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白杨礼赞》微课视频|知识点|同步学案

点击蓝字关注我→ 绿色学习平台 2023-01-02



课文朗读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电子教材+微课视频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微课视频1:

更多视频,更多的精彩,同学们可以选择观看哦!

微课视频2:


知识点讲解





第15课《白杨礼赞》

一、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蚀》 (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二、故事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文学常识

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词义

1.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同“无边无际”。

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6.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7.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8.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 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②-④段):描写黄土高原的 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⑤、⑥段):描绘白杨树的形 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⑦、⑧段):揭示白杨树的象 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⑨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六、问题归纳

1.找出文中多次出现的“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找出这些句子,并说一说 “不平凡”的含义。

课文四次提到“不平凡”,三 次提到“极普通”,“伟大和不平凡”常常是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伟大寓于平凡之中,不平凡而又普通,意思相 同。“不平凡”就是伟大,极普通就 是很平凡。 白杨树是一种“极常见”和“极易生长的树,显示它很平常;外形的美尤其是内在美,显示它是不平凡的。


2.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准确而形象地写出了静态的黄土高原迎面而来的情景,突出了汽车速度之快。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黄土高原”比喻成“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辽阔平坦、色彩鲜艳的高原图画,为写白杨树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3. 第④段有什么作用?

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在内容上,点出“不平凡”,以“极普通”来反衬白杨树的伟大,寓伟大于平凡之中。为下文歌颂北方普军民埋下伏笔。


4.作者为什么要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是为了赞美白杨树的树中 “伟丈夫”形象,突出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突出白杨树的内在美。同时,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以 “好女子”和下文的“伟丈夫”对比,突出了白杨树的与众不同。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


5.第7段中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这里作者用四个反问句构成排比,层层深入。第一个“难道”以反问句引入,使读者思考人和白杨树的联系,为下文作铺垫。第二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不平凡的品质,肯定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之间的联系。第三个 “难道”以反问句进一步明确指出白杨树象征着坚强战斗的抗日军民。第四个“难道”以反问句肯定白杨树的精神面貌正是敌后抗日群众的精神和意志的象征。


6.第⑦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⑧段是否显得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这一段进一步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说明了作者“礼赞”白杨树的真正原因,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作者所揭示的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因为抒情议论的点染,而显得更加鲜明、突出。这一段既是对上文联想的补充,又是为下文表明态度作铺垫。因此,不多余。


7.文章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在内容上将白杨树和楠木对比。对“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表示愤慨鄙弃之情,深化了主题。以高昂的调子再次赞美白杨树,在结构上,呼应开头。


七、课文主题

文章采用象征手法,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线索,通过描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和外形特征,赞美了白杨树倔强、力争上游的精神,同时也进一步赞美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团结向上、坚强质朴的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






同步教案





第15课《白杨礼赞》

课题

白杨礼赞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中的生字和常用词语。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2.理解象征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现代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我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有处女作《蚀》三部曲。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及剧本《清明前后》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茅盾选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文章写于1941年3月,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1940年,作者在延安讲学期间,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革命精神。他们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回重庆后,满怀激情地写下了本文。

读准字音

主宰(zǎi)倦怠(dài)锤炼(chuí)

恹恹(yā)虬枝(qiú 婆娑(pó suō)

晕圈(yùn 秀颀(qí 倔强(jué jiànɡ)

楠木(nán)  坦荡如砥(dǐ)无垠(yín)

辨清字形

综(zōnɡ)错综   砥(dǐ)中流砥柱

淙(cónɡ)淙淙   诋(dǐ)诋毁

棕(zōnɡ)棕榈   抵(dǐ)抵达

理解词语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垠,界限,边际。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砥,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滋,生长。

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

虬枝:像龙一样盘曲的枝条。虬,传说中的一种龙。

伟岸:魁梧;高大。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秀颀:美而高。颀,高。


新课导入

树是自然界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写的是柳的风韵;“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写的是松的傲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写的是竹的坚韧,今天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的白杨树的俊美吧。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结合题目思考“礼赞”的含义,说说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怎样的感情。

礼赞是怀着敬意地赞扬的意思。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扬之情。

2.请你找出文中直接赞扬白杨树的语句。

第1自然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自然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自然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自然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力求上进的精神。

第9自然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第4自然段中的“那”到第6自然段中的“这”,从第1自然段中的“赞美”到第9自然段中的“高声赞美”,分别说明什么?

说明作者观察白杨树的角度是从远到近,所抒发的感情由浅入深;说明作者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

【感悟精彩句子】

1.开篇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这是贯穿全文的抒情线索,内容上将文章各段串联起来,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成为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2.“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比喻,概述了黄土高原特有的景色:辽阔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为白杨树画出了背景。

3.第②段最后一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起什么作用?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单调”,令人“倦怠”,这既是实感,又是欲扬先抑的手法,构成了文章的波澜,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说明白杨树创造了景致,点缀了大自然,振奋了人的精神。

4.第⑦段为什么作者连续使用四个反问句,其用意是什么?

第一个反问句突出人和白杨树的联系,引起读者共鸣,为下文盛赞张本。第二、三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不平凡,肯定了它和北方农民之间的联系。第四个反问句肯定了白杨树的精神面貌。四个反问句,从外向内,层层深入,句法同中有异,点破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象征,托物抒情。

本文中的白杨树,是作者寄托感情、表现感情内涵的象征物。它既是西北大地上傲然挺立的普通树木,又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由树及人,借白杨树歌颂了与其相似的北方农民,从而用象征手法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题。

2.主线分明,散拢结合。

“不平凡”三字,是作者引发赞美之情的基础,是作者用来组织文章的线索,是主线。写高原景色,写“倦怠”,都是在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全文布局看似散漫,但始终围绕“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这一抒情线索,严收紧拢,主线分明。

3.语言凝练,富有变化。

本文有不少词语用得非常准确、贴切。如用“无边无垠”来写高原的广阔,用“坦荡如砥”来写高原的平坦,用“伟岸”“挺拔”等来形容白杨树的高大笔直。最典型的是文中四个反问句,同是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但每次说法都有变化,且内涵也是逐层递进,引人深思。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对照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的思想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生对字词的落实较透彻,同时对于课文的感情线索的把握较好,但对于课文的中心和主旨的理解还需要老师多加指导。


●● END ●

扫码关注“绿色学习平台”公众号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朗读试卷电子课本整套资料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到此文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