精品课程,《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已开设四年,从18级开始,成为全校学生必修的通识课,这在武大130年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第一回。《中国精神导引》于2021年开设通识选修课,在弘毅学堂试行,并将于2023年纳入通识教育必修课范围,从而构筑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中国精神“三位一体”的通识课程体系。


第三站:武大通识教育的三个关键词

三大导引统领于三大关键词:经典、跨学科、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为“经典”。相信大家在中学的课堂或多或少接触到经典,但在应试教育的语境下,读经典更多是读教材的另一种形式,难以全面深度解读经典,与大师对话。而个人化的阅读往往对“高深莫测”的经典望而却步,将其束之高阁。为了让同学们直面经典、飨受经典,武大在新生入学伊始便安排了以两大导引为核心的必修通识课,人文社科经典导引选取《论语》《庄子》《坛经》《史记》《文心雕龙》和《红楼梦》6部中国经典,以及希罗多德《历史》、柏拉图《斐多篇》、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亚当·斯密《国富论》和罗尔斯《正义论》6部西方名著。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从古希腊哲学、物理、生命科学、数学及科学方法等领域的世界经典著作中,选取10部自然科学经典。中国精神导引虽然不以经典为纲要,但在关键词里关联经典,涉及从轴心时代到21世纪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经典。每一部经典都有主讲老师,带领大家返回文本,直击经典的阅读现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享受与经典的相处。


(通识教育大讲堂)


第二个关键词为“跨学科”。高等教育的优势在于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训练,使学生能较快掌握专业的知识适应社会化分工,但这也正是其弊端所在: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隶属于某个学科,专业的划分难免限制了视野的打开,而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完善的人,人的塑造离不开通识教育。回到开篇提出的“牌坊疑惑”,当你站在牌坊背面遥望“文法理工农医”,思考着自己专业的定位时,你需要知道的是,牌坊疑惑本质上是人生困惑。而关于人生的终极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学科内的知识无法提供解答,这就需要跨学科的通识教育,三大导引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它们本质上是以“人”系列关键词为核心的跨学科经典阅读。



第三个关键词为“关键词”。我们每一个导引的设置都是以关键词为纲要的,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从经典中提炼关键词,如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以“人”关键词为核心,每一部经典对应一个关键词,《论语》《庄子》《坛经》《史记》《文心雕龙》和《红楼梦》6部中国经典讲述人的仁性、天性、悟性、使命、博雅、以及爱恨。希罗多德《历史》、柏拉图《斐多篇》、席勒《审美教育书简》、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亚当·斯密《国富论》和罗尔斯《正义论》6部西方名著讲述人的历史、生命、审美、自由、理性正义。中国精神导引路径相反,讲十个关键词,从关键词里关联经典。


这三大关键词就好比八卦的乾卦,乾卦为《周易》第一卦,三根爻线从上到下分别象征着天、人、地。自然科学经典导引秉持科学精神探索天空,回答“何以知天”,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围绕“何以成人”这一核心,代表三根爻线中间的一根;中国精神导引旨在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落实在中国大地上,以人文之“仁”和科学之“智”铸就中国之“魂”,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三大导引目标在于培养三大精神。对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思想内涵或核心元素而言,人文精神是“仁”,科学精神是“智”,中国精神是“魂”,故人文之“仁”和科学之“智”最终须铸为中国之“魂”。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设计,总体目标是“成人、知天、铸魂”,分而论之则须以“成人”为宗旨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以“知天”为追求融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以“铸魂”为核心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落实于培养有使命感、有情怀和担当的中国人,落实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站:武大通识教育的三大意义

浏览了武大通识教育的历史,也了解了武大通识教育的当下,但对于刚踏入大学校园的你来说,可能尚存疑问:为何要在大一设置通识教育必修课?这些通识教育课质量如何?如何施之于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实践?到底怎样能达到成人知天的高目标?其意义和价值又何在?接下来我们将从时间、课程和元典三个角度,为你全方位解读武大通识教育的意义和效果。


(2018级新生入学典礼)


(通识课堂上的他们)


大一,立人之良辰。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大学时光是人生的春天,大一就是春天的早晨,是接受通识教育的最好时机。从中学到大学,经历了人生重要的转折,尤其是在内卷化时代,中学时光被重重题海、层层考试填满,我们的人生都是由家长老师做主。但是到大学,你要学会做自己人生的主人,转换身份,从被动的小镇做题家变成主动的大学探索者,如何养成博雅习性与君子人格,如何理解并把握这个世界(人、社会和自然)的复杂性和意义,对于这些问题,专业教育不能也不会提供解答。当你们踏进珞珈山时一定是神采飞扬、意气风发,为能在如此美丽的985高校学习而自豪,但是另一方面,就像图中的2018级新生刚入学一样,对以后人生道路不免踌躇困惑,眼神似乎还带着刚从高三残酷竞争中挣扎出来的疲惫与厌倦,思考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和陌生的同学一起,该迈向怎样的人生?因此通识教育在大一设置两大导引作为必修通识课,回答三个问题:何为人?成为何人?何以成人?我们要成为有底线的人、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这些问题与答案寄希望你们在未来的通识课堂去探索思考,并给出自己关于大学、成人、知天的回答。



金课,育人之佳境。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时机,学校自然要提供最佳通识课程,武大对通识课要求是脱去“水课”,打造“金课”。金课根于学术,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又臻于自然不着痕迹,深受同学们喜爱。在这里,揭开开篇谜底,这张图片是我们通识课程金牌老师哲学学院苏德超教授讲课现场,他的课一座难求,“人满为患”,甚至有学生侧卧在讲台上听讲。大家对公共课的印象可能是“水课”,不同于专业课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上公共课带上数学英语书做自己的事,轻松混个学分,武大通识教育坚决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让学生们做通识教育的主人,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爱“上”通识课。


元典,树人之根本。“元典”的理念由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提出,指的是先秦两汉的五经和诸子。我们对这个概念稍作扩充:首先,元典不仅指中华民族的伟大著作,轴心期西方文明的伟大著作也属于元典,其次,各学科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亦可称之为元典。人文社科经典导引选取6部中国经典,融通儒道释,覆盖文史哲,讲述人的仁爱、使命与博雅;选取6部西方名著,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讲述人的自由、理性与审美。自然科学经典导引的元典所涉及的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对于思考人生同样有帮助,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对平行线下定义: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线永久延长,永不相离但是又永不相接,简单的数学定义挥发某种诗意的想象,品读出关于人生境地的隐喻。


第五站:武大通识教育的特征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武大通识教育是通过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来展开的,它又有着什么样的特征。


1、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



以人文社科经典导引为例,每周两节一共32节,两个学分,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的课时各占1:1,每逢单周大班集体授课,双周以20个人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班进行研讨,大班授课与小班研讨交替进行。大班导读为小班研讨提供思想资源、理论框架、问题意识和入思路径,小班研讨对大班导读既是细化、深化和强化,更是质疑、反思和拓展。在小班研讨由小班老师或研究生助教带领大家根据授课内容讨论选题,引导发散思考,强调学生在通识教育的主体地位。在武大的通识教育实践中,形成十多种小班研讨的互动模式,大致分为三类:学术辩论式、艺术表演式、校外体验式。


2、共享资源与彰显个性



在大班授课上,武大建立了集体备课制度,共享集体备课的资源,两大“导引”教师团队坚持集体备课,两周一次或者每周一次甚至一周两次。集体备课之前或之后,授课教师要花大量时间读原著;集体备课之中,说课、讲课、录课、评课……确保课程质量。另外,鼓励授课老师发扬个人风格,相同的主题讲出不同的韵味,“风格即人”,我们用经典作家的关键词命名风格:苏格拉底“走出洞穴”型、柏拉图“永远对话”型、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型、杜甫“广庇天下”型……


3、中西兼和与古今兼通


武大通识教育理念为:博雅弘毅、文明以止、成人成才、四通六识,四通就是通中外、古今、文理、知行,六识是渊博的学识、卓越的见识、经典悦读意识、文化批判意识、独立思考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四通六识目的是以兼性智慧破解“标答”之弊,中学时期,在应试制度训练下我们崇尚标准答案,形成思维定式,即使是语文的阅读理解也有条条框框的答题模板,这种思维使我们习惯于追求确定性的答案,把多元问题简单化,以结果为导向放弃过程的乐趣,变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此,武大通识教育力在超越标答思维,培养兼性智慧,学会理解并把握这个世界(人、社会和自然)的复杂性和意义。




终点站:结语与寄语

珍贞对武大通识教育的介绍到此暂告一个段落,但对于刚刚来到珞珈山下,东湖之滨的你来说,武大的通识之路,才刚刚开始。


通识教育到底是什么?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李建中教授用“三个一”诠释何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一部大书,读书破万“卷”(第三声),当我们抱怨今天内卷严重时,不妨回过头读经典,经典是先贤哲人面对人生困境的想法与对策。我们经历的种种困境,古人也经历并思考过。我们读经典,可以学习化解内卷的智慧。通识教育是一道大餐,请你来品鉴,在你们人生最好的时光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提前到手的经典导引教材是开胃菜品,人文、自然经典导引的主讲老师为你端上一盘盘硬菜,在经典的海洋里含英咀华,之后的小班研讨如饭后甜点,随意取用不拘一格,吃“大餐”,培养学生的博雅品味。通识教育是一出大戏,邀你当主演,通识课堂需要你们的积极参与,没有武大学子就没有武大通识教育。演大戏,当通识教育的主人。



文字:李珍贞

图片:武大通识教育协会

责任编辑:李猛、李珍贞

终审:李培蓓、庄承志

邮箱:whugec@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