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微课视频|知识点|同步学案

更多微课点关注→ 绿色学习平台 2023-01-02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教材+微课视频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1:

更多视频,更多的精彩,同学们可以选择观看哦!

微课视频2:



知识点讲解





第16课《猫》

一、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

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③一⑭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 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

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

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 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将猫称为伴侣,说明“我”对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为它的不幸而难过。“酸辛”,既有对小猫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猫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小猫太活泼了,以至于让人提心吊胆,生怕它丢了。三妹的玩笑话表现了她对这只小猫的喜爱之情。为下文这只小猫的亡失埋下伏笔。


5.“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猫在为“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的同时,还为家庭作了贡献,它的活泼、能干,更增添了“我”及家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6.“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这句话能否删去?

不能,因为这句话表明由于太喜爱这只猫了,找不到它,心中难免会有不祥之兆,也为下文写小猫的亡失作了铺垫。


7.“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这句话可以看出,我们都在批评什么人?

三妹埋怨邻居家的丫头,“我”诅骂捉走猫的人,实际是批评了两类人:一类是事不关己、不闻不问、麻木不仁的旁观者;另一类是损人利己、自私自利、横刀夺爱的小人。这两类人都会给善良的人带来伤害,而有时这种伤害是长久的。


8.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可运用中间句(段)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因守护不住生命而产生的痛心与惋惜之情。那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作者不想再让自己品尝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从对上文两只小猫的叙述过渡到对第三只小猫的叙述,结束上文,为第三只小猫的出现埋下伏笔。


9.“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 子对鸟笼凝望着了。”句中的“凝望”一词有什么作用?

两次提到“凝望”,写出了猫对两只鸟的关注,为下文“我们”冤枉小猫埋下伏笔。


10.“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手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永不”则抒发了决然毅然的情绪。并且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照应,使文章在结构上具有了首尾照应的特点。


11.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何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极其自然地借“我”之口,抒发真实感情,揭示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共鸣。


12.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13.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14.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可怜猫作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刻画形象、凸现中心。因为写第三只猫最能表现主旨。

六、课文主题

文章通过对三只猫不同结局的叙述,抒发了“我”对三只猫的不同情感, 表达了“我”对第三只猫的内疚、自责,进而也揭示了一定的人生哲理,即做事不能主观臆断,那样会留下痛苦的回忆;如果冤枉了别人,而对方又难以辩解,那会给自己留下更大的痛苦。






同步练习





16 

学习目标

1.     继续学习默读的技巧,养成圈点勾画做摘录的习惯。

2.     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特点和命运,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重点)

3.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人生哲理(难点)

自主预习

1.阅读下面的小资料,完成填空。

1)作家作品

1.了解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县人。现代作家、文学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全国作协理事等职。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2.写作背景:

《猫》是郑振铎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适逢“五四”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对不会说话的猫也应如此。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表现出新思想、新观念;表达出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

2.给加点的字注音。

污涩(         红绫(          怂恿               然(        

伏(         戒(          骂(           待(   

            鲜艳                          (相称)

         (鲜为人知)                      (称号)

3.把下列词语的意思补充完整。

怂恿:                                  

怅然:                                        

            犯罪后怕受制裁而逃走

        不声不响,闭口无言。

妄下断语:                               

4.默读课文,根据以下习题做好圈点勾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述了“我”三次养猫的经历。

2.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三部分,一(1至2段)二(3至14段)三(15至34段)

3.文章写了几只猫?重点写哪?

三只猫,第三只

 

4.圈点勾画并总结作者所养的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地位和结局。


来历

性情

外形

家中地位

结局

第一只猫

从隔壁要来的

活泼,“在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过来又扑过去”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很受喜爱。

病死

第二只猫

从舅舅家要来的

更有趣,更活泼。

浑身黄色

很受家人的宠爱。

丢失

第三只猫

流浪猫

不活泼,忧郁,“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毛色花白,不好看。“钻到火炉底下,毛被烧脱更觉难看了”

不为大家所喜爱,若有若无。

冤死

合作探究

一、品味语句,体会情感。

文章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几只各不相同而又活灵活现的猫跃然 纸上。“文学作品的创作往往就是思想感情的宣泻”,本文在朴实的笔墨和平静的叙事中其 实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用心体会,细读文章,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朗读并勾画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按句式说话:“读      ,我体味到      。  

(范例:读“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 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我体味到“我”的愉悦之情。)

 2.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主观臆断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用木棍打死它,它是被我打上而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弥补的

 3.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内容上突出写出了作者内心的自责与懊悔.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结构上收束全文与前文照应。

 

二、写法探究。

1、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形成对比,凸显主题

2、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三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例: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三、主题探究。(提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

1)对于挥舞大棒、妄下断语的我

2)对于第三只可怜的猫”  

3)对于第二只猫

4)对于隔壁周家的丫头     

 5)对于那个捉走第二只猫的过路人……

课堂小结 

第一只猫:生命的新鲜与块乐忧郁酸辛(略)

第二只猫:提心吊胆   怅然  愤恨(较详)

第三只猫:若有若无   怒气冲天   刺我良心的针(详)



 [l1]伏笔: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 


●● END ●

扫码关注“绿色学习平台”公众号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朗读试卷电子课本整套资料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到此文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