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笃行求是精神不怠、书写育人担当风采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举行研究生培养方案论证会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指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一流大学建设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 创新人才和领导者。根据教指委要求和学校关于研究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11月26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教育学院620室举办了2023级研究生培养方案调整论证会,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修订。会议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郭华老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张廷凯老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如平老师,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书记、院长朱永祥老师,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书记、院长俞晓东老师作为论证组专家,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全体教师出席参加会议讨论。会议由此次论证会组长郭华教授主持。


首先,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三位研究生教育主任屠莉娅老师、何珊云老师、程宏宇老师分别针对课程与教学论学术学位(硕士、博士、直博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和学校课程与教学专业学位(教育博士)等五个分类研究生培养方案调整的背景与整体要求、国内外高水平院校调研分析、方案设计和过程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介绍,学位点在充分比较分析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以及师生调研的基础上,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关键节点、劳动教育、国际化培养、质量保证体系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优化。



之后,论证组专家对培养方案进行了综合评议。专家们首先充分肯定了培养方案修订的科学性、结构性、过程管理和培养特色,并进一步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用人单位需求和政策视野等角度对培养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提出了建议。在热烈的讨论中,论证组专家不仅就研究生培养方案本身展开讨论,也就新形势下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并就几个重要方面达成了共识:一是要提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视野,从理论视角、政策导向、改革导向、问题导向出发,在发展研究生的专业研究领域专长的同时兼顾学生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视野和广泛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帮助他们在走到具体的工作岗位时能具有融会贯通能力和全局思维;二是要转变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刚性课程过多的问题,强化研究生培养中的科学研讨、个别化研究和深度探究,增加课程的选择性;三是要培养顶天立地的学生,尤其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在发展理论视野、历史关照、科学研究方法的过程中,尤其要强调培养过程中的实践导向,加大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加强国际交流的同时也强化硕士生、博士生的国内访学和交流,培养研究生成为具有政策研判、问题解决和实践探究的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交叉型人才;四是人才培养要充分关注时代性和继承性的双重特点,根据时代变化调整培养方案符合当下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此同时也要体现课程的继承性,体现浙大特色、浙大优势和浙大个性,促成人才培养中的品牌和特色的形成。与会的教师也参与到热烈的讨论中,对未来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展开了的讨论与展望。



学位点负责人刘正伟教授进行了总结,感谢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指出会综合各位专家的建议意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培养方案,也表明了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推进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的愿望。各位与会专家也表明会积极支持浙江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打破壁垒、形成合力,在分类精准培养、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共建共赢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变化,逐步打造和健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面向国家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之后,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老师又继续研讨,并根据专家的意见建议逐一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修订。


此次修订研讨会议成效颇丰,经过一天的深入的研讨,不仅仅就未来一段时间研究生培养的方案进行了整体修订,更是从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视角出发,探讨了进一步完善分类培养、科教协同、产教融合、开放合作和学科交叉育人机制,将人格塑造、素质提升、能力培养、知识传授融为一体,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科学性、过程管理、实践导向和跨界思维,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师的一次专业的研讨,也进一步拓宽和重塑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布局,为今后科学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图丨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

版面编辑丨庞晓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