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微课视频|知识点|同步学案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教材+微课视频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1:答谢中书书
更多视频,更多的精彩,同学们可以选择观看哦!
微课视频2:记承天寺夜游
知识点讲解
第11课《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一、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五、课文主题
文章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
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二、故事背景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三、课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的藻、荇相互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问题解疑
1.赏析“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 光悄悄地进了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孤独寂寞,主动来与他做伴。
2.联系背景说说苏轼为何要夜游?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3.作者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写月色?写出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运用比喻,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清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如何理解“闲人”二字?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闲人如吾两人”。这里的“闲人”是点睛之笔,既指有闲情逸致、情趣高雅的人,又是作者的自嘲。作者因被贬而“闲”,“闲”字包含了作者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表达了
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5.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运用把握作者情感五法,寥寥数语,将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蕴含其中,含蓄深沉。
五、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寂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胸怀。
同步练习
第11课《短文二篇》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的结构和凝练的语言。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给课文划出朗读节奏。
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主学习】
1.字词含义。
(1)五色交辉( )
(2)夕日欲颓( )
(3)沉鳞竞跃(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2.翻译句子。
(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究】
1.有人评价《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那么这幅山水画中有哪些景色呢?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我检测】
1.解释加点词。
(1)答谢中书书( )
(2)四时俱备( )
(3)晓雾将歇( )
(4)夕日欲颓( )
2.“沉鳞竞跃”的“跃”意思是。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一句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
3.《答谢中书书》一文体现了作者的志趣。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学习目标
1.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并学习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理解文意
1.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朝代)人,字,号,是“唐宋”之一。他与父亲、弟弟并称“”。他的词雄浑豪迈,是宋代“”词派的代表。你还学过他的哪些诗词?请选择你喜欢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欣然( )遂( )
寝( )藻、荇( )( )
竹柏( )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欣然起行( )
(2)遂至承天寺( )
(3)念无与为乐者( )
(4)盖竹柏影也( )
(5)相与步与中庭(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4.自学课文,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将疑难地方在课本上圈出。
5.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大意。
6.阅读教师推荐的材料:《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以及写作背景。
二、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
7.这篇文章虽短小精粹,感情却起伏变化,在文中苏轼的情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请你用合适的词语来概括这三个阶段的情感,并说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8.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用原文回答)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作者看到的景象。
9.怎样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
三、主题阅读,拓展延伸
10.你从苏轼的哪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乐观豁达,豪迈奔放?
四、达标检测,巩固提高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怀民亦未寝()
(2)解衣欲睡()
(3)庭下如积水空明()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默写填空。
文中写月光下庭院美景的句子是:,用的修辞手法是,点明了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五、课后作业
14.背诵课文。
15.以借景抒情的写法,写一篇短文,300字以上。
1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课前准备】
1.tuíyù
2.略
【自主学习】
1.(1)辉映(2)坠落(3)竞相(4)参与,欣赏
2.(1)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2)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合作探究】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沉鳞。
2.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时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自我检测】
1.(1)书信(2)都(3)消散(4)坠落
2.跳出水面山川景色
3.崇尚自然,醉心于山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竞”运用拟人手法,传神地写出了水中游鱼竞相跃出水面的样子,描绘了一幅夕阳将沉、潜游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的奇丽景致,使文章鲜活动人,生动可感。
第二课时 记承天寺夜游
1.苏轼北宋子瞻东坡居士八大家苏洵苏辙三苏豪放例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xīnsuìqǐnzǎoxìngbǎi
3.(1)高兴的样子(2)于是,就(3)考虑,想到(4)原来是(5)共同,一起(6)只是罢了
4.略
5.本文记述了苏轼与好友张怀民月夜游承天寺,欣赏美好月景的事。
6.略
7.苏轼第一阶段感情的主色调是欣喜,但欣喜中却也有着淡淡的苦闷和忧伤。表现欣喜的句子:“夜色入户,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念无与为乐者”一句表现出苏轼的孤独和苦闷。苏轼第二阶段的感情是陶醉,他被美妙的月夜景色所陶醉,心境脱离凡尘,变得纤尘不染。“盖竹柏影也”中的“盖”,体现恍然大悟,说明还沉醉在景中。第三阶段苏轼抒发人生的感慨。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例句:月光如牛乳一样泻下来,透过树缝,洒下斑驳的光影。庭院霎时被笼罩在一个空明澄澈的氛围中。树影婆娑,摇曳生姿。这是一种美妙的境界,也许只有闲适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它的美妙。风轻轻地吹过,摇晃的影子好似水中脉脉的波痕,一圈一圈荡漾开来,使人好像漫步在仙境中,忘却了一切烦恼。
9.闲人:(1)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虽有远大政治抱负却抑郁不得志的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10.例句: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三句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气势恢宏,让我感觉到了苏轼的豪迈奔放,心胸开阔!
11.(1)也(2)想要(3)形容水的澄澈(4)只是清闲的人
12.(1)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2)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3)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4)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1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喻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4.略
15.略
●●● END ●●●
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