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地理1.2《人口》微课精讲|知识点|练习

更多微课点关注→ 绿色学习平台 2023-02-12

获取配套课件教案习题试卷请拉到文末


1.2 人口

__

图文精讲+知识点+同步练习

_

电子课本

__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提纲

__《第二节 人口》学习目标:1.运用有关数据和资料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并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树立科学的人口观。2.运用我国的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并简单分析形成的原因。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分析相关资料,了解中国人口在数量上和分布上的特点;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②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人口增长折线图,并结合历史和社会综合分析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学会阅读人口分布图(等人口密度线图),并由此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综合分析造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原因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提问讲解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请同学们看一个资料,这是世界人口前十位的大国及其人口数量:中国(1,339,724,852)、印度(1,210,193,422)、美国(312,566,000)、印尼(237,641,326)、巴西(190,755,799)、巴基斯坦(177,743,000)、尼日利亚(162,471,000)、俄罗斯(142,914,136)、孟加拉国(142,319,000)、日本(127,720,000)。同学们通过阅读资料,显而易见中国位居第一位.另外再请同学们把其中的世界面积大国标出来,看一看有哪几个?再计算一下中国人口数是他们的多少倍?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八位,中国人口数量是俄罗斯的近9.4倍;面积第四大国美国,人口数量位居世界第三位,中国人口数量是美国的近4.3倍。而面积第二大国加拿大不在其列,我们的人口相当于加拿大的40多倍。承转过渡:以上这些分析都说明什么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21%,中国人手拉手站在一起,可以绕地球赤道50多圈,这些都说明我国人口在数量上具有基数大的特点。资料分析: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如下: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6月30日:601938035人第二次人口普查──1964年6月30日:723070269人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12月27日:1031882511人第四次人口普查──1990年10月30日:1160017381人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1295330000人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1370536875人请同学们观察各次普查的数字之间有何变化规律?哪一次开始我国人口超过10亿?人口数量几乎翻一番用了多长时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数量呈增长趋势;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全国人口超过了10亿;第一次人口普查是在1953年,数字是601938035人,比这个数字几乎翻一番的是第四次人口普查,即1990年,数字为1160017381人,时隔不到40年。由此可见我国人口在数量上还有何特点?增长快。承转过渡:除了看新中国成立后的情况外,我们再来看看历史上的情况。读图分析: 请同学们读图得出我国人口数量从何时开始迅速增长?何时开始直线增长?并试述原因。18世纪以后迅速增长,与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作物品种增多、产量增大,能够养活更多的人有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呈直线增长,因为这时候开始社会稳定、无战乱,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使得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出生率明显上升,所以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承转过渡:由此可见我国人口在历史上就形成了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那这样的特点有哪些利、弊呢?
思考探讨:1.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利与弊。请同学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思考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有哪些好处,哪些弊端?并与大家交流。利: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兵源。提供广大的消费市场。弊:引起资源消耗量大、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问题。2.我们该如何协调好这个利、弊关系?有计划地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解析讲解: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控制”指的是将人口数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既不要“人满为患”,又要避免“人力缺乏”。而我国现阶段,人口具有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则出现的是“人满为患”的情况,所以控制人口数量主要具体措施为──晚婚、晚育和少生。读图分析:请同学们看图思考: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有什么影响?20岁结婚生子,100年出现五代人,25岁结婚生子,100年出现四代人,所以如果晚婚晚育的话100年中整整少出生一代人,这样就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活动延伸:教材P12活动2:认识少生的作用在不实行计划生育的情况下,2010年我国的人口数量,与实际人口数比较,少生了3亿多人。人均拥有的粮食和教育经费都比不实行计划生育有提高,所以再次说明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我国的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阅读分析:请同学们阅读这几段资料,看看各说明了什么。计划生育带来的效益1.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从1977年的2.59%降到1999年的0.88%,全国共减少出生人口2.5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3万亿元。到2010年出生率降到0.48%,少出生4亿多人,使“世界7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5年。2.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将是1800美元。3.实行计划生育,使我国人均拥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比不实行计划生育提高20%。第一段资料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了出生人口的数量,节约了抚养费用,还对世界人口的控制做出了贡献。第二段资料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民的收入增加,从而提高生活水平。第三段资料说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均拥有资源量提高,降低环境的压力,提高生存质量。利于维护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利于可持续地发展。读图分析:请同学们读图分析计划生育还带来什么效益了?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还使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到2000年底全国普九覆盖率达80%;与1990年比,平均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以上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增长了154%。承转过渡:这也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另一个目标。解析讲解: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还要注重提高人口素质,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所以一个国家要富强,就要提高人口素质。阅读资料:1.二战后的日本,物质资本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大量存在,这促成了它后来的崛起。2.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大力发展职业中学,也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其中之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在这一方面的具体措施就是优生、优育。承转过渡:然而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之而来地也引起了一个问题。看图思考:请同学们看这幅漫画,你知道它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吗?我国不同年龄的人口比例不均衡:儿童所占比例变小、老年人所占比例增大。出现老龄化现象。承转过渡:什么叫老龄化、怎么引起的老龄化概念链接:根据联合国的统计标准,如果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以上,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而我国60岁以上人口站13.26%,65岁以上占8.8%,都超过了国际标准,所以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趋势展望:资料显示预计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16.7%,“十二五”时期将是老龄化迅速发展时期,同时还伴随有高龄化、空巢化的出现。这些现象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推行的少生措施直接相关。但是我国的人口现状由不得不实行这样的要求。承转过渡:老龄化有哪些影响呢?读图分析:请同学们看这几幅漫画分析老龄化有哪些影响?给家庭养老、社会养老都带来沉重的负担。另外还会出现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的情况。为此我国在逐步完善社会养老机制的同时,对于计划生育的政策也进行了调整。比如:双独生子女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有非遗传性疾病,且不能成为正常劳动力的家庭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等等。承转过渡:我国人口除了在数量上具有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之外,在分布上也有特点。看图猜想:请同学们根据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两张景观图片,猜想我国人口分布会有什么特点。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承转过渡:这只是直观的猜想,可能会有偶然性,下面我们就来用平均人口密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看看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概念链接:人口密度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计算公式: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人/千米?)计算推导:请根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计算部分省区和全国的人口密度,并推导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面积(万Km?)
人口(万人)
人口密度(人/Km?)
江苏
10.26
7866

山东
15.3
9579

新疆
160
2181

西藏
122
300

中国
960
137053

 我国的人口密度为143人/平方千米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从这个角度也能说明我国人口众多。位于我国东部的江苏省和山东省的人口密度分别为767人/Km?和626人/Km?,而位于我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的人口密度分别为13.6人/Km?和2.5人/Km?,由此推导出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承转过渡:但是这个推导也有偶然性,用我国人口分布图来研究就要科学的多了。读图探究:请同学们读图回答以下问题。1.人口密度在400人以上、100人—400人的,用何种颜色表示?在我国的分布有何特点?用红色系列表示,主要在我国的东部地区。2.人口密度在1人以下、1人-10人的,用何种颜色表示?在我国的分布有何特点?分别用蓝色和淡粉色表示,主要在我国的西部地区。3.总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我国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我国的人文和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胡焕庸,在1935年根据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从黑龙江的黑河到云南的腾冲划了一条界线,这条人口地理界线清晰地揭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在这条人口地理界线以东地区面积占全国的43%,人口占全国的94%;以西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7%,人口却占全国的6%。所以我国的人口分布是极其不均匀的:东部人口密度大,且人口数量也大;西部人口密度小,且人口数量也小。探究成因:请从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角度简要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成因。并判断下列观点哪个更有道理。甲同学: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促进西部大开发,应采取措施促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乙同学:西部大部分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不适宜大量移民,应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总结概括:1.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多平原和丘陵,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的粮食多,交通运输便利,工商业也发达,城镇多。所以人口众多,密度大;而西部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沙漠、草原、山地,耕地少,气候干旱,粮食产量低,交通也不便利,工商业欠发达,城镇少。所以人口少,密度小。2.西部地区尽管人口密度比东部低很多,但西部地区人口对环境的相对压力却大于东部地区。所以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的格局,是完全合乎生态系统承载力的自然规律和经济空间组织的社会规律的,是不随人们的主观愿望改变的。课后延伸:请同学们在课下上网观看大型电视纪录片《国情备忘录第二集:人口大计》,并请大家思考针对我国的人口国情,我们该何去何从。



微课视频

__



图文解读

__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

__第二节 人口 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人口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鼓励人口增长B.多子多福的观念和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C.工业发展快,城市化迅速,拉动了人口增长D.政治上独立,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死亡率下降2.习惯上,我国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地理分界线是(  )
A.秦岭-淮河一线
B.漠河-腾冲一线
C.黑河-腾冲一线
D.长江一线3.右图为“建国后六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数变化图”,据图可知,与过去相比近10年来,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    (     )
A.人口总量已经停止增长B.人口总量仍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C.人口总量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D.人口总量仍在增加,但增长速度出现了下降4.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    )A.南方人口多,北方人口少B.北方人口多,南方人口少C.西部人口多,东部人口少D.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5.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达到13.7亿。据统计,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20年来人口增长状况如下表,该表说明我国
时间段
1990年~2000年  
2000年~2010年  
人口净增长数
约1.32亿
约0.74亿
A.人口大量迁移到了国外B.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负增长
C.人口死亡率在升高
D.计划生育政策效果显著6.下图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有关结果,从普查结果分析看,说法正确的是(   )①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 ②人口老龄化加重 ③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 ④城镇人口比重大于乡村人口比重A.①③      B.②③C.③④      D.①④
7.2016年,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人口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其主要目的是 ( )A.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B.解决城市人口过多问题C.控制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D.解决人口基数过大问题读图,回答8-9题。8.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是 
A.6.02亿B.10.32亿C.12.95亿D.13.40亿 9.下列对我国人口现状叙述正确的是A.老年人口比重增加 B.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C.青壮年劳动力不足D.人口总量减少二、综合题10. 读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新中国成立前,由于战争、疫病等原因,死亡率________,人口增长___________。(2)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增长________。(3)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政府把实行_______作为一项基本国策。(4)20世纪70年代后,我国虽然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但人口增长数量仍很大.原因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C  3.D   4.D   5.D 6.B    7.A   8.D  9.A10.(1)低   缓慢   (2)直线上升   (3)计划生育   (4)人口基数大



●● END ●

怎么获取配套视频练习等资料?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免费领取方式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即可领取全套资料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朗读试卷电子课本整套资料

点亮【在看】,让更多人看到此文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